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怎样清炖鸡汤)
《阿拉木汗》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作品分析
《阿拉木汗》又译《阿拉木罕》,是一首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也是中国著名的维吾尔族民歌。以双人边歌边舞的方式,赞美美丽善良的姑娘阿拉木汗的活泼、热情、美丽、可爱、动人。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歌曲生动、诙谐、流畅、欢快。歌曲旋律清新优美、欢快,有强烈的律动感,给人一种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感觉。全曲采用一问一答的表现形式,使得歌曲的风格活跃而风趣。由于歌曲是多段词的,在上下两乐句反复演唱之后,接一段短小的副歌。旋律具有歌唱性,节奏富于舞蹈性,频繁地运用切分节奏,使乐曲轻快活泼的效果更加突出,再结合手鼓的伴奏,给人以伴随手鼓而舞的轻快感。歌唱家胡松华和李谷一都演唱过该歌曲。此曲曾被改编为无伴奏合唱曲,当然也相继出现了许多非常优秀的改编曲,如手风琴独奏曲《阿拉木汗》、民乐合奏等。
二、教学目标
1. 养成正确聆听音乐的习惯。了解少数民族的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
2. 感受维吾尔族民歌欢快热烈的情绪。能用课堂乐器为乐曲的主题旋律伴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用打击乐器为主旋律准确伴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二年级认识过的少数民族吗?
2. 复习蒙古族歌曲《快乐的牧羊人》和鄂伦春族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3.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生活在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
(二)欣赏
1.初听全曲。
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的天山脚下,“维吾尔”这个名字是“团结”、“联合”之意。这个民族的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维吾尔族人喜欢戴小花帽,女孩子的头发会编成很多的小辫子。维吾尔族的民歌极为丰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根据维吾尔民歌改编的民乐合奏曲《阿拉木汗》。 2.欣赏主题旋律并用乐器伴奏。
(1)课件出示主题旋律以及器乐伴奏谱。
请同学们观察节奏谱,乐曲是4/4拍的,每小节有四拍。响板的节奏出现在每一小节的第2、4拍上,在打这个节奏的时候,要在1、3拍上做出手向外打开的空拍动作。(学生进行练习)
铃鼓的节奏出现在每小节的1、3拍上,那么两个节奏怎样配合呢?(学生练习)
(2)看打击乐器伴奏的示范录像,请同学们注意,三角铁的音响出现在什么地方?
(3)学生随着示范录像练习为主旋律伴奏。
(如果没有响板、铃鼓和三角铁,可用自制乐器代替。如:空瓶子装入一些小豆子,代替三角铁、敲击空盒子代替铃鼓、两支笔对敲代替响板。)
3.完整欣赏,认识乐器。
(1)再次完整欣赏民乐合奏《阿拉木汗》。
(2)这首好听乐曲都用了什么样乐器呢?(课件展示图片)
二胡:音色有独有的特色,圆润柔和,优美动听。
扬琴: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明亮,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表现力极为丰富。
古筝: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历史久远,发音清脆悦耳,如山泉般流畅。
琵琶:琵琶发音清脆、明亮,富于颗粒性。
笛子: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悠扬。
这些乐器历史悠久,是我们的民族乐器中最常使用的几种。这些乐器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在民族乐队中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三)课堂小结
这首乐曲原本是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是中国著名的维吾尔族民歌。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歌舞形式的《阿拉木汗》。
《太阳出来了》教学设计
(唱歌课)
一、教材分析 《太阳出来了》是一首云南风味的歌曲,羽调式,4/4拍。此曲节奏欢快,富有动感,层次鲜明,结构严谨,表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演唱时声音要活泼,富有弹性,吐字清晰,旋律连贯,富有个性,刻画出一群活泼的儿童嬉戏、玩耍,调皮可爱的生动形象。歌曲中的旋律音程有很多五度、六度的上下大跳的动态来表现一种欢快、活泼、跳跃的情绪,后面紧接八分音符及休止符巩固加强了这种跳跃感及活泼感. 歌曲以跳跃、欢快的旋律展现了彝族人民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
二、教学目标
1. 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用歌声表达彝族人民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
2. 了解反复记号。
3. 能用简单地声势动作参与音乐表现。
三、教学重点
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教学难点
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时值:五、教学过程
(一)节奏练习
1. 练习节奏,寻找节奏的规律
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我们首先练习一条节奏,请听:x x xx x xx xx
x 0 ,请你和我一起做。
教师语言:同学们请看,第二、三行与第一行的节奏是一样的,看看第四行,发现第一小节与上面三行不一样,我们一起来试着拍拍?好我们把这四行连起来拍一遍。
2.节奏读词
①分析前八后十六节奏型
教师语言:同学们,咱们加入歌词试试?注意:第三行第二小节的第二拍和第四行第二小节的第一拍都有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它是这样拍的,教师示范,你们试试?
