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B4.2.2.31
【名称】B型超声诊断技术
【别名】B超
【适应证】
1.产前诊断
(1)早期确定妊娠:妊娠5周时就可显出增大的子宫内部的卵圆形胚囊。6~
7周时,在胚囊内能显出胎体、胎心和胎动。妊娠13周后,可见到胎头图像。
(2)观察胎儿发育情况:根据胚囊大小,胎儿体长,胎头双顶径的测量可以
判断胎儿发育是否正常。因系无创检查,可以动态测量。
(3)胎儿疾病的宫内诊断:利用实时显像法能准确观察胎儿心率和呼吸运动,
从而有助于胎儿低血糖等影响心肺功能的疾病的诊断。此外,对于胎儿的某些畸
形,如无脑儿、脑积水、脐疝和臀部肿瘤等,也可根据其图像特点提示诊断。
(4)判断多胎妊娠、胎位和胎儿死亡。
2.腹腔脏器病变
(1)肝脏:肝脓肿在病变部位为液性暗区。肝癌则出现大小不等的光团区或
衰减暗区。转移癌呈多灶性不规则光团。如肝内胆管扩张则提示肝外胆管梗阻。
(2)胆囊及胆管病变:如结石、炎症或胆道蛔虫等,B超诊断价值均很大。
(3)胰腺:胰腺炎时体积增大,回声减弱。胰腺囊肿呈边缘整齐、光滑和后
壁回声较强的液性暗区。胰腺癌可呈衰减性暗区或大的密集回声区,有时可见扩
张的胰腺管。
(4)肾脏:B超可以测定肾脏的大小和位置。显示肾盂和肾盏的形态。能准
确地显示肾盂积水、肾钙化或结石,并可鉴别肿块为囊性或实质性,对急性肾外
伤、肾周围脓肿或腹膜后出血的诊断以及肾活检穿刺的定位均有重要价值。动态
观察移植肾的体积变化,可提示有无排异反应和发现并发症。
3.其他系统病变 B超对于婴儿,可以通过前囟探测颅内结构,现已成为新
生儿和婴儿颅脑畸形、脑积水、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症诊断的重要方法。
由于B超具有方便无创,费用低廉的优点,而且诊断灵敏度高。故对于婴儿特别
是病重不宜搬动者,疑及颅内病变时,B超常常是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此外
B超对乳房、甲状腺、眼、腮腺等器官病变的诊断也具有较大价值。
【禁忌证】
一般无特殊禁忌证。
【准备】
1.仪器的准备。
2.根据检查目的和部位的不同,患者做好相应的准备。
【方法】
各脏器检查常规如下。
1.颅脑检查
(1)仪器条件:实时灰阶B型诊断仪用电子相控阵或机械扇型扫描仪,探头频
率3~5~7.0MHz,主要用于新生儿和婴幼儿。2.0MHz用于成人。
(2)检查方法:实时灰阶B型仪:探头置颞部耳郭上方,并适当向前或向后移
动探头,寻找最佳的颅脑断面图像。①水平切面扫查:超声束平面呈水平方向朝
向对侧颞部,并向上每移1~2cm作一断面扫查,共可作2~3层水平断面扫查,也
可不向上移动探头而把探头向上朝对侧颅顶方向倾斜,作多个水平断面扫查,但
向上倾斜角度最大不超过45°。②冠状切面扫查:探头从水平切面位置转动90
°,进行冠状切面扫查,也可以从外耳孔上方向 前向后每隔1~2cm作一冠状切
面扫查,可作2~4处扫查。婴幼儿前囟门检查法:探头置于前囟门上,超声束平
面作冠状切面及矢状切面两种扫查法,冠状面扫查法时探头可向前向后作不同程
度的倾斜,矢状面扫查法时探头可向左向右作不同程度的倾斜,以获得各种断面
图。
(3)观察内容:B型显像观察脑中线结构回声的位置,有无偏移;侧脑室的形
态、大小;第三脑室的形态、大小;有无异常回声存在,异常回声出现的部位、
大小、轮廓、形态、回声强度等;有无异常无回声区及其部位,其内有无点状或
其他回声,异常回声区的血流情况。
2.眼检查
(1)仪器条件:探头频率7.0MHz~10MHz~20MHz,深度调节用5cm。
(2)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眼注视前方:①闭眼经眼睑扫查法:探头置眼
睑 中央、鼻侧、颞侧,作横切、斜切、纵切扫查。探头置下眼睑中央,并向前
