2023年12月3日发(作者:破涕为笑)
精品文档
青鳉
学名:Oryzias latipes ( Schlegel)
俗名:万年鲹、稻花鱼
目名 :鳉形目
科名 :青鳉科
属名: 青鳉属
命名人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
俗名 :灯眼鱼
国内分布 华南, 华东各省, 东北各省目前较丰富。
国外分布 日本
资料来源 中国鱼类系统检索:223. 珠江鱼类志:295-296. 广西淡鱼类志:197.四川鱼类志:494-495.
同物异名 Aplocheilus latipes Temminck et Schlege, 1946.;Oryzias latipes
外形特征
体侧扁,背部平直。头略平扁,被鳞。眼大。口上位,横裂。无侧线。背、腹鳍均小。背鳍位于体后部,几与臀鳍相对。尾鳍近截形。
无侧线。背鳍条6,位很后;臀鳍条16~19;尾鳍截形。体背侧淡灰色,体侧及腹面银白色,臀鳍及尾鳍散布黑色小斑点,其他各鳍淡色。分布于中国东部、朝鲜西部及日本本州。中国辽河到海南省,西到关中及四川均有分布。
生长繁殖
常成群地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的表层。在稻田及池塘、沟渠中常见。以昆虫幼虫、小软体动物为食。产卵期为4月下旬到7月中旬。分批产卵。体长在17毫米左右的个体怀卵量为 180~250粒。一次可产6~30粒。卵具油球,卵径约0.9毫米,吸水后膜径1.1毫米。卵膜上具有长、短两类丝状物,短丝数目多,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卵膜上;长丝20余根,集中一处,形成一束。产卵时,长丝不完全产出,一头附在卵巢膜上,另一头仍固着在卵膜上。这样,产出的卵不会脱离母体而落入水中,使卵悬挂在母体生殖孔的后面。受精后,卵就带在母体上发育。水温21℃时,12天半即可孵化。此鱼以能吃蚊虫的幼虫(孑孓)而有益。无大经济价值。
生存危机
青鳉为我国本土原生鱼,随着近些年来外来物种—食蚊鱼在国内野外环境中大量繁殖,青鳉的生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青鳉和食蚊鱼的生态位极为相似,竞争过程中青鳉往往处于略势,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现在在野外已经很难看见它的踪影了。
鰟鮍
鰟鮍(páng pí):鱼,俗名牛粪鲫、红目鲫,西北地区俗称彩片。体长5-8cm,寿命为3-4年。眼有彩色光泽,背面淡绿色,略带蓝色的闪光,腹面银白色。繁殖期的雄鱼色泽艳丽。生活在淡水中,杂食性,吃水生植物以及水生生物,卵产在活的河蚌里。
分布区域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生长于整个欧亚大陆,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缅甸、老挝等地。据《中国动物志鲤形目中卷》记载本亚科鱼类在中国有3属约20种,大多为广布种。台湾亦有土生土长的。台湾大学醉月湖数量颇多。鱼体侧扁而高,呈卵圆形。体色因鱼的大小、雌雄以及季节而有不同。稚鱼在背鳍前方有一个大黑斑,成鱼则渐褪。雌鱼体色呈淡土黄色,沿尾柄中央有条向前的浅蓝色条纹。雄鱼在繁殖季节时,体色特别鲜艳,尾鳍中央为红色纵纹,甚至于尾柄处有一红艳 的珠红斑点,故又称之为“点__鱼”。胸鳍 上方有一浅红色斑,头顶后方有浅蓝色的金属光泽,胸鳍、背鳍与臀鳍末端红色,眼睛红色,故又称为“红目鲫”。
生活习性
适水温为14 - 28℃,对水质并不挑剔。此鱼性情温和,常成群游动觅食,喜好清洁而植有水草的水槽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回复
4楼
2012-02-20 12:02
举报 |
幽魔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金牌种鱼
9
小鳈
学名:Sarcocheilichys parvus Nichols,
科属:鲤科
形态特征
口小,下位,呈马蹄形。下颌有角质边缘。下唇限于口角。具短须。侧线鳞35~36。体侧有一黑色纵纹。生殖季节雄鱼吻部具珠星,雌鱼产卵管稍延长。
生存习性
中下层鱼类,喜生活在水质清澈的石底山溪和小河中。雌鱼体长50毫米达性成熟。
繁殖季节约在4月。为鳈类中最小的一种
麦穗
生物特点
头尖,略平扁。口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深黑,吻部、颊部出现珠星。雄鱼个体大,雌鱼个体小,差别明显。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为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中常见的小型鱼类。生活在浅水区。杂食,主食浮游动物。产卵期4~6月。卵椭圆形,具粘叶.成串地粘附于石片、蚌壳等物体上,孵化期雄鱼有守护的习性。
编辑本段外来物种
在我国东部地区为土著物种,但在云贵高原地区成为外来入侵物种,是滇池等湖泊土著物种灭绝的元凶之一。
“‘外来'这个概念不仅是以国界定义的”,国家环保局生物安全办公室的专家柏承寿介绍说。云南是我国鱼类种类最为丰富的省份,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出于产业经济的目的,两次大规模地移殖和引进外地鱼类。其中第一次是在1963 -1970年间引进“四大家鱼“等经济性鱼类,并带进麦穗鱼和虾虎鱼等非经济性鱼类。现在云南原有的432种土著鱼类中,近5年来一直未采集到标本的约有130种,约占总种数的30%;另外约有150种鱼类在60年代是常见种,现在已是偶见种,约占总种数的34.7%;余下的152种鱼类,其种群数量也均比60年代明显减少。在过量捕捞、 水利工程、围湖造田、外来鱼类,这4个导致云南鱼类濒危的因素中,外来鱼类是导致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最大因素。滇池蝾螈的灭绝也与滇池引入外来种有密切的关系。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麦穗
