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小儿特定穴推拿详解,家里有孩子的快收藏!!!

更新时间:2023-12-01 17:01:10 阅读: 评论:0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諲

小儿特定穴推拿详解,家里有孩子的快收藏!!!
2023年12月1日发(作者:与牛有关的成语)

小儿特定穴推拿详解,家里有孩子的快收藏

孩子的穴位和大人是不一样的,成人穴位很多是不能直接套用到

孩子身上的,特别是0-6岁的孩子更适合小儿特定穴进行推拿按摩调

理。今天我们为大家盘点一些小儿推拿常用的穴位,分为:头面部、

腰背部、胸腹部、上肢、下肢5个部分,新手建议收藏!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

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不适、促进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

01

头面部

1 百会穴

位置:百会穴很好找,在人的头顶上,两个耳朵尖连线的中点就

是百会穴。

作用:对于孩子来讲,百会穴是个好穴位。一是它可以醒脑开窍,

由于百会穴在头顶中心处,下面正对大脑,因此按摩这个穴位可以治

疗眩晕、头痛、惊风、癫痫、失眠;二是孩子久泻、脱肛、遗尿等也

常用到它。

常用操作:用大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

临床应用:

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

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

用。

2 太阳穴

位置:太阳穴这个做过眼保健操的肯定都不陌生吧,它就在眉尾

注意:太阳穴很脆弱,此处的骨板厚度仅为1~2毫米,是颅骨最

薄弱的部份,受到打击或挤压,很容易形成骨折,骨折后可直接影响

脑的功能。

3 天门穴

位置:天门穴不是一个点,是一条线,由小儿两眉心向上直推至

额上前发际处。

作用:可以缓解小儿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恐不安等

症状。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

4、坎宫(阴阳)

位置:坎宫也是线状穴,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作用:可以缓解感冒发热,醒脑、明目、止头痛。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

5 囟门

位置:前额发际正中向上两寸,百会穴前方骨陷中。

宝宝的前囟门缝隙比较大,闭合的时间也就相对较晚,通常在宝

宝一岁到一岁半之间会完全闭合,最晚应该不会超过一岁半。

作用:缓解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等。

操作:

①两拇指自前发际中点向该穴轮换推(囟门未闭合时,仅推至边

缘,或沿囟门两边缘推),称推囟门。

②揉法:以全手掌或拇指面轻揉(未闭合者,不宜用该法),称

揉囟门。

③摩法:以全手掌轻摩,称摩囟门。

02

腰背部

1、大椎

位置: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对百日咳有一定疗效。

2 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

操作: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称拿肩井;用指端按

其穴,称按肩井。

作用:缓解感冒,发热,上肢抬举不利等症。

临床应用:拿、按肩井能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临床常与'四大手

'配合,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症。本法亦为治疗的结束手法,称总

收法。

3 肾俞

1

3 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常用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肾俞。

作用:常用于缓解腹泻,遗尿,下肢痿软乏力等症。

4 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脾俞。

作用:治疗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水肿,四肢乏力等症。

临床应用:揉脾俞能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多用于治疗脾胃

虚弱,乳食内伤,消化不良等症,常与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5 肺俞

位置:第三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

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分推肩胛骨。

作用:治疗咳嗽,胸痛,胸闷等症。

临床应用:揉肺俞、分推肺俞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多用

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久治不愈,加推补脾经以培土生金,则效果

更好。

6 脊柱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

而上称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作用:治疗发热,惊风,疳积,腹泻等症。捏脊能调阴阳、理气

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

用手法之一。

7 七节骨

位置:七节骨位于背部,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处。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推称推上七节骨;

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下七节骨。

作用: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等。

临床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

临床上常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引起的遗尿,脱

肛等症。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

8 龟尾

位置:龟尾位于尾骨端下,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作用: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等病症。