向上倾斜探头作 横切扫查。②经水囊检查法:闭眼,水囊置眼睑上,探头作横
切、斜切、纵切扫查。③动态检查法:在行上述两种检查法时嘱患者向上、下、
左、右转动眼球。④头低位法:患者坐位 低头时检查,观察玻璃体内异常回声
与眼底的关系。
(3)观察内容:包括眼轴长度(外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厚度、
眼球壁厚度、球后间隙长度、视神经横径;球内有无异常线状、条状、云絮状、
点状、团状回声,球内异常回声有无飘动现象,团状回声的大小、轮廓、形态,
回声强度;球内有无异常无回声区;球后间隙有无扩大,有无异常回声及其范围、
轮廓、形态、强度等;眼底及球 后的血流情况。
3.甲状腺检查
(1)仪器条件:深度调节用3~5cm,频率7.0~10MHz。
(2)检查方法:患者仰卧或坐位,头略向后仰,暴露颈部。探头置于甲状腺
区的表面,作横切、纵切、斜切扫查。
(3)观察内容:甲状腺厚径、宽度、上下径,回声分布情况。如有局部包块,
注意其轮廓、形态、大小、部位,包块内回声强度、分布,有无无回声区。甲状
腺内及包块内的血流分布情况。
4.乳腺检查
(1)仪器条件:深度调节用3~5~7cm,探头频率5~10MHz。
(2)检查方法:
①直接法:探头直接置于乳腺表面检查,适用于较深部的包块。
②间接法:探头经水囊进行扫查,适用于表浅的包块,对包块进行横切、斜
切、纵切扫查,并注意在包块中央、边缘部分作全面的检查。
(3)观察内容:乳腺内有无包块,包块大小、深度,回声情况,有无无回声
或 为点状、斑状、团状回声,包块轮廓清晰度,边界规整性,后壁有无衰减或
回声增强,包块内血流情况。
5.胸腔与纵隔检查
(1)仪器条件:查胸壁、胸膜用5~10MHz的探头频率,胸腔、纵隔用3.5~5MHz
探头频率。
(2)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坐位时双手抱头。①探头置锁骨上窝、
胸 骨上切迹处,超声束垂直向下及向前、后、外、内方向扫查,以检查前、上
纵隔。②探头沿肋间从上至下移动,行横切及纵切扫查,以检查两侧胸腔。③坐
位时除胸部检查外,亦可从背部沿第7、8、9、10肋间横切扫查,探头并略向上
倾斜。背部第7肋间发现积液或其他异常时,探头应向上扫查,至病灶与正常交
界处。④探头置剑突下,超声束从剑突下向上作冠状面、矢状面扫查,探头并向
左、右、前上、后上倾斜,检查下、后纵隔。
(3)观察内容:胸腔、纵隔内有无异常回声,占据的范围、部位、回声形态(点
状、斑状、团状、条状等)、强度、分布,有否构成包块图像,包块图像轮廓清
晰度,边缘规整性,与哪些脏器邻近。胸腔有无无回声区,其分布范围、厚径及
长径,其内有无点状、团状、条状回声等。胸膜有无增厚。胸腔、纵隔内包块的
血流情况。
6.肝脏检查
(1)仪器条件:探头频率3.0~5.0~7.0MHz,灵敏度调节至使肝的轮廓清楚,
膈肌为强回声带,肝内门静脉壁回声较强,管腔内为无回声区。使用电子线阵、
电子凸阵、电子相控阵探头。
(2)检查方法
①体位:
A.仰卧位,右上肢上举至头部,使肋间隙增大(常规体位)。
B.左侧45°~90°卧位,使肝脏向左移位,以检查肝门、膈顶部、右前叶及
右后叶。
C.斜坡卧位,用于肝下缘位于肋缘之上的患者,或因肥胖、腹水使肝位置上
移的患者,此位于吸气后屏气,可使肝位置下降,从肋缘下检查肝脏。
D.俯卧位,从背侧检查肝右叶后段。
E.立位,检查有无肝下垂。
②检查途径
A.剑突下途径:探头置剑突下,a.斜切半横切扫查,又分向上倾斜约45°、
向下倾斜约60°。b.横切检查,向上倾斜75~80°。c.纵切扫查,探头置中线左
侧,向右逐渐移动探头, 超声束作一系列纵切扫查。观察肝左叶的形态,左叶
的上缘、膈面,左叶与心脏、腹主动脉 、胰腺等的邻接关系,左叶同门静脉左
干、角部、矢状部、左外下支、左外上支、左内支等的走行,分布情况,以及与
