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渊明简介资料
本文是关于关于陶渊明简介资料,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0xx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
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
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
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
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
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
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
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
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
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
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
同流俗”。 《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
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
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
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
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
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仕宦生涯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饮酒》其十:“在昔曾
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
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在此阶
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
时,他出任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
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
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20xx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
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
园林对旧居的怀念。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
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
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
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义熙元年(公元420xx年)三月,渊明为建
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
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隐居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20xx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
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
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
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
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
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
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义熙四年(公元420xx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
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20xx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
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20xx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
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0xx
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0xx
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
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
后世称“陶靖节”。
陶渊明文学成就
诗文作品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卷之一 诗四言:
《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
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卷之二 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
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
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
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
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
卷之三 诗五: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
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
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
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
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
卷之四 诗五言:
《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
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
卷之五 赋辞:
《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
卷之六 记传赞述:
《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
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
卷之七 疏祭文:
《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
作品类型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
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
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
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
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
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
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
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
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
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
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
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
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
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
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
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程连欧国画作品)(1张)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
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
“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
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
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
《和陶杂诗十一 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
《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
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散文辞赋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
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
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
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归去来兮辞》是一
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其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吻,
将诗人欣喜若狂的情状呈现在读者面前。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
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桃花源记》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
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
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是个人
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
人民的幸福。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一
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文学思想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
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
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
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
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
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
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
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
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
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
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
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陶诗文共一百四十几篇,引用《列子》、《庄子》典故多达七十次之多,不
能不说对老庄思想接受甚深。陶渊明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又是生活劳动
在田园之中,很自然地,田园生活便成了他的审美对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国田
园诗歌的辉煌。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
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
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 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渗
透在艺术上,则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这就是伟
大诗人的陶渊明,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
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就足以说明他美学思想的无尽
生命力。
艺术特色
语言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
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
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
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
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
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
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手法
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
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
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
卫衔微木”等。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
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
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
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风格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
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
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
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
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
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
不与世俗同习。
本文发布于:2023-12-01 04:27: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3760702317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陶渊明简介资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陶渊明简介资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