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电梯维保管理制度)
小说:《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颇有名的书,它描写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是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非常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然此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却是积极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的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 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然此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却是积极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
林语堂专访
11月21日深夜,《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了林语堂研究专家王兆胜,王兆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已出版6部林语堂研究专著。采访中,他的观点非常明确:“现在,我们需要林语堂”
在黑幕上添加日月星辰
《国际先驱导报》问:林语堂的生命核心是什么?他与其他现代作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王兆胜答:林语堂非常与众不同,有作家说“他是中国二十世纪作家中最难书写的一章”,他的人生哲学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悲剧的喜剧人生观。许多作家都有生命悲剧感,像鲁迅、尼采、叔本华。这让他们的创作走向深刻,而作品色调以及对人的影响则显得沉重。
林语堂也有悲剧生命观,包括对死亡的态度,他说:“人的生命就像风中的残烛,稍不小心就被吹灭”,但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不再进一步深化这种悲剧感,他认为如果那样人会走向分裂和绝望。他在一生中努力做的就是消解悲剧,而他消解的方法对现代人来说意义重大。
问:具体说呢?
答:他曾说,即使我们尘世是一个地狱,我们也要把它变成美好的天堂,并强调“人世是唯一的天堂”,他不喜欢黑暗变态的东西,写作也就是写世界的美好,包括一草一木都强调美感。
他主张苦中做乐,他说最佩服这样的人:受了不白之冤,被投进监狱,未来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但仍然心地坦然,其乐融融。这种佩服的实质是:如果到了没有道路的时候,那就借此创造新的人生境界。
许多作家都把生命看成是沉重肉身,林语堂则把沉重肉身转为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被舞蹈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是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 现在,许多人都在感叹生活的沉重以及内心的挣扎,更有人在心灵的黑色天幕上不断涂抹黑色,而林语堂则在上面添加日月星辰,让人生始终有希望、在闪亮。
婚姻当饭吃
问:具体到生活中,林语堂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答:林语堂能够从矛盾中创造和谐,比如,他并没有和最爱的人结婚,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会活得很悲惨,更何况,那个时代爱情至上,爱情大于人生,大于生命,其积极意义是个性解放,消极意义是过于苦求,一生痛苦不堪。
林语堂则说:“我们现代人的毛病是把爱情当饭吃,把婚姻当点心吃,用爱情方式过婚姻,没有不失败的”,他主张“把婚姻当饭吃,把爱情当点心吃”。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和夫人一生和睦,家庭生活非常美满,他用的方法是:“夫妻不但要互相理解,还要相互奉承,相互引以为荣”,他得意地说:“我把一个老式的婚姻变成了美好的爱情”。
在他的小说《京华烟云》里,女主人公姚木兰最爱立夫,但处于报恩,也因为她与荪亚相互喜欢,所以嫁给了荪亚,但最终她不是痛苦,而是在内心里找到了和谐,晴天时想荪亚,阴天时念立夫。两个色调在她的情感世界里融合一起。
问:现在许多人都觉得不快乐,为什么林语堂留给我们的形象总是笑容可掬?
答:林语堂的幽默非常有名,在他看来,幽默不是圆滑,“不是物理作用,而是化学反应”,是一个人“自信以及不认真”的表现,一个不自信的人不可能幽默,一个太认真的人也不可能幽默。他认为西方愚人节就是一个大幽默,对于人的悲剧性,有些方面再怎样都无法解决,那就用幽默解决。这个节让人充分认识到人的局限性,于是每年就幽它一默。
问:他如何做到在不高兴时也幽默?
答:有一次,他在美国演讲,大谈中国文化之好,一个观众质问他:那我们美国有没有好东西。他想了想,说:“有,我最欣赏你们美国的马桶”。
他做演讲有两个忌讳,一是没有准备不讲,一是吃饱了还没消化不讲,但有一次一个地方硬要他讲,他上台后先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国王最喜欢看人兽打斗,一次把一只猛虎推到一个壮士前,壮士趴在老虎耳朵边说了一句话。老虎就跑了;接着一头狮子来了,壮士又说了一句话,狮子也跑了,国王非常奇怪,问壮士说了什么,壮士说:“我告诉它,你吃我可以,吃完后必须演讲”。
这就是林语堂,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内心松弛,幽它一默。
昆虫共存论
问:对现代人的内心困惑,林语堂有什么帮助?
答:林语堂曾说过这样的话:希望千年后美国文化是这样的:大街上,人们不那么急匆匆,而是放慢脚步,问着一个行人:你的祖母怎样?不坐汽车,而是坐着牛车,穿着拖鞋悠哉散步;甚至于着火了,也不急于救火,先寒暄几句。半个世纪以前,他就看到了快节奏以及内心的紧张消灭了生命的韵味。发现许多人无论在哪,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不舒服,就是“心灵干瘪了,心成了机器上的零件,怎么会快乐呢?”
现代人存在许多误区,信息时代信息发达,整个生活被大量信息充斥,自己已经没有心灵的空间,同时每个人又都向社会中心靠拢。林语堂则推崇人要有意让心灵“边缘化”,既适应这个时代,又在边缘中保持自我,同时更好地看清那个中心。他同时希望人能停下来,让时间静止,这样就把时间空间化,进而体会生命之宽。
问:林语堂还有哪些见解可以被现代吸纳?
答:他特别信奉“共存”,他曾说北京是一棵古老的大树,上面生长许多昆虫,这一只不知另一只,没关系,关键是它们相安无事。
他还说,在老北京的十字路口,有先进的汽车、马车、人力车、手推车、自行车,步行的人,他们相互交叉在一起,像是矛盾的,但他们却——相安无事。这样的“共存”是他所推崇的,而这何尝不是现代社会所必备的价值观念呢?
林语堂生平介绍与主要著作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
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
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
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
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
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
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
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著作书目:
《剪拂集》(杂文集)1928,北新
《新的文评》(评论集)1930,北新
《语言学论丛》1932,开明 《欧风美语》(散文集)1933,人间
《大荒集》(杂文集)1934,生活
《我的话》(第1卷,杂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时代
《我的话》(第2卷,杂文集,又名《拙荆集》),1936,时代
《林语堂幽默文选》1936.万象
《生活的发见》1938,东京创元社
《新生的中国》1939,林氏出版社
《俚语集》(杂文集)1940,上海朔风书店
《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
《语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
《中国圣人》1941,上海朔风书店
《中国文化精神》1941,上海国风书店
《讽颂集》蒋旗译,1941,国华编译社
《爱与刺》1941,明日出版社
《锦秀集》1941,上海朔风书店
《生活的艺术》1941,上海西风社
《有不斋文集》(杂文集)1941,人文书店
《雅人雅事》(杂文集)1941,上海一流书店
《语堂随笔》1941,上海人间出版社
《拨荆集》(杂文集)1941,香港光华出版社
《瞬息京华》(长篇小说,又名《京华烟云》)张振玉译,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
《文人画像》1947,上海金屋书店
《啼笑皆非》1947(5版),商务
《林语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
《无所不谈》(1一2集,杂文集)1969,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开明
《平心论高鄂》(杂文集)1966,文星书局
《语堂文集》1978,开明
《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1986,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
《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1986,重庆人民出版社
《中国人》(杂文集)1988,浙江人民
《赖柏英》(长篇小说)1988,湖南文艺
《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艺
本文发布于:2023-12-02 13:15: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4941112331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林语堂生平介绍与主要著作.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林语堂生平介绍与主要著作.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