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更新时间:2023-12-02 05:50:59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像青蛙一样思考)

-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龙源期刊网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作者:吴央波

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13期

[摘要]从文化资本视角对经济学术语进行解读是非常重要但研究不够充分的领域。本文选取“economy”为个例,研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汉译名。经分析发现,其汉译过程已经形成了特定的翻译场域,并成为一个以“economy”汉译为基础的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译者在“economy”汉译这一场域对文化资本的掠夺。该文对解读其他经济学术语的汉译可以提供一定借鉴,并且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好地诠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演进。

[关键词]“Economy”汉译;符号变迁;文化资本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3-0150-04

doi:10.3969/.1671-5918.2016.13.073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当今社会出现很多“经济”新名词,如“生态经济”、“国民经济”、“经济社会”等,殊不知百年前英文“economy”的对应汉译名不止“经济”一词,出现了“节俭”、“富国”、“生计”、“计学”、“资生”、“理财”、“兴利”、“养名”、“世务”,甚至“叶科诺密”等译名百花齐放的局面。为何百年前会出现这种术语万花筒的现象?当时的译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各自采取了怎样的方式进行“economy”汉译实践的?当下流行的“经济”译名到底是对英文“economy”的汉译还是源于古代汉语“经邦济国”和“经世济民”的简称?“经济”译名的最终确立又经历了怎样的难产?

翻译以语言为媒介,却又超越语言本身。术语翻译“一方面受语言内在本质属性和术语翻译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深受社会文化外部因素的影响。”自19世纪下半叶起,“economy”术语的翻译实践经历了风风雨雨,涉及到了社会文化的诸多方面,已构成了特定的翻译场域。整个翻译过程已然涉及如何调和各方张力的问题,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不仅是经济史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翻译学、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本文尝试运用社会学中“文化资本”的概念来分析“economy”汉译名变迁这一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而展开译名汉译与中国文化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当中涉及的文化资本及其汉译权力的关系问题的讨论。

二、“Economy”汉译名词源考证

方维规教授指出,自马礼逊(on)1822年以“节用”、“节俭”译“economy”以来,国人在理解和翻译“economy”和“economics”时常通用这两个概念。因此,笔者在论述各类汉语译名时,也基本上将“economy”和“economics”两个词“同等”对待。

-

“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

本文发布于:2023-12-02 05:50: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4674592328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Economy”汉译名变迁的文化资本解读.pdf

标签:文化   翻译   术语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