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2-01 02:28:25 阅读: 评论:0

描写桃树的作文-环保的图片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2023年12月1日发(作者:红段子)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时洪林

(一)

这是一节关于陶渊明的田园山水诗的讲析课,我在上课过程中没有就

诗论诗,而是从“真”的审美上居高临下地使学生明白《归园田居》的思

想。

(二)

师:这是从社会及局势方面来分析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

这样理想的居所。

除了社会及局势方面的原因外,我们还要看到同时期没有其他文人创

作类似的文章,所以还应关注陶渊明本人的思想。

生:陶渊明本人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师: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

所以我们分析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根据桃花源的内容,我们可

师: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

(抓住诗中你需要的东西来说,只讲一面,不必兼及其它)

生:这些景是农村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可是正是在这最常见的景物中

能最好地体现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

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

“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

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

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

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

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

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

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

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就好。毕竟不要忘了,最后我们的学生读

懂才是最终目标,读出创造性的见解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价值所在。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阅读,鼓励教师做一些大胆尝试。在学生知

识面还不很开阔的现状下,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

将学生发动起来,将学生的注意集中过来,将课程的传授灵动起来,将教

书与育人综合起来,为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自己的知识必须充足,我

们的备课必须高屋建瓴,这样,我们老师才能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

轻松而全面地解读文本。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

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

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

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

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

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

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

字所能辩解的吗?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

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

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

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

至真的境界。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

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

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

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

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

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

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二、品读、探究,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

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

1.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2.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

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

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

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

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

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这里作副词

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

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

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

“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

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

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

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

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

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

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

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

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

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

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

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

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

“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

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三、播放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学生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多媒体4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

感受最深的艺术特色。(700字左右。)

说课:

就这几首诗看,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正像《诗林广记》里引苏轼说: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又引杨时说:“冲淡深邃,出于自然。”诗的

语言比较质朴,也是简约的。把做官比做“落尘网”“在樊笼”,把归田

说成本性是这样,这里有很多感触,都没有细说。把遇到乡里人只说“但

道桑麻长”;写劳动,只是“晨兴”到“带月归”,怎样的艰苦也不写。

在这些地方,把深情和感受都含蕴着,所以“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可

供体味,所以感到内容深邃。这也同他的性格有关,他是那样冲虚恬淡,

把一切生活遭遇用自然朴素的话表达出来。假如光看他的语言朴素简约,

就会像《诗品》说的“世叹其质实”。假如能体会到在朴素简约的语言里

含蕴着深厚的情思,从中反映出他的真挚的性情,高尚的节操,就会像萧

统在《序》里说的:“其文章(诗文)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

类,抑扬爽朗,莫与比京。”萧统不愧为最早赏识渊明的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法学法设计:

1、诵读品味2、想象联想3、扩写诗歌

课前活动设计:

课前任选一名诗人,每人准备一首古诗,感情朗读,注意体会诗歌意

教学过程

饮酒陶渊明

思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三、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诗歌,明确:庐喧篱的读音

2、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3、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四、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

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偏”[叙述、议论]

写诗人身居人世,并非无俗事纷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境超脱世

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

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后六句:

[想象采菊老人悠然自得的神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秋日夕照图描写]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

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

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对比:〈〈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主旨句:抒情]

五、总结扩展:

1、背诵诗歌,将此诗扩写为一篇散文

归园田居[之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归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

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

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敞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欣赏:岁暮归南山

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

其才如此,何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

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

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

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

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

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

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

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

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

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

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

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

前面的一首为田园风光,而这首有所不同,表达的思想与情趣不同

3、提问:有何不同?学生再次朗读诗歌,互相交流:

教师可做提示:这首诗先描写了洞庭湖的气势,再借此表达自己希望

得到引荐,富有政治抱负,也有身在盛事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三、赏析诗歌:

明确: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写洞庭湖的壮阔气魄。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

[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

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

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

地的气势]

赏析: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

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

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

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

],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调动所有感官,体会岳阳楼的浩瀚气势。

对比理解: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泊岳阳城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不可料,变化有鲲鹏。

后四句感怀:写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而激起的求仕心情。

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

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淮南子。说林训》

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

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此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

[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

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四、再读诗歌,巩固拓展:

1、小组朗读,试背

2、扩写诗中描写洞庭湖的名句,并与《岳阳楼记》作对比。

[充分发挥想象力,小组交流]

3、向学生会写一封自荐信,表达自己希望成为一名学生会干部的渴

望,仿照本诗含而不露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

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

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

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

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

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

夕露沾湿了衣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

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导入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

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

山西村。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

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导入

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

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

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

《渡荆门送别》李

白■导入

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

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

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

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

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

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延伸作业

怎么安慰生病的人-炮羊肉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3-12-01 02:2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3689052316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归园田居》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归园田居》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