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稿诀集字》札记(上)

更新时间:2023-12-02 14:25:29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八小时之外)

-

读《稿诀集字》札记(上)

读《稿诀集字》札记

读《稿诀集字》札记

白 矾

稾訣集字 雲津王世鏜著

云津即天津。王世镗(1868—1933),字鲁生。自号积铁子,晚号积铁老人。天津章武人,是具有代表性的近代书法大家。

《稾诀集字》是王世镗在自己原著《增改草字诀》的基础上删定而成,意在订正前人的《草诀百韵歌》中的失误。歌诀凡三百零八句,一千五百四十字,从《急就章》《十七帖》《月仪帖》《智永千字文》《出师颂》《三希堂》《淳化阁》《书谱》等20种草书传世名帖中集字而成;说明了“草出篆隶”的字体演变规律与结构关系,纠正了草书理论中的某些错误阐述,充实了对易于混淆的字的辨

识;同时又在学习方法、笔法及书写要领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述说。全篇口诀五字一句,有韵可读,便于记忆;又伴有释文和注解,便于理解学习。

“稾”或“藁”都是“稿”的异体字。其本意是谷禾类植的物

-1- 读《稿诀集字》札记

秸秆。同时也是写文章打草稿的“稿”,草稿不是正式文案,或仅仅是自己看的,不妨写得潦草一些。后来就成了书法术语。

张怀瓘《书断》称:“藁亦草也”,这里的“草”做“草略”讲,指的是为了快速简便,在篆隶的基础上草略粗放地书写,从而演化出来的一种叫做“草书”的书体。

最初的草书起源于西汉末年,有字字独立,残余着隶书那种波磔和横向取势的特点。东汉末年及两晋南北朝时期,草书进一步发展,逐步脱离了篆隶笔态,点划波磔更加简省、笔画连绵回绕,字与字间时有联缀,书写更加简约方便。后人称这种状态的草书为“今草”,而原始状态的草书便叫做“章草”了。

“稿诀”就是书写草书的口诀。

稾法最爲難 使轉異豪端

就《草訣歌》改正。執用使轉見《書譜》,言使轉而賅,執用矣。

“稾法”即草法:约定俗成的草书书写方法、法则和规律。

“执用使转”是书法术语。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在这里,“执”是指执笔位置的高低,手距离笔头远则运笔灵活,可以写出较长的笔画;反之运笔拙厚,所写的笔画自然偏短一些。书写过程中,横竖笔画之间的相互牵制,如“欲右先左”“欲竖先横”等,以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牵制称为“使”;笔画拐弯转向、书写“钩环盘纡”时,行笔穿插呼应的技法,称为“转”。字的间架结构布局,点画之间的揖让向背,称为“用”。

孙过庭的这些叙述很是全面,具有指导意义。

在孙过庭的“执使转用”四个字中,专门把“使转”二字提将出来,是为了强调“使转”对草书极其重要。

“纡(yū)”:弯曲、打结。

- 2 - 读《稿诀集字》札记

“赅(gāi)”:全面、完备。

“执用”:使用。

“豪”是“毫”的通假字,“豪端”即毫毛的末端,在这里就是毛笔的笔端。

草书的使转极为严格,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是学习草书的难点所在。

在《草诀百韵歌》中,这句口诀是“草圣最为难 龙蛇竞笔端”,没有说中问题的要害,所以如此改正。

心果乃手敏 氣足更形完

心果,如胸有成竹,自目無全牛,而手下方可敏捷。學草者每患氣不足,否則氣足而形不完。張顛素狂不免此病。

“果”:果断、果敢。

“手敏”:出手敏捷。

“胸有成竹”出自宋代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目无全牛”引自《庄子·养生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官知止而神欲行”:不用五官知觉而全凭精神意念行动。

“批”为刺入。

“郤(xì)”为缝隙。

“导”为沿着、顺着。

“窾(kuǎn)”为骨节空隙。

- 3 - 读《稿诀集字》札记

意指刀从骨头接合的缝隙处刺入,顺着骨节间的空隙行走,无骨处自然迎刃而解。有成语“批郤导窾”。

如果能做到胸有成竹、目无全牛,一旦提起笔来,所要写的字就已经跃然纸上。笔锋落下,不犹豫、无迟疑,如兔起鹘落,依顺书法的“道”,纵横驰骋,有如庖丁的刀子在牛的筋骨之间游刃有余……这不仅仅是心思果断,出手敏捷,同时也是一种气势。

气势胆略是书法创作成败的重要因素,草书尤其如此。初学草书的人每每缺乏这种气势。

但只有气势胆略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气势夺人,而作为底蕴的功力与学养不足,字还是写不好,“气足而形不完”。

这时就难免信笔挥洒,狂怪乱来。

张旭、怀素虽然都是名冠古今的大书法家,但有时也不免流露出这样的毛病。

因此强调“心果”始能“手敏”,“气足”更要“形完”。两句话不可分割。一定要明白了心与手、气与形的表里依存关系;既要气势澎湃,又重字形完美。

“張顛素狂”是指唐朝书法家张旭与怀素。

“张颠”是唐代书法家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相传他看到孙大娘舞剑而有所领悟,创造出惊世骇俗的狂草。张旭洒脱不羁,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极有个性。他常喝得大醉后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有“张颠”的之称。

“素狂”是唐代书法家怀素,字藏真,僧名怀素。既出家为僧,又嗜酒茹荤,醉后“草圣欲成狂便发”,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用笔遒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又有“醉素”之称。

分布率平正 迅速愈謹詳

《書譜》云:“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力追險絕;既能險絕,複歸平正。”

- 4 - 读《稿诀集字》札记

“分布”指字的间架结构和用笔法则;“平正”是说要端正、平稳、均衡。

初学者一定要掌握字的结构、遵循运笔法度,把字写得端正规范,千万不要随心所欲胡乱发挥。打好这个基础,才能进一步追求变化,力求既惊险绝伦而又不失法度。这需要过人的胆识、深厚的书法功底及艺术学养。

险绝之后再回归到平正,这时已不再是“力追险绝”了,而是习惯成自然,“人书俱老,返璞归真”,进入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率”:遵循。

“谨详”:谨慎周详。

越是要快速书写,下笔时越是要谨慎周详地计划构思。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草书规则特别严格,使转错了就不成字,千万不可随手涂抹乱了法度。

窮源在西漢 史遊急就章

《說文》云:“漢興有草書。”《書斷》云:“漢元章時史遊作《急就章》,解散隷体,粗書之”也。

注释中的“漢元章”应为“漢元帝”。

《说文解字》说:“汉兴有草书”。唐代张怀瑾《书断》说:“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 张怀瑾还说:“此乃存字之梗概,

