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九九乘法表c语言)
浮来山又名浮丘,位于莒县城西9公里,海拔298.9米,处莒西平原尽头,扼莒县、沂南两界。在莒城登高西眺浮来,呈平地崛起之势,有水上浮来之感。此山三峰鼎立,拱围相连,构成藏风聚气幽境。
浮来山风景区内,有八观、十二景、三泉与四园。修竹奇木,居谷繁茂,怪石嶙峋,溪流潺潺。千年古刹定林寺,始建于晋代,全寺分前、中、后三进院落,有五殿二堂,两庑一宫三院。主体建筑,飞檐螭首,雕梁画栋,既轩敞典雅,又古朴大方,是典型的北国古建筑风韵。寺中的“校经楼”,系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亲笔所题。此楼乃当年刘勰校经之处,现辟为刘勰生平陈列馆。馆内塑刘勰像,陈列各种版本的《文心雕龙》及历代研究文献。丰厚的资料珍藏,曾令史学泰斗发出“绝仰千古”的赞叹!
定林寺前院中央,巍然屹立着一棵枝叶参天古木,这便是“天下银杏第一树”,树高24.7米,径围15.7米。早在春秋时期,鲁隐公与莒子曾在树下会盟,算来,树龄当在3000余年。这株古银杏树,虽历经沧桑,但至今枝荣叶茂,生机盎然,实为举世无双的一大奇观。
神奇的浮来山,地处沂沭河断裂带中部。大约在四五亿年前,这里还是汪洋大海,后来随着地壳抬升,海水退去,形成陆地。再后来,在地壳的不断变动中,几经沉浮,形成独特的地质遗迹奇观,科学家誉为“地质教学天然课堂”。2001年4月被山东省政府定名全省第四处地质公园,成为浮来山一道颇具科研价值的风景线。
浮来晚照,是历史上莒州外八景之一,这里不仅有迷人的风光,更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寺庙内外,亭阁之间,有读不完的证史碑文;清泉峡俗、云龙崖畔,留下了看不完的摩崖石刻;华人寻根馆内,陈列着堪称世界之最的古檀根艺精品;峰火台上,晨曦暮霭中依稀可见缕缕青烟;定林寺古刹,历来是名闻遐迩的佛教圣地,法汰讲《禅定》、慧地讲《华严》、昙观送舍利、三丰炼金丹、佛成受衣钵、法镜苦承传······每一位名僧、每一处景点,无不留传着一段段动人故事和优美传说,耐人寻味,百读不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上述名僧、高道何亚于仙?为此而称名山。
刘勰故居浮来山{求精}
刘勰故居浮来山
来源:山东新闻网
位于黄海之滨的山东省莒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古老的地方。这里有2500年历史的莒国故城,这里还是齐恒公“勿忘在莒”故事的发生地。出故城西行八公里,有一座风景秀丽、闻名遐迩的奇山,这便是有中国的亚里士多德之称的古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的故居——浮来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只因未到浮来山。
大凡来过莒县浮来山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
浮来山是座古老的山。传说从前有位神仙游于此,感叹众山中少一秀奇之峰,特意从蓬莱移来一座仙山。因山系从海上漂来,故名“浮来”。
神话毕竟是神话。但从近年来浮来山发现三叶虫和其他一些海生物化石推断,约在五亿年前的奥陶纪,浮来山确实埋没在汪洋大海之中,以后随地壳的不断变化,不断露出海面,形成了今天的陆地。
作者:痴人共恩 2007-12-25 13:57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刘勰故居浮来山{求精}
浮来山是一座文化的山。东距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莒国故城8公里,海坡298.9米。单就此而论,浮来山确实无法与那些名山大川比肩,但它“山不高而秀,景不繁而奇”。山色苍茫间,一处处遗迹那么永恒着,总让人领略深邃,也回味庄严,回味着无穷的诗情和画意。名刹总与名山相连,浮来山也不例外。山里有座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定林寺。寺内建筑以“大雄宝殿”、“校经楼”、“三教堂”为主体东西厢建有两殿,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依山而水,气势巍然,殿宇轩敞疏朗,古朴幽雅。浮来山之所以名闻避尔,还因寺里有一个半路出家的和尚——刘勰,法号慧地,字彦和,至今他潜心校阅佛经的地方校经楼,历千年风雨,仍完好存之,楼内塑刘勰金像,四周陈列刘勰文稿和历代研究的卷帙,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刘勰研究资料中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勰之于浮来山,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撰写的中国第一部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篇幅虽然只有37000字,但精辟之论述,超越前人,深深地影响后世,有论者说,在同时代的世界文化名人中,只有亚里士多德才可与他比肩。刘勰一生坎坷。《梁书·刘勰传》记叙了刘勰从起家、出仕、削发、校经、末期而卒的坎坷经历。刘勰是莒县人,这从未有过异议,是否在浮来山上定林寺校经,史界存疑,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心雕龙》研究者认为“刘勰在钟山定林寺出家以后,稍事停留,念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意,怀着孤苦无告的心情,潜归故籍东莞莒(即莒县),依浮来山定林寺而终老一生。”今天莒县东莞镇有个沈刘庄,千百年来村民口耳相传,这里就是刘勰回到老家后,念念不忘沈约知遇之情而改的村名。
作者:痴人共恩 2007-12-25 13:58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刘勰故居浮来山{求精}
天下银杏第一树
