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May,2011
第27卷第3期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Social Science)
Vo1.27 No.3
论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当代适切性
金荷华
(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从道德上培育青少年对爱情、婚姻、家庭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学校在关怀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在推进
社会的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爱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现阶段的“和谐社会、和谐教育、和谐发展”的发展目标具
有一定的契合性,但学习借鉴时必须与时俱进,既要善于研习和提炼苏氏教育思想的深刻实质,又要善于把握和丰富
时代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 中国;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696(2011)03—0077—04
顾明远先生指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
斯基的爱情教育思想很丰富,产生的社会影响十分
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全面性和深刻性,是符合 广泛,但在当代仍然需要丰富和发展。正如肖 教
教育的普遍规律,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_1 苏霍
授所言:“既要善于研习和提炼苏氏教育思想的深刻
姆林斯基是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实践
实质,又要善于把握和丰富时代的本质内涵。只有
家,他非常重视学生的性心理健康和爱情教育,他把
将教育大师精到的教育判断和感悟与我们所处的时
这个问题同社会问题、思想问题,尤其是学校德育问
代的核心精神及时、妥善、有效地结合,才能够使我
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以全面阐述,这些思想与我国
们今天的教育富有时代的使命感和强大的生命
当前社会和教育发展追求的目标“和谐社会、和谐教
力。”[ ]
育、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国家中长期教
一
、
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思想
为本”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和方向,要求把德
及其实施策略
育融人教育的全过程。从道德上培育青少年对爱
苏氏爱情观可概括为:相互爱慕,彼此忠诚,生
情、婚姻、家庭做好充分准备,是学校在关怀个人幸
死不渝。他一再强调“爱情是一种责任,首先是尽责
福的同时,也在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今社会文
任,然后才能获得快乐,包括爱情生活的幸
化多元化,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多方面干扰,
福” J( " 。其爱情教育的旨归体现在:第一,爱情
而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面对形形色色的爱情观、婚姻
教育是造就个人幸福人生的重要环节;爱情教育能
观以及男女性关系的认识,往往无所适从。因此,重
促进个人道德面貌和个性的形成,帮助学生养成高
新解读并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爱的教育思想,对
尚的个性;爱情的道德纯洁性是人类灵魂的一面镜
我国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子。第二,爱情教育对家庭的稳固和下一代的健康
但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和作品,必定有它特 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父母之间的情深意笃的
定的思想方向、思考主题、思维惯式。尽管苏霍姆林
爱情,这种爱情显示的榜样作用,以及他们在日常生
[基金项目]江苏教育学院教学改革重点研究课题“新世纪语文教学论的理论视野及实践指向研究”;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
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新课改视野下语文教师素养的价值追求”(项目编号:2010SJB880012)。
[收稿日期]2011—03—02
[作者简介]金荷华(1960一),女,江苏涟水人,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全国优秀教师。
一
77—
活中相互关系的全部总和,都是巨大无比的教育力
量。”l3】( 第三,爱情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
文明进步;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爱情从一开始,就对
道德进步、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精神文明的
育思想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其著作《爱情的教育》
《关于爱的思考》以及《给儿子的信》《给女儿的信》
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是颇受中国广大教
育工作者和家长青睐的读物,有的被选人中学语文
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认为,人类的爱情不能
以遗传学的方式留给人们,爱情需要创造、培养。他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青少年进行爱情教育。
1.培养男女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首先,从小
教材,但是,由于它形成于价值观体系较为单一的时
代,一些教育观点尤其是涉及德育方面的某些观点,
是带有明显一元化的历史局限性的。他对爱情婚姻
中一些问题的论述,现在看来其观点不无偏激之处。
培养纯洁高尚的道德审美情感,认为美是培养善良、
因此,学习借鉴苏氏爱情教育思想,要正视当今
热爱劳动、热忱和爱情的主要手段。其次,发展女性
