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鸭子骑车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漠河的冰雪
冯祉艾
夜里,细细密密的雪开始洒落,在窗台上浅浅地铺上一层。窗户上结了几片冰花,让屋内的人感知到冬天来了。
看着窗上的冰花,我想到了在漠河第一次触摸冰花的经历。
漠河在中国的最北端,九月份左右,漠河就开始进入冬季。漠河的初雪阵仗比南方大得多。九月份开始,初雪从大兴安岭开始蔓延,漠河市在寒风凛冽的傍晚迎来第一场雪。一大片一大片的白色绒絮从天上落下来,风从四面八方吹来,雪花还没有来得及落地就又被吹到空中。小小的绒絮摇身一变成了鹅毛,直到累得气喘吁吁的风再也吹不动,它们才肯安心落下来。
雪成功落下,安静地停留在窗台上,成了一张浅浅白白的纸。可仅仅是一顿晚餐的工夫,浅浅白白的纸就变成了松松软软的棉花被。冰花就在那时出现了。屋子内外极大的温差让水汽在窗户上形成奇妙的视觉景观,一片片冰花晶莹剔透,仔细看,可以看得到冰花触角的毛棱。在温差更大时甚至可以看到冰花形成的过程,那细细的毛棱在窗户上蔓延,仔细听还有嘎吱嘎吱的声音。这是属于大自然的艺术。
这种极端的气候曾是漠河人生存的威胁,现在则成了振兴漠河经济的机遇,每年来这里观看极光和冰雕的人很多。漠河每年十一月末、十二月初就开始大规模的采冰活动。为了建造冰雕,每年最少也要采两万块冰。
漠河的冰面可沉积几米厚,用切割机在冰面上划出深深的口子。切割机摩擦冰面产生的冰碴子飞溅到空中,和人们呼出的热气融合在一起,让周围都变得白蒙蒙一片。人们顾不上抖落身上的冰碴,几人跪伏着去捞水面的大冰块,用绳子绑好后,几十人协力去拉。
采冰员冻得泛红的脸藏在绒帽里,仅露出眼睛和半张嘴巴,吆喝声有节奏的起伏。整个采冰过程需要上百人配合。采冰的人大多都是周围的护林员,技术娴熟。冰块被人们拉出水面,那一刻非常壮观,巨型冰块从一望无际的冰面剥离,一块块整齐地堆积在冰面上,一块冰在阳光下就像一面镜子闪耀着耀眼的光,成群的冰块如同一座冰的宫殿。
漠河人很热情,他们的热情可以融化零下四五十度的寒冷,让你一进屋就感受到温暖和舒适。
采冰到下午一两点结束。漠河的夜很长,天早早就黑了。周围的住户在观赏采冰后,有些会邀请采冰的人到家里吃饭。漠河在每年很早就开始供暖,一打开门就可以感受得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反差,特别是在屋外风雪交加的时候,屋内变得格外的舒适。吃饭时,将土豆和山菇简单洗洗,再把鸡肉切成块,一起放到大铁锅里煮,只需撒上适量的盐就可以,那本身的鲜美已经盖过平日里的各种调味品。揭开锅盖,顿时满屋飘香。锅碗瓢盆一一摆好,实在的大盘没有南方的小巧精致,却十分贴合这粗犷辽阔的环境。酒满上,一碟花生,几颗蒜头,客人和主人天南海北地畅聊,整个屋子都变得热闹起来。 窗户上冰花的触感将我从漠河冬天的记忆中拉了回来,等我回神再看窗外,雪已经停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描绘出了漠河的奇特景观,一片冰花撰写出冰天雪地的美妙文章,平凡的城市唱响了壮丽山河的美丽中国。
B.“漠河人很热情,他们的热情可以融化零下四五十度的寒冷,”写出了漠河人民感情浓烈、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给这个冬天带来了温暖,让人感到暖意融融。
C.漠河极端的气候对漠河人来说是生存的威胁,人们要同这种极端恶劣的气候作斗争,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生存条件恶劣。
D.文章描写了漠河人采冰的场景,写到了采冰员的日常生活,生活气息浓厚,表现了漠河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以“雪落”始,以“雪已经停了”收束,前后照应,以冰花、采冰场景贯穿全文,思路清晰,叙述自然。
B.文章始终以一个纯客观观察者的视角来叙述,叙述客观平静,穿梭于冰天雪地之间,漠河保留着原汁原味、质朴静谧的原生态民俗。
C.文中落雪、冰花、人家,组成了一幅多么宁静、祥和、美好的画面。徜徉于冰天雪地的静谧里,流连于采冰场景的浪漫中,让作者心旷神怡,不想离去。
D.文章洋溢着作者对漠河冰天雪地的别样风光的喜爱之情,这里不乏温暖的画面,人性美好,生活富足,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
(3)本文在采冰的场景上花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散文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景中触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试分析本篇散文的行文特点。
语文
高中
试题来源
张家堡镇初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考试模拟试卷含解析
本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漠河的冰雪
冯祉艾
夜里,细细密密的雪开始洒落,在窗台上浅浅地铺上一层。窗户上结了几片冰花,让屋内的人感知到冬天来了。
看着窗上的冰花,我想到了在漠河第一次触摸冰花的经历。
漠河在中国的最北端,九月份左右,漠河就开始进入冬季。漠河的初雪阵仗比南方大得多。九月份开始,初雪从大兴安岭开始蔓延,漠河市在寒风凛冽的傍晚迎来第一场雪。一大片一大片的白色绒絮从天上落下来,风从四面八方吹来,雪花还没有来得及落地就又被吹到空中。小小的绒絮摇身一变成了鹅毛,直到累得气喘吁吁的风再也吹不动,它们才肯安心落下来。
