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方法是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3-12-02 03:01:1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我最喜欢的小动物)

-

写作方法是什么意思

写作方法是什么意思

写作方法是什么意思篇一: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1象征:是文学创造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一抽象的理念、

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

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2蓄势:蓄势手法是兴波技巧之一,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

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掀起高潮,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

3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容貌、语言、行动、服饰、表现变化、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细微环

节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

4融情于事:指通过记叙事件来抒发感情,借助具体的事件,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

形象化,这种写法是将浓郁的感情注入笔端,在叙述中字字包含深情,表现作者真挚细腻的

情感,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此法要点是抓住传情的关键细节,重笔渲染,使人可感可触, 是一种高超的抒情技巧。

5借景抒情: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此法要点是移情于景,将作

者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6通感:一种修辞格,即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沟通起来,从而起到强烈

的艺术感染效果。

7相似联想:也叫类似联想,是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对和它相似的事物的感知或

回忆的一种联想方式,这种联想方式可以形异神似,也可以形神兼似。可以通过事物的外在

相似点引发,也可以通过事物间内在性质和相似处引发。

8顶真:也称顶针或连珠。使用上一句末词语作为下一句的开头,首尾配合,形式上成为一

种链式的结构。表达上前后意思紧紧相扣,气势连贯而下。

9间接描写:就是从侧面描写其他的景物或人物来间接的烘托,表现所要描写的景物或人的

表现手法。

10第一人称:就是作者站在主观立场,以“我们”的口吻叙述“我们”所经历或目睹的见

闻或活动。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可以给人一种直观的印象。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 的感觉,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1由事入理:就是“以事证理”,用事例说话,通过对事实的记述,来说明事物的道理,而

不是通过说教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12发散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探求多种答案或可能性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

心,训练发散思维,可以让学生练习有多重答案或多种解法的题。发散思维可以对可能出现

的情况做出更多设想和估计,从而找出一个正确答案。

13对比:①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

也较对照,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的更集中、更鲜明、更突出。②对比是

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两种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进行相对比较的一种修

辞方式。

14被动句:是主语接受动作的句子。被动句中主语是受事者。由介词“被”引出施动者;

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

15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反

问多是问而不答,包括用肯定句表示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示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16移情:即融情于景。把人的情感移用到外物之中,作者将情感倾注到景物当中。“披情以

入文”,使景物变得活脱逼真,创造出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美景的热烈向往。

17意境: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一种艺术境界,是

情与景、意与境互相融合的境界,使读者身入其中,受到感染。

18生态餐厅:是场地环境好、绿化好、空气好、无污染、无噪音、无垃圾。体现舒适的餐

饮氛围,是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具备餐饮功能的温室观光园林。

19文眼:是能够揭示文章主旨的一个字、一句话或一个细节等等„反映作者起文的缘由和

目的,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20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一般由

一些具体的细描的细小事物构成。

21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

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式,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 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

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身临其境;白描用于

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22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23分类别:是按一定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块,依类说明的方法。

24作比较:是在同别的事物的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

25从旁切入:在正常叙述中突然插入一个别的事物或故事,使文章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构成一个插入式的悬念。

26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

方法。

27夹叙夹议:作者在叙述一件事的同时,又对这件事加以分析、解释、或评论。

28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倒过来叙述,而是把某个部分提前,其他仍旧是顺叙的方法。

29反衬:就是采取与主题事物相反或相对的客观事物作陪衬。

30卒章显志:这是一种立意手法。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

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的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所以这

种结尾方式又称“画龙点睛式”。

31夸张:这里不是指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有意

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而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以生活为基础,并借助丰富的想

象,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放大或缩小的描写内容。追求出奇。但须有一定分寸,即

超越实际,又不脱出实际。既新异奇特又不违背情理。

32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

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

33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别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格叫做

反复,可分连续反复和间接反复两类。

34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关联密切的句子成分排列。

使内容和语势增强。

35表情:是表达在面部或姿势上的思想感情。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表情。这样不 但能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能透过表情看出人物的心理。

36拟人:就是事物当做人来写,运用联想,直接把事物当做人来写,将它写成有人一样的

语言、感情、动作等。

奋发学习和珍惜时间的古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家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宋)《满江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偶成》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荀子》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贺知章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元)

盛年不同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唐)

读书不知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

好朋友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汪洙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邢俊臣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无名氏

诚信古谚:

轻诺必寡信---《老子》

民无信不立---《论语》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示范》

《朝代歌》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与我何有哉?

