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萝卜籽)
从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谈汉字的特点
摘 要:本文运用文字历史比较法,分别对表音文字体系与表意文字体系的字形、字音、字义以及音形、形义、音义组合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汉字的多元化性质和特点,从另一侧面为“汉字适应汉语”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汉字 表音文字 表意文字 声符 意符
汉字是一种形体独特的文字。对于汉字的特点,人们从作用,记录方式,表意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主要从文字符号记录语言方法这一角度,对汉字、拼音文字内部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做一些简要的比较和分析。
一、 表音文字体系
先看通常所讲的“表音文字”体系。
表音文字从公元前40世纪后期,到公元前30世纪一些民族使用的楔形文字(象形,表意文字),然后到腓尼基人使用的楔形文字(表意文字)、语词——音节文字(意音文字),再到后来以希腊、拉丁字母为原始型的印欧语系的文字。大致经历了图画、象形、表意、意音、表音的拼音文字等几个历史发展阶段。作为纯粹的记录语音符号的拼音文字的历史,不过两千年上下。
拼音文字彻底改变了以前文字符号的性质。记录语言,完全使用音符记录方式,“音”是从语音组织中离析出来的最小单位。词的书写形式照顾到以形显声这一点。在字音上,用字母表示语言里的音素,因形见声特点明显。在字形上,文字字形结构简便,先由点、线构成字母,运用字母拼合之后排成序列。
文字的属性要求文字具备形、音、义三个方面,这三者不可孤立存在,拼音文字在形、音、义方面同语言达成统一,进而完成记写语言这一行为的途径,如图所示:
语言:音→义
文字:形→音→义
拼音文字使用音符记录方式,使字形与语音成了“孪生兄弟”,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存在的理由在于表现前者”。文字记录语言的程序为:先通过文字符号表现语音,再依赖语音表示语义。文字音、形、义关系,只能构成音形、音义两种排列组合。
拼音文字是以下列四种方式来适应语言发展变化的。:
1、 音、形不变,词义不变。(古词、今词相同,属词汇中较为稳定的一部分。)
2、 音、形不变,词义变化。(某词义项增多或词义发生转移。)
3、 音、形变化,词义不变。(语音演变。)
4、 音、形变化,词义变化。(增加新词。)
语言从音到义,文字由形到音、再到义,语言和文字获取语义信息只能通过语音这条单型管道。这样,也就出现了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提到的文字的“效用、缺点和危险”问题。特别是当它面对语言中语音演变时,就会发现最重要的两点问题。第一个问题出在正字法上。第二个问题出在文字的持久性上。
二、表意文字体系
再看“表意文字”体系,以其典型代表汉字为例。
汉字是一种自源型文字。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汉字吸收图形符号和指事符号的过程,就是把它们改造成为文字的过程。从考古发现的大量的甲骨文辞和铜器铭文来看,其中已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等类型的字符。汉字历经几千余载的发展,经历的不同阶段,体现了一个必然的逻辑运程。象形字形体近于实物,指事字比象形字前进了一步,然而,记录语言仅仅依靠这些简单的符号表示复杂事物所受到的局限性很大,于是又出现了会意字。会意字在符号的抽象性方面有所加强,但仍有局限性。象形、指事、会意字属纯粹表意性质的文字。它们构成后来汉字表意的根基。
使用毫无任何语音信息的文字符号总有一些不便之处,于是形声字便从纯图画文字的基础上应用而生了。假借字是通过这些文字所代表的语音来表达概念。用纯粹的表音假借字记录汉语,虽有一定的表音功能,但又完全丧失了表意能力,这使汉字的发展举步维艰。形声字是通过对原有的表意字、假借字改造的基础上逐步进行的,在整个形声化过程中没有增加任何新字符。形声字的音符能够反映出一定的语音信息,意符能够反映一定的语义信息,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两种性质文字的缺陷,使汉字最终免遭厄运。形声字在汉字发展的后期大量出现,是因为较前两种字符更能符合记录汉语的需要。
从汉字发展史看,汉字的构成有三个层次。一、象形、指事、会意字为基本类型,属纯表意字范畴;二、假借字,属于纯表音字范畴;三、形声字综合使用意符、音符,半记号、记号等方法。汉字这三个层次同时存在,使汉字在文字性质上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人们通常把汉字理解为“意音文字”或“音节、语素文字”。
在字音上,一个汉字代表汉语中的一个音节,其音节结构简单,结构形式比较固定。在字形上,汉字中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字,虽经数次字形演变,但字形相对固定,成方块状;在字义上,方块形体更适应承载丰富的语义信息,主要表现在 一字多义上。我们说多数汉字具有因形见义的特点,是因为汉字用表意的方式记录语言,字形与信息之间存在一种逻辑运演关系,使多数汉字获得了表意的价值。汉字从表意程度从上可分为几个层次:源于图画的象形最长于表意,指示字、会意字次之。形声字表意程度不一,专表音节的假借字,表意功能为零。
汉字特殊的记录语言方式决定了形、音、义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一字多音,多义,一字多形、多义,一义多形、多音。汉字是这样在这几个方面同语言联系起来的。