生物特点
头尖,略平扁。口上位。无须。背鳍无硬刺。生殖时期雄鱼体色深黑,吻部、颊部出现珠星。雄鱼个体大,雌鱼个体小,差别明显。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为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中常见的小型鱼类。生活在浅水区。杂食,主食浮游动物。产卵期4~6月。卵椭圆形,具粘叶.成串地粘附于石片、蚌壳等物体上,孵化期雄鱼有守护的习性。
编辑本段外来物种
在我国东部地区为土著物种,但在云贵高原地区成为外来入侵物种,是滇池等湖泊土著物种灭绝的元凶之一。
“‘外来'这个概念不仅是以国界定义的”,国家环保局生物安全办公室的专家柏承寿介绍说。云南是我国鱼类种类最为丰富的省份,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出于产业经济的目的,两次大规模地移殖和引进外地鱼类。其中第一次是在1963 -1970年间引进“四大家鱼“等经济性鱼类,并带进麦穗鱼和虾虎鱼等非经济性鱼类。现在云南原有的432种土著鱼类中,近5年来一直未采集到标本的约有130种,约占总种数的30%;另外约有150种鱼类在60年代是常见种,现在已是偶见种,约占总种数的34.7%;余下的152种鱼类,其种群数量也均比60年代明显减少。在过量捕捞、 水利工程、围湖造田、外来鱼类,这4个导致云南鱼类濒危的因素中,外来鱼类是导致土著鱼类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最大因素。滇池蝾螈的灭绝也与滇池引入外来种有密切的关系。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回复
7楼
2012-02-20 12:07
举报 |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幽魔王
金牌种鱼
9
鰟鮍
鰟鮍(páng pí):鱼,俗名牛粪鲫、红目鲫,西北地区俗称彩片。体长5-8cm,寿命为3-4年。眼有彩色光泽,背面淡绿色,略带蓝色的闪光,腹面银白色。繁殖期的雄鱼色泽艳丽。生活在淡水中,杂食性,吃水生植物以及水生生物,卵产在活的河蚌里。
分布区域
生长于整个欧亚大陆,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缅甸、老挝等地。据《中国动物志鲤形目中卷》记载本亚科鱼类在中国有3属约20种,大多为广布种。台湾亦有土生土长的。台湾大学醉月湖数量颇多。鱼体侧扁而高,呈卵圆形。体色因鱼的大小、雌雄以及季节而有不同。稚鱼在背鳍前方有一个大黑斑,成鱼则渐褪。雌鱼体色呈淡土黄色,沿尾柄中央有条向前的浅蓝色条纹。雄鱼在繁殖季节时,体色特别鲜艳,尾鳍中央为红色纵纹,甚至于尾柄处有一红艳 的珠红斑点,故又称之为“点__鱼”。胸鳍 上方有一浅红色斑,头顶后方有浅蓝色的金属光泽,胸鳍、背鳍与臀鳍末端红色,眼睛红色,故又称为“红目鲫”。
生活习性
适水温为14 - 28℃,对水质并不挑剔。此鱼性情温和,常成群游动觅食,喜好清洁而植有水草的水槽
高体鰟鮍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彩石鰟鮍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大鳍刺鰟鮍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回复
8楼
2012-02-20 12:09
举报 |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幽魔王
金牌种鱼
9
条纹小鲃
别名:条纹二须鲃、黄金条、五线小鲃、半间鲫 、班星鱼(广西钦州的叫法)
英文名:Chine barb ,Golden barb
学名:Puntius mifasciolatus (Günther, 1868)
原产地/分布:中国南部
成鱼体长:6 - 7 cm
性格:温和
适宜温度:21 - 26 ℃
酸碱度:PH 6 - 8
硬度(dGH): 4 - 18°N
活动水层:中层
繁殖方式:卵生
简介
体侧扁,呈纺锤形,须一对,眼上方具红色光泽,鳞片大。鱼体呈银青色,背部颜色较深,腹部金黄,体侧具4条黑色横纹及若干不规则小黑点。尾鳍叉形,雄鱼的背鳍边缘及尾鳍带橘红色。分布在中国大陆及台湾西部各平原间的水沟或小溪。喜栖息于平原河川中下游的水渠、田沟、水塘的缓流区中,常与石鲋类小鱼混游。杂食性,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及丝藻为食。
雌鱼体侧有4~6块明显横斑,雄鱼腹部则为鲜红色,体侧同样具数块横斑。此外,雌雄鱼的各鱼鳍末端为淡橘红色,眼睛周围同为红色。因此,一般钓鱼的人都称之为“红目仔”。
适应力强,能在17~26℃(个人饲养经验,10度以下的水温也没问题)的水温中生长,吃动物性饲料,是卵生鱼类。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棒花鱼
棒花鱼体粗壮。鼻孔前方下陷。唇厚,上唇的褶皱不显著;下唇侧叶光滑。侧线鳞35~39。生殖时期雄鱼胸鳍及头部均有珠星;各鳍延长。
基本信息
学名:Abbottina rivularis (Basi1ewsky),
俗名:爬虎鱼、猪头鱼、推沙头、淘沙郎、稻烧蜞、沙锤、花里棒子、老头鱼
科属:
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 、棒花鱼属Abbottina
形态特征