四大名楼:鹳雀楼、腾王楼、黄鹤楼、岳阳楼

四大美女:西施、杨玉环、貂蝉、王昭君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十大名曲:1《高山流水》2《广陵散》3《平沙落雁》4《梅花三弄》5《十面埋伏》 6《夕阳箫鼓》7《渔樵问答》8《胡笳十八拍》9《汉宫秋月》10《阳春白雪》

中国之最:

第一部论语著作---《论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历史评论著作---《史通》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邓括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第一部中篇小说---《阿Q正传》

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第一位女诗人---蔡文姬

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第一位女词人---李清照

第一位儿童作家---冰心

第一位开括童话园地作家---叶圣陶

第一位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

七大奇迹:1金字塔(埃及)2亚历山大灯塔(埃及)3空中花园(古巴比伦)

4宙斯神像(希腊)5阿尔忒死神像(希腊)6罗得岛太阳神像(希腊)

7摩索拉斯陵墓(土耳其)

(来自: 博文 学习 网:写作方法是什么意思)

我国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我国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

我国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我国明代江南四才子:唐寅、祝枝山、文征明、周义宾

我国四大名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

我国四大名窟:云冈石窟(大同)、龙门石窟(洛阳)

莫高窟(敦煌)、麦积山石窟(天水)

传统美德韵语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年物力维艰。

钟不敲不鸣,路不踩不平,人不劝不善,事不为不成。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苦人学不厌,读书辄百遍。 描写月的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静夜思》李白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孟浩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月黑燕高飞,单于也遁逃。---《塞下曲》卢纶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李白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王维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王昌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李白

写作方法是什么意思篇二:诗歌的写作方法

诗歌的写作方法

作诗有法,但无定法。诗歌创作的过程可划分为“发现”——“构思”——“表达”三

个步骤。我们只有深入生活,用心观察和体味,才能在平凡的世界里发现诗意。发现诗意只是诗歌创作最初的阶段,接下来我们要仔细谋划和构思诗歌的篇章结构,将散漫的诗情集中起来。诗歌创作的最后阶段是表达,也就是将诗情语言化的过程。概括起来,诗歌写作应该掌握的基本要求是:

(一)、注意观察生活,敏锐捕捉瞬间感受和体验。 “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这是诗人何其芳在《生活是多么广阔》里写下的诗句。可以说,是生活的宽广博大和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细致观察触发了何其芳蓬勃的创作灵感。如海洋般广阔的生活不仅处处有快乐和宝藏,而且处处充满了诗情和诗意。不过,这诗情诗意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才能发现,只有异常敏锐的心灵才能捕捉。诗人艾青说:“生活实践是诗人在经验世界里的扩展,诗人必须在生活实践里汲取创作的源泉,把每个日子都活动在人世间的悲、喜、苦、乐、憎、爱、忧愁与愤懑里,将全部的情感都在生活里发酵,酝酿,才能从心的最深处,流出无比芬芳与浓烈的美酒。”

很显然,艾青把生活实践看作诗歌创作重要的源泉。当然,对于诗歌创作来说,“生活”的含义应该是广义上的,不仅包括社会实践,而且包括内心生活,二者的配合才构成了诗人的全部生活内容。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敏锐地捕捉瞬间的感受和体验,及时将它积淀在思维的信息库中,以备日后的诗歌构思和诗歌创作之用。藏克家《歇午工》写道:“睡着了,/铺一面大地,/盖一身太阳,/头枕着一条疏淡的树荫” ,可以说,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厚积累,是写不出这样的诗句来的。