汉字采用表意方式记录汉语,综合使用音符、意符,使汉字形、音、义之间构成了立体的建构。汉字记录汉语有以下几种途径:1、直接从形到义。2、从形到音,从音到义。3、直接从音到义。其音、形、义关系可构成音形、形音、形义三种排列组合关系。这三种关系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1、音、形不变,字义不变。(现代汉语词汇中最为稳定的部分)
2、音、形不变,字义变化。(字的义项增多或字义发生转移)
3、音、形变化,字义不变。(字形演变)
4、音、形变化,字义变化。(造新字、增加新词)
5、音、义不变,字形不变。(古、今字相同)
6、音、义不变,字形变化。(同音代替、异体字或文字分化)
7、音、义变化,字形不变。(一词多义或词义转移)
8、音、义变化,字形变化。(造新字、增加新词)
9、形、义不变,字音不变。(古、今字相同)
10、形、义不变,字音变化。(语音流变)
11、形、义变化,字音不变。(同音字)
12、形、义变化,字音变化。(造新字、增加新词)
以上是汉字形、音、义关系,在理论上可能具有的各种关系组合类型。语言从音到义,文字记录语言有从形到义,从形到音再到义,从形到义三种模式。汉字并不擅长传递语音信息,而以传递语义信息见长。在适应语言变化中,形义联系是稳定的价值轴心。
汉字字形一经确定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不变性。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汉字成了表词符号。中古汉语,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各占一部分,汉字成了表词符号、语素符号。近代、现代汉语,大量的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和多音节词(包括一定数量的外来词),汉字又成了表词符号、语素符号、音节符号。汉字利用了多层类型、多元化性质这一特点,来适应记录语言需要的。当然,汉字也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声符数量大,标音功能不全。从文字同语音的关系上讲,汉字声符数量多而又不很确定,汉字声符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2、声符表音效能逐步丧失。汉字特殊记录汉语的方式,造成汉语不同时期语音演变的事实,在汉字中难以得到体现。现代采用拼音法(汉语拼音),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
三、结论
任何一种文字,都必须具有适应它所记录语言的特点。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语言作为传递意义的纽带,要求文字能忠实地反映语言,在语法结构上,都有显露的外在形式,通过形式或形态来表达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表音的拼音文字适应了形态型语言语音、语法结构方面的特点。汉语属于语义型、节律型语言,与形态型语言类型完全不同。在语音上,音节结构简单,词的语音形态信息含量少,汉字复杂的字形结构可以适应汉语的这一特点。语法、句法和语义信息是通过语言环境和语言的内在关系来体现的。应该说,汉字的表意性质迎合了汉语的表意性质和语用特点的需要。
文字和语言属于两个不同的符号系统。一方面文字受语言的制约,它对语言具有很大的从属性、依赖性;另一方面,它对语言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文字语言观,对于文字的独立性方面的理解不同,建立在印欧语系基础上的西方语言学理论,把文字完全看作是有声语言的附属物,对拼音文字也许是很合适的。语言、文字存在于同一时空内。文字也会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它受语言绝对的制约。汉字不可能不受到汉语的制约,但这种制约只能是相对的,汉字本身是一套与汉语不完全相同的独立的体系,它亦有自己的生成、发展、运动规律,汉字稳固的形义联系同语言易变的音义之间构成了永恒的差异。汉语在影响汉字的同时,汉字对汉语也产生了极大的反作用力。有时汉字甚至具有代替和超越语言的功能,对汉民族来说,汉字就是第二语言。看来,对于文字独立性的认识问题,也还有继续讨论的必要。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申小龙.论汉字的文化定义[J].汉字文化,2006,(6).
7.徐通锵.字和汉语语义句法的生成机制[J].语言文字学,1999,(5).
8.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J].中国语文,1984,(2)..
15.裘赐圭.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J].中国语文,1957,(7).
本文发布于:2023-12-02 21:36: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5241932335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从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谈汉字的特点.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从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谈汉字的特点.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