棒花鱼体长,稍侧扁。头较短,吻短,前端圆钝。眼小,侧上位,眼间宽平。背鳍无硬刺,胸鳍圆钝,均较短。尾鳍叉型。头背部稍黑,体侧具一不明显的纵纹,其上有9-11个黑点斑块,背部也具8-11个黑色斑块。背鳍和尾鳍具有由黑色小点组成的斑纹。
背部深黄褐色,至体侧逐渐转淡,腹部为淡黄色或乳白色,背部自背鳍起点至尾基有5个黑色大斑。在体侧有7—8个黑色大斑,此外在整个背部自头至尾不规则的散布有许多大小黑点,在背鳍、胸鳍及尾鳍上由小黑色斑点组成比较整齐的横纹数行,在生殖期体色转深,雄鱼更为明显。
生存习性
小型鱼类,生活在静水或流水的底层,主食无脊椎动物。1龄鱼性成熟,4~5月繁殖,在沙底掘坑为巢,产卵其中,雄鱼有筑巢和护巢的习性。
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及湖泊、沟塘中。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中国斗鱼
中国斗鱼,又名:叉尾斗鱼、兔子鱼、天堂鱼等等,龙岩人叫“呯朋”,也叫“三斑”。以前在我国南方的野外溪流、河沟、稻田到处可见,因为它的分布地带属于亚热带地区,因而中国斗鱼可以0℃以上的低水温环境中良好生存,在14℃以上的水温中它可以很好地生长。现在因水质污染,加上野采最终,几乎灭绝,难得一见。
叉尾斗鱼体形和习性
鱼体长可达5~10厘米。叉尾斗鱼对水质要求不严,在水温20~25度的脏水中,生长良好。喜食昆虫幼体和鱼虫,也食干饵料。性好斗,不仅互斗,又能吞食别的热带鱼小鱼,不宜混养。养时在水中多植水草和多放些石块,为其设置藏身隐蔽之处。要用大型水族箱饲养,环境光线要暗些。不能与别的鱼混养。属夜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行性鱼类,白天也摄食,夜间比较活跃,能跃出水面。 斗鱼的特殊武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正是千百年来生物不断的演化转变来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 才一代代生生不息的繁衍至今,褶鳃也正是斗鱼对水流缓慢、溶氧量少的环境适应过程中演化出的一种特殊呼吸器官。在观赏鱼中,褶鳃鱼除了斗鱼外还有我们所熟悉的丽丽鱼、战船、马甲、万隆等。褶鳃鱼之独特之处就在于在溶氧量极低的环境中其呼吸方式是藉助于呼吸辅助器官,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来进行气体交换。褶鳃是由鱼鳃的第一鳃弓的咽鳃骨及上鳃骨演化而成的一种粘膜组织,其间分布有丰富的微血管,由于结构复杂也称为迷鳃,或上鳃器官。斗鱼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就是通过上鳃器官中的大量微血管释入空气,并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再通过血液循环带至全身,从而维持鱼体正常代谢。这种特殊的呼吸机制是生物在恶劣的外界环境中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结果,也正是这种特殊的武器使斗鱼成为一种容易饲养的观赏鱼。 饲养管理饲养水质
斗鱼对温度的要求并不苛刻,一般4~31℃之内都能成活,水温处于24~27℃时最适宜其生长;水的酸碱度以中性水为宜,pH值为6.5~7.2;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溶氧量最好保持在5mg/l。除此以外,还应注意控制水质中的一些毒素的含量,以残留氯0mg/l、亚硝酸盐0mg/l、硝酸盐5mg/l、氨0mg/l、磷酸盐0mg/l为标准来检验您的饲养水质是否符合鱼只的需要,并做及时的调整,为斗鱼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 饲养管理
由于斗鱼是一种比较耐粗养的观赏鱼,使许多人饲养过程中疏于管理,即使斗鱼能顽强的生存,也会以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来回报您,要想让鱼儿生活的悠游自在,同时给您的生活增添快乐,还得尽点主人的爱心。
饲养斗鱼的容器,大至混养型水族箱,小到玻璃缸,并无特殊限制,但因其好斗的本质,为了避免它们大打出手,一般不采取混养别的鱼,首先在鱼缸底部要铺入一层清洗干净的薄薄的底砂或彩砂,一方面可以稳固栽培水草的根部,另一方面可为微生物提供附着,水与底砂的比例以5:1为宜。为了保持缸中充足的氧气和提供鱼躲藏的外所,应适当的植入金鱼藻、黑藻等对CO2需求量低的水草。此外为了提供充足的光照,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小型玻璃缸中最好能配置一盏小型光线柔和的灯具。
饲养斗鱼不仅设备轻巧简单,饲养起来也毫不费力,只需每3~7天利用一塑胶软管通过虹吸法清除缸底粪便污物,并抽去约1/3的污水,注入除氯的自来水即可创造清洁的水质环境;在小型水族箱中由于无动力设备带动水循环,因此要随时注意除去因残饵、粪便形成的水面油膜,可以用竹筷夹一吸水纸,轻轻在水面拖动即可,此外还应适时根据水质情况添加一些有益微生物和微量元素。
斗鱼是属于杂食偏肉食性的鱼种,因此可搭配喂食多种饵料,尽量不要让斗鱼的食谱过于单调。通常人工干燥饵料营养成份齐全且干净卫生,是大多数人饲喂斗鱼的必备饵料;为适应斗鱼水上层活动的习性,最好选浮水性饲料,若能间隔投喂新鲜的活饵,如丰年虫、孑孓、丝蚯蚓、水蚤等,;可使斗鱼体色更加鲜艳,同时让您在喂鱼的过程中尽情享受鱼儿摄食的乐趣,但由于这类饵料大多带细菌而易于给鱼只染病只能做为斗鱼口味的调剂品,投喂时一定要经过漂洗,每次投喂量能在5分钟内吃完为度,每天投喂一次即可。[1] 斗鱼的繁殖方式