(二)、注重灵感的培育和意象的提炼

古今中外,人们对于创作灵感的解释是很多的。柏拉图认为灵感是附着在诗人身上的神力,苏格拉底把灵感解释为诗人天生特有的禀赋。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灵感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它是突如其来的;第二,它是不由自主的。对于诗歌创作来说,灵感的意义是非凡的,灵感的作用是巨大的,正如艾青所说:“灵感是诗人对于外界事物的一种无比调协、无比欢快的遇合;是诗人对于事物的禁闭的门的偶然的开启。”“灵感是诗的受孕。” 灵感尽管很重要,但它并不能轻易获得,只有长期积累才可以偶尔得之。所以,诗歌创作要注意灵感的培育,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锤炼诗思,集聚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只有做到了这些,诗歌灵感才会在我们的创作活动中不期而至。

诗歌意境的最小艺术结构单位是一个意象。诗歌的写作常常是从作者对生活中某个人、事、景、物、理产生了独特的诗美体验而获得的第一个意象开始的。诗歌创作的灵感就是诗歌作者对情感能够具象化、主观情志能够文字化的一种突然顿悟和把握。无形的情绪突然有了有形的形象,抽象的观念突然有了具象,这使得诗歌作者的心理结构和语言结构有了豁然的改组更新。这种诗

歌的写作灵感有短暂性、突变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长期艰苦的文学修养和积极努力的艺术构思是诗歌写作灵感得以爆发的基础。重视对诗歌意象的采撷与提炼。诗情表达必须借助典型的意象,而典型意象的得来必须依靠我们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春夏秋冬,时序更替,天南地北,空间转换,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空间中,我们所处的生存环境各自不同,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和理解也迥然有别,优秀的诗人都善于在不同的时空里提取独特的意象,把自己对于世界与自我的独特认识与理解用语言来物化。比如诗人李金发,从1919年(当时他年仅19岁)起开始离开祖国,到法国求学长达5年,出于对异域生存的深刻理解,他择取了许多独具个性的意象来写自己的生命境遇,他以“弃妇”隐喻自己卑微的人生

地位,以“寒夜”来写周围的环境,以“可死的生物”交代自己孤苦的灵魂,等等。对意象的诗化采撷和精心提炼,使李金发的诗歌达到了很高水平,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

诗歌灵感出现后,应迅速准确地将灵感体验到的内容及时地意象化;灵感体验意象化后,应及时准确地将意象化为诗语和诗句。这就是诗歌写作“灵感——寻象——寻言”的三阶段。相当多的人不能完成这个三阶段的写诗过程。有的人虽有灵感体验,但未能及时地将诗美体验化为诗歌意象;有的人在脑海里虽然形成了诗歌意象,但不能及时准确地 将诗歌意象词语化、文字化,这样一首诗仍然活跃在作者的脑海里而不能成形。因此,发现诗美,体验诗美,传达诗美是一个诗歌作者应该具备的心理结构和语言能 力。这种心理结构和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虽然它与人的诗歌天赋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提高。初学诗歌写作,反复学习、 吟咏优秀诗歌,排除一些日常生活的功利内容,静心地投入感情去咀嚼生活,努力培养一种把抽象情感有形化、把内心体验意象化、把内心意象词语化的感受能力和 表达能力,使“灵感——寻象——寻言”的诗歌写作三阶段顺利地连接和实现。 (三)、以超常化的语言构造来呈现意象