美、珍视女性美,认为女性美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外形
美与心灵美的统一。再次,正确认识心灵美与外表
美的统一,是高尚的一种美的反映,是人的道德尊严
在审美方面的表现,是一个人由于有着崇高的生活
目的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形成的。
2.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首先,教育青少年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因为高尚
的爱情来自崇高的生活目的,崇高的生活目的是爱
情的道德与感情基础。其次,让青少年在造福他人
的劳动中获得快乐,一个有着崇高生活目的的人,对
其他人的这种品质也极为敏感,他所追求的意中人,
是不谋求个人私利、一心为崇高的社会目的而献身
的人,这就是道德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再次,以
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家人和社会,教育孩子从小就
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人群中的,一个人的行为会给
他人带来影响,要学会为他人负责。
3.对青少年进行科学而健康的性教育。首先,
要注重身体的发育与精神生活的协调一致,“在男孩
子把女孩子当作女人来爱之前,他就应该把她作为
一
个人来爱,并怀有一种敬佩、自豪和充满高度人类
快乐的崇高精神的感情——一种人与人之间在智力
与美感方面的交流的快乐。 4j( 叭 其次,将性教育渗
透在崇敬母亲的教育当中,主张学校要积极提倡崇
敬母亲,认为“这是对待妇女(人类生活和美的源泉)
的一种崇高而又纯洁的精神,可以使人的自然的性
欲变得高尚起来,消除掉人类心灵中的那种兽性的、
粗野的本能。”_4j(P.496)
二、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在
当下中国的适切性
苏氏爱情教育思想在中国具有广泛影响。他的
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上,其精髓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关于爱的教
一
78一
一
元与多元价值观共存的社会现实。限于篇幅,以
下选择两个视角加以讨论。
1.要与时俱进地分析爱情婚姻中的道德问题。
当今社会,一元与多元价值观共存,这就打破了教育
预设目的和内在结构的单一性、确定性、工具性,教
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探索如何通过教育,使每个学生
主体能坚守基础的、共同的、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价
值观,并善于在多样纷呈的价值流域中对各种价值
观念进行认识、辨别、理解和选择。爱情教育,更加
需要在坚持其“永恒的道德价值教育”的基础上,明
智地适应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的爱情婚
姻观念。
例如,怎样对待“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这一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句话中含有某种有
但是,要防止过犹不及。当今中国的婚姻家庭 来生活酿制悲剧。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告诫:“不要相
现实已经发生变迁,如夫妻因性格不合或感情确已 信‘跟爱的人在一起住窝棚也是天堂’的鬼
破裂而要求离婚的行为,是受到相关法律支持和保 话。” 5_( 虬’因为“人类的爱情不仅是美好的、忠实
护的,这是法律人性化的体现,是社会的文明进步。
因此,进行爱情教育,就要客观辩证地看待爱情婚姻 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Ⅲ3]( 169)
中的道德问题,不可一味认可“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
道德的”的说法,也不能一概否定离婚现象。男女之
间一旦爱确已死亡,而一方死缠硬拖、维持一个貌合
神离的关系,或者保留一个危机四伏的家庭,也是有
的、真诚的,而且是明智的、审慎的、机警和严格要求
三、在借鉴中探寻适合中国当今国
情民意的爱情教育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人道主义教育思想始终流淌着对
损个人尊严、不利于生活和工作的。因此,提高恋爱
婚姻中抗挫折的心理能力,也应该成为当今爱情教
育中的重要内容。如在婚前的慎重选择和婚后如何
经营婚姻、调理夫妻感情等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爱情经历着复杂的历程,青春
的热情、青春的欢乐将逐渐让位于发自内心的眷恋,
让位于责任心和义务感。这种情况在那些对婚姻没
有做好道德准备的人和思想狭隘的人看来,仿佛就
是爱情在消亡。”“互相倾心的人应该使自己做好合
得来的准备,不要任性和乖张,而要宽容、忍让、随
和、明智和慎重。”[6](PP.260-261)这些论断,对引导当今
的青年男女怎样认识爱情、呵护爱情,从而规避爱情
死亡的风险,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2.要客观对待爱情中的精神与物质的追求。苏
霍姆林斯基强调:“物质生活条件变得越好,人特别
是女人占有的物越多,文化水平就应该越高,整个精
神需求的范围就应越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才
不至于被物吞噬,而在人们相互关系特别是男女的
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中,物才不起决定性作
用。” J( 弘’此论断对那些正梦想着做、或已经做了
“全职太太”的人们,无疑具有忠告和警醒作用。然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有所改变,当今人
们更加相信:在爱情婚姻生活中物质和精神缺一不
可,不少年轻人发出无奈的慨叹:爱情是美好的,但
现实是残酷的。但是,教育者应该让青少年明白,人
对物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爱情婚姻一旦沦为追名
逐利的手段,便埋下了爱情悲剧的种子。
当然,生活中另一种极端的现象也不能忽视,就
是爱情选择中的“另类”现象。如大学生因爱上一个
流浪汉而毅然辍学;善良女用自己的爱和青春去拯
救一个在逃犯;妙龄少女因无力救治重病亲人,就以
嫁给对方为条件公开招募提供救命钱的人。诸如此
类的行为,尽管可能有诸多理由或无奈,但不可否认 才是良策,把握成长就是在体验中学习选择,在选择
的是,这些行为都是在冒险,都在给自己和他人的未
学生的尊重和爱,教育成为人性化的教育。这也正
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1.遵循尊重、关怀、细心、掌握分寸的爱情教育
