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诊断测量
第一节 常用X线诊断测量
一、头颅
1.儿童头颅各囟闭合时间,婴儿时期囟门有6个,即前囟、后囟、左右前外
侧囟、左右后外侧囟等。除前囟和后外侧囟需1.5~2岁左右才消失外,余囟均在
出生后3个月内消失。
2.头颅厚度测量
(1)外板平均厚度:1.5mm
(2)内板平均厚度:0.5mm
(3)颅顶:额部平均厚度5mm,顶部平均厚度5mm(在前后位片上测量,顶
骨薄处除外)
(4)颅底平均厚度:2~3mm,枕骨粗隆可厚至15mm。
3.头颅大小测量 可通过头颅三径平均值测得,计算方法为:头颅三径平
均值=(颅宽+颅高+颅长)÷3
(1)颅宽(W):指两侧颞鳞缝上缘间最大距离(后前位);
(2)颅长(L):指眉间至枕骨的最大距离(侧位片);
(3)颅高(H):指枕骨大孔前缘至颅顶最高点间最大距离(侧位片)。
4.头颅指数 说明头颅形状
头颅指数=头颅最大横径(内径)/头颅最大前后径(内径)×100
头颅指数为70%~80% 属中头型
头颅指数为>80% 属短头型
头颅指数为<70% 属长头型
5.儿童颅腔指数(Cronquist指数)
Cronquist指数=L+H+W/M×10
(1)颅宽(W):指两侧颅骨内板间最大距离(后前位片);
(2)颅长(L):指前后颅骨内板之间的最大距离(侧位片);
(3)颅高(H):指从枕骨大孔前缘中点至颅顶最高点之距离(侧位片);
(4)下颌间径(M):指两侧下颌骨髁突的下颌颈内缘间距离(后前位
片)。
注意:头颅的大小、形状正常与异常的确定,应结合临床状和其他改变,不
可轻易确定有增大与变小。
6.蝶鞍的测量
(1)蝶鞍前后径:蝶鞍前、后壁之间的最大距离,约为8~16mm;平均为
11.5mm;
(2)蝶鞍的深径:以测量鞍结节与后床突间连线至垂体窝最低点间垂直距
离,约为4~13mm,平均为8.6mm;
蝶鞍的宽径:相当于蝶窦之顶,约为9~12mm,平均值:13.8mm;
蝶鞍容积(V)=2/3深径(H)×宽(W)
范围约为414~1109.9mm3。
7.颅底陷入测量
(1)钱伯伦(Chamberlain)线;以硬腭后缘与枕大孔后缘联线。正常时齿
状突应不超过此线,若齿状突超过此线3mm则为颅底陷入症。
(2)双乳突线或二腹肌沟线:齿状突可达双乳线或此线之上1~2mm。若超
过15mm,则为颅底陷入症。齿状突与二腹肌沟线(腹肌沟位于乳突内侧与颅底交
接点)距离正常齿状突应低于此线2mm。若低于此线不到2mm则为颅底陷入症。
8.颅底角 在标准头颅侧位片上鼻根至蝶鞍中点联线与蝶鞍中点至枕大孔
前缘联线所成的夹角。
最大:148o,最小:109o,平均:132.3o。
9.颈 部大血管离中线的距离
(1)椎动脉离颈中线平均1.7cm;
(2)颈总动脉离颈中线平均2.9cm;
(3)颈内静脉离颈中线平均3.9cm;
10.颈内动脉各分支的大小及位置
(1)颈内动脉直径3~5mm;颈2~颈4间的弯曲叫虹吸曲,其最内点距中线
平均为10mm。
(2)大脑前动脉直径:1~3mm;其垂直部与额骨内板距离为1.5~2.5cm;
大脑前动脉局限于中线4mm以内,个别可达10mm。
(3)大脑中动脉直径3mm左右,向后上转折处距颅骨内板约2cm(前后
位)。
(4)眼动脉管径1~1.5mm。
(5)后交通动脉1~2mm;位于脉络丛前动脉下方2~3mm的颈1段分出,侧
位片动脉期该动脉轻度弯曲后行约10~15mm;与大脑后动脉相连。
(6)脉络丛前动脉1~1.5mm;在侧位动脉期,该动脉起点距颈内动脉分叉
点约5mm,距后交通动脉起点远侧2mm。在正位动脉期向外凸处至颅中线距离为
2.9~3.9 mm.