之伴行的肝胆管情况。纵切扫查显示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在肝左叶后方时,测
量左叶的前后径、上下径。
B.左肋缘下途径:探头置左肋缘下并朝向患者左肩,超声束呈水平扫查方向,
从朝向患者左肩方向缓慢移动探头至中线,进行对肝左叶全貌的斜切扫查,尤其
是观察被肋弓遮盖的左肝部分。
C.右肋间途径:探头置肋间作肝的横切扫查,从右第4、5肋间开始顺序向下
到肋缘下方,探头在肋间向外(腋前线至腋中线)向内(锁骨中线至胸骨旁线)作必
要的滑动,充分显示肝右 叶的横切及斜切图像,观察肝右叶内血管、胆道的分
布、走行情况及肝右叶内的回声分布, 测量最大横切面的前后径线即肝右叶的
前后径。
D.右肋缘下途径:a.探头置右肋缘下,由前向后作垂直方向的横切扫查,观
察在平静呼吸及深吸气时肝右叶在肋缘下的大小及厚径。b.探头在右肋缘下从内
向外或从外向内移动,超声束平面从肋下向患者头侧方向倾斜行肝脏的各种斜切
扫查。可测量肝右叶最大斜径,观察 肝的外形轮廓、膈面及脏面的形态,肝实
质内的回声性质,门静脉主干、右干及右前支、右后上支、右后下支、肝静脉、
胆囊、总胆管、右肝管、右叶肝内胆管等的走行分布情况。
E.胸壁纵轴途径:上起右侧第4、5肋间,内侧到胸骨右缘,外侧至腋后线,
下缘至右肋缘 下,探头在右胸壁上作多个平行纵切扫查,检查时嘱患者作深吸
气,使肝脏下移以扩大检查 范围,观察肝脏及其与下腔静脉、胰腺、胆囊、右
肾等脏器的关系,注意在肋骨后方的肝组织因声能的衰减而不显示或显示不清。
在右锁骨中线或其附近处的纵切面扫查图上,测量右 叶前后径及上下径。
F.右背部途径:左侧卧位或俯卧位时,探头在右肩胛下角下方作横切、纵切、
斜切扫查,观察右肝后段。
③观察内容:从上述各种断面图上,观察肝外形,轮廓是否规整、光滑,左
叶的左侧缘及下缘的角度应约45°,右叶的下缘角度应约75°。肝内回声是否为
细点状回声,分布是否均匀,回声强度有无增强或减弱,肝内有无异常回声。有
无包块图像,其出现的 部位、大小、轮廓、清晰度、边缘规整性、内部回声均
匀性、包块外有无透声区。观察肝脏 的各种数据测量有无明显增大或变小。观
察肝与胆囊的位置关系,胆道有无扩张。肝内血管 的走行、分布,有无受压、
弯曲、变形、中断现象,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的直径大小。肝与右肾的关
系。呼吸运动时肝脏活动度变化。肝内包块的血流情况。
7.胆囊、胆道检查
(1)仪器条件:探头频率3.0~3.5MHz,儿童可用5MHz,寻找胆管时用较低灵
敏度。电子线阵、电子凸阵、电子相控阵等均可使用。
(2)检查前准备及体位
①检查前准备:检查前禁食8h以上,前一天晚餐不进油腻饮食。超声检查要
在胃肠、胆道X线造影之前进行,或在上述造影3d后进行。如横结肠气体干扰严
重,必要时灌肠后或素食3d后空腹检查。
②体位:A.仰卧常规体位。B.左侧卧位:用以减少胃肠气体的干扰,寻找胆
囊颈部结石,追踪观察肝外胆管,尤其胆总管上段、下段病变,观察胆结石的移
动性。C.坐位(双足垂于床下)或立位:用于胆囊位置较高的患者,以及观察胆结
石的移动及胆囊底部病变。D.头低脚高位:探头挤压胆总管下段,使结石上移而
易于显示。E.右侧卧位:当以上体 位检查不满意时,可取右侧卧位。此体位也
用以观察胆囊结石的移动及胆总管的显示。
(3)检查方法:
①右肋缘下纵切法:探头在右肋下右腹直肌侧缘行纵切扫查,在深吸气时,
胆囊的纵断面图可充分显示。
②右肋缘下斜切法:探头在右肋缘下沿肋弓水平放置,并向上倾斜,显示肝
右叶、门静脉右干、右肝管及胆囊。探头向左移动至剑突下,可显示门静脉左干、
左肝管以 及门静脉左外上支、左外下支、左内支及伴行的胆管。
③右肋间斜切法:从右第6~9肋间沿肋间斜切扫查,显示肝右叶、胆囊、门
静脉右干、右肝管、肝总管等。
④右肋缘上、下纵切法:探头在正中旁线右肋缘上斜切扫查,然后移至肋缘