雪成功落下,安静地停留在窗台上,成了一张浅浅白白的纸。可仅仅是一顿晚餐的工夫,浅浅白白的纸就变成了松松软软的棉花被。冰花就在那时出现了。屋子内外极大的温差让水汽在窗户上形成奇妙的视觉景观,一片片冰花晶莹剔透,仔细看,可以看得到冰花触角的毛棱。在温差更大时甚至可以看到冰花形成的过程,那细细的毛棱在窗户上蔓延,仔细听还有嘎吱嘎吱的声音。这是属于大自然的艺术。
这种极端的气候曾是漠河人生存的威胁,现在则成了振兴漠河经济的机遇,每年来这里观看极光和冰雕的人很多。漠河每年十一月末、十二月初就开始大规模的采冰活动。为了建造冰雕,每年最少也要采两万块冰。
漠河的冰面可沉积几米厚,用切割机在冰面上划出深深的口子。切割机摩擦冰面产生的冰碴子飞溅到空中,和人们呼出的热气融合在一起,让周围都变得白蒙蒙一片。人们顾不上抖落身上的冰碴,几人跪伏着去捞水面的大冰块,用绳子绑好后,几十人协力去拉。
采冰员冻得泛红的脸藏在绒帽里,仅露出眼睛和半张嘴巴,吆喝声有节奏的起伏。整个采冰过程需要上百人配合。采冰的人大多都是周围的护林员,技术娴熟。冰块被人们拉出水面,那一刻非常壮观,巨型冰块从一望无际的冰面剥离,一块块整齐地堆积在冰面上,一块冰在阳光下就像一面镜子闪耀着耀眼的光,成群的冰块如同一座冰的宫殿。
漠河人很热情,他们的热情可以融化零下四五十度的寒冷,让你一进屋就感受到温暖和舒适。
采冰到下午一两点结束。漠河的夜很长,天早早就黑了。周围的住户在观赏采冰后,有些会邀请采冰的人到家里吃饭。漠河在每年很早就开始供暖,一打开门就可以感受得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反差,特别是在屋外风雪交加的时候,屋内变得格外的舒适。吃饭时,将土豆和山菇简单洗洗,再把鸡肉切成块,一起放到大铁锅里煮,只需撒上适量的盐就可以,那本身的鲜美已经盖过平日里的各种调味品。揭开锅盖,顿时满屋飘香。锅碗瓢盆一一摆好,实在的大盘没有南方的小巧精致,却十分贴合这粗犷辽阔的环境。酒满上,一碟花生,几颗蒜头,客人和主人天南海北地畅聊,整个屋子都变得热闹起来。
窗户上冰花的触感将我从漠河冬天的记忆中拉了回来,等我回神再看窗外,雪已经停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文描绘出了漠河的奇特景观,一片冰花撰写出冰天雪地的美妙文章,平凡的城市唱响了壮丽山河的美丽中国。
B.“漠河人很热情,他们的热情可以融化零下四五十度的寒冷,”写出了漠河人民感情浓烈、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给这个冬天带来了温暖,让人感到暖意融融。
C.漠河极端的气候对漠河人来说是生存的威胁,人们要同这种极端恶劣的气候作斗争,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生存条件恶劣。
D.文章描写了漠河人采冰的场景,写到了采冰员的日常生活,生活气息浓厚,表现了漠河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以“雪落”始,以“雪已经停了”收束,前后照应,以冰花、采冰场景贯穿全文,思路清晰,叙述自然。
B.文章始终以一个纯客观观察者的视角来叙述,叙述客观平静,穿梭于冰天雪地之间,漠河保留着原汁原味、质朴静谧的原生态民俗。
C.文中落雪、冰花、人家,组成了一幅多么宁静、祥和、美好的画面。徜徉于冰天雪地的静谧里,流连于采冰场景的浪漫中,让作者心旷神怡,不想离去。
D.文章洋溢着作者对漠河冰天雪地的别样风光的喜爱之情,这里不乏温暖的画面,人性美好,生活富足,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
(3)本文在采冰的场景上花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散文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景中触情;可以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与小说相比,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试分析本篇散文的行文特点。
答案
(1)C.“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生存条件恶劣”错误。文中“这种极端的气候曾是漠河人生存的威胁,现在则成了振兴漠河经济的机遇”表明这是过去的情况,现在早已有了变化。
故选:C。
(2)B.“文章始终以一个纯客观观察者的视角来叙述”不当,文章字里行间洋溢这作者对漠河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故选:B。
(3)“漠河每年十一月末、十二月初就开始大规模的采冰活动。为了建造冰雕,每年最少也要采两万块冰”,采冰是漠河人冬季的主要活动,是他们发家致富的手段之一。采冰活动在漠河由来已久,是漠河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块冰在阳光下就像一面镜子闪耀着耀眼的光,成群的冰块如同一座冰的宫殿”,这一描写充满了作者的自豪之情。“周围的住户在观赏采冰后,有些会邀请采冰的人到家里吃饭”,表现了漠河人的善良热情。写采冰场景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升华文章的主旨。所以要花大量笔墨描写采冰场景。