斗鱼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延续种族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泡沫筑巢的繁殖方式和口中孵化的方式。繁殖缸的准备:在繁殖前要提前准备好繁殖缸,以30cm×10cm×15cm左右的玻璃缸为宜,在底层铺入一层干净的矽砂,并密密植入牛毛颤、鹿角苔、莫丝、小香菇等水草,以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便刚开始交配时为胆怯的雌鱼提供躲避的场所。将曝气处理过的水加入繁殖缸中,保持水温26~27℃,pH值6.8~7。
泡沫筑巢:属于这种繁殖方式的有泰国斗鱼、盖斑斗鱼、中国斗鱼 等。一般斗
鱼在4~8月龄性成熟,可选择6厘米以上的斗鱼种鱼,雌鱼要选腹部臌大成熟抱卵的鱼只,否则放入繁殖缸会受到雄鱼的猛烈攻击和伤害。泡巢型繁殖的斗鱼雌雄鱼同时发情,可将亲鱼同时放入繁殖缸。雄鱼会利用浮水植物做为据点,持续不断地吞食空气,并将鳃中的气体从口中吐在浮游植物周围制成圆形的泡沫巢。筑好浮巢后雄鱼便在雌鱼周围翩翩起舞,来展现自己绚丽的色彩博取雌鱼的青睐,渐渐雌鱼在雄鱼的诱导下,游向新建的泡巢。它们在浮巢下方开始交配,雄鱼将整个身体弯曲至“U”型,并紧紧拥裹雌鱼,雌鱼每次产卵在400~1000粒左右。待排出的卵子与精子结合,受精卵慢慢浮上水面后,便可移出雌鱼,以免雄鱼护幼心切而不停地啄赶雌鱼,使其受伤甚至死亡。雄鱼会将水中漂散的卵粒含入口中,并一粒粒送回泡巢里使鱼卵堆叠在一起,犹如小山般漂浮在水面。此时的它们会一改平时的霸气,开始耐心细致的照顾鱼卵,既要不断修补浮巢,用鳍搅动水流为卵粒提供充足的氧气,还要不断辩别剔除已死的受精卵。经过48小时后,小鱼从卵中孵化出来,拖着尾巴尖挂于泡沫下面漂浮在水面,此时的稚鱼靠吸收卵黄囊生存,而雄鱼会一直守护稚鱼,并不停的用嘴将掉下的幼鱼苗带回泡沫中,直到3天后卵黄囊吸收完毕,稚鱼独立游动了,才可捞出雄鱼,进行稚鱼的饲喂。
口中孵化:即在口腔中哺育幼鱼的方式。属于此类型的斗鱼有战狗斗鱼、弗西斗鱼。口孵型斗鱼公鱼一般要比母鱼发情早,待交配完成后,雌鱼会帮雄鱼收集沉于水底的卵粒,雄鱼则会不时地蠕动嘴巴,以重新排列、调整含在口腔下颚的卵的顺序,使口腔能最大限度的融下所有的卵粒,等到雄鱼将所有的卵含入口中后,就要及时将雌鱼移出繁殖缸,经过10~14天后,仔鱼便孵化出来。口孵式繁殖孵化率高,但雄鱼体力消耗大,孵化过程中应确保适宜的水质和安静的环境,以免雄鱼吞入嘴中的受精卵。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圆尾斗鱼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香港黑叉
越南黑叉
蓝叉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白化
白云金丝
白云金丝――唐鱼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唐鱼属。俗称:红尾鱼、白云金丝鱼、白云山鱼、邓鱼。英文名:White
cloud mountain minnow 。
濒危等级:目前发现深圳有野生。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征 : 3厘米左右,雄鱼各鳍较长,身体较瘦,颜色鲜艳,经常互相夸示。雌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鱼鱼鳍较为短小,颜色暗淡,繁殖期的雌鱼腹部膨大。
食性 : 杂食。接受各种人工饲料和冰冻血虫、丰年虾等。
繁殖 : 当发现雄鱼开始频繁追逐雌鱼时,捞出1母2公到一个繁殖缸中,缸底要铺一些植物防止亲鱼吃卵。将繁殖缸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当发现雌鱼肚子变瘪、缸底有晶莹剔透的鱼卵时将亲鱼捞出。有条件的话可以用胶头滴管将鱼卵吸出,注意鱼卵较有粘性不要强行从附着物上取下来,否则会弄破鱼卵。若鱼卵粘在植物上可以连植物一同取出。条件允许的话将鱼卵置于打过2小时氧的等温蒸馏水中,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鱼卵坏死的概率。将盛卵的器皿放在温暖有阳光处可以加快孵化速度。但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至于煮熟幼鱼。鱼卵根据温度会在1-7天内孵化(一般而言在3——5天)刚孵出的幼鱼通体透明。3天后能看出眼睛等。在第五天将鱼苗放入有绿水的容器里,等到再大一些就可以喂食丰年虾无节幼虫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白云金丝
白云金丝――唐鱼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属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唐鱼属。俗称:红尾鱼、白云金丝鱼、白云山鱼、邓鱼。英文名:White
cloud mountain minnow 。
濒危等级:目前发现深圳有野生。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征 : 3厘米左右,雄鱼各鳍较长,身体较瘦,颜色鲜艳,经常互相夸示。雌鱼鱼鳍较为短小,颜色暗淡,繁殖期的雌鱼腹部膨大。
食性 : 杂食。接受各种人工饲料和冰冻血虫、丰年虾等。
繁殖 : 当发现雄鱼开始频繁追逐雌鱼时,捞出1母2公到一个繁殖缸中,缸底要铺一些植物防止亲鱼吃卵。将繁殖缸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当发现雌鱼肚子变瘪、缸底有晶莹剔透的鱼卵时将亲鱼捞出。有条件的话可以用胶头滴管将鱼卵吸出,注意鱼卵较有粘性不要强行从附着物上取下来,否则会弄破鱼卵。若鱼卵粘在植物上可以连植物一同取出。条件允许的话将鱼卵置于打过2小时氧的等温蒸馏水中,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鱼卵坏死的概率。将盛卵的器皿放在温暖有阳光处可以加快孵化速度。但注意温度不要过高以至于煮熟幼鱼。鱼卵根据温度会在1-7天内孵化(一般而言在3——5天)刚孵出的幼鱼通体透明。3天后能看出眼睛等。在第五天将鱼苗放入有绿水的容器里,等到再大一些就可以喂食丰年虾无节幼虫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黄幼/黄肚鱼