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就。因草创之义,谓之草书。”

章草起于西汉,盛于东汉末年到西晋。字体具隶书的横式,一波三折,字内笔画牵丝萦带,字与字之间不相纠连。西汉末年汉元

- 5 - 读《稿诀集字》札记

帝时期(公元前48年~前33年),黄门令史游书写的《急就章》是章草的代表作,后来,被人誉为章草的鼻祖、章草的源头。

“解散隶体,粗书之”和下一句口诀中的“粗書解隷體”,都是说章草的特点是保留篆隶字体的梗概、打散(解散、不再遵从)隶书字形宽扁、横长竖短、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严谨结构,粗略粗放地书写。

草字的出现,实质上是对汉字的简化。

这里的“粗”做粗略、粗犷讲。

粗書解隷體 俾效廣凡將

顏師古云:司馬相如作《凡將篇》俾效書寫,史遊景慕,擬而廣之。

颜师古的原文是:“逮至炎漢,司馬相如做《凡將篇》,俾效書寫,多所載述,務適時要,史遊景慕,擬而廣之。”(汲古閣刊本《急就篇注叙·前序》)

就是说,史游景慕的是《凡将篇》的“俾效書寫、多所载述、务适时要”。从而用章草书写了与《凡將篇》类似的识字课本兼小百科全书《急就章》,期盼用这个方法,效仿《凡将篇》的推广方式,将章草书体推广传播。

“俾(bǐ)”,“有益于”;《说文解字》:“(俾)益也。”

厂矢悉𥎦射 止戈獲武揚

“𥎦”从“厂、矢”,“武”从“戈、止”,皆不同於真楷。再,草 字係據《月儀》以訂;《閣貼·隆中對》与“連”互訛; 章草亦作 ,見《急就章》《出師頌》。

“𥎦”是“矦”与“侯”的异体字,甲骨文为 ,篆书为 ,隶书为 ,是由“厂、矢”二字组成的;

“ ”字则是“止、戈”二字的结合。

它们的写法都不同于真楷。

- 6 - 读《稿诀集字》札记

章草“武”字的写法 是根据《月仪帖》订正的。在《阁帖·隆中对》里,“武”与“連”两个字互讹。

“互讹”是说上下两句话中相对应的文字或词语互相讹误,如果把互相讹误的那一对字或词对换过来就没有问题了。

章草 亦可写作 (见《急就章》和《出師颂》)。

“𥎦”是古代天子诸侯在春天宴饮射猎时搭的棚子。《说文解字注》:“矦之張布如厓巖之狀,故从厂。矢在其下。象矢集之也。”

“厂(hàn)”,《说文解字》:“(厂)山石之厓巖,人可居。”“厓巖(yá yán)”:山边岩石如棚子一般的突起。

因此章草为 的“𥎦”字是由“厂、矢”二字组成的。

“射”,在这里做“取得”讲。

《说文解字》:“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意思是以暴制暴。

“戢(jí)”:停止、收藏。

另一种说法:“武”是一个会意字,从止从戈。“止”的本意是脚,《说文解字》:“以止爲足”;戈,是武器。因此“武”就是站稳脚根拿起武器,准备打仗。

所以篆书为 ,隶书为 ,章草为 的“武”字是由“止、戈”二字构成。

“扬”在这里做“显示”讲。

章草的“𥎦”字并非单人旁,和楷书的“侯”不一样;章草的“武” 字和楷书的“武”字结构也是不一样。

特從篆隸造 那可行楷方

據以上“𥎦、武”二字可知,草出篆隸,非出行楷,

- 7 - 读《稿诀集字》札记

此舉例耳。

从上述“侯、武”二字由篆书演化到隶书,进而演化到章草的过程,可以看到章草确实是从篆隶演化而来,并非来自行书或楷书。这只不过是两个例子而已。

“特”:专门、单独;

“方”:品类、类别。

性情雖脫略 形質極嚴莊

《書譜》云:“草以點畫爲性情,使轉爲形質。”與真相反。蓋點畫雖有時脫略,而使轉必求莊嚴。《書譜》又云:“草乖使轉不能成字”是也。

《书谱》原文是的:“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形质”:字的形体。犹如人由五官构造出来的相貌。

“情性”:字的精神气势神韵。

“脱略”:放任、不拘束。

楷书的字是用点画来构成的,使转是字的精气神;而草书的字是靠使转来构成的,精气神在点画之中。草书的点画不佳,无非是没有了精气神;但若是使转错了,就有可能是另一个字,或者是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字。这和楷书大不相同:楷书点画有误,或能勉强猜得出是什么字来。

所以《书谱》中要特别强调:“草乖使转不能成字。”有些字的草书写法差别甚微,要靠非常精确的笔画来区别。笔画的长短轻重转折穿插,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虽然草书的点画在某些时候可以脱落、可以简略,但使转万万马虎不得,必求庄严。

- 8 - 读《稿诀集字》札记

晉魏善書者 靡不珍而藏

晉魏六朝人草書,莫不以漢草爲宗,故不失由隷變草之意態。史称崔浩多書《急就章》,又衛夫人、王右軍皆奉詔書《急就章》是也。

“晋魏六朝”即三国两晋南北朝,那时人们写草书都是宗尚并遵循着汉朝人的写法、章草带有篆隶笔意,保持着由隶书转变而来的意态。

《魏书·崔浩传》:“浩既工书, 人多托写《急就章》。从少至老, 初不惮劳, 所书盖以百数。世宝其迹, 多裁割缀连, 以为楷模。”

史书记载,崔浩、崔瑗、张芝、钟繇、皇象、索靖、卫夫人(卫铄)、王羲之等人都有章草写本《急就章》。

魏晋书家“靡不珍而藏”的,不仅是前人的书法墨迹,更是他们的章草笔法、“特从篆隶造”“由隶变草”的意态、“性情虽脱略,形质极严庄”的规则。

慨自趙宋後 此學始日亡

葉石林跋《急就章》云:“此書自唐以來無能工者”。然按南唐尚有徐鉉临《急就章》不失古意,至吳興則已不是,然亦碩果也。

叶石林即叶梦得,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人。字少蕴。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

叶梦得认为,章草《急就章》自唐朝到南宋初期再没有人写得好了。王世镗认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徐铉临写的《急就章》还不失汉朝人笔下章草由篆隶转变过来的“古意”,到了元朝赵孟頫那里就不行了。尽

- 9 - 读《稿诀集字》札记

管如此,也还是硕果仅存。

徐铉,字鼎臣,五代十国的南唐至北宋初年人,精小学(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做小学),工篆隶。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他是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人,所以又称赵吴兴。