下行纵切扫查,显示门静脉主干、胆总管,并尽可能追踪胆总管下段。
⑤剑突下及上腹横切法:探头在剑突下水平放置,斜向上,对肝左叶横切扫
查,可显示肝左叶、门静脉左干、左肝管、门静脉左外上支、左外下支、左内支
及伴行的胆管。探头在上腹横切扫查,显示胰腺及总胆管。
(4)观察内容:胆囊形态、大小,胆囊壁轮廓、清晰度、规整性、壁厚,胆
囊内有无回声,回声形态、数量、大小、强度,与胆囊壁的关系,有无声影,有
无移动性。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肝管及胆总管注意有无扩张,胆管壁轮廓是
否规整,壁回声强度,胆管内有无回声,回声的形态、数量、大小,有无声影,
有无移动性。胆囊壁血流及胆囊内、胆道内包块的血流。
(5)胆囊脂餐试验:空腹时检查胆囊最大径(长径、前后径、横径),脂餐后
45min、1h复查胆囊大小,必要时2h后再复查一次,如胆囊缩小1/2及以上为正常,
缩小不到1/2为功能较差,缩小不到1/3为功能差,无变化为胆囊无收缩功能。如
胆道有梗阻病变,脂餐后胆管充盈扩张更明显,可使胆管包括胆总管下段更易显
示。
8.胰腺检查
(1)仪器条件:探头频率3.0~3.5MHz,儿童可用5MHz,灵敏度调节宜稍偏 低。
使用实时B型仪。
(2)检查前准备及体位
①检查前准备:空腹8h以上,前一天晚餐进清淡饮食,腹腔胀气或便秘者,
可服缓泻剂排便后再行检查。如胰腺显示不清,可饮水500~800ml使胃充盈,作
为胰腺检查透声窗。
②体位:A.仰卧常规体位,必要时深吸气使肝下移作为透声窗。B.侧卧位:
胰腺显示不清时,饮水后左侧卧位检查胰尾,右侧卧位检查胰头。C.坐位或半坐
位:卧位检查不清时,坐 位或半坐位,并深吸气,使肝下移,通过肝脏检查胰
腺。D.俯卧位:在左背部检查,以左肾 作透声窗检查胰尾。
(3)检查方法
①横切扫查:探头置剑突下,在肝左叶下方作横切扫查,可显示胰腺的长轴
图像,胰头在 下腔静脉之前,胰颈部的深部是门静脉或是肠系膜上静脉。在门
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的左侧 是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前方是胰体部,
在肠系膜上动脉的深部是腹主动脉,脾静 脉在胰体、胰尾后方,与胰腺长轴平
行,并在胰颈后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门静脉。胰尾在胃的后方。肠系膜上静脉
及上动脉、腹主动脉、门静脉、脾静脉是寻找胰腺的主要解剖标志。
②纵切扫查:探头置剑突下正中线偏左约1cm处作纵切扫查,肝脏左叶或胃
后,腹主动脉之 前,显示胰腺体部。如探头在中线右侧约2cm处作纵切扫查,在
肝左叶之后、下腔静脉之前,可显示胰头部。
③斜切扫查:横切扫查不能显示胰腺长轴图像时,在剑突下作左高右低的斜
切扫查,可显示胰腺长轴图像。
(4)观察内容:胰腺形态、大小,胰头厚径及宽径,胰体及胰尾的厚径,胰
管 内径。胰腺轮廓、清晰度、边界规整性,内部回声分布情况,回声强度(正常
胰腺回声强度稍弱于肝脏),有无局部回声增强区、减低区或无回声区。胰管有
无扩张,胰腺周围有无低 回声的圆形或椭圆形团状回声。
9.脾脏检查
(1)仪器条件:与肝脏检查相同。
(2)检查方法
①右侧卧位纵切检查:探头置左侧第8~10肋间,腋后线或腋中线附近,沿
脾的长轴扫查,显示脾的长轴图像,可测量脾的厚径及长径。
②仰卧位冠状扫查:探头置左侧腋后线附近,对脾进行冠状扫查,显示脾的
长轴及与左肾、脊柱的关系,然后使超声束平面朝向前内侧倾斜,显示脾门,测
量脾的厚径,并显示脾与左肾、横膈的关系。
(3)观察内容:脾的形态、轮廓、边界规整性、大小(厚径、长径),回声强
度(与肝近似或略低于肝脏)及分布情况,有无局部异常回声区或无回声区。该区
的轮廓、形态 、边界规整性、大小、异常回声的强度及分布均匀性等。脾与邻