(7)松果体在大脑大静脉最低点前下方7mm处,可作为颈内动脉造影上松果
体定位标志。
(8)颈4、颈5交角大都在80o~100o之间。交角顶端常在枕骨斜坡后缘前
0.5cm,最前可达1.2cm,最后达斜坡后缘0.3cm。
(9)颈4与鞍底的关系:颈4常与鞍底平行,其中段与鞍底骨影重叠或位于
鞍底上0.3cm左右(0~8mm)。
(10)颈1、颈2交点常在后床突前上方5mm左右,少数可达10mm,或在其
下2mm。
(11)椎动脉管径3.5mm,基底动脉管径3.0mm。其底动脉上部与鞍背距
0.8cm(0.5~1.5cm),基底动脉与斜坡间距约0.2~0.3cm,一般不超过0.5cm。
二、五官、眼、乳突、咽喉
1.视神经孔 初生婴儿平均最大径为4mm。6月婴儿平均最大径为5mm。成
人平均最大径为7mm。
2.茎突 平均长度:2.5(2.5~4)cm。
3.乙状窦和导静脉 乙状窦前缘与外耳道后壁间距离约11~15mm。导静脉
宽约2~3mm,亦有达8mm者,其开口多位于乙状窦膝部与乳突尖的中点。
4.内听道 最大平均直径值:5.2mm。内听道内侧开口平均值6.2mm。
5.鼻咽软组织平均厚度(mm)见下表。
均 值 5.2 13.1 3.8
范 围 1.5~11 7.5~18 1~9
标准差 ±1.9 ±2.3 ±1.6
标准误 ±0.19 ±0.23 ±0.16
6.颈部软组织测量数值(C=颈椎4前后径)见下表。
年龄(岁) 咽后 喉后
0~1 1.5C 2.0C
1~2 0.5C 1.5C
2~3 0.5C 1.2C
3~6 0.4C 1.2C
6~14 0.3C 1.2C
环状软骨后
顶 壁 顶 后 后 壁
上述三径线有两条超过均值时可作出诊断。
成人 女0.4C 0.6C
三、脊柱
男0.3C 0.7C
(1)寰椎前弓与枢椎齿状突之间宽约1~2mm。
(2)椎间孔平均高为9.4mm,横径约5.9mm;正常人椎间孔的纵径约为下位
椎体高度的3/5。
(3)第5腰椎前下角:沿骶骨上缘作一直线,再过骶椎前上角作一与此线相
交之垂直线。正常情况下,第5腰椎前下角在此垂直线的后方约0~10mm,若位其
前方则为病态。
(4)腰骶角:侧位片上,沿第1骶椎上缘所作的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正常为34o~42.5o。
(5)椎管前、后径(mm)在脊柱的侧位片上,以椎体后缘连线为椎管前壁;
以椎板连合皮制线的最突点(即两侧椎板在中线连合处,侧位片上,位于棘突前界
向前突出的弧形致密线)连线为椎管后壁。任一节段两线间的最小间距,代表该平
面椎管的前、后径。椎管前、后径正常值见下表。一般说来,颈部椎管如<12mm、
腰部<13mm可拟诊为椎管狭窄。
椎管前、后径(mm)
C1 C2 C3 C4 C5 C6 C7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T10 T11 T12 L1 L2 L3 L4 L5
最小值 16 14 13 12 12 12 18 15 15 14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6 16
最大值 24 22 19 19 19 19 19 19 20 20 20 20 21 21 21 21 21 22 23 23 22 23 23 28
平均值 20 18 16 16 16 16 17 17 17 18 18 18 18 18 18 18 18 19 19 19 19 19 20 21
(6)椎管内造影:正常情况下,造影柱边缘与椎弓根内缘最突点间距<
