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部的中医穴位位置、操作、主治及功效
1、天门:
·[位置]:眉心至前发际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自下而上地交替直推,称开天门;若推向囟门则称
为大开天门,30~50次。
·[功效]:头痛、感冒、发热。与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组
成外感四法。
2、坎宫:
·[位置]:自眉心起至眉稍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头分推向眉稍。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等。
·[临床应用]:外感头痛。
3 、太阳:
·[位置]:眉稍与目外眦后一寸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自前向后推称推太阳;用中指揉该穴,或运太阳;向
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30~50次
·[功效]:解表,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头痛,发热。
4、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后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揉。30~50次。
·[主治]:头痛、烦躁不安、惊风。
·[临床应用]:外感头痛、发热等表证。
5、 山根:
·[位置]:两目内眦连线之中点,鼻根低洼处。
·[操作]:拇指甲掐。
·[主治]:惊风、抽搐。
·[临床应用]:开窍醒神,也可用于小儿疾病的诊断,山根处青筋
显露者多为虚寒、惊风者。
6、牙关:
·[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中。
·[操作]:拇指或中指按揉。按揉30~50次
·[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
·[临床应用]:按用于牙关紧闭,揉用于口眼歪斜。
7、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拇指自前向该穴推,按揉;摩。
·[主治]:头痛、惊风。
·[临床应用]:推揉法用于镇静安神;摩法用祛寒。
8、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向下推,称推天柱骨;用汤匙边蘸油自
上向下刮,称刮天柱骨。
·[临床应用]:推刮天柱骨可降逆止呕、祛风清热。主要治疗恶心
呕吐、感冒发热、咽喉疼痛;及颈项强痛。
9、桥弓
·[位置]:自耳后翳风至缺盆一斜线。
·[操作]:用拇指自上向下推抹;用拇、食、中三指拿捏称桥弓。
20~30次
·[主治]:小儿肌性斜颈。
·[临床应用]:抹、推、揉三法相结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本文发布于:2023-12-01 17:11: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4218842323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头面部的中医穴位位置、操作、主治及功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头面部的中医穴位位置、操作、主治及功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