(4)本文由雪落窗户上结冰花开始写起,联想到在漠河第一次触摸冰花的经历,冰花凝结的过程,漠河人采冰的情景,采冰后漠河群众的热情,文章最后又回到冰花的触感上来,整篇文章形散神聚,结构严谨。全文以叙述、描写为主,由漠河的冰花、采冰,以小见大,由物及人,表现了漠河人民的热情、勤劳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发家致富的经历及美好愿望,主题突出。
答案: (1)C
(2)B
(3)①写采冰的场景,就是写漠河人们的生活,采冰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内容,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赖以谋生的职业。
②采冰连接了漠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文章的内容,引发读者的联想,给人以沧桑巨变之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富强的自豪之情。
③由采冰写到采冰人家的生活,写出了漠河人们的世态人情,突出采冰人热情豪爽的性格特点,过渡自然,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旨。
(4)①本文表达方式上以叙述、描写为主,通过渲染冰花的美丽,过渡到对采冰场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地生活的热爱和对坚强、不屈的精神的礼赞和敬重之情。
②文章由雪落开始展开联想,融入了对冰花的神奇感受,联想到采冰的场景,又巧妙地渗入了喜爱之情,同时联想到与采冰有关的人事展开叙述。
③由物及人,以小见大,赞扬了如今我们过上的富足的生活,赞扬了要过上好日子要靠辛勤的劳动,升华了文章主旨。
答案解析
(1)C.“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冰天雪地之中,生存条件恶劣”错误。文中“这种极端的气候曾是漠河人生存的威胁,现在则成了振兴漠河经济的机遇”表明这是过去的情况,现在早已有了变化。 故选:C。
(2)B.“文章始终以一个纯客观观察者的视角来叙述”不当,文章字里行间洋溢这作者对漠河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故选:B。
(3)“漠河每年十一月末、十二月初就开始大规模的采冰活动。为了建造冰雕,每年最少也要采两万块冰”,采冰是漠河人冬季的主要活动,是他们发家致富的手段之一。采冰活动在漠河由来已久,是漠河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块冰在阳光下就像一面镜子闪耀着耀眼的光,成群的冰块如同一座冰的宫殿”,这一描写充满了作者的自豪之情。“周围的住户在观赏采冰后,有些会邀请采冰的人到家里吃饭”,表现了漠河人的善良热情。写采冰场景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升华文章的主旨。所以要花大量笔墨描写采冰场景。
(4)本文由雪落窗户上结冰花开始写起,联想到在漠河第一次触摸冰花的经历,冰花凝结的过程,漠河人采冰的情景,采冰后漠河群众的热情,文章最后又回到冰花的触感上来,整篇文章形散神聚,结构严谨。全文以叙述、描写为主,由漠河的冰花、采冰,以小见大,由物及人,表现了漠河人民的热情、勤劳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发家致富的经历及美好愿望,主题突出。
答案:
(1)C
(2)B (3)①写采冰的场景,就是写漠河人们的生活,采冰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内容,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赖以谋生的职业。
②采冰连接了漠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文章的内容,引发读者的联想,给人以沧桑巨变之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富强的自豪之情。
③由采冰写到采冰人家的生活,写出了漠河人们的世态人情,突出采冰人热情豪爽的性格特点,过渡自然,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旨。
(4)①本文表达方式上以叙述、描写为主,通过渲染冰花的美丽,过渡到对采冰场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地生活的热爱和对坚强、不屈的精神的礼赞和敬重之情。
②文章由雪落开始展开联想,融入了对冰花的神奇感受,联想到采冰的场景,又巧妙地渗入了喜爱之情,同时联想到与采冰有关的人事展开叙述。
③由物及人,以小见大,赞扬了如今我们过上的富足的生活,赞扬了要过上好日子要靠辛勤的劳动,升华了文章主旨。
本文发布于:2023-12-02 16:33: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5060151085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漠河的冰雪阅读理解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漠河的冰雪阅读理解答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