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信》教案1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14_119页。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主要回答了作者
对爱情的看法,启发和培养女儿要明智地生活,要懂得爱情的真谛,对成长中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
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3.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通过教学课件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对爱
情等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
观的熏陶和感染。
2.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美动人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
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本质,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
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
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
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
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介绍爱情故事,导入新课。 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2.组织学生讨论,
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爱情。 2.各抒己见,积极发言。3.通过课件,讲述文中的童话。 3.结合课件,积
极思考、回答问题。4.总结归纳,积极引导。 4.学习,分析,提高认知水平。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 1.回忆以前所学的书信的有关知识,回答
学的书信的知识和特点,了解学生掌 教师的提问。
握的情况。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通过介绍一 2.回忆自己知道的爱情故事,大胆地与其
些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转入新课学 他同学交流,进入新课的学习。
习。 3.积极开展想象,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
3.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 解。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爱情
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 问题比较敏感,但是他们缺乏生活的经
—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 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缺乏了解,加上现
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 实中对待早恋的态度,学生可能羞于发
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个问题是 言或不敢发言,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
每个青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 励。
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是不用回避这 4.了解一些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情况。
个问题的,同学们不要有什么顾虑。 阅读本文,从整体上把握本文。
4.介绍前苏联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
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
思路。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作者在女儿的信中提出了一个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是“什么是爱情”;
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使 作者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她不再是和
作者感到忐忑不安? 小孩子交谈了;女儿只有是一个明智的
2.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 人,才是幸福的;作者希望女儿学会明
述玛丽娅所说的爱情童话,调动学生 智地生活。
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优美的动画中受 2.配合教师的讲述,在欣赏优美童话的同
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 时,结合以前的认识,思考到底爱情是
真谛。 什么,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并与以前
3.提问: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 关于爱情的故事进行比较。
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 3.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他从人的眼里第
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一次看到了“爱情”,第二次看到了“忠
4.五十多年来,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 诚”,第三次看到了“心头的记忆”。
了很大的变化。请学生思考他们发 代替了小棚子,还有花园;他们有很多
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 勤劳的儿孙;是两个人相濡以沫的爱
样的变化,这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可 情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这说明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5.提问: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 5.思考,讨论,并回答:爱情是需要时间来
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证明的,真正的爱情能经住时间的考
这说明了什么?五十年来是什么维 验。五十年来,是忠诚和心头的记忆
系了他们的爱情? 、 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6.提问: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 6.在课文中找出上帝三次不同表现的语
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句,思考讨论多次提到上帝的原因,应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上帝的表 指出: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
现的语句,并思考课文为何多次提到 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够真正地爱。
上帝的表现。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文章的结尾提到了应如何对待爱情, 1.可分组展开讨论,得出:人类的爱情不
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作 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
者给女儿提出的殷切希望。请学生 福,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
结合本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历, 类种族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因此要
4.分组进行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小木屋
谈谈自己应如何正确地对待爱情,树 善待爱情,要懂得爱,要提高到人性美
立正确的爱情观。 的高度来认识爱情。
2.提问:通观全文,作者为何没有正面 2.思考并回答:这样写更容易让女儿理
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 解,而且效果也比给她讲大道理要好得
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 多。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节总结
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信中回答了青少年所关心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爱情的本质和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本文用童话来阐
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的深刻内涵和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板书设计
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什么是爱情: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本文的童话,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童话的能力。学生可以思考自己遇到困惑的时候时
如何向家长和教师请教,是不是也像作者的女儿一样大胆地向家长请教,作者的女儿是不是
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较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和本文童话里所揭示的哲理,思考一下有什
么不同,以及自己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收获。
《给女儿的信》教案2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 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 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
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
一,谈话(要点):
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
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
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
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
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
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
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我不
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
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
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
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
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怎样
评价这位父亲?