意象在诗歌中的呈现需要借助超常化的语言,一般来说,呈现意象的语言方式包括下列几种情形: 1,动词精选

对于诗意呈现来说,动态的意象比静态意象作用更大,它能使诗歌更显得情绪流溢,力度扩张,意蕴生动,充满饱满的内在张力。动态意象还能抓攫住读者的阅读视线,撩发他们丰富的审美联想与想象。一个恰切的动词会让诗歌意象变得灵动鲜活,从而使整首诗歌的艺术水准跃升到更高层次。如陈敬容的《哲人与猫》:“雨锁住了黄昏的窗,/让白日静静凋残吧” ,“锁”这个动词形象地点化了大雨的滂沱和给人的心灵造成的阴影,白日因这雨的紧“锁”而静静凋残;藏克家的《难民》:“日头堕到鸟巢里,/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溶”字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夜幕慢慢降临的情形;还有“浓云把闷气写在天上。”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写”与“扣”也极为传神,富有表现力。

2,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诗歌作品中是相当平常的现象。诗歌中的词类活用一般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相互的词性转换,通过活用,扩大了现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空间,充分挖掘了词语的表达潜能,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审美表现力。“田亩已荒芜了——/狼藉着犁翻了的土地” ,“请停下来,停下你疲劳的奔波” ,“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 ,“但它的生命内部/却贮满了这么多的芬芳” ,其中“狼藉”、“奔波”、“朦胧”、“芬芳”都属于词类活用,表意效果很明显。台湾诗人洛夫的诗句:“左边的鞋印才下午/右边的鞋印已黄昏了。” 台湾诗人蓉子的诗句:“每回西风走过/总踩痛我思乡的弦。”“下午、黄昏”本来是表时间的名词,在这时嫁接为动词,整个意象便生动活泼起来。蓉子诗句中因有了“走过”,后一旬嫁接“踩痛”使意象显得新颖又独特。

3,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一语双关,这也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我们知道,古诗中常用自然之“丝”来表达心理之“思”,以天气之“晴”暗示情感之“情”,以“折柳”的动作行为来喻示对朋友的依依难舍和百般挽留。新诗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也不少,如吴晓的《给奏琴的少女》中有这样的诗句:“笼罩我的琴面的/是月光一样轻柔地洒落的/你的凝视/我的弦因幸福而绷得紧紧/一颗渴望歌唱阳光、花朵、溪流的心/在你芳香的呼吸的抚摸下/刹那间明朗地开放” ,诗句表层上写“琴”和“弦”,深

层的意思是指“情”和“心弦”,恋爱中的款款深情,捧手可掬。再如卞之琳的《无题一》:“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掠过你一丝笑影而去的,/今朝你重见了,揉揉眼睛看/屋前屋后好一片春潮” ,“无题”一般用于爱情诗的写作,这里的“小水”,既是自然界的细雨,也是诗人所沐浴的爱情的雨水,这里的“春潮”,既是季节的实写,更是诗人春心荡漾的描摹。

张烨的《妙龄时光》这样写道:“你又站得远远了/微笑着注视我的琴声/你会永远记住初练的琴声吗/”诗句表层讲“初练的琴声”,但它的另一层含义是“初恋的情声”,一个词明显地隐涵着两层不同的意义,显得含蓄多情。

4,省略与跳跃

诗歌写作通常要做到言简意赅,讲究简约之美。诗歌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意义省略和情绪跳跃,这些意义省略和情感跳跃为读者预留了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也使诗歌的意蕴无限,经得起多次阅读与阐释。如曾卓《我遥望》:“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里,偶而抬头/遥望六十岁,象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象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从短短的八行诗将年轻到年老的几十年岁月组接在一起,中间用“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来上下贯通,那么这几十年如何过来的?经历了怎样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诗人又如何来抗御这些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呢?诗中没有交代,一笔带过,省略后所造成的意义空白,由读者自己去填充。再如顾城《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 诗人的诗情是跳跃的,“鸟儿”、“少年”、“葡萄藤”与“海浪”彼此并不搭界,它们的情态从四个侧面反映了“弧线”带给人的审美思考。