作用:治疗咳喘胸闷,恶心呕吐,咽痛等症。

临床应用:按揉、挤捏天突,能理气化痰、降逆止呕,对因气机

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引起的痰喘、呕吐有效,若配合按揉膻

中、运八卦、揉中脘等效果更佳。

2 膻中

位置: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

操作:用中指端按揉、称揉膻中;用两拇指从本穴分推至两乳头,

称分推膻中;用食、中两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中。

作用:治疗胸闷、痰鸣、喘咳、呕吐、呃逆(打嗝儿)等症。

3 胁肋

位置:腋部以下至十二骨部分,两侧下胸肋及肋缘部。

操作: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肋缘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

走搓摩。

作用:可以缓解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等症。

临床应用:搓摩胁肋,能顺气化痰、除胸闷、消积滞,对小儿因

食积、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腹胀、气喘等有效。

4、中脘

位置:脐上4寸,位于剑突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

脘。自喉向下推至中腕,称推中脘。

作用:缓解腹胀,腹痛,呕吐,泻泄,食欲不振等症。

临床应用: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对腹胀、腹痛、

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呕吐、食积、便秘等症。

6、肚角

位置: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由脐向两旁深处拿捏,一拿一松为一

次,称拿肚角。

作用:治疗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临床应用:拿捏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

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佳。

04

上肢

1、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或拇指桡侧缘,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

操作:

①直推法:从指尖推到指根,称为补脾经。

②从指根推到指尖,称为清脾经。

③旋推法:在宝宝拇指一面旋转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

向为泄。

作用:补脾经可以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可以清热利湿,化痰

止呕。清补脾经一起和胃消食、增进食欲。

2、胃经

图上操作为清胃经

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大鱼际桡侧缘赤白肉际,由掌根至

拇指根呈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从掌根推向拇指根称为清胃经,反之为补胃经。

作用:补胃经可以健脾胃,助运化。清胃经可以清热化湿,和胃降

位置:食指末节螺纹面或食指掌面,由指根至指尖呈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腹由指根推向指尖为清肝经。

作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临床应用:清肝经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实证。

4、肺经

图中操作为清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螺纹面或无名指掌面,由指尖至指根呈一直

线。

功效:补肺经:补肺气。清肺经:宣肺清热,疏风解表,止咳化

痰。

临床应用:补肺经常用于虚性咳喘,遗尿,自汗,盗汗等。清肺

经常用于脏热喘咳,感冒发热,便秘等实证。

5、心经

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

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若心气虚

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清天河水穴代之。如患儿高热并见两颧腮部色赤

尤甚,为火来烁金,可有剧咳发作,应采用泻法,推12次后.多见

两颧腮色赤消退,对剧咳也可缓解。但对患有肺结核病的两颧腮色赤

者,用之无效。

6、大肠经

位置:在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将小儿食指固定于术者左手虎口内,以右手拇指外侧缘推

之。自指尖推向指根称补大肠,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泻大肠,来回推称

清大肠。100500次。

作用:补之固肠涩便,泻之清利脏腑之湿热,平补平泻导积滞。

主治:积食,口疮,痢疾,泄泻,肛门红肿,脱肛,翻肛,便秘。

说明:大肠有固肠涩便之功,但水泻(即湿热泻)时,应以利尿为

主,推大肠时先用泻法、清法,等尿多后再用补法;里急后重时先用泻

大肠,症状缓解后改为清大肠或补大肠。虚证、脱肛者要用补法;翻肛、

肛门红肿、便秘者用泻法或清法。

7、小肠经

位置:在小指尺侧缘,自指根至指尖成一直线。

操作:患儿立掌,术者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侧握小儿四指,

使其小指尺侧面暴露,再以右手拇指推之,自指根推向指尖,称清小

(或称利小肠或推小肠)。一般100500次,若单独推小肠,可推

1000(如无小便时用)

作用:分别清浊,泻热利尿。

主治:水泻无小便,尿频,尿闭,尿少,口疮,伸舌,弄舌,木

舌,口唇裂,尿道炎。

8、小天心(鱼际交)

位置:在手掌根正中处,大、小鱼际之间凹陷中,阴阳池交界处。

操作:令小儿掌心向上,用中指、拇指端揉之或用拇指甲掐之,

或右手半握拳用食、中指第一、第二节背面捣之。揉100500;