黄肚鱼
黄肚鱼,塘鳢科
Hypleotris swinhonis(Gunther)
体短小。口斜裂,下颌稍长于上颌。两颌均具细齿。眼径大于眼间距。
体被[木节]鳞。背鳍2个,彼此分离。胸鳍大。腹鳍胸位,左右分离。
尾鳍圆形。栖息于水体底层,为江河、湖泊常见的小型鱼类,一般体
长40毫米以下。数量较多,无经济价值。分布于长江水系。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南方波鱼
南方波鱼(学名:Rasbora steineri)又名斯氏波鱼、头条波鱼,为鲤科波鱼属的鱼类。分布于老挝的南马河流域,越南的中部、北部和中国东南部各水系。2009年8月17日,从东莞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东莞市水产研究所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组在清溪镇碟场村的一条小河中发现了被称为“活化石”的南方波鱼。这是东莞水域首次发现南方波鱼。
分类信息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目:鲤形目 Cypriniformes
科:鲤科Cyprinidae
属:波鱼属 Rasbora
种:南方波鱼 R. steineri
编辑本段特征
南方波鱼在东莞当地又被称为红眼鱼,因为尤其在黑夜,用火或灯光照射鱼的眼睛,可以看到它的眼睛呈红色。这种鱼属于老第三纪原始(鱼丹)亚科鱼类的典型代表。
南方波鱼属小型鱼类,常见体长100mm以下。体长,侧扁。头短小,尖突。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前端稍外突,且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对相嵌,无须。侧线明显弯向腹方,位于体下侧。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上方;肯、腹、臀鳍短小,尾鳍细长,深叉,叶端尖。
分布
南方波鱼分布于东南亚老挝的南马河流域,越南的中部、北部。在中国,分布于香港、广西、龙江、广东连江、滃江、海南南渡江、万泉河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岛。
生活习性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南方波鱼生活在溪流、水沟,由于鱼体较小,普通人就算抓到了也可能会以为是普通的小杂鱼。另外,这种鱼耐毒性很强,一般的毒药都毒不死它。
研究发现
2009年8月17日,据中新社东莞电:广东东莞市水产研究所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组首次发现了被称为“活化石”的南方波鱼,发现南方波鱼的地点是清溪镇铁场村的一条小河中。据东莞市水产研究所的黄所长介绍,南方波鱼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出现于老第三纪(距今六千五百万年至距今两千三百万年),比最早的人类——南方古猿还要早数千万年。另据了解,这也是有历史记载以来,东莞水域第一次发现南方波鱼。
东莞市水产研究所的黄所长表示:“这次发现南方波鱼的过程很偶然,我们鱼类资源调查工作组近期在对捕获回来的鱼类进行分类研究时,发现一条小鱼特征很符合南方波鱼分类特点,但是因为只捕获到一条,所以并不敢肯定。第二次我们就进行有目的捕获,抓到了十几条,周围水域也发现还有相同的鱼群。拿回研究所后经过仔细鉴别,终于确定就是南方波鱼。”
现状保护
相关专家称,南方波鱼现身东莞,说明周围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对于发现南方波鱼,对人们研究南方波鱼以前的历史,很有帮助。该专家提醒当地市民说,虽然南方波鱼没有列入保护动物名单,但是,该鱼类毕竟属于稀有鱼类,希望市民“口下留情”。
另据了解,在从化流溪河,南方波鱼有较大数量的野生种群,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保育价值。
虾虎鱼
简介
虾虎鱼,英文名:Eucyclogobiusnewberryi,属鲈鱼目,虾虎鱼亚目。其特点是身体细长,有两条脊鳍。第一条有几根细微的脊骨,头部和两侧有一系列小的感觉器官,尾巴呈圆形,身上都有明亮的色彩。有些种类,如欧洲的水晶虾虎鱼呈现透明的色彩。多数成年鱼身长约10厘米,分布在菲律宾的一种虾虎鱼身长只有13毫米,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之一。分布于全世界,全球大约有800多种,它们多数栖息在热带海水中,是一类体型小的的食肉类鱼。大多数(约700种以上)种类属于虾虎鱼科。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爬岩鳅/琵琶鳅/吸鳅
基本信息
学名:Beaufortia evertfi (Nichols et Pope )
科属:平鳍鳅科
形态特征
体长圆盘状,前部平扁,体宽大于体高,尾柄稍侧扁。口略宽,弧形。吻褶分3叶,叶间具2对细小吻须。口角须1对。下唇“八”字形,中部具缺刻,唇片边缘具乳突。鳃孔小,止于胸鳍上方。偶鳍宽,平展,胸鳍起点位鼻孔后缘的下方,末端盖过腹鳍起点:腹鳍连成吸盘,显著盖过**,基部具发达的肉质鳍瓣;臀鳍小,具硬刺。尾柄高大于尾柄长。尾鳍斜截。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生存环境