近脏器如肾、膈、肺(胸腔)、胃底等的关系。脾门区脾静脉内径,脾增厚时测量
右侧卧位时左肋下脾的大小。
10.胃肠系统检查
(1)仪器条件:探头频率3.0~5.0MHz,仪器灵敏度调节可与肝脏检查相同。
(2)检查前准备:禁食8h以上,检查前4h禁止饮水。有大量胃液潴留时,于
检 查前洗胃。有胃痉挛时可肌注抗痉药物(如山莨菪碱等)后再检查。如先行X
线胃肠钡餐造影,则3天后才能行超声检查。检查时饮温开水700~1000ml。结肠
超声检查前需排便,必要时保留灌肠。乙状结肠检查需充盈膀胱。
体位:主要取斜坡卧位或立位,必要时左侧、右侧卧位以观察胃肠的不同部
位。
(3)检查方法
①先平卧位或斜坡卧位,观察饮水前胃的声像图和位置。在剑突下纵切扫查,
在肝左叶下方或下后方可显示胃的横切面图像,边缘较清晰,呈周边部低回声、
中心部强回声的“靶环状”图形,胃内气体呈强回声反射,有时可见声影,横切
扫查时为长椭圆形,呈“假肾征”。
②饮水700~1000ml,取斜坡卧位或立位检查。从剑突下中线偏左开始,先检
查贲门及胃体部,逐渐向右扫查,沿胃体部至幽门区。纵切扫查:在剑突下中线
稍偏左处扫查,于紧靠肝 左叶的后侧,腹主动脉前上方,显示贲门部及胃体部,
呈圆柱状图形。然后按胃的体表投影,探头自左向右扫查,在肝的下方依次显示
胃体和胃窦,呈椭圆形或圆形图像,图像的上部 为胃小弯,下部为胃大弯,幽
门部多在中线右侧处显示。横切扫查:中线左侧开始,逐渐向右侧扫查。胃窦及
胃体部显示位于胆囊左下方,胰腺的前方。胃体横切面图像呈不对称的哑 铃形,
胃窦部远端呈半圆形。
③肠的检查:右上腹纵切及横切扫查,在胆囊内下方及右肾前方,邻近胰头
处,可显示十二指肠降部,呈圆形图像,胃排空时可见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
在腹部其他位置纵切、横切及斜切扫查,可显示肠蠕动图像,肠管收缩时呈圆形
或椭圆形,内含点状、团状强回声,并可见回声逐渐移动。肠管内有大量肠液时,
显示为无回声区,并可见肠壁结构呈三层强回 声及二层低回声。肠管内如充盈
大量气体及固体成分时,因形成杂乱强回声反射,而不能清 晰显示肠道结构。
④观察内容:胃肠的形态,轮廓完整性,边界规整性,胃肠壁厚度,蠕动情
况,腔壁有无局部增厚或肿块,具体的部位、范围、形态、凸向腔内或腔外,边
界规整性,与正常管壁有无分界,回声强度及回声分布情况。胃排空有无延迟。
腹腔有无低回声团块及其形态、大小、轮廓、内部回声分布及强度等。与肠道图
像的关系如何。注意观察肝、腹腔淋巴结(胃大弯及胃小弯侧、腹主动脉周围等
部位),腹腔、盆腔有无转移病灶,腹腔有无移动性无回声区。
幽门梗阻时可显示胃排空延迟或不能排空,胃蠕动增强及逆蠕动,不饮水检
查即可见胃充盈明显。幽门水肿时显示幽门均匀性增厚。肠梗阻时显示肠腔内为
无回声区充盈,纵切扫查时 呈多个管状图像,横切时为圆形无回声区。如肠腔
内有气体存在,坐位或立位检查可见肠腔内呈气液面图像。肠套叠显示为强弱回
声交错排列的同心圆图像。肠道肿瘤表现为肠占位性 肿块或假肾征。
11.肾及肾上腺检查
(1)仪器条件:探头频率3.0~3.5~5.0MHz,灵敏度调节与肝脾检查相同, 使
用实时扇扫或凸阵探头或线阵探头。
(2)检查方法:
①体位:A.俯卧位:被检查者双手置于头侧,腰肌放松(可用枕垫于上腹部)。
B.仰卧位:双手放头部两侧,经肝脏探查右肾,也可从侧腰部探查。C.侧卧位:
左侧卧位查右肾,右侧卧位查左肾,检查侧的上肢举过头,可经腹部、背部侧腰
部扫查。D.坐位:两臂胸前交叉抱肩,从腹部及背部扫查,适于检查肾下垂的活
动度,并易查到肾上极,饮水后可查左肾上腺 。
②检查途径:A.俯卧位背部纵切、横切检查:探头在肾区沿肾长轴自内向外
和自外向内作一系列纵切扫查,也可作横切扫查。肾上极常被肺遮盖而不易显示,
肾明显肿大时,检查不易全面,体胖或肌肉发达的患者,经背部检查图像常不清
晰。B.仰卧位侧腰部扫查:探头在第9~12肋间以下,从腋中线行肾纵切扫查,