名山古刹有胜景。定林寺内有一棵高24.7米、径粗15.7米,荫蔽10多亩的古银杏,传为商代所植,树龄已届3700岁,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树”,历代事人墨客争相赋诗称颂,清代莒州知州陈全国有诗云:“大树龙盘会鲁侯,烟云如盖宠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史载皇王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诗中“大树龙盘会鲁侯”史书有载,公元前715年,鲁庄公与莒国国君莒子,曾会盟于此树下。国外报纸对此树进行过专门介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向全世界播放过大树的神奇秀姿。这棵有着近四千年树龄而俞长俞茂的精灵,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更加渲染了浮来山的神奇色彩。古树到底有多粗,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书生到树下避雨,忽发奇想要量一下树粗,没有尺子,他就张开手臂,搂了七下,忽然看见一年轻媳妇也在树凹处避雨,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没办法,他就又用手拃了八拃,出来后对人说银杏树粗“七搂八拃一媳妇”。更奇的是,论个高个矮,量的都是这个结果,只因古树树干部分上粗下细。
作者:痴人共恩 2007-12-25 13:59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刘勰故居浮来山{求精}
丁肇中在银杏树下
定林寺前,松柏夹道,溪水潺潺,虽游人络绎,却是清幽阒寂,给人以“深山藏古寺”的感受。出寺门沿山道东南行二百米,有一座六角飞檐碑亭——文心亭,亭内有一块半卧的椭圆形巨石,石在锈刻着“象山树”三个篆字,大径尺,遒劲而清晰,系刘勰手书,其意有两说:一说指寺内古银杏寿与山齐;另一说此三字名指一事:“象”,谓寺内众多造像,“山”即浮来山,“树”指银杏树,三者合起来,构成浮来山胜景。
文心亭
山奇树亦奇。银杏又名公孙树、白果树,为长寿之物,“晚伴公孙必长寿,朝游浮来倍精神”。人在浮来山,神思逸飞,心清气爽,易发思古幽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来游此山,感极而叹:初知莒事少年时,头白方来续旧思。关于“莒事”,人们耳熟可拈的无外乎“勿忘在莒”、“乐毅伐齐,唯莒与即墨不下”„„其实“莒”最早并非地名,《说文》:莒,齐谓芋为莒。段注:所谓别国方言也,借为国名。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莒地,约指沭河、潍河上游以东的鲁东南近海沾海地区,包括今莒县、沂水、沂南、临沭、五莲、东港、胶南和江苏赣榆等县市,春秋时上述各地全部或部门属春秋莒国版图。莒族自远古已为东夷强盛部落,繁衍生息历数十万年。早在商代莒属姑幕侯国,周为莒子国,莒自秦朝始为县制,之后,或为郡、或为州、或为县,始终是鲁东南沿海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说莒,就不能不提到莒文化,著名学者张学海先生评价说:“莒地具有数十万年的文化根系,一万余年的文明启步,五千余年的文明史。„„莒县与莒地对解决我国文明起源、文明初步发展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态等重大史学与理论课题,具有重要意义。”史学界推莒文化与齐、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莒文化最核心是史前文化,在这里出土的陶尊文字,距今已有5000余年,比甲骨文要早15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莒文化作为东夷文化的主体,一向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这里出土了大量酿酒器具即是明证;这里还是巢楼之制的故乡和“岁之所始”的始原之处。
仓海桑田,岁月淹留。浮来山见证了莒国辉煌,也记录了莒地的风云变迁。今天,莒县县委、县政府带领百万故国人民,意气风发、致力发展,并切实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已投巨资修复定林寺、校经楼、清泉峡、怪石峪、仙书石、莒子墓等八大景观,开发了九公里银杏路、进山引门、刘勰石雕像、曲径通幽、九曲云龙桥、云龙崖、百龙亭、青石庵、柳桥、念莒亭、朝阳观、龙洞以及鹿场、猴山、珍禽馆、华人寻根馆等景点。
“一山一树一巢人、一书一字一条根”。山即浮来山,树为银杏树,巢在屋楼崮(《山海经》载,此山为有巢氏居之),书是《文心雕龙》,字即莒地出土的汉字祖型陶尊文字,比甲骨文尚早1500年。“六个一”浓缩了莒地文物精华。
浮来山是莒县的,更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山东省莒县县委外宣办 宓连琛)
作者:痴人共恩 2007-12-25 14:00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刘勰故居浮来山{求精}
“勿忘在莒”。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齐桓公和宰相管仲、大夫鲍叔牙、宁戚四人一起喝酒,喝到高兴时,齐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什么不给我祝酒?”鲍叔牙听了,就双手捧着杯站起来说:“希望您不要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那些苦难。”鲍叔牙的提醒是及时的、深刻的。
勿忘在莒,简单说就是“不忘本”。
山东莒县,就是“勿忘在莒”的古莒国,地处民风淳朴的沂蒙山腹地。
。山东莒县,就是“勿忘在莒”的古莒国,地处民风淳朴的沂蒙山腹地。
本文发布于:2023-12-02 15:35: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5025412375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刘勰故居浮来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刘勰故居浮来山.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