5,近比与远比

朱自清在评价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时,将诗歌中的比喻分为“近取譬”和“远取譬”两种类型,即“近比”与“远比”,并认为李金发的诗歌属于后者。他说:“所谓远近不指比喻的材料而指比喻的方法;他们能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间看出同来。他们发现事物间的新关系,并且用最经济的方法将这关系组织成诗。” 也就是说,所谓“近比”,是指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关系极为明显,读者读后可以马上接受,如“当我的生命嫩的像花苞,/每样东西都朝着我发笑。” 把“嫩的生命”比作“花苞”,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而所谓“远比”,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不明显,二者跨度很大,读者粗看起来一时难以接受,这种比喻陌生化效果强烈,给读者带来的审美刺激也更大。例如“精神世界最深的沉思象只哀愁的手。” “沉思”与“手”之间的差别很大,用“手”比喻“沉思”,显然属于“远比”。有时,为了诗歌表达的需要,诗人往往会把“近比”和“远比”结合起来使用,如舒婷《致橡树》:“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个比喻是“远比”,第二个则是“近比”。

6、超常组合

精选动词和一词多义是尽可能发挥一个词的多重内容,跳跃省略是从删减某个词的角度来增加内涵。超常组合则是故意违反一般的语言常规,利用汉语词语多变的词性和组合关系,机智地把一些互不相关的词语嵌连成一个诗句。这种嵌连,可以是具象动词与抽象概念相接,可以是不同感官的感觉词语交错,以这种陌生的变形的诗句使诗歌意象传达出诗歌作者微妙的情感体验。臧克家《春鸟》里写的:“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就是典型的例证。

7、句法多变

这是在诗句的词序和句式上制造新奇陌生的手段。像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倒装语序,改变了正常语句形态,以陌生化的效果来表达诗歌作者的独特的内心感觉。

(四)、运用丰富的想象艺术地组合与叠加多个意象

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中,诗人常常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诗歌作者在把意象词语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借助想象把一个一个的意象组合为整体的诗歌意象系统。将采撷来的意象进行精心的组合与叠加,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组合成什么样的诗歌意象系统就会产生什么样特定的诗歌意境,传达出什么样的诗美体验。诗歌作者的组合意象方法因为神奇想象的介入,显得比其它文学文体的组合方法更自由、更大胆、更出奇不意。许多一般人很难发现的意象之间的联系,在诗歌作者独特的主观心灵的体验下奇妙地连结组合为一个艺术结构,产生令人惊奇的诗歌意境。诗歌意象的组合方法虽然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但作为诗歌艺术构思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类型,下列几种主要的组合类型可供诗歌作者借鉴。

1、感觉挪移

感觉挪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感”,在诗歌创作中,通感的运用也极为频繁。通感是诗人的艺术思维被调动起来后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个时候,诗人的各种感官都沟通了,它们互相挪移、借用,把奇妙的心象描摹出来。通感也就成了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何其芳《圆月夜》:“你的声音柔美如天使雪白之手臂。” “柔美的声音”如“雪白的手臂”这是以视觉来写听觉;郭沫若《新月与白云》:“白云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我怎能把你吞下喉去,/解解我火一样的焦心。” 既有以味觉写视觉(“白云”是“解渴的凌冰”),也有用触觉写心灵感觉(“火一样的焦心”)。当诗人的各种感觉沟通后,诗中的意象常常出现奇妙的组合,诗歌也变得摇曳多姿,韵味实足。

2、色彩错杂

诗人在组合诗歌意象时,常常将许多颜色错杂在一起,在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里呈现繁复的诗意。如何其芳的《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以“红”与“白”两种颜色来比喻欢乐;穆旦的《野兽》:“在坚实的肉里那些深深的/血的沟渠,血的沟渠灌溉了/翻白的花,在青铜样的皮上!” 三种颜色交错出一个极富野性的兽类来;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呈给你黄土地下紫色的灵魂。” “黄色”的土地,“紫色”的灵魂,两种颜色非常富有艺术表现力,它们组合在一起,将贫寒土地上生存的、受尽了生活折磨和鞭打的保姆形象准确地描画出来。

3、并置式组合(博喻与铺陈)