这是紧接着“晋魏善书者,靡不珍而藏”而说的。

通过这条注释可以看到,王世镗感慨的是自宋朝以后,写章草的人慢慢地遗失了汉朝人的写法、遗失了章草脱胎于篆隶的意态。用叶石林的话:没有人写得好(无能工者)。

與足與與足 所長所所長

从古體 ,又省一 ; 上從口,後變為一點,從戶,章斷今連。觀此可知風氣遞遷之妙。

“與”字的章草写法为 ,它来自省去左手 的古体 。以后又进一步简化成了 。

关于“與”的另一种解释:《说文解字注》:“與、賜予也。”篆书为 :上边两只手把东西赐给下边两只手。手中间的“与”既是所要赐予的东西(有说是象牙),也是借用它的读音。将字的上部简略掉两只手和“与”的两道横,便剩下了一道弯曲的曲线 。《说文解字注》:“(乙) 象春艸木冤曲而出。”这“弯曲的曲线”也就是篆书的“乙”字,因此“與”的上部最后简省成 ;然后又简省掉下方的左手 ,只留下了右手 ,就成了 ……

“足”字上方的“口”在章草简写为 ,那么足的章草就是 ,进而又把 简化为一个点,成了 。

在拓片中,前面的“與、足”二字是章草,后面的“與、足”二字是今草。

“所”字是户字旁,《说文解字》:“半門曰戶。”因此章草在繁体字“戶”的一横下面写做两个点,另外两个点是由“斤”简化而

- 10 - 读《稿诀集字》札记

来的,为 或 。今草则进一步把点连起来,成了 。

“长”字章草为 (皇象),而今草为 (王羲之)。章草的笔画是断开的,今草的笔画是相连的。

这两句口诀的断句应该为“与足”与“与足”,“所长”所“所长”。比较章草“与、足”和今草“与、足”之间的字体演变;品味前面章草“所、长”逐步成为后边今草“所、长”的缘由。进而理解文字和书法的演变过程,体会“风气遞迁之妙”。

目未寓章草 落筆墜荒唐

學今草者往往不知從何下筆,譬一□□《十七帖》《書譜》,或斷或連、前後異形,不知以何爲是。苟習章草自不患此,所謂一體萬同也。

从口诀“與足與與足 所長所所長”中的例子,可以看到文字从篆隶演化到章草,进而演化到今草的文字发展演变过程。

如果不知道这些,“目未寓章草”,不知道草书字体是怎样从篆隶演化而来的,就直接去学写今草,去临习《十七帖》《书谱》等法帖,困难会很大。甚至弄不清一个字该从何处下笔,笔画应该断还是应该连?为什么

同一个字前后字形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盲目落笔,往往墜入荒唐。

如果学习了章草,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这就是所谓的“一体万同”,一个字只能有一种固定的写法。

弊坐昧矩範 功虧矜癲狂

張旭號為“顛草”,懷素號為“狂草”,在二人胸有成竹,意到筆不到,故無點畫處尚能有字。學者以為矜式,鮮不誤矣。

- 11 - 读《稿诀集字》札记

在这里,“弊”的含义为“弊病”;

“坐”的含义是“因为”;

“昧”:糊涂、不明白;

“矩范”:法式、规则典范;

“矜式”:敬重和取法,榜样楷模。

之所以出现“落笔坠荒唐”的弊病,是由于对草书的规则范式糊里糊涂。功力欠亏,所可以恃仗的也就剩下“癫狂”二字了。

虽然张旭号称“颠草”、怀素号称“狂草”,但他们能做到在提笔书写之前早已是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了,从而能够做到在笔锋没有写到的地方仍然不失笔意,在无笔画处还可以让人感觉到尚有字迹存在。但是,一些后来人没有看到张旭、怀素深厚的书法功底,盲目地效仿他们癫狂不羁的那一面,并以此自恃自傲。那可是东施效颦走上歧途,贻误自身了。

務要通六書 假借初不妨

漢俗簡惰,如“箜篌”作“空侯”、“太簇”作“太族”、“寤寐”作“悟怽”等。不明假借必多難通。

其实并非汉朝人有偷懒的习俗。而是由于在那个时候汉字尚未发展成熟,常常会遇到只有其音而无其字的尴尬,这时只好找个同音字,或者发音差不多的字来代替它,“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也就是假借。于是就留给我们“箜篌”作“空侯”、“太簇”作“太族”、“寤寐”作“悟怽”等一系列“怪相”。这在当时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现象。

不弄清假借字的使用规则,就无法理解前人的文字。而假借字的采用,都是遵循着六书造字、用字理论。因此“务要通六书”。

- 12 - 读《稿诀集字》札记

“六书”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后世学者定名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进一步给出了如下定义:

“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六书是一个完善周密的汉字结构规则理论。既然草书写的是汉字,那就必须按照六书所阐述的汉字结构理论去写,因此六书也是草书汉字的解译法则。这个原则不容背离,不得有丝毫的模糊和疏漏。否则草书就失去了它的汉字意义。

这里强调“假借初不妨”,颇有深意:古人用假借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无可奈何地给后人埋下许多障碍。这在当时是“初不妨”,而现在就别这样了。

羲獻固作故 項須悋思腸

二王草書“固”字皆以“故”為之,晉人多如此。“項、須”“以、比”各字亦多相似,必思文義。

在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王)的草书中,他们把“固”字都写做“故”,这就是通假。

“项、须”“以、比”等字,由于字形雷同,也常被混写。

混写不是通假,而是由于这些字的草法过于近似,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读。遇到这些字确实让人寸断思肠!

这也是草书初创时期不完备的缺憾。今日写草书,则应该尽量把字形相近的字区分开,避免出现混写现象。

- 13 - 读《稿诀集字》札记

“悋”是“吝”的异体字,这里是感到为难的意思。

纔常以才著 如即帶女延

晉人皆以“才”代“纔”。按:《急救》有“讒”字,故本之作“纔”。今草罕見。古人多以“女”作“如”,或稍延長末筆。

晋人都以“才”代替“纔”。在今草中,“纔”字已经很罕见了,都写成了“才”。

古人常将“女”字当“如”字用,或者把“女”字的末笔多少拉长一些,以示区分。

这也是关于假借和简省的例子。

王世镗在这里附带指出:《急就章》中的“讒”字(第卅一讒諛爭語相抵觸)在过去的版本将它写作“纔”,这是不对的。

“著”在这里的含义是显现、显扬。

箴說草拱戴 矣欣厶倒顛

章草竹頭皆作草頭,惟避相同之字及不能通假者仍從竹頭。如《書譜》“筌”字《月儀》“管”字是也,見後。“矣”字將厶頭倒寫,爲便利也。

本来是竹字头的“箴”字却乐于换成草字头顶着;

