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非遗之美》——软木画

更新时间:2023-12-02 20:56:00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最美医生)

-

《发现非遗之美》——软木画

《发现非遗之美》——软木画软木画,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软木画又名“木画”,是流行于福建省福州地区的一种软木雕刻手工技艺的别称。它形成于20世纪初,发源地是福建省福州市东郊的西园村。软木画以从西班牙、葡萄牙和阿拉伯等地进口的栎树的木栓层软木为原料,制作时先将这种质地轻、松、富有弹性且纹理细润的软木切削成薄片,而后运用各种传统雕刻技法,以刀代笔,用手工方式精雕细镂,形成纹理纤细的复杂画面,再点缀以具有民族风格的亭台楼阁,同时利用画框内的有限空间营造景物的立体化效果。福州软木画起源于1914年。当时,福建巡按使许世英从德国带回一幅简单的风景画片(类似圣诞贺片),交给福州工艺传习所的雕刻师傅陈春润(外号“牛仔师”)研究仿制。陈春润与木雕艺人吴启棋、郑立溪等研究,发现该画片所用的材料,与“软木”。相似,遂找来软木,以利刀切成薄片,切刻出细小的树木、花草、亭台等零件,粘贴在衬纸上,做成简单的贺年片。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向平面多层(半浮雕)改进,参照宋代山水画形式,制作成为玻璃镜框的软木画挂件,丰富了软木画的表现形式。福州软木画的创始人之一的吴启棋(1893—1957年),福州北郊西园村人,原从事木雕制作,在福州工艺传习所与陈春润、郑立溪创作了软木画之后,因传习所停办,回到本村,带徒传授软木画的制作工艺,西园村成为福州软木画的重要生产基地。1931年,吴启棋在福州城内总督后(今省府路)开设“启棋木画店”,其弟吴启煊在城内斗中街开设木画店,吴启棋的学徒陈康、陈树荣、陈树德等。也在城内、仓山等处开设木画店,福州木画得到进一步发展。20世纪30年代后期,吴启棋受杭州西湖风景照片启发,创作了不少以名胜风景为内容的木画作品;他的徒弟陈康、魏良栋等也以各地园林名胜作木画,同时销往港澳、东南亚等地,深受侨胞、外商赏识,福州软木画从此打入国际市场。至40年代,福州西园村、岳峰乡等地从事软木画生产的人员,发展到一百多人。新中国成立之后,吴启棋家族中的18人,于1953年成立合作社,1958年又发展成福州木画厂,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多。1956年,吴启棋的高徒陈锟、陈庄等,应用圆雕、透雕技法,创新了立体的软木画《天安门》作品,开拓了软木画创作新领域。1957年,吴启棋和陈锟创作的《天安门》《万寿山》《颐和园》等作品,参加首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的作品展。1959年,福州木画厂创作的《福州西湖》《厦门鹭岛风光》《泉州东西塔》《武夷春色》等作品,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陈设。此后,福州木画厂的创作设计人员又有许多的创新,从屏风、挂屏等大型摆件,到实用的首饰盒、镜台等小型摆件,品种多达几百种,产品远销港澳、东南亚、日本及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出口贸易中创汇率最高的工艺品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软木画的生产制作有了较大变革。经过刀具改革,采用以机械刨切和车、冲花样的办法,代替了简单的手工操作,功效和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和出口。20世纪90年代之后,福州木画厂进行改制以至关闭。福州软木画生产不断企业发展,拥有二三十家,从业人员万余人,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但不到十年,福州软木画行业很快凋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许多生产企业急功近利,不重视研发,花色品种变化少,也缺乏创新;二是产品粗制滥造,遭到退货、索赔。因此,木画产品销售锐减,许多企业倒闭或转行。(责任编辑/姚泽民)

-

《发现非遗之美》——软木画

本文发布于:2023-12-02 20:56: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5217601087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发现非遗之美》——软木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发现非遗之美》——软木画.pdf

标签:软木   福州   木画   制作   创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