35;520次。

作用:通窍散结,畅通经络,安神镇惊,清热利尿,明目,矫正

筋脉的拘急或偏胜。

主治:感冒发热,神昏,烦躁不安,惊风,抽搐,癫痫,失眠,

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疹痘欲出不透,解颅等症。

9、阴阳

位置:在手掌根部,小天心穴的两侧,拇指侧为阳池穴,小指侧

为阴池穴。

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自小天

心两侧的阴池穴、阳池穴向小天心穴合推,称合阴阳。100300次。

作用:分阴阳有调和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合阴阳有利痰散结的

作用。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红白痢疾、肠炎、惊风、抽搐、泄

泻、呕吐、黄疸;痰涎壅盛、胸闷咳喘。

10、板门

位置:在拇指下,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使小儿大鱼际暴露,术者用右手拇指来回推之称清板门;

指端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做揉法,称揉板门。100500次。

作用:清热凉血,止血除烦,消食化积,具有升降之功。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感冒发热、高热不退、阴虚内热、

疹痘潮热不退或疹痘后低热、烦躁不安、口臭、鼻出血、鼻腔炎、上

牙龈红肿、光面舌、苔厚等。

11、内劳宫

位置:在掌心中央。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掐揉之,称掐揉内劳宫;以中指端点患儿手

掌中心处,微用力后迅速抬起,称点内劳宫;在掌心中滴几滴凉水,以

指端逆运内劳宫,或从小指掌面运到掌心,称运内劳宫或水底捞明月。

100300次,运1030次,掐35次。

作用:清热除烦,泻心火。

主治:一切热证,发热,口渴,心烦不宁,睡眠不宁,口疮,目

赤,小便不利。

12、内八卦(内八方)

位置:在手掌内。取法:以左手为例,掌根在上为北,以内劳宫

为圆心,以内劳宫到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画圆,内八卦即分布

在该圆上。

操作:术者左手托小儿四指,使掌心向上,右手以拇指外侧缘在

穴上推运,顺时针方向推运称顺运内八卦;逆时针方向推运称逆运内八

卦。操作时应盖住或轻运离宫。100300次。

作用:开胸化痰,利气利膈,消食除胀。

主治:咳嗽痰喘,呕吐,食积,食欲不振,腹泻,腹胀,烦躁不

安等。

13、四横纹

位置:在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根部横纹处,即指掌交界处。

操作:使小儿掌心向上,用拇指桡侧缘从食、中、无名、小指根

横纹逐个来回推之或掐之,称清四横纹(推四横纹)或掐四横纹;推四横

纹亦可用拇指在四指根部横纹处左右来回横擦。每个横纹推50200

(独穴用需800)或掐58

作用: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退热除烦,散瘀结,引脏腑

之热行

主治:腹胀,口疮,唇裂,伤食,疳积,食欲不振等。

说明:四横纹为本派常用穴之一,常用于消腹胀,治口疮,尤其

以治疗上下唇的溃疡面效果好。

更多上肢推拿方式,请点击下方文章↓↓↓

05

下肢

1、箕门

位置: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侧上缘推至腹股沟。

作用:缓解小便短赤,尿闭,水泻等症。

临床应用:推箕门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2、足三里

位置:外侧膝眼下三寸,股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用拇指轻轻按揉。

作用:治疗腹胀,腹痛,呕吐,泻泄等症。

3 三阴交

位置:内踝尖直上三寸处,大约脚踝上四指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按揉。

作用:治疗遗尿,尿闭,小便短赤涩痛,消化不良等症。

4、涌泉

位置:足掌心前1/3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称揉涌泉。用两拇指面轮流自足根推向足

尖,称推涌泉。

作用:缓解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

还要注意的是由于宝宝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

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一定

不要过力哦!

委屈求全-平方公式表

小儿特定穴推拿详解,家里有孩子的快收藏!!!

本文发布于:2023-12-01 17:01: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4212702322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儿特定穴推拿详解,家里有孩子的快收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儿特定穴推拿详解,家里有孩子的快收藏!!!.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前囟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