“矣”字喜欢把厶字头颠倒着写。

一般说来,竹字头的字在章草都要写成草字头,唯有在避免相同的字以及遇到不能通假的字的时候,才仍然使用竹字头。

譬如:《书谱》中的“筌”字和《月仪》中的“管”字,就必须要用竹字头写。否则就成了毫不相干的“荃”和“菅”了。

这说的是“改易”。之所以要这样改易,是为了书写方便。

“說”是“悦”的通假字,做喜悦讲。

- 14 - 读《稿诀集字》札记

行行行去去 夫夫夫天天

草書本貴一體萬同,不可前後異寫,惟此作意在使人博覽擇習,又當別論。凡疊字先章後今;前後重出者亦不一体。學者留意。

这里对“行、去、夫、天”四个字,列出了从不同的传世法帖中摹写下来的几种不同的草书写法,既有章草,也有今草。

一般说来,草书贵在“一体万同”,一个字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只采用一种写法,不可以前后不同,一会儿这样写一会儿那样写。

章草草法森严,极有法度,结字的笔画已经尽可能地省变精练了,一点一画都是有根据、有来源的。“一体万同”有利于关键之处不出差错。避免随意连笔、随意发挥弄得似是而非、妨碍认读。

唯独这里,是有意地让读者开阔眼界,博览不同的写法,从而选择学习对象,所以才一个字给出了多种草法,理应另当别论。

此外,如果遇到重叠出现的字,也不能再“一体万同”,应该先用章草后写今草;前后文中重复出现的字也不能用同一个字体写。这一点初学者要留意。

一字或數寫 雅馴崇擇妍

草書無論今章,一字或有數寫,然學者務須擇一體而終身習用,或今或章,前後一類。不可拉雜并書見笑大方。

无论是今草还是章草,同一个字都有几种不同的写法。学习书法的人,必须选择一种典雅纯正漂亮不俗的写法,终身学习使用。一篇文字,如果写章草,前后都要用章草字体;如果写今草,前后

- 15 - 读《稿诀集字》札记

都要用今草字体。千万不可以拉拉杂杂什么字体都有、什么写法都有,从而贻笑大方。

“雅训”:典雅纯正,可为范例。

“崇”意为推崇、尊崇;

“妍”意为美好艳丽。

张怀瓘《书断》中说:“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

休明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各造其极。”可见皇象(字休明)《急就章》的“相众而形一”在书法史上有重要意义。

“一体万同”固然很好,实际上很难做到。就以皇象《急就章》来说,前后相同的字、相同的偏旁也是有不同的写法。在《稾诀集字》这里,也主张“凡迭字,先章后今,前后重出者亦不一体”。

但是,“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绝对不是好事。汉字实在太多了!虽然常用字不过三五千,而台湾《异体字字典》收字十万有余,有这么多异体字绝对满足“万字皆别”。但是,谁能认得全?

异体字、通假字太多必然造成阅读障碍。无法阅读的书法作品又有什么意义?若一定要坚持“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怕谁也做不到,也就是自我卖弄而已。

关于这个问题,于右任在《标准草书自序》中说,今草初创之时“以王氏之多才,为风气之领导,景众既广,研讨弥笃,一字组织有多至数十式如阁帖所示者,创作精神之惊人,可以想见。或谓当时作家,自矜博赡,故生变化,以竞新赏;实则流传笔札,皆为试验之作,未及验定耳!”

于右任还指出,五代十国时期,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已觉察到“一形而众相,万字皆别”的弊病:“陈僧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八百本,盖有志统一体制,以利初学者”。然而,在梁武帝萧衍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推崇下,二王名声鼎沸,一纸一字皆成珍宝。而后又有狂草风靡于世,甚至盖过了二王的《十七帖》。使智永的艰苦努力以及后来孙过庭的大声疾呼都无法挽狂澜于既倒。

这里主张“草书无论今章,一字或有数写。然学者务须择一体

- 16 - 读《稿诀集字》札记

而终身习用,或今或章,前后一类。不可拉杂并书见笑大方。”但是在前面也曾说:“凡迭字,先章后今;前后重出者亦不一体。”这岂不矛盾?

按照最古板最正统的说法,章草要“以汉为宗”。在汉朝,今草尚未出现,自然也不存在“拉杂并书”的问题。但时代在发展,文字也在变迁。历代传世法帖中并不乏今章并存的先例,如智永《真草千字文》、怀素《小草千字文》、张旭《肚痛帖》、孙过庭《书谱》、贺知章《孝经》,以及康里巎巎、宋克、祝枝山等人的作品,都含有一定的章草隶态,无不佳妙。

沈鹏先生主张“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今草是章草的延续,如果能把两者融汇起来,可能达到一个高境界。”是很有道理的。

拘古未融者 亦難臻好娟

漢章古拙以初創故,至晉人,已多變為好娟,而不分波磔矣。

汉朝人写的章草,很古拙,但好娟(美好秀丽)不足,这是由于初创的缘故。到了晋朝,特别是东晋,章草开始追求美好秀丽,多已不分波磔,向今草转化了。

学习章草,若远离汉代章草而从晋人那里学习,一味地追求“好娟”,必然背离古法而产生偏颇。《书断》中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就是说张芝的草书已经在向今草转化,学章草不能从张芝入手。

“茹(rú)”:藤蔓草根纠缠的样子。

王世镗在《论草书章今之故》中指出:“不入汉儒之门,莫窥晋人之奥”,学章草还应溯其源头《急就章》。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从初始的亦步亦趋的模仿,逐步转向融

- 17 - 读《稿诀集字》札记

会贯通。

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

就是说,如果食古不化,尽仿古人,最终也就是自己的字都能和某位古人相同,有如复印,有如集字,缺少自己的精气神。如果

单纯追求字体雄健挺拔,过分夸张具有特征性的波磔笔法,则会失去内在的美,这是一种很庸俗的毛病,必须克服。

必须追求“熟习精通,心手合一”,才可以达到美,达到“好娟”。

繘朋肇檢便 漆德補闕殘

《書譜》云,章“檢而便”。“繘、總”等字省去數筆,“朋”字連貫,均可悟“解散粗書”之妙。“漆、德”亦見《急就章》,唯以今草証之,疑或缺殘點畫。

“肇”:开始、引发。

“检”通“俭”,节省;“检便”即“简便”。

“闕”:空缺、缺少。也作“缺”。

《书谱》中的原文是“章务檢而便”,章草追求的就是简洁便于应用。例如“繘、總”省略了几笔,“朋”字连贯了起来。由此都可以领略到“解散隶体粗书之”的妙处。

“务”在这里的意思是追求。

“繘”字篆书为 ,隶书为 ,章草为 。

“朋”字篆书为 ,隶书为 ,章草为 。

口诀中“ 漆”“ 德”二字摹自《急就章》,也是“檢而便”的章草。

唯独从今草的“ 漆”“ 德”二字的角度验证审视它们,似乎《急就章》中的章草“漆、德”缺少了点画,过于简略。

漆漆漆德德 溺覺青勝藍

據今以補章也。

- 18 - 读《稿诀集字》札记

本来“解散隶体粗书之”就是要“殺去繁瑣以歸簡捷”,也就是《书谱》中说的“章务检而便”,达到快速书写以赴急用的目的。

在 “繘、總、朋”等字上已体现出了“解散粗书”之妙,在《急就章》中,对“漆、德”二字的处理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则。