②节奏读词
教师语言:我们把这四行完整地念一遍。
(二)聆听范唱,感受歌曲
教师语言:同学们,这段词其实是一首歌曲里面的内容,歌曲的名字叫《太阳出来。 了》,请听,教师范唱。
教师语言:这首歌曲的情绪非常欢快、活泼,速度稍快,表现了彝族人民歌唱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悦心情。是一首彝族民歌。
(三)学习歌曲、体验歌曲
1.学习第一部分
教师语言: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歌曲,先观察歌曲的第一部分,这里有个从头反复记号,所以我们要将前四小节从头反复演唱一遍。这里有“ ”这个符号,这个反复记号表示演唱反复这两个反复记号中夹着的一段,而不是从头反复。下面听老师演唱第一部分歌谱,同学们可以心里默唱。
(1)分句教谱
①学习第一乐句:
教师语言: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学唱。
a.学唱第一乐句。
教师语言:先来演唱第一乐句,听老师弹奏。完后请你跟我一起慢速演唱。
b.分析附点四分音符节奏
教师语言:同学们请看,这个高音2是附点四分音符,在这儿要唱一拍半的时值,师示范并讲解,第二拍抬起时才唱高音3,请打着拍子和我一起唱。
c.完整演唱第一乐句歌谱
教师语言: 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把第一乐句用稍快的速度完整地演唱一遍。
②学习第二乐句
a.学唱第二乐句。
教师语言: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乐句。先听老师弹奏一遍(单手慢速弹旋律),完后请你跟我一起慢速演唱。
b.分析附点四分音符节奏
教师语言:同学们请看,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也有附点四分音符,请打着拍子演唱(老师示范:边打拍子边唱),请你和我一起唱。
c.完整演唱第二乐句歌谱
教师语言: 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把第二乐句用稍快的速度完整地演唱一遍。 (2)整体唱谱
教师语言: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把这段歌谱按反复记号的要求用稍快的速度完整地演唱一遍。唱时思考:节奏有什么特点?
教师语言:通过观察发现,每一行的第二小节的节奏都是一样的。歌曲连续地使用八分音符使得旋律更加欢快、活泼。这就是本首歌曲的节奏特点。
(3)学习歌词
教师语言:下面我们一起来试着用稍慢的速度唱唱歌词。
①同学们,由于惯性原因第二乐句的“太阳啊”的音高很容易唱成第一乐句的“太阳啊”的音高,他们是歌词相同但音高不同。请听第一乐句的开头,教师范唱;请听第二乐句的开头,教师范唱;下面请和我一起把这两句的开头唱唱,先唱第一乐句开头,再唱第二乐句开头。
②同学们,这里的“了”我们要唱成“le”,请听:教师范唱“太阳出来了”,请和我一起唱。
③这里的“山”字有两种表现方式,你们听听哪种更好听,第一种:老师示范平淡的演唱,第二种:示范用渐强的力度演唱“山”字。很明显第二种好听,好,让我们用第二种方式来演唱,请和我一起唱。
④这里的“太”字音很容易唱扁,请同学们将口型竖起来演唱,快速咬住字头t延长字腹ai,请听示范(师唱“太阳”二字),请你和我一起唱,请再唱一遍。请将这两小节演唱一遍(师唱“太阳啊”准备、开始)。
教师语言:同学们,接下来我们用稍快的速度将歌词完整地演唱一遍
2.学习第三部分
教师语言:同学们,第二部分其实就是我们刚才的节奏读词部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部分。听老师演唱第三部分,仔细听老师在第几小节速度和力度有所变化?(教师范唱)
教师语言:很明显在歌曲的倒数第二小节速度放慢了,力度也减弱了,歌曲的情感更丰富了(师范唱最后两小节)。请我一起唱唱这两小节。
教师语言:下面我们将第三乐段完整地演唱一遍,通过演唱我们发现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是一样的,只是多了一个结束句。
3. 完整演唱歌曲
教师语言:同学们,请你和我一起跟着琴声用稍快的速度把歌曲完整地演唱一遍。 注意节奏读词部分速度要与歌曲的一、三部分的速度一样。
(四)欣赏合唱《太阳出来了》
教师语言: 同学们,刚才我们用齐唱加朗诵的方式表现了歌曲,这首歌曲还有另外一种演唱形式,我们一起来感受(放视频)。
教师语言:合唱使得歌曲的情感也更丰富了。
(五)课堂小结
教师语言: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彝族民歌《太阳出来了》,通过歌声感受到了彝族儿童在田野里嬉戏、玩耍,调皮可爱的生动形象,了解了两种反复记号的使用方法,还欣赏了此首歌曲的合唱,今天的音乐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本文发布于:2023-12-02 19:1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515487373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音乐-《阿拉木汗》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音乐-《阿拉木汗》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