所谓博喻,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写同一个事物意象,以各不相同的喻体来喻指同一个本体。邹获帆一首题为《蕾》的诗歌这样写道:“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诗人一口气并列排出5个意象来描绘花蕾的风姿。诗人把花蕾感觉为“笑”、“爱”、“酒”、“理想”、“心”,这是非常独特的诗美体验,当诗人将它们全部并列为一个意象系统时,具象的花蕾与一些抽象的情绪情感连接了,5种意象的并列,把一种对青春的礼赞作了突出的渲染。这种并置式组合是把表面上看来跳跃很大,一般人认为是互不相干的意象,由诗歌作者内在感情体验将它们联结起来。这种组合方式是从意象开始又终于意象,读者几乎直接读不到诗人隐藏很深的情感,需要读者透过这些并置的意象系统来细心咀嚼它的深意。这是现代朦胧诗、意象诗比较常用的组合方法。

所谓铺陈,就是对同一事物意象从不同侧面反复铺写,以达到意义强化和情绪渲染的目的,如:“网撒在河上。/网住了月光嘛?/网住了河水嘛?/还是网住了风?/呵,什么都网不住!/但网住的是一江春水的柔情,/网住了鱼虾,/网住了梦,/网住了夜来迎接黎明。” 用两个疑问句和四个陈述句来写渔网的“网住”,表达效果异常突出。

4、交错式组合(悖谬)

悖谬可以说是诗歌中独特的表达手段,所谓悖谬就是将相反或相对的语词并排在一起,使诗歌出现一种语义含混和打破常规的审美效果。 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但是诗歌作者有意把完全相反、互相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正一反、一平一奇的意象系统,造成一种出人意料、发人深省的审美效果。这种意象组合方式在中国古诗中十分常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都是典型诗例。在新诗写作中,这种组合方法也常见。何宜陵的《变迁》这样写道:“田野上的花/被爱她的人/关进珐琅瓶蓝色的围墙/急流中的船/被嬉戏的浪/搁置在金色的沙滩/在一部人间的喜剧里/在一部人间的悲剧里/”花长在田野与关进花瓶,船的前进与搁浅,这些矛盾的意象交错组合,给人的启迪比一般的陈述更为显豁与深刻。如“是不情愿的情愿,不肯定的肯定” , “这是痛苦,是幸福,要说出它/需要以冰雪来充满我的一生” ,等等。这些语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并置在一处,表面看来似乎违反了生活世界的物理逻辑,但实际上符合了心理世界的体验真实,它们的出现,使诗歌呈现出更大的艺术魅力。

5、突反式组合

所谓突反,就是诗歌首先围绕一个核心的意象,使用若干相近的意象将诗意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等到核心意象的烘托和诗意的渲染到达一定程度后,再拈出一个与之相对或相反的意象,“卒章显意”,从而将前面的诗意全面颠覆。

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诗歌写作者先从一个核心意象出发,围绕它组合一些层层推进的相似的意象,待诗歌意象的渲染做足后,最后推出一个相反的意象,形成先扬后抑、先虚后实的诗歌情境,而最后一个意象,才是这首诗的真正旨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先放笔写了一个可爱少女在等“我”重温旧梦的3个意象,但最后一个意象,“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过客”,这一意外把“美丽的错误”引起的哀怨情绪传染给了读者。这种组合意象的方法有其特殊的审美情趣。如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前面六句极力铺写汹涌海浪对礁石的扑打与摧折,最后两句写了礁石对待海浪摧折的泰然处之,一个勇敢面对逆境、敢于克服重重苦难的英雄形象蓦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突反的使用强化了诗歌语言的“出其不意”特征,也增强了其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写作方法是什么意思篇三: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的区别

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

在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错误。特别是当题目问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时,经常是问此答彼,怎样区别它们呢?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

常见的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联想(修辞手法) 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

-

写作方法是什么意思

本文发布于:2023-12-02 03:01: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4572751078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写作方法是什么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写作方法是什么意思.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诗歌   意象   事物   诗人   生活   组合   作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