然而一些人偏要出心裁,造出笔画繁琐的所谓“今草”,说什么“青胜蓝”,还要“以今补章”,并且沉溺其中,自我感觉良好。

这完全违背了“章务检而便”的初衷。

“检”通“敛”,约束的意思;“检而便”意为用笔严谨有法度,结构简洁省事方便。

謾誇滋生賾 但防俗僞姍

字不同文,其滋生無量。故俗體亦遂,因之而多。如下《草訣歌》中諸字。

在古代,独体字叫做“文”,由独体字组合成的字才叫做“字”。

“文”的数量虽然有限,而有限的“文”之间相互乱组合,就可以滋生出无穷多的“字”,若再加上俗体字跟风而长,那么,胡乱组合出的字就更多了。

俗体字,指不符合六书规范而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

不要胡乱炫耀违背六书规则拼凑滋生出来的那些“字”是如何地精巧深奥,小心被人讥笑为粗俗假冒、不合法度。

“ ”应该释读为“谩”而不是“漫”(有点方为水);

“谩”的含义为放纵、随意、没有约束。

“赜(zé)”:精妙、深奥。

“伪”:非法、非正统。

“姗”古通“讪”,嘲笑、讥讽。《说文解字》:“姗,诽也”

下面四句口诀,列举的是违背六书胡乱解释汉字的例子。

- 19 - 读《稿诀集字》札记

六手流爲稟 七紅濫謂袁

稟本从禾,或从米,從無从手之說。中本三點,右軍有時脫落一點,然下亦从禾。不明六書以形似而誤。“七紅”更武斷矣。

“流”的含义是向坏的方面转变;

“滥”的含义是虚妄不实漫无准则。

在《草诀百韵歌》中是“六手宜為稟,七紅即是袁”。

“禀”,《说文解字》:“(禀)賜穀也。从㐭从禾。”它的原意是官府赏赐的谷物,篆书为 。字的上部为“㐭(lǐn)”,是粮仓,下部为“禾”。它的偏旁部首是“禾”或“米”,从来没有说是手部的。

草书“禀”字 之中本来是三个点,尽管王羲之笔下有时脱落一个点,但字的下面仍然从禾。怎么能说是“六、手”的拼接呢?

把“袁”字说成是“七、红”两字的组合,就更加武断了。因为“袁”的本意是圆形领口的长衣服,篆书为 ,象形字。《说文解字》:“(袁)長衣貌。从衣。”和“七、红”二字毫无关系。

奉擅十朱擬 言枉三口宣

謂十朱更覺勉強, 字章草雖有三口寫法,歌訣所列卻非,故曰枉也。

《草诀百韵歌》中为“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

“奉”的造字本义是众人恭敬地举着丰茂植物,祭拜土神,以求种植丰收。它的篆书为 。字的上部“丰”为长势喜人的植物(《说文解字注》:“(丰)艸盛丰丰也。”草木茂盛的样子),同时也借助“丰”的读音,下面的三只手意为很多人的手(古人常以三代表多数、很多)。篆书隶变时,将 写成 ,

- 20 - 读《稿诀集字》札记

将篆文中间的“手”写成 ,得到 ;章草“解散隶体粗书之”,得到了 。

怎么能擅自说它是“十、朱”二字拟合出来的呢?

“言”字钟鼎文为 ,下部是嘴(口),上部是舌头,在舌尖加一划,表示舌头在动、在讲话发言。章草把正在动的舌头简化为三横,于是有“三”加“口”的写法,但这样就说“言”是三张嘴,岂不是很冤枉?

《草诀百韵歌》中的这些错误说法,是由于不明晓六书造字理论,按照字形臆测汉字结构而造成的。

無名輒割裂 謬種盛播傳

以割裂言草,如“七九了爲聲”之類,自以為訣,實大謬矣。然以易於誦習而盛行,誤人遂多,余所以有此改作也。

不按照六书规则来分析草书字体,毫无道理地用割裂字体的方法讨论草书,是十分荒谬的。譬如“七九了為聲”(“七、九、了”叠加起来就是“聲” 字)之类。

不仅如此,还进一步把这些东西写成易于诵习的歌诀,不仅极为荒谬,更是误人子弟,以至于“谬种盛播传”。

这就是作者订正《草诀百韵歌》,推出《稿诀集字》的原因。

“輒(zhé)”:擅自、独断专行。

欲鑄先鎔爾 由博返約焉

作者用意如此,所以廣集名帖,一字數體,使人自擇。鎔而鑄焉,博而約之。然后再折衷一是,自無向壁之患也。

- 21 - 读《稿诀集字》札记

想获得完美的成果,首先要把相关知识技能融会贯通,熔融于心。先厚积而后薄发,由广博的眼界继而务求精深,最终返还简约。

就是出于上述用意,作者才“广集名帖,一字数体”地编写《稿诀集字》,读者可以在传世名帖中自行选择字体,“收尽奇峰打草稿”,欲铸先熔;广泛博览后提取精华,回归简约;通过审慎的权衡折衷,选取最恰当的草法学习使用。这样自然就没有面壁虚造的问题了。

“向壁之患”是许慎早在《说文解字序》中就批评过的现象:“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乡”通“向”,“乡壁”即“向壁”。

美術兼適用 必要非小觀

漢草本可以用之章奏,《書品》謂“千紙一類,一體萬同”故也。自後人變亂古章,務取流暢,或數字一筆連書,迷離莫辨。本為赴急,反不適用。余另有詳説。

章草作品必须要兼有美术和适用(实用)两大要素,这是必要的,而且不能小看。

汉代的章草本是可以用来给皇帝写奏章

的,所以必须要象《书品》说的那样,要“千纸一类,一体万同”。

然而,后来有人只是一味地追求书写流畅,变乱了最为基础的章草草法(古章),甚至一笔连写好几个字,使写出来的东西扑溯迷离难以辨识。本来“解散隶体粗书之”就是为了急用而加快书写速度,这样反而不适用了。