然后作一系列冠状切面扫查。有肋骨遮挡时,嘱患者作深吸气使肾下移。侧腰部
体壁较薄,图像易清晰。用扇型扫描仪,从侧腰部更易作纵切及横切扫查。经侧
腰部查肾上腺:查到肾脏后,把超声束平面从后方逐渐转向前方(侧腹部),作斜
切检查,显示肾上极后,再适当侧动探头。右肾上腺在右肾上极上方,下腔静 脉
后面,略呈三角形;左肾上腺在左肾上极前内侧,胰尾后面和腹主动脉的外侧,
略呈月牙形。C.仰卧位右肋缘下斜切扫查:沿肋弓在肋缘下作斜切、纵切、横切
检查获得右肾长轴、横轴图像,右肾静脉及其汇入下腔静脉的图像。上腹横切扫
查:可查到左肾静脉,在胰腺下方越过腹主动脉前方汇入下腔静脉。肋间斜切扫
查:探头从第7~10肋间扫查,主要显示肾上极及肾上腺。检查时嘱患者缓慢深
吸气,当右肾上极刚消失时,可见右肾上腺显示。左肾上腺因胃内容物回声的干
扰,常不清晰。D.侧卧位经背部、侧腰部、腹部扫查:此途径便于比较不同部位
的扫查所见,对肾脏较大包块易于观察其全貌。E.坐位(或立位)上腹横切扫查 :
用于查左肾上腺病变。空腹饮水500~700ml后,探头在上腹横切扫查显示左肾上
极后,探头向前内侧倾斜,于腹主动脉外侧、胰尾后方显示左肾上腺。F.仰卧位
腹主动脉旁扫查:用于检查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探头沿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
作纵切、横切扫查,以显示腹主动脉旁的肿瘤。
(3)观察内容:肾脏大小(长径、厚径、宽径)、轮廓、外形、肾皮质、肾窦
区 的宽度比例、肾内有无呈椭圆形、圆形、长条形、菱形等各种形状的无回声
区,无回声区的位置大小,与肾盏、肾盂是否相通、轮廓规整性,有无后方回声
增强,肾脏内有无局部回声 团,回声团的位置、大小、形状、轮廓、边界,内
部回声强度及回声分布,有无声影。肾上 腺有无增大,有无包块图像及其位置、
大小、形态、轮廓、边界,内部回声强度及回声分布 ,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肾
内血流及肾包块内血流的情况。
12.膀胱检查
(1)仪器条件:经腹壁检查用3.0~5.0MHz,经直肠检查用5.0~8.0MHz,经
尿道检查用7.5MHz。用电子线阵,扇型扫描,电子凸阵等探头,经尿道用实时高
速辐射型显像仪。
(2)检查方法
①经腹壁检查法:患者取仰卧位,必要时侧卧位观察膀胱内回声有无移动性,
检查前膀胱须充盈(有憋尿感)。在耻骨联合上作一系列横切扫查,直至膀胱顶部,
超声束稍向足侧倾斜,然后在耻骨上膀胱区内,从左到右及从右到左作一系列纵
切扫查。必要时可作斜切扫查。
②经直肠检查法:A.体位:可取侧卧位、膝肘位或坐位,后者使用高速辐射
型显像仪的坐椅型直肠探头,患者暴露臀部,坐于特制的椅子上,探头从下向上
插入直肠(现已少用)。B.检查方法:患者先排净粪便,必要时行清洁灌肠,检查
前先行直肠指诊,了解直肠情况。手枪式或棒式的直肠探头外套以乳胶套,排气
后涂以润滑剂,将探头缓慢插入直肠内约8~10cm直接检查。或从探头进水管注
入驱气水50~100ml作间接检查。探头缓慢从内向外移动或自外向内移动,每次
可移动0.5~1.0cm,作一系列的横切、纵切或行360°转动扫查。用高速辐射仪
时,探头可移动360°,并自内向外然后自外向内移动探头,作一系列横切扫查。
坐椅式探头由机械控制,可自动上下移动扫查。
③经尿道检查法:A.体位:取膀胱截石位。B.检查方法:检查前外阴部的清
洁、消毒、局 麻等与膀胱镜相同。尿道扩张后,把探头套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后
拔出套管,把探头插入套管内固定,从探头进水管注入驱气水约150~200ml,然
后自内向外或自外向内移动探头,并启 用120°探头,可得到一系列横切图像。
