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 /
论《小黑孩桑布的故事》中的种族偏见
广西外国语学院/王颖 万方
【摘要】《小黑孩桑布的故事》是苏格兰儿童文学作家海伦•
班纳曼的经典作品,颇受大人小孩喜爱,其欢迎程度被誉为童
书中的《战争与和平》,尽管如此,书中描述的小黑孩桑布形
象,从名字、穿着到言行举止使作者都难逃种族偏见之嫌。
【关键词】名字 装扮 人物形象 种族偏见
1899年到1918年间,海伦•班纳曼随同担任医疗军官的
丈夫移居到印度,两个心爱的女儿则留在苏格兰接受教育,
在分割两地的岁月中,她将对印度的形象编写成一则则搭配
可爱插画的小故事,附在给女儿的信中,当作女儿的床边故
事,这些信便是《小黑孩桑布的故事》的前身。
故事讲述的是小黑孩桑布满心欢喜地从父母那里得到了
新衣服,鞋子还有雨伞等,随后在丛林散步却接连遭遇了四
只老虎,为保性命桑布不断地向老虎缴出了自己的红外套、
蓝裤子、紫色鞋子和雨伞。虚荣的老虎用所得来的东西装饰
自己并都吹嘘各自的装扮最漂亮,为此四只老虎互不相让,
互相追逐争斗,最终融化成了桑布家餐桌上的奶油。
故事语言简朴,情节简单而生动,再配以插图,人物形
象跃然纸上,自出版半个多世纪一直为儿童最心爱读物,直
到在一些国家,桑布(黑人的意思)的称谓打上了种族主义
的印记。除此之外,书中其他地方亦有意无意间流露出作者
的种族偏见。
一、名字
历来对这部作品的批判,主要集中于书中存在的种族
争议,首当其冲地表现在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上。故事中小
黑孩取名“Sambo”, 汉译为桑布。“Sambo” 一词源于西
班牙语,是一个带有种族色彩的词语,素有贬义,意为“黑
人”、“黑炭”等。“Sambo” 作为奴隶的常用名最早可以追
查到十八世纪。在现代英语中,称呼 “Sambo” 便有冒犯他
人之意,其原意指“黑人与印第安人或欧洲人的混血儿”,暗
指混血奴隶。由此,“Sambo” 一词作为人名使用历来为评
论家们所诟病。美国历史学家坦利•埃尔金斯在评论这本书时
说:“Sambo” 这个名词是带有种族偏见、对黑人奴隶带有
最普遍的和最有伤害的词汇。” 在书中,班纳曼讲述桑布母
亲名字为Black Mumbo,父亲名字为Black Jumbo,这样的称呼
虽让人觉得有趣、滑稽,但亦能找到指责之处。名字的滑稽无
意中也有一丝微微的嘲讽,况“Jumbo”这个词在英语中可解
释为:“庞然大物”、“体大而笨拙的人或物”,孩子们在阅
读,形成异国印象时,可能会认定并推及此种形象。 在书中
前言,班纳曼写到:“从前,在到处都是黑孩子,每天有老虎
出没的印度,生活着一位英国女士,她有两个小女儿……”。
故事的背景是印度,可那里却是黑孩儿遍地,老虎横行,班纳
曼对印度的表述并不是客观的,只是基于故事而主观臆想出的
一个故事场景。班纳曼在印度生活了大半生,对印度的印象应
该不会如此,这样随意虚构一国原始,落后的景象,并在那里
发生了那样一件滑稽而不可思议的事,虽然会让孩子觉得惊奇
有趣,也很容易惹人争议。
二、装束
从故事的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布的父亲西装革履,
嘴衔烟斗,头戴礼帽,一副很神气的样子,作者完全按照自
己的主观臆想来建构这一形象,摒弃其特有的民族服装,而
使其趋从于西方人的穿着打扮并表现得洋洋自得。这无意中
似乎在暗指黑人们模仿西方人的穿着方式,实际上是羡慕
西方的物质文明,有着对西方社会的憧憬。插图中主人公小
黑孩桑布,厚嘴唇、宽嘴、卷头发、穿着一件彩虹般上衣,
看起来滑稽可笑。不光插图中的人物如此,老虎也是一样。
桑布为了能免于虎口,被迫依次脱下衣服、裤子和鞋子,并
留下伞。老虎竟然也会如此虚荣,对外面的事物也这般感兴
趣。它们有的穿外套、有的穿着裤子、有的穿着鞋子,还有
一只尾巴上系着伞,接着它们便开始比较,看谁最漂亮,结
果谁都不服谁,最终打起架来。这样的情景看似荒唐可笑,
却也容易触发一些异样的思考。
三、人物形象
小黑孩桑布是故事的主角,可是在整个故事中,并没有
体现出桑布的智慧和勇气,而更多的是面对老虎时的惊慌失
措和无助。四只老虎尽取小桑布身上所有,倘有第五只老虎
出现,而身上再无一物,安能虎口脱险,小桑布的命运也就
未可知了。对比传统儿童文学中的白人儿童形象,我们会发
现两者差异明显。在儿童的价值取向中,对强势人物是崇拜
的,对弱势人物是同情的,他们不可能分辨出更深层的善与
恶、好与坏。无所不能、行侠仗义是强势人物的特征;而一
无所有、一事无成是弱势人物的特点,儿童们的判断简单明
了,倾向也十分明显,因此,在人物塑造上,是否了解儿童