有點方為水 無挑豈是言

完全取《草訣歌》止此二句。按:古人得意疾書,有時亦不盡然,究不可以爲法也。

- 22 - 读《稿诀集字》札记

三点水的头上一定要有个点,如 ;

言字旁省略了上边的点,但下边必须要挑起一个钩,如 。

虽然古人得意疾书时,有时或没有遵从这个规则,但那终究是不可效法的。

在《稿诀集字》中只有这两句口诀完全取自《草诀歌》。

亻彳俱化丨 所謂殺瑣繁

所謂“解散粗書”,即殺去繁瑣以歸簡捷也。

偏旁“亻、彳”都可以简化为一竖。

所谓“解散隶书粗书之”,就是要去掉繁琐归于简洁。

有時都弗取 沒設伺訓參

此所以同一偏旁有數寫法。拘定一是不便配合。如 便不成字。

虽然“亻、彳”都可以简化成一竖,对于“没、设”二字可以这样处理,但对“伺、

訓”二字就不可以。否则“伺”字成了“同”,而“训”字几乎就是四道竖条,如 ,哪里有这样的字?

这就是同一偏旁要有几种不同写法的原因。不能死板地认定一种不加变通。要仔细参详“沒、設”“伺、訓”这两组字的例子,理解草书偏旁处理要领。

至於 煩

如此之類,不可拘定爲某部首,盖形聯而后成字,有別也。

这里列举的是章草特有的部首。

它们既是部首,但又不是某一个固定的字的部首,它们只有和

- 23 - 读《稿诀集字》札记

不同的笔画或不同的字联系(形联)在一起,才能形成具体的字。

这和我们在现代字典中看到的偏旁部首不一样(有别也)。

譬如 这个部首,它与两个竖写的点形联就是“高” ,和两个横写的点形联就是“齊” 。它还可以形联成“齋” 。但却不能把它拘定为是“高”字或者是“齊”字、“齋”字的部首。

其他几个“部首”也都是这样。

“烦”通“繁”,繁多繁杂。在这里的含义为“等等”。

部首通假闊 形聯執用專

《說文》部首表形聯。盖部首不妨通假,形聯各有區分。極活動而極穩固。故妙。

通过部首查字是许慎《说文解字》的首创,但是《说文解字》中的部首编排与现代字典不一样。许慎的排列原则主要是“据形系联”,即先确定一个基本形,然后把和它形体相近部首排在一起成为一组;在两个部首

组之间,又安排进一个兼有前后两个基本型特点的部首过渡衔接。

由于是这样的“据形系联”,这些形体相近的部首就有了相当广阔且活跃的假借空间,可以和其他的部首去通假,可以和众多独体字“文”去形联(通假阔)。然而,一旦形联构成了新的字,这个新的字就是专用的、独立存在的了(执用专)。

例如前文中的 ,它既可以形联成“高”,也可以形联成“齊”或“齋”。在没有和别的“文”形联之前,它有广阔的形联空间(通假阔、极活动)。然而一旦形联成“高、齊、齋”等字,就成了一个个专用的字(执用专、极稳固)。这也是汉字演化的奇妙之处。

依照汉字六书构成法则所建立起来的草书偏旁部首符号系统,其通假运用的广泛性与形联成字的独立性,是草书的一大特征。

- 24 - 读《稿诀集字》札记

轉縛孰朝事 亭過理可援

就數字細玩,當知其妙。

“轉、縛、孰、朝”的“事情”,就是部首“車、糸、享、(hàn)”分别与独体字“専、尃、丸、月”的形联。

例如:《说文解字》:“(轉)運也。从車專聲”。《说文解字注》“(縛)束也。束下曰縛也。从糸尃聲”。等等。

“亭”,《说文解字》:“从高省,丁声。”它是省去了下边那个口的“高”(高省)与独体字“丁”的形联,取“丁”的读音。

“過”是部首“辵(chuò)”(走之旁)与独体字“咼(guō)”的形联,取“咼”的读音。

所以,“亭、過”二字的结字,同样可以援用“轉、縛、孰、朝”的结字原理。仔细把玩体会这几个字的结构,可以进一步理解到“部首通假闊 形聯執用專”的奇妙之处。

私撰誰堪信 國光樂共研

嘗有妄人不知而作,曰古人亦造耳。不知自數千年國粹,久印人腦筋,成為科學,自有分說。如出臆造,方商爲甲,不知前人已訂爲乙。欲造一今草,必盡識古草,談何容易也。

曾有狂妄无知的人不明了文字发展轨迹,胡乱造字。他们说古人不也是造字吗?

殊不知汉字是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国粹,早已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成为了科学,自有其内在的道理。如果想自己臆造

出个字出来,刚刚酌定为甲,岂不知古人早就把它定为乙了。为造出一个新的草字,必须要认全所有的古代草字,谈何容易!

- 25 - 读《稿诀集字》札记

谁会接纳你私自杜撰出来的“字”,还是好好地专研老祖宗留下来的国粹吧。

“国光”:在这里是指国家的礼乐文物。

車馬絲肉傍 独標考神仙

今草間有以章草偏傍作正書者,如 之類。究屬不合。

草书部首符号的使用有极其严格的规定,不能乱用。

由于汉字的偏旁部首大多是有读音的,所以在今草书法中,有时可以看到把读音为“車、馬、絲、肉”之类的章草偏旁单独拿出来,当作正式的书体来写,如 之类。

不应该这样去写。否则,不仅一般人无法识读,就是让神仙看了也会莫名其妙,纯粹是“考神仙”。

“标”在这里的含义是“题写”

常常縮其 𡶇密揭厥

讀若袞, 讀若緜。

“𡶇”是“密”的异体字。

“袞”,读音为gǔn ;

“緜”,读音为mián ,“绵”的异体字。

章草的“常”字,经常把最后一笔的那个竖缩写成一个点;

写“密”字时,悄悄密密地省略掉头上的宝盖,如 。

“厥(jué)”:代词,它的、它们的。

寤寐遊安宴 逍遙宦達遷

《月儀帖》“寤寐”作“悟怽”,甚簡便。可從此主 省从 也。

- 26 - 读《稿诀集字》札记

《月仪帖》中将“寤寐”写做“悟怽”,非常简便。按照这个思路,穴宝盖也可简略成宝盖。

这两句口诀要和下两句连起来阅读理解。

維冖蔽左畔 翳辵邈右邊

“冖”讀若迷。“辵”少短右邊,然係今草。若章草則反挑長右邊。此亦章今之分也。

“维”:文言副词,在句首无实际意义。

“冖(mì)”:秃宝盖。

“翳(yì)”: 遮蔽、掩盖、晦暗不明。

“邈”的本意是遥远。

写秃宝盖“冖”的时候,应省略掉左边那个点。

对于走之旁,边远的右侧怎么写却晦暗不明。不明之处在于:

