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活性炭吸附法)
三年级音乐《阿拉木汗》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作品分析
《阿拉木汗》又译《阿拉木罕》,是一首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也是中国著名的维吾尔族民歌。以双人边歌边舞的方式,赞美美丽善良的姑娘阿拉木汗的活泼、热情、美丽、可爱、动人。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歌曲生动、诙谐、流畅、欢快。歌曲旋律清新优美、欢快,有强烈的律动感,给人一种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感觉。全曲采用一问一答的表现形式,使得歌曲的风格活跃而风趣。由于歌曲是多段词的,在上下两乐句反复演唱之后,接一段短小的副歌。旋律具有歌唱性,节奏富于舞蹈性,频繁地运用切分节奏,使乐曲轻快活泼的效果更加突出,再结合手鼓的伴奏,给人以伴随手鼓而舞的轻快感。歌唱家胡松华和李谷一都演唱过该歌曲。此曲曾被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当然也相继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改编曲,如手风琴独奏曲《阿拉木汗》、民乐合奏等。
二、教学目标
1. 养成正确聆听音乐的习惯。了解少数民族的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
2. 感受维吾尔族民歌欢快热烈的情绪。能用课堂乐器为乐曲的主题旋律伴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用打击乐器为主旋律准确伴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二年级认识过的少数民族吗?
2. 复习蒙古族歌曲《快乐的牧羊人》和鄂伦春族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3.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生活在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
(二)欣赏
1.初听全曲。
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的天山脚下,“维吾尔”这个名字是“团结”、“联合”之意。这个民族的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维吾尔族人喜欢戴小花帽,女孩子的头发会编成很多的小辫子。维吾尔族的民歌极为丰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根据维吾尔民歌改编的民乐合奏曲《阿拉木汗》。
1 2.欣赏主题旋律并用乐器伴奏。
(1)课件出示主题旋律以及器乐伴奏谱。
请同学们观察节奏谱,乐曲是4/4拍的,每小节有四拍。响板的节奏出现在每一小节的第2、4拍上,在打这个节奏的时候,要在1、3拍上做出手向外打开的空拍动作。(学生进行练习)
铃鼓的节奏出现在每小节的1、3拍上,那么两个节奏怎样配合呢?(学生练习)
(2)看打击乐器伴奏的示范录像,请同学们注意,三角铁的音响出现在什么地方?
(3)学生随着示范录像练习为主旋律伴奏。
(如果没有响板、铃鼓和三角铁,可用自制乐器代替。如:空瓶子装入一些小豆子,代替三角铁、敲击空盒子代替铃鼓、两支笔对敲代替响板。)
3.完整欣赏,认识乐器。
(1)再次完整欣赏民乐合奏《阿拉木汗》。
(2)这首好听乐曲都用了什么样乐器呢?(课件展示图片)
二胡:音色有独有的特色,圆润柔和,优美动听。
扬琴: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极为丰富。
古筝: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历史久远,发音清脆悦耳,如山泉般流畅。
琵琶:琵琶发音清脆、明亮,富于颗粒性。
笛子: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悠扬。
这些乐器历史悠久,是我们的民族乐器中最常使用的几种。这些乐器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在民族乐队中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三)课堂小结
这首乐曲原本是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是中国著名的维吾尔族民歌。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歌舞形式的《阿拉木汗》。
教学反思: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构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本事。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仅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2
本文发布于:2023-12-02 19:14: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5156532334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年级音乐《阿拉木汗》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年级音乐《阿拉木汗》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