(3)观察内容:膀胱壁轮廓、规整性、厚径,膀胱内有无异常回声及团块,
回 声形态、强度、数量、分布、位置、大小,与膀胱壁是否相连,有无移动性,
有无声影,膀胱壁有无回声衰减。膀胱前壁下部、膀胱三角区用经直肠、经尿道
检查法容易观察。
(4)残余尿量测定:膀胱充分充盈,排尿后立即查膀胱内有无残留尿液(无回
声区)及量多少,膀胱残余尿量(即膀胱容量)可按下述公式计算:
V(ml)=1/2D×D膀胱内无回声区的上下径,D
×Dml(D横径,D前后径)
13.前列腺检查
(1)仪器条件:与膀胱检查相同。
(2)检查方法:
①经腹壁检查法:体位及检查前准备与膀胱检查相同。探头置耻骨联合上,
超声束向下向 足侧倾斜,进行横切、纵切扫查。
②经直肠扫查法:同膀胱检查法,前列腺显示范围大。
③经尿道检查法:同膀胱检查法,优点同经直肠法。
④经会阴检查法:左侧卧位,截石位,或站床旁上身俯卧床上,探头用乳胶
套套上置于肛门前缘,向前上方加压扫查,作纵切和斜冠状断面扫查。或置于阴
囊背侧作冠状断面扫查。
(3)观察内容:前列腺大小检查:经腹壁检查法,横切时测量前列腺横径、
垂 直径或前后斜径;纵切时测量前后径。经直肠及经尿道检查法的横切图像可
测量横径、前后径,探头自内向外移动或自外向内插入过程中,前列腺图像从出
现到消失时探头移动的距离 即为前列腺的上下径(垂直径)。观察前列腺的形态、
轮廓规整性,内部回声形态及强度和分布情况,内部有无回声团,回声团大小、
形态、强度,有无声影,以及前列腺内及包块内的血流情况。
14.阴囊检查
(1)仪器条件:7.0~10MHz线阵探头,带水囊的扇型扫描探头。
(2)检查方法:仰卧位,暴露外阴部,用治疗巾将阴囊托起,进行横切、纵
切及冠状切面扫查,必要时可用手指固定睾丸,便于观察附睾的头、体、尾各部
及睾丸上的结节。
(3)观察内容:双侧对比观察睾丸、附睾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有无包
块 图像,包块的大小、形态、轮廓、内部回声,阴囊内有无积液(无回声区)及
积液的多少,观察睾丸的血流情况。
15.产科检查
(1)仪器条件:探头频率3.0~5MHz,使用电子线阵、扇型扫描、凸阵等探头。
(2)检查方法:早孕时须充盈膀胱后检查。探头在腹壁进行横切、纵切、斜
切 等扫查。
(3)观察内容:早孕时观察子宫大小(宽径、厚径、长径),宫内无回声区(胎
囊),胎囊形态、位置、大小,有无胎芽及胎芽大小,有无原始胎心管搏动,搏
动频率,有无胎盘图像。中期妊娠时观察有无胎头(环状强回声),胎头位置及双
顶径大小,胎头内中线结构(强回声带)的位置,侧脑室等颅内结构是否清晰,颅
内有否无回声区,叩击孕妇腹部时胎头脑中线回声有无飘动。胎心搏动有无及其
搏动频率,胎儿头臀径长度,胎儿脊柱、胸腹及四肢有无异常。胎盘位置、羊水
无回声厚径。妊娠后期观察内容与中期相同,观察胎儿头、胸腹腔及其脏器,如
心脏、肝、肾、胃、膀胱、结肠等有无异常,四肢骨骼及脊柱、肋骨等。胎盘位
置有无异常,胎盘回声分布情况,胎盘下缘位置,胎盘与子宫壁之间有否无回声
区,羊水无回声区厚径,测量胎头双顶径、头围,胸廓前后径,腹围的大小,股
骨长径,肱骨长径。怀疑宫外孕时,注意观察子宫直肠窝有无局限无回声区(积
血),盆腔内有无包块图 像,包块内有无胎囊、胎儿等结构。疑水泡状胎块者,
注意子宫内是否呈蜂窝状图像,或子宫被点、片状回声充盈,无正常妊娠结构。
观察测量脐带血流、胎盘血流,计算脐带动脉的S/D比值。
16.妇科检查
(1)仪器条件:探头频率3.0~3.5MHz,使用电子线阵、扇型扫描、电子凸 阵
等探头。
(2)检查方法:
①经腹壁检查法:膀胱适度充盈,探头在耻骨上扫查子宫及双侧附件,进行
横切、纵切扫查。疑有腹水时,侧卧位检查盆腔或腹腔有否无回声区。如经腹壁
可扪及包块,探头在包块 部位进行多方向的扫查。
②经阴道检查法:用经阴道探头,患者取截石位,探头表面及外套的乳胶套
均涂以耦合剂,探头插入阴道后作纵切、横切扫查,探头并向左、向右倾斜查两