2mm。
在侧位片上造影柱前缘对应椎间隙处可因椎间盘后缘的影响表现浅弧形压
迹,通常小于2mm;当俯卧时,造影剂柱与椎管前、后壁之间有窄的透亮间隙,宽
度<2mm。
椎管空气造影:俯卧位片颈髓背侧蛛网膜下隙显示一宽约2~4mm的透明气
柱,仰卧位时则位于腹侧有约2~5mm的透明气柱。
颈髓正常前后径为8~10mm。
四、骨骼系统
1.主要骨骨化点出现及长合时间见下表。
骨化点出现时间
骨 骨化点名称 胎龄(月) 出生后(岁) 长合时间(岁)
2 体
初生~1 肱骨 上端 头
7月~2 大结节
2~3 20~22 小结节
7月~1 下端 肱骨小头
6~13 18~20 内 上 髁
9~14 滑 车
9~17 外 上 髁
10~14 15~19 尺骨 上端(鹰嘴)
体 2
下端(头) 6~11 20
2 体
1.75 19~24 体
9 下端
2 体
2.腕骨角 由舟、月两骨切线与月、三角两骨切线,此二切线所夹角正
常为131.5°。若小于117°,亦可为卵巢发育不全的辅助征象。
3.肱颈角 肱骨颈轴线与肱骨干轴线相交角为140°。
4.肱骨角 肱骨体中轴线与肱骨滑车冠状轴线在外侧构成的角称肱骨
角。正常男性为85o、女性83°。
5.肱骨小头前倾角 在侧位片上,肱骨体的纵轴线与肱骨小头的中心线相
交,其下方形成的夹角称肱骨小头前倾角,正常为25o~45o。
6.肘关节 关节间隙的宽度约为3mm。肱骨的中轴线与尺骨的中轴线延
长并交叉,其外侧夹角为外偏角,正常为165o~170o;其内下方的夹角为提携
角,正常为5o~20o。外偏角<165o~170o称肘外翻,>190o称肘内翻,等于
180o称直肘。
7.腕关节的测量
(1)桡骨前倾角:腕关节侧位,于桡骨腕关节面前缘作桡骨纵轴线的垂直
线,此线与腕关节面切线之夹角称桡骨前倾角。
(2)桡骨内倾角:腕关节正位,于桡骨腕关节面内缘作桡骨纵轴线的垂直
线,此线与腕关节面切线成夹角称桡骨内倾角。
(3)尺腕角:腕关节正位,作月状骨、三角骨外缘切线,此线与尺骨下关节
面切线所夹角称尺腕角。
(4)桡骨茎突长度:腕关节正位,桡骨腕关节面内侧缘与桡骨的纵轴的垂直
线,此线至桡骨茎突尖部的平行距离。
(5)尺骨茎突长度:尺骨关节面至尺骨茎突尖端的平行距离。
(6)尺桡关节间隙:尺骨远端桡侧缘与桡骨远端尺骨切迹皮质之间的距离。
腕关节测量的正常值见下表。
后前位 前后位
项 目
范围 平均值 范围 平均值
桡骨前倾角 9o~20o 13o54′
枨骨内倾角 20o~35o 27o05′ 23o~40o 31o21′
尺腕角 21o~51o 35o4′ 24o~50o 38o11′
桡骨茎突长度 8~18mm 12.85mm 10~19mm 14.53mm
尺骨茎突长度 2~8mm 4.9mm
尺桡关节间隙 0.5~2.5mm 1.38mm 0.5~3.0mm 1.94mm
(7)桡内角:在正位片上,桡骨茎突尖至尺骨茎突基底部之间作一连线,该
线与桡骨干之轴线相交,其尺侧上方的夹角称桡内角,平均值为83o。
本文发布于:2023-12-01 17:35: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4233522323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影像诊断测量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影像诊断测量值.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