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论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
1 张秋杰
内容摘要:19世纪的东亚,同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中国和日本,均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强行拉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两国的大门被打开,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日本人民在改革派武士的领导下,推翻了幕府统治,通过明治维新改革,使自身迅速发展起来,后加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而中国也在积极寻求富国强兵之路,资产阶级改良派试图效法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达到救国图强的目的,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同样的时代、同样的外交政策、同样的被列强欺压、同样的改革图强,可最终结果却大相径庭。当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运动,摆脱了殖民化命运的枷锁,走向资本主义进而成为近代列强中的一个时,中国却在戊戌变法之后,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蚕食、瓜分的对象。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同途”而“殊归”情况,下面我们将来探究一下。
关键词: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思想 封建体制 闭关锁国
引言:在世界近代史上,1840年以前的中国和1853年以前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极重要的一点,就是都同处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殖民主义浪潮席卷世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所有的国家都不可能闭关锁国地生存下去了,而中日两国的统治者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实行着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中日两国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有相似之处。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也都是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而出现的。它们在两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它们对两国历史的实际影响,却不可同日而语。
一、 关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时的背景: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今东京湾)岸的浦贺,把美国总统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并最终推翻了幕府统治,政权归于明治天皇。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宪法。 2.经济上:“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兴办工业企业。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技术。3.社会上:采取“改历”,“易服”,“剪发”等措施。4.军事上: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日本进行武士道教育。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的军队。5.文化上: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学习,效仿西方建立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向学生灌输忠君爱国思想。6.
思想上: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确立了国民皆学的方针。
十九世纪的日本明治维新,萨长土肥四强藩合兵。在伏见·鸟羽战役中战胜幕府军,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奉还大政于明治天皇,从此日本正式迈入资本主义社会。
而在此之后的中国,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有识之士,看到自己的邻国逐渐发展起来,也想要效仿。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全国各地办报刊、学堂,为变法造势。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1、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2、军事上:严查保甲,实行团练;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编练新军。3、文教方面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改书院和淫祠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4、政治方面主要有:广开言路,准许各级官员及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删改则例,撤消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二、 二者一成一败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社会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软弱的资产阶级及其早期政治代表即改良派首领们本身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一方面,他们希望在中国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但却又不敢或认识不到必须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根本决裂,甚至还要依靠封建势力代表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改良派们要求中国独立富强,反对外来侵略,但却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少深刻认识,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康梁出逃日本后,要求日本统治者出面挽救中国的维新事业,就是一个明证[1]。此外,带有致命缺陷的事是,改良派既没有真正的实力,,有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所有这些,表明在当时的中国,即使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也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而在此之前的日本,它变法改革成功的原因主要就在于,日本是把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和争取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结合在一起。变法取消了对农工商的各种限制,大力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与商人、新地主的联盟,提出的适合斗争的纲领和策略,最大限度的团结了各方面的力量[2]。中国只有不再回封建发展的老路,像日本那样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
三、两国的思想文化
因为关于两国变法的结果,两国对外国文化的态度的不同对其产生了很大的不同,所以把两国的思想文化单列出来研究。
首先,我们发现日本的传统文化比我们的更适于吸收外来文化。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拥有独自的文化体系。对中国人来说,周围地区,往往是中国给予文化的地区,所以中国人很少要考虑去学习外国的文化。相反,日本虽有一定的原始文化体系,但有着经常吸收先进国家的文化来提高自己文化的传统。对日本人来说,周围地区往往是给自己带来新的便利和富裕的地方。诚然。他们早就掌握了攫取外国文化的诀窍。维新改革,效法西方,对他们来说再简单,也在正常不过了。
另外,在17世纪末,日本出现了限定传统意识形态(儒学)之有效范围的思想。至幕末时期,儒学的有效范围已被限制在日常道德的范围之内,吸收新文化的障碍几乎消失[3]。而在中国,限定儒学有效范围的思想出现的时间要晚得多。体制下的儒学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早已根深蒂固。 不同的传统、不同的对外文化态度、不同的文化历史发展进程,注定了中日两国必然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富强之路,而中国人民几经探索,终越过资本主义社会,而直接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之路,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
综上,传统文化虽不可随意摒弃,但必须在去其糟粕之后,保留其精华,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改革开放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相信我国通过以后的改革会变得更加的繁荣昌盛。
注释:[1]国家教委社科司组编. 中国革命史(试用本)[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6月出版(1997年重印)
[2] 潘润涵,林承节,王建志著. 简明世界近代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 依田忘家著. 卞立强,严立贤,叶坦,蒋岩松译. 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发布于:2023-12-02 05:4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4671632328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