底栖小型鱼类。体型特化,栖息于水流湍急、多砾石的山涧溪河中,吸附于石块上生活。分布于海南岛各水系。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原缨口鳅
分类信息
中文名称 原缨口鳅
拉丁名称 Vanmanenia stenosoma stenosoma(Boulenger)
地方名称 菩萨鱼、石扁
门名 脊椎动物门
纲名 硬骨鱼纲
目名 鲤形目
科名 平鳍鳅科 (干鳍鳅科)
属名 原缨口鳅属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2~5。侧线孔90~98。脊椎骨38。
体长为体高的4.80~5.70倍,为头长的4.70~倍,为尾柄长的8.30~9.10倍,为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尾柄高的6.90~7.70倍。头长为吻长的1.58~1.92倍,为眼径的5.10~6.80倍,为眼间距的2.40~2.7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O.78~0.82倍。
体延长,腹部平,背部稍隆起。吻较短,吻褶分为3叶。具吻沟。口下位,较小,下唇褶分为4叶。后唇沟不连续。吻须2对,颌须工对。鼻孔2个,位于眼前。眼小,上侧位。褶孔仲达头部腹面。
背鳍小,位于体中央,起点在胸鳍与腹鳍中点。胸鳍和腹鳍平展。**近臀鳍。尾鳍 浅叉形。
头及体表有许多斑纹。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中华花鳅
外部形态
中华花鳅俗名花泥鳅,隶属于鲤形目鳅科。须4对,眼下刺分叉。侧线不完全。背鳍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距离相等。尾柄较短,尾鳍稍圆或平截。体侧沿纵轴有10~15个斑块,尾鳍基上侧具一黑斑。
生活环境
小型底栖鱼类,生活于江河溪流的水流缓慢处,底质为沙石或泥沙,水质要求清澈。
食性
杂食性。可食小型底栖生物,或滤食泥沙中的食物碎屑和藻类。 人工饲养环境下可以作为水族箱中勤劳尽职的清洁工,经常翻食底砂中的碎屑。
分布
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江河水系中,地方性较常见。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观赏性
中华花鳅是国产鳅科鱼类中观赏性较高的品种。它是一种小型底层杂食性鳅科鱼类,喜欢野生鱼的朋友应该对这种可爱迷人的小鱼不会感到陌生。很多人都以为中华花鳅只分布在中国境内,其实它的分布范围包括中国,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但以我们中国出产的数量最多,在国际知名度也最高。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虾虎鱼
简介
虾虎鱼,英文名:Eucyclogobiusnewberryi,属鲈鱼目,虾虎鱼亚目。其特点是身体细长,有两条脊鳍。第一条有几根细微的脊骨,头部和两侧有一系列小的感觉器官,尾巴呈圆形,身上都有明亮的色彩。有些种类,如欧洲的水晶虾虎鱼呈现透明的色彩。多数成年鱼身长约10厘米,分布在菲律宾的一种虾虎鱼身长只有13毫米,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之一。分布于全世界,全球大约有800多种,它们多数栖息在热带海水中,是一类体型小的的食肉类鱼。大多数(约700种以上)种类属于虾虎鱼科。
子陵虾虎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溪吻虾虎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李氏吻虾虎
波氏吻虾虎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褐吻虾虎
小蜂蜜虾虎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粘皮虾虎
南方条鳅
基本信息
名称:南方条鳅
学名:Noemacheilus meridionalis Zhu
科属:鳅科
形态特征
体长,侧扁,尾柄短,吻稍尖,口下位,弧形。下唇中断,上颌中部有一齿突。须3对,很长,口角须达主鳃盖骨,外吻须达眼中后缘。体被细鳞,胸腹部裸露。侧线不完全,止于**上方。背鳍位腹鳍稍前方;尾鳍微凹。雄性体侧有1条深褐色纵纹。雌性具多数横斑条。
生存习性
小型底层鱼类。栖息在缓流小支流,多水草或石砾缝隙处。个体小,数量少。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澜沧江水系)。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刺鳅简介
刺鳅