的价值取向,将很重要。传统的儿童文学要培养儿童对外部
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对成功的执着信念,就极力试图塑造强势
的儿童形象。作品中儿童儿的冒险经历总有众多描写,而在
历险过程中力图展现其机智、勇气以及独立、自强的个性,
表达勇于探索,坚强不屈的气概。西方的儿童形象,比如艾
丽丝、彼得•潘等都是神
化了的儿童,他们是无所无能的强势
人物,虽然他们也表现出了弱势人物身上的幼稚可笑,但正
是人物的无所不能与幼稚率性的冲突,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
征,使得人物形象更为鲜活、丰满。并且,经过放大的人物
性格冲突,制作出来的夸张,滑稽的故事效果也尤为吸引读
者。《小黑孩儿桑布的故事》也可以看作是桑布的冒险经
历,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瘦小,软弱而又让人同情的弱
者形象,面对老虎这一强敌,小黑孩并没有西方儿童文学中
白人孩子呼风唤雨的高强本领,也没有体现出立于危险之中
的无所畏惧的胆识和智慧,同时经过这样的事情,小桑布也
并没有真正成长起来。试想如果文中出现的是白人男孩与老
虎,那么按照传统的叙述逻辑,最终一定是男孩凭借着机智
和勇气,战胜了老虎。强势和弱势的两种人物形象对比,迎
- -
24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校园英语 /
论《Catch-22》 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何敏
【摘要】作为约瑟夫•海勒(Joph Heller,1923-1999)的代
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让他蜚声世界文坛。自从上世纪70
年代末译介到中国以来,国内对该小说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的
规模,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其中不乏极具参考价值的一些
文章和专著。本文拟梳理《第二十二条军规》在中国的译介和
国内对它的接受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就《第二十二条军规》对
我国新时期作家创作的影响做一浅略分析。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 黑色幽默 译介 影响
一、译介
约瑟夫•海勒(Joph Heller,1923-1999)是当代美国最重
要的作家之一,也是黑色幽默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
虽然不算丰富,但影响巨大。他1961年创作的《第二十二条
军规》(以下简称《军规》),被视为黑色幽默文学的经典作
品,不仅使海勒一举蜚声世界文坛,更是开启了一个新的
文学流派。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直到1978年,
《军规》的汉译本才在国内首次面世。此后1979年,上海译
文出版社决定翻译出版《军规》,随即约请复旦大学和南京
大学的教师合作翻译,并于1981年出版了《第22条军规》的
全译本(南文、赵守垠、王德明译、主万校),印数高达93,
000册。
据林骧华的回忆,在“文革”后期,复旦大学外国文
学教研组接到了“上面”交办的“战斗任务”——编译“美
苏争霸题材”作品及故事梗概,“为反帝反修的外交斗争服
务”。在杨岂深教授指点下,当时任教研组长的林骧华与副
组长赵守垠将编选的目标锁定在
60年代中期成形的新流派
“黑色幽默”上。这些小说对美国当时的权力中心进行了一
针见血的抨击和痛快淋漓的嘲讽,因此最能够满足“反对美
国帝国主义”
的政治斗争的需要。
由此可见,《军规》之所以“有幸”被选中,除了作品
自身的特点之外,与我国当时的时代背景也不无关系。换句
话说,《军规》最初向国内的译介明显地受到了意识形态的
推动。
《军规》自译介到国内以来,深受读者青睐,国内随
即掀起了一股“军规潮”。《军规》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当
然与《军规》所代表的“黑色幽默”这股文坛新风是分不开
的。黑色幽默文学的译介,给当时我国沉闷的文坛带来一丝
清风,让读者眼前一亮,读者禁不住要问:原来小说还可以