如果那一横捺很短,是今草;若是写章草,那一笔横捺不仅要长,而且还要向上挑起。

这也是章草和今草的区别。

可以按照这里关于宝盖、穴宝盖、走之旁的讲述,来体会“寤寐遊安宴,逍遙宦達遷”这些字中偏旁的结字要领。

驟緾驟纒削 承泰承泰婉

纒章草,今草作驟 ,反繁於章草矣。 係章草,今草連之,以取流暢。

拓片上 字不该释为“輙”。应如注释做 。这个字疑为“驟”字省去右边“聚”的下半部。

“驟、纏”是章草,后两个“驟、纏”是今草,今草的写法反而比章草的写法琐繁,还是杀去繁琐以归简洁的好。

- 27 - 读《稿诀集字》札记

口诀中前两个“承、泰”是今草,后两个“承、泰”是章草。显然章草仍含隶书韵味,今草笔画相连,柔顺流畅。

“削”,减少、简略。

“婉”,柔顺。《说文解字》:“(婉)顺也。”

心心忝恭慕 貝貝賞貞員

心每視形聯而異,趋便也;“貝”章草或作“大”、作“火”,亦視形聯。

部首“心”有两种写法,写“忝”字用 ,写“恭、慕”二字用 。部首“贝”的写法也要看形联而定。写“贞”字用 ,写“賞、員”二字用 。

“心、貝”二字之所以“视形联而异”,为的是书写便利。

口诀中,“忝”又有“荣幸地存在”的意思,“赏”还有“玩赏”的意思。

稱攝惡屬倚 耒某慎來旋

亦救《草訣歌》之失。

在《草诀百韵歌》里,有“稱攝將屬倚,某棗借來旋”这句口诀,认为“稱、攝”右半边的草法和“屬”字的下边是一样,“某、棗”二字借助了“來”起笔和后继的旋转。

应该是“稱、攝”的很厌恶“屬”字下部的依附;写“耒、某”二字时,最后一笔要小心慎重,不要象“來”字那样旋转。

《说文解字》:“(稱)銓也。从禾爯聲”“(攝)引持也。从手聶聲”。“爯、聶、屬”三个字的草法来源各不相同。

“某、棗、來”三个字的楷书末笔虽然

都是一撇一捺,但是,这三个字的本源不同:“某”的本意是青梅,

- 28 - 读《稿诀集字》札记

部首是“木”;“棗”字的部首是“朿(cì)”枣树上的刺;而“來”的原始含义是商周先民从西亚引进的小麦,那一撇一捺是“外来户”的两条腿。(均见《说文解字》)

这又是不明晓六书造字原则,按照字形臆测而造成的谬误。

瞻幾目詹後 噉本口敢先

取易收得“瞻”,本多先書“目”。

写“瞻”字,若是楷书,应该先写“目”。但章草却几乎都是要先写“詹”,写完“詹”的长撇之后再返上去写“目”,随后再继续把“詹”写完。所以“目”要写在“詹”后面。

但是写“噉”字还是要本分地先写左边的“口”再写右边的“敢”。所以“口”是写在“敢”前面。

写“瞻”字改变笔顺,写“噉”字笔顺不变,都是为了方便收笔,书写流畅。

頭改千里遠 道送一縷牽

“頭、改”章草,“道、送”今草。

“头、改”两字楷书完全不同,“道、送”两字的楷书也不一样,都是“相差千里远”。但是它们的草书字形却彼此相近,似有一缕丝线相牵。

这里的修辞方法称为“互文”或“互辞”: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遇到这种修辞,必须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一端把它割裂开。

婁妻翁姿妥 怨態結愁慙 聚乖辠辜掌 燕慈溫濕懸

弟夷遺遣盡 嵗賊箭奈前 徙從徒服報 渴渭濁皇全

- 29 - 读《稿诀集字》札记

“徙”草從《急就章》“簁”字出。

继续给出几组容易混淆需要辨别的字:“婁、妻、翁”“姿、妥”“怨、態”“結、愁、慙”“聚、乖”“辠、辜、掌”“燕、慈”“溫、濕、懸”“弟、夷”“遺、遣、盡”“嵗、賊”“箭、奈、前”“徙、從、徒”“服、報”“渴、渭、濁”“皇、全”。

“徙”摹自《急就章》中的“簁”字。

帝虎虎別列 兒兕兕歎艱

“帝、虎”易訛,次“虎”字雖係羲之草法,亦宜分別用之。“兕”見《急就章》。以艱於寫,今草變為三點,見《絳帖》孫過庭書。

“帝、虎”两个字容易互讹,即把“帝”写成“虎”,或把“虎”写成“帝”。

口诀中第二个“虎”字虽然是王羲之的草法,但要知道那是今草,因此说要“別列”,即不在章草之列。

正统的章草中是不允许出现今草字体的,这两个不同草法的“虎”字应该分别用在不同的场合。

“兒”与“兕”也不好区分。

章草的“兕”字很难书写,今草把它的头部改成了三个点。所以也要分清“兕”字的章草和今草写法。

“別、列”和“嘆、艱”也是易于混淆,需要甄别的。

頭曾差哀衾 尾斯欺損捐

一字異在頭,一字異在尾。語意雙關,同上艱韻,皆強對也。

- 30 - 读《稿诀集字》札记

“哀、衾”的差别在字的头部;“損、捐”的差异在字的尾端。这里依然是语意双关:不仅要区分“哀、衾”“損、捐”这两组易于混淆的字,同时还要注意隐含着的“曾、差”与“斯、欺”这两组易混淆的字。

这与以上韵脚为艰的口诀(即“帝虎虎別列,兒兕兕歎艱”)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比(强对)。

麗麓冠楚楚 備滿腹便便

“麗、麓”二字头部的要区分清楚,因为这两个字的字头很相似,都很象“林”。

“備、滿”二字的右侧虽然都是大腹便便,但字右侧的起笔是不一样的。

御鄙随鄉陋 鑿想引愛歡

“鑿”係今草,“愛”字數見,前後異寫。

“御”不齿于跟随着“鄉”字,它嫌弃“鄉”字太简陋了( 比 多一横);