科,刺鳅属。俗称:钢鳅,刀鳅,石锥。英文名:Spiny eel 。 体细长,前端稍侧扁,**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下缘常饰以白边。 为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以水生昆虫及其它小鱼为食,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 分布于全国东部各水系。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厘米以下,但分布很广,在长江、黄河及其附属湖泊、沼泽地均产此鱼,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大(武装)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属鲈形目,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属。俗称:纳锥,石锥,粗麻割,辣椒鱼,刀枪鱼。英文名:Large spiny eel 。 体细长,前部稍侧扁,尾部扁薄。头长而尖,前端有1尖长的吻突。口下位,口裂浅,几成三角形,口角止于后鼻孔下方。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带;眼位于头的前部,被皮膜所覆盖。眼下斜前方有1尖端向后的小刺,埋于皮内。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3枚短棘。体鳞甚细,侧线完全。背鳍基长,前部由35枚左右游离的短棘组成;臀鳍具棘2枚,第三鳍棘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的鳍条部相对,基部均极长,且与尾鳍相连。胸鳍短圆,无腹鳍,尾鳍长圆形。体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部灰黄色;头背正中多有1条黑色纵带;头侧由吻端经眼至鳃盖上方也有1条黑色纵带,向后常断裂为1纵行黑色斑点,沿背鳍基底伸达尾鳍基底;体侧有淡色斑点,从而呈现黑色网纹或波状纵条纹;大形个体的斑纹不清。胸鳍黄白色,其它各鳍灰黑色,有淡色斑点,鳍缘有1灰白边。 栖息于砾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于石缝或洞穴中,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植物为食。 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在南方分布很广。体重可达0.5公斤,肉质细嫩,味佳,群众喜食。 大刺鳅
大刺鳅[1](Mastacembelus armatus)属鲈形目,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属。俗称:纳锥,石锥,粗麻割,辣椒鱼,刀枪鱼。英文名:Large spiny eel 。 生活习性
体细长,前端稍侧扁,**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侧线不显著。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下缘常饰以白边。 为底栖性鱼类。生活于多水草的浅水区。以水生昆虫及其它小鱼为食,生殖期大约在7月份。刺鳅喜欢群居,在野外一块大石头下就能聚居很多条。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国东部各水系。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厘米以下,但分布很广,在长江、黄河及其附属湖泊、沼泽地均产此鱼,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别名来由
刀鳅的口在危险情况下可作为防御武器或攻击武器。如用手抓其活体可能遭受它的攻击,导致手部出血。我小时候抓过一次,不小心被其刀到,流血。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地方叫它刀鳅的缘故。 在辽宁朝阳 也叫 “秤钩子”“泥里钩子”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熊猫鳅
拉丁文名:Protomyzon Pachychilus
中文名:厚唇原吸鳅
别名:金带熊猫爬岩鳅,熊猫鲨
体长:5公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产地:中国广西
体色黑白分明,犹如熊猫,有极高的观赏性,在中国本土及世界鳅科鱼中,其观 赏价值颇具地位。原产地分布数量不多,属中国珍稀鱼类,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 红皮书。因中国相关机构宣传及重视不够,暂未列入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 约,亦未受到其它国际野生动物保护条款之收纳与保护,即此鱼在国际上不受贸 易控制及法律规范约束。在利益驱动下,原产地遭到人为捕捞,另由于过度开 发,以及水质污染,其原产地环境也岌岌可危。也许将来可能不再能看到此鱼美 丽的身影,希望相关ZF机构能早日加强对此美丽珍稀鱼的监管与保护。 描述:幼体体色黑白对比鲜明,成体花纹会变淡,生性活泼温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长薄鳅
长薄鳅(学名:Leptobotia elongata)(英文名:Elongate loach) 。为鳅科薄鳅属的鱼类,俗名薄鳅、花鳅,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金沙江水系、长江中下游、岷江、嘉陵江、沱江、渠江和涪江水系的中下游等,一般栖息于江河底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江。濒危等级:易危。
外形特征
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短,口较大,亚下位, 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没有硬刺;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鳞极细小。侧线完全。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