合了作者内心潜在的民族优越感。
美国作家、被誉为“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兰斯顿•休
斯批评此书道,作为一本典型的讲述黑人孩子的故事书,
它给黑人儿童带来了伤害。或许海伦•班纳曼在述说故事的
时候,只是为了搏女儿一乐,并没有留意作品上的种族印
记,但不管怎么说,书中小黑孩桑布极富争议的名字、滑
稽可笑的穿着以及软弱可欺,胆小畏缩的人物形象流露出
作者居高临下的取乐心理,也难怪会使作者招致种族偏见
这么写?这必然会大大增强读者的阅读欲望。
而同时,各位名家对《军规》的高度评论又无疑对它在
国内的接受中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很多时候,名家对一部
小说(或一个作家)或赞扬或贬斥的评价会左右普通读者的选
择和他们自己的评价。对于《军规》,当时很多名家都不吝
溢美之词。比如马原就曾说:“如果对二十世纪的作家最终
只保留一份崇拜的话,我愿意把这个荣誉留给还在世的美国
作家约瑟夫•海勒,他的《上帝知道》、《第22 条军规 》和
我只读过局部的《出了毛病 》三本书我永远只有钦佩。”
此外,王蒙曾在《塑造典型人物问题的一些探讨》一文中谈
到:“美国的黑色幽默名篇《第二十二条军规》……并不注
意写人物,它的特色是塑造了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的典型
的荒唐逻辑,这种典型的荒唐逻辑,成为这部小说的一大发
明、一大创造。它靠的是机智和辛辣,奇诡的想象与别出心
裁的开掘。”毫无疑问,当时这些名家对《军规》的赞誉之
词必然或直接或间接地会推动《军规》在国内的接受。
此外,“文革”后的文学解冻为《军规》的接受提供
了肥沃的接受土壤。改革开放以以来,经过文革的文化浩劫
后,中国作家们对各种文学养分如饥似渴,优秀的外国作品
自然也是他们涉猎的目标和追逐的对象。《军规》正是在这
样的历史语境中进入了中国,所以它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和成
功接受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研究
在我国,评论家们对《军规》的已经己经达到了相当
大的规模。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上,篇名中含有《第
二十二条军规》(也有部分论文采用《第22条军规》)的期刊
论文达到了400多篇,硕博论文76篇,学者们多视角对《军
规》做了各种颇有见地的解读。
国内第一篇研究《军规》的文章在1978年,当年王文彬
在《现代美国文学研究》上刊发了《黑色幽默试评》,该文
在很多方面都极具参考价值。在这篇论文中,王文彬对《条
军规》的内容作了简要概述和人物分析。[5]随后,他还发表
了《漫谈黑色幽默和<第二十二条军规>》,《再谈黑色幽默
和<第二十二条军规>》。他指出,尽管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
上讥讽了美国社会的丑恶现实,但在研究中应当充分认识到
作品中的消极,不应过分宣扬其积极意义。[5]今天看来,这
一评论有一定的时代痕迹,其客观性有待商榷,但他至少开
的非议。
参考文献:
[1]Helen Bannerman. The Story of Little Black Sambo[M].
Ragged Bears,1996.
[2]周晓波.少年儿童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尤•弗•布朗利, 曾达明.人类学人类文化学与民族和种族偏
、
见[J].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88,(0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 -
243
本文发布于:2023-12-01 01:38: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3659282316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小黑孩桑布的故事》中的种族偏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小黑孩桑布的故事》中的种族偏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