“鑿”字与“愛”相仿,似乎打算取得她的心欢。

这里的“鑿”是今草,章草是 。

熙照寬亮識 州妙諸法看

橫句改對《草訣歌》丹韻。

这里的注释与下两句口诀的注释相同。应是后者的注释。

“熙”与“照”的不同、“宽”与“亮”的不同要认真识别;

“州”与“妙”的区别、“諸”与“法”的区别要仔细查看。

父表又執朴 母示女懷丹

橫句改對《草訣歌》丹韻。

- 31 - 读《稿诀集字》札记

“父”字是用举着木棍的手来表示的。《说文解字》:“(父)从又舉杖。”“(又) 手也。象形。此即今之右字。”

“朴”,《说文解字》:“木素也。”这里“素”的含义是本来面目(《博雅》:“素,本也。”),所以“朴”是一根未曾加工修饰的木棍。

“又”的篆书为 ,“父”的草法是在它的左上方加了个点,表示手里拿着的那根木头棍子(朴)。

《说文解字》:“母,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所以“母”字是在“女”字上加一点,来表示腹中的胎儿或怀里哺乳的婴孩(丹)。

“横句”是指右边那句话(横画是从左向右书写的),就是拓片上这句口诀。它在《草诀百韵歌》中对应韵脚为“丹”的口诀是“玉出頭為武 干銜點是丹”。

柬比東還瘦 辱視府稍偏

“府”草見《絳帖》漢鄧將軍書,較他草獨少一撇,以似“辱”草,特取比之。

在《章草草诀歌》中也有这两句口诀。关于这一句,常见的是释为“东比柬還瘦”。

但是,由于“柬”字里的竖钩是“横折竖勾”,“东”字里的竖钩头部是没有“横折”的,所以 应释为“柬”, 应释为“东”。

“柬”“东”二字太相象,所以“柬”要比“东”写得瘦一些。

“府”字一般写做 。但在《绛帖·汉车骑将军邓骘书》中写成了 ,比其它写法少一撇。很像“辱” 字。为此,在写“辱”字的时候,为了不和“府”字混淆,要写得偏斜一些。

牴牲雍鷄騅 池他甯寂寒

“氐”草本《急就章》。

- 32 - 读《稿诀集字》札记

“牴、牲”“雍、鷄、騅”“池、他”“甯、𡨜、寒”,四组容易混淆的字。

注释中的“氐”字应是“牴”字之误。“牴”字摹自《急就章》“谗谀争语相牴触”。

殆孤敻兩式 予柔非一般

“柔”頭雖似“予”,草法非一。

“殆、孤”二字的草体非常相似,但它们的楷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

无论楷体还是草体,“柔”字的头部和“予”字都很相似,但草法不一样。

“敻(xiòng)”:远、辽阔。

即腳許判恐 醫頭誠似堅

堅頭無作 者。

“即”字的脚有可能被认为和“恐”一样。但是“即”脚是缩成一个横点的竖,“恐”字的末笔实际上是简化为一横的“心”,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这两个字易于混淆。

这里的“许”做“可能”讲。“许判”:可能判断为。

“醫”字头部诚然很像“堅”的头部。但是,“坚”的头部是 ,没有写做 的。

但在今草中,是有 (智永《真草千字文》)这样的写法。

卷卷戶戶侶 巨巨背背班

卷頭從釆𡞞,故草異楷。

这里相随相伴的“卷、戶、巨、背”各有两个字,在前面是章草,在后面为今草。要分辨章草草法和今草草法的不同。

“卷”的篆书为 ,它的头部是“釆”(“米”字上加一撇,音biàn),《说文解字》:“(釆)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下边是一个

- 33 - 读《稿诀集字》札记

跪坐着的人:因此,“卷”的本意是猎人俯下身来凑近地面分辨野兽的足迹。省去“釆”头上的一撇(從釆𡞞),然后又省去了两只手,成为 。因此和楷书的“卷”字不一样(草异楷)。

“𡞞”是“省”的异体字。

皁卑單革卓 簡夢骨眉肩

要区分“皁、卑”“單、革、卓”“簡、夢、骨”“眉、肩”之间的异同。

皋唱和聲寡 蕭走掭觚鮮

晉碑《爨寶子》有“九臯唱於名嚮”一語。“臯”字上同《急就章》,橫自為“罒”,可以互證。“蕭”走《閣帖》皇象書,今草不作已久。

“臯”字在《爨宝子》碑上为 ,和《急就章》中的“皐”字 一样,都是把篆书“ ”字上部的一横改写为两竖,成了“罒”,这是可以互相印证的。现在这种写法已经很少见了(和声寡)。

“蕭”字的草法 來自《阁帖》,是皇象的写法,今草也早就不这样写了(掭觚鮮)。

“觚(gū)”: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简。

“掭觚”:用毛笔蘸墨在觚上写字。

躍懼淹潛讃 戟戰纖祿緣

“躍、懼”“淹、潛、讃”“戟、戰”“纖、祿、緣”等四组字易于混淆。

水循永而出 准解準相沿

“水”,晉以上無作 者,始於唐人想循“永”字草

- 34 - 读《稿诀集字》札记

法而作耳。“准”見《急就章》,《說文》無此字。吾友周舍棠嘗疑余。按:解去準下十字,又因同淮字,故减一點耳。楷書以其便而沿用之也。

“水”字的草法 在晋代以前是没有这样写的,它的出现始于唐朝,是唐朝人按照“永”字的草法杜撰出来的。

《急就章》里有“准”字,但是在《说文解字》里没有这个字,只有“準”。

“准”字的由来,应该是先省略了“準”下的十字,又为了和“淮”字区分开,减去了三点水中的一个点,变成了两点水。

楷书因为这样写简便,也就沿袭了下来。进而又有了异体字“凖”。

潤翻誓蓱荆 濶翹哲舍貪

“哲”草最難。

“润、濶”这两个字楷书形相近而草法相差很大;“翻、翘”“誓、哲”“蓱、荆”“舍、贪”这几组字都是草法近似,要注意区分。

蓱(píng),古同“萍”。

尉賦詎聽舛 欲命終教殊

“欲”字見已多,惟此似“命”字。

“尉、賦”二字怎能任听它们颠倒错乱?“欲、命”二字终归是有区别的。

“詎(jù)”:《说文解字》:“詎犹豈也。”做“怎么可以”“难道”讲,用来表示反问。

“舛(chuǎn)”:《韻會》:“錯亂也。本义相违背,颠倒。”

- 35 -

-

读《稿诀集字》札记(上)

本文发布于:2023-12-02 14:2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4983291084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读《稿诀集字》札记(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读《稿诀集字》札记(上).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草书   书写   字体   笔画   六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