生存习性
生活于江河中上游,水流较急的河滩、溪涧。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为底层鱼类。江
长薄鳅
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肉食性鱼类,以底层小鱼为主食。生殖期在3-5月份,卵粘附在石上孵化。
分布地区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保护现状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种,一般个体重1.0-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在长江中上游干支流的渔获物组成中曾占有一定比例,是产地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作为其食物的小杂鱼类明显减少,这对长薄鳅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其次,江河上流水土流失,水文条件的改变又使栖息条件及产卵场所受到破坏;再则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使长薄鳅的数量明显下降。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胭脂鱼
胭脂鱼(学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又名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等,属于鲤形目吸口鲤科(或称亚口鱼科),生长于长江水系。1。其体型奇特,色彩鲜明,尤其幼鱼体形别致,色彩绚丽,游动文静,被人们荣称为“一帆风顺”,在东南亚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
名称类别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俗称:火烧鳊、黄排、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血排、粉排。
拉文种名:Myxocyprinus asiaticus(Bleeker)
英文名:Chine sucker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胭脂鱼体侧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吻钝圆。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富肉质,上唇与吻皮形成一深沟;下唇向外翻出形成一肉褶,上下唇具有许多细小的乳突。无须。下咽骨呈镰刀状,下咽齿单行,数目很多,排列呈梳妆,末端呈钩状。背鳍无硬刺,基部很长,延伸至臀鳍基部后上方。臀鳍短,尾柄细长,尾鳍叉形。鳞大,侧线完全。在不同生长阶段,体形变化较大。仔鱼期当体长为1.6-2.2厘米时,体形特别细长,体长为体高的4.7倍;稍长大,在幼鱼期体高增大,体长12-28厘米时,体长为体高的2.5倍;成鱼期体长为58.4-98.0厘米时,体长约为体高的3.4倍,此时期体高增长反而减慢。其体色也随个体大小而变化。仔鱼阶段体长2.7-8.2厘米,呈深褐色,体侧各有3条黑色横条纹,背鳍、臀鳍上叶灰白色,下叶下缘灰黑色。成熟个体体侧为淡红、黄褐或暗褐色,从吻端至尾基有一条胭脂红色的宽纵带,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 分布环境
亚口鱼科大多数属种分布于北美洲,现存约14属,近80种。本种是迄今所知的亚口鱼科分布于我国唯一的种。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数量为多;福建闽江亦产,目前亦属少见。 生活环境
生活在湖泊、河流中,幼体与成体,形态各异,生境及生物学习性不尽相同,幼鱼喜集群于水流较缓的砾石间,多活动于水体上层,亚成体则在中下层,成体喜在江河的敞水区,其行动迅速敏捷。 食性
胭脂鱼摄食频繁,属杂食动物,无论食物状态如何均可进食,其食物包括丰年虾、红蚯蚓和蔬菜。 繁育
胭脂鱼是卵生动物,但在水族箱环境中还没有过成功的繁育。雄鱼在接近雌鱼时头部和鳍上会出现结节。 行为
胭脂鱼喜好在水体中部和底部活动,其体型奇特,尤其幼鱼体形别致,游动文静,而且会随情绪变化改变体色。胭脂鱼可与波鱼(Rasbora)、鲐(Danio)和黑线飞狐(Crossocheilus
siamensis)和平共处,但不能与石首鱼和泥鳅混养。 寿命
成年胭脂鱼体长最长能达到1米,由于其生长缓慢,在封闭的环境中可以活到25岁。 保护级别
易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幼年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亚成
成体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本文发布于:2023-12-03 05:30: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5526141090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整理)常见小型原生鱼河鱼资料整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整理)常见小型原生鱼河鱼资料整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