侧附件区。
③经直肠检查法:用于未婚女性,方法可参考前列腺检查部分,经直肠对子
宫、附件进行纵切、横切扫查。
(3)观察内容:子宫大小、轮廓、形态,子宫壁规整性,有无局部凸起,子
宫内膜回声规整性、有无增厚,宫内回声强度及回声分布情况,宫内有无回声团
及其部位、大小,回声强度,宫内有无无回声区及其形态、大小、部位,与宫体、
宫颈、阴道等的连接 关系。盆腔有无包块图像,包块的位置、形态、轮廓、边
界、大小,包块内回声强度,回声分布情况,有否无回声区,包块后壁后有无回
声增强或后壁回声衰减,包块与子宫的关系,变动体位时包块位置及回声有无变
化。盆腔、下腹部有无无回声区,无回声区的范围,变动体位时有无变化。两侧
附件的大小、形状、轮廓,附件内部回声情况,子宫、附件及宫内、盆腔内包块
的血流情况。宫腔内有无避孕器,其位置与回声。
17.腹部及腹膜后肿块检查
(1)仪器条件:探头频率3.0~3.5MHz,对腹部表浅包块可用5.0MHz。使用电
子线阵、扇型扫描、电子凸阵等探头。
(2)检查前准备及体位:需检查胆囊、胰腺、胃时按上述器官检查法准备。
与肠道有关的肿块必要时排便或清洁灌肠后检查,腹部胀气明显者待胀气改善后
再检查,大量腹水时于抽腹水后检查,盆腔肿块待膀胱充盈后检查。常规取仰卧
位,检查过程中需要采用体位变动,如改用侧卧位、斜坡卧位、坐位、立位、俯
卧位等,如需鉴别是否为腹膜后的肿块,可取膝肘卧位。
(3)检查方法:
①肿块检查:先对肿块进行扪诊,了解肿块位置、大小、有无活动性、与周
围脏器的关系 等。探头对肿块进行横切、纵切、斜切检查,扫查过程中注意变
换灵敏度,必要时采用变换体位、探头对肿块加压、深呼吸、用手推动肿块、饮
水等方法,观察肿块准确的位置、形态、大小、轮廓,边界,内部回声性质(无
回声、实质性回声、气体回声、无回声与实质性回声混合、无回声与气体回声混
合、实质性回声与气体回声混合、无回声与实质性回声气体回声混合等)。
②肿块与邻近脏器关系:通过上述对肿块的检查,可了解肿块与邻近脏器有
无关联。此外,对邻近脏器也应进行检查,右季肋部的肿块,要检查肝右叶、胆
囊、右肾、下腔静脉、结肠肝曲。中上腹部肿块,要检查肝、胃、十二指肠、胰
腺、肾、肾上腺、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左季肋部肿块,要检查脾、胃、结肠脾
曲、胰尾、左肾。右腰部肿块,要检查肝脏、升结肠、右肾、腹主动脉。左腰部
肿块,要检查降结肠、脾脏、左肾。下腹部肿块,要检查小 肠、结肠、子宫及
附件。观察肿块是否为邻近脏器的一部分或位于脏器内,或与邻近脏器相 连而
有分界,或与脏器无关。观察脏器有无转移性或原发性病灶。肿块内的血流情况
及血流 与邻近器官血供的关系。
③腹腔积液的检查:仰卧位、侧卧位时,观察腹腔内有无范围可变化的无回
声区,包裹性积液时无回声区范围也可无变化。
【结果判断】
【注意事项】
在分析和阅读灰阶声像图时要注意:①边缘回声特征:如形态是否光滑完整、
后壁回声是否消失或其强弱;②内部回声的表现:如回声的特征、辉度与密度,
分布是否均匀,有无声影形成;③周邻关系:例如胰腺的定位就需特别注意与某
些大血管如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下腔静脉及脾静脉的位置关系。
本文发布于:2023-12-01 16:27: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4192442322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B型超声诊断技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B型超声诊断技术.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