原则。首先,要尊重和关怀男女生之间的爱慕之情。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中视男女生爱慕为洪水
猛兽,处心积虑地遏制,有的无视学生尊严,甚至违
规犯法,将“早恋”学生的信息“上墙”或“上网”以
“示众”。然而,现在随着西方开放的性教育观念的
引介,教师中又不乏另一种极端现象:对男女生交往
过密的行为,态度是眼不见心不烦,或干脆视而不
见。殊不知,对青少年性心理问题的不闻不问,或对
一
些“出轨”行为的“默许”甚至“放纵”,就是教育者
的失职!因此,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在于“善于轻轻地
碰一下,而又不干涉人与人的关系中这个脆弱、娇嫩
的领域。” (P ’
其次,细心、善于掌握分寸,要有敏锐、体贴入微
的态度。教师要“同少年男女、青年男女亲切地、坦
率地,最重要的是机智地谈论爱情问题,谈话要始终
贯串一条红线:感情要受思想、理智、意识的支配,不
能让感情冲动占上风,必须让理智、悟性来主宰。以
自觉的、理智的态度对待欲望。”[3]( 183)只有“我想”
和“应当”两者在人的行为中和谐地融为一体的时
候,爱情才会是高尚的。教师要掌握策略:面向学生
群体提出规范要求;对少数“恋爱先行者”进行个别
疏导;对一些已经造成不良后果的个别学生,则实施
挽救教育,绝不能放弃,更不可歧视。教师还要善于
倾听和理解学生提出的涉及男女爱慕的问题,回答
还要很机智,善于概括生活中的现象,通过活生生的
事例,分析其中利害得失,并鼓励学生自己去抉择。
2.以适应时代发展为前提,以人格教育为依托。
爱情教育不能脱离人格教育单独进行,因为它只是
人格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让青少年逐渐把握成长
中承担责任。
一
79—
要让青少年认识并理解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两厢 性学习活动中,尤其要充分发挥语文等人文学科的
情愿的。现在年轻人中流行一种婚姻爱情观:“找不 育人功能。将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人的全面和谐
到我爱的人,就找一个爱我的人结婚吧。”有的甚至
说“聪明的女人嫁给爱她的人,愚蠢的女人嫁给她爱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的人。”这其实是不道德的爱情观,真正的爱情应该 第二,将爱情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是相互倾慕的。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爱情是一种 让学生在关注社会、体悟人生中,提高情感素养,使
发展的教育目标结合起来,容易收到“随风潜入夜,
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需要在生活中得以实
责任,是一种奉献;在爱情中不应考虑得到多少,而
应考虑给予对方多少。然而,这样的爱情教育论断,
当今看来不无苍白。现在各类相亲会、婚介机构以 学生的智力学习与道德养成往往相互分离。应该使
现。我国学校教育的积习弊端现在仍然没有消除,
及多种为青年男女提供婚配机会的社会活动或电视 学生所受的教育和生活中的表现一致起来,而不是
节目,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其中不少嘉宾“索取”
的甚多,有的女生直言不讳地提出满足自身诸多方 注社会、解读生活,是培养学生情感道德的一个有效
面的诉求,可谓自私自利。这些生活现象虽然不是
主流,但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往往要比学校教育大得
多。
因此,进行爱情教育既要坚持教育原则,又要符 己、获得真正的爱情幸福为底线。充当“小三”、甘做
合生活实际;要充分利用社会主流文化的丰富积淀, “二奶”,为人类情感道德所不容;而出于一时的同情
把年轻人的本能的欲望引入健康的爱情范畴。教育
者可以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多种教育途径,可以借助 至一生的幸福去冒险,也是不能提倡的,因为这同样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品德修养教育;也可以结合 会引发家庭的灾难,或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近
现当代文艺作品进行爱情教育,如婚姻问题剧《中国
式离婚》中女主人公的悔恨顿悟之语“爱是要有能力 些来自生活的爱情、婚姻、道德问题,在学生身边可
的,这能力就是要使我爱的人爱我”。爱是相互的, 谓俯拾即是。这些作品探讨的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不能强求,自己必须变得可爱,才有可能真正被自己 其扬弃的道德价值也容易引起青年人的深刻思考。
所爱的人爱。
3.将性心理教育和爱情教育与培养人的全面和
谐发展的教育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教育部在2008 过程,这些思想内容将积淀成他们的情感素养,成为
年12月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 他们一生的精神财富。
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各阶段应该进行的性
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值得忧虑的是,当前我国中
小学关于性心理的教育,通行的方式是开设“生理卫
生”课程,内容及形式往往过于理性和生硬直白,其
教育效果有时适得其反,会使男女生对“性”产生更
大的好奇感,以致自行借助网络等媒体来满足心理
需求,这就难以规避不良媒体对青少年性心理健康
的侵害。鉴于当前学校该项工作的实际状况,我们
不妨作以下探索。
第一,将性心理教育渗透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的教育目标之中。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美感
作为一个长期的常规教育目标,贯穿于教育的各个
关节,渗透在德、智、体各科教学当中。至于实施的
方式,可因地制宜,因教学内容而异,充分利用校本
资源;或渗透到相关学科课堂教学中,或结合在综合
一
80一
“应该怎样”和“实际怎样”形成两张皮。引导学生关
途径。
例如,选择什么样的爱情婚姻,今天完全是多元
化的,似乎只要“你情我愿”即可。但是要以利人利
本文发布于:2023-12-01 01:25: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3651112316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当代适切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苏霍姆林斯基爱情教育思想的当代适切性.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