(引出对作者的介绍)
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
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他
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
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
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
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
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又来到校门口,以深情眷恋的
神情目送每一个孩子回家……在帕夫雷什中学,每一个学生都不怕校长;相反,苏
霍姆林斯基在哪儿出现,哪儿就会有一群孩子围上来和他说笑。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
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因身负重伤而
被抬下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
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
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他担任校长的同时,他一直还
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
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曾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
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孩子当中,所以他对孩子
们了如指掌,经他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起成长历程的学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还不到52岁的苏霍姆林斯基阴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
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
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
却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
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这位伟大而充满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这样
深情地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
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
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
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
(展示图片)
三,生研讨:
你最深的体会?
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你不理解的问题?
……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和高潮,我无法预想和预设会出现什么情况,或者学
生会提出什么问题。但我会重视学生研讨中出现的任何生成性问题,并与学生对话。)
四,教师发言:
(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适时穿插在和学生的对话中)
用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和道理。
前后照应和层层推进的写法。
为什么说人是“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巴莱特对勃朗宁的爱。金岳霖对林徽音的精神之恋……
五、总结:
请学生起来说各自的收获。
教师:过十天,我将去江苏江阴华士学校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将再次见到苏霍
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同学们准备让我带几句话给她吗?
8 致女儿的信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歌德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
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爱情,可以说是人生命本能的一种活动,一种体验。作者
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其意义在于,只有积
累了“生活的智慧”,才能完整地、真实地为爱下一个定义。当然,这种定义是非
常个性化的。当作者14岁的女儿询问“什么是爱情”的时候,作者给他讲述了一个极
其动人的故事,给她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体验过爱情的个体,对爱情的界定。
故事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宇宙万
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是在这个童话里,为什么上
帝没有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上帝恼怒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几次三番
地要毁灭人间的“爱情”,为什么最终无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离去?理解这些寓意
的文眼,正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故事开头说,上帝创造世界时,“把一切生物分
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结尾说,“万物生存、
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
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这些议论,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
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故事中,
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
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为“大
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
灵的追念。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
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
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
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二、问题研究
1.怎样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作者在这封信里谈论爱情,主要是谈“情”与“性”、或人的“精神性”与“生物
性”的关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这一思
想,可以说是贯穿在作者所有爱情论述中的一个主旋律(见作者著《爱情的教育》)。
但是,毋庸讳言,“性”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作者曾批判“西方资产阶级”受弗
洛伊德“性本能”学说的影响,夸大了本能、性欲对于人格的作用。对此,我们应
客观而辩证地分析。作者之所以强调他的爱情观,既是与当时苏联弘扬社会主义的
主导价值观合拍,也是和他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中学生)有关的。我们在和学生研
讨本文及爱情问题时,应该坦诚而审慎地把握“情”与“性”的分寸,不能偏执一
端。
另外,爱情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可谓包罗万象。本文及作者其他的爱情论著,不
可能面面俱到。对此不应求全责备。
2.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中,上帝是世间万物(包括物质与精神)的主宰,是弱小卑
微的人类的救世主,是人们心灵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皈依。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
来,上帝的威严渐趋幕后,人类自己开始登上历史的前台。文中这句话,即表现了
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念。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
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
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
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练习说明
一、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
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
情”?
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全文的主旨和脉络。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里读到了“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这三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
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
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二、联系全文,讨论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
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
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
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
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
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
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
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
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
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三、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
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
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此题意在延伸课文内涵,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爱情的真谛。
教学建议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影视、歌
曲、杂志等)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
经初涉“爱河”。但“什么是爱情”,是需要人生的经历和“智慧”的积累,才能
给自己一个答案的。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生活的智慧”,
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含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
的教条。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杜殿坤)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1939
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
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1969年获乌克兰
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
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
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
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
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主要的分别收入乌克兰基辅“苏维埃学校”出版社
编选的《著作选集》(5卷本)和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的《教育著作选集》(3卷本)。
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69)《帕甫雷什中学》
(1969)《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973)《公民的诞生》(1974)等,已有中译本。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二、苏霍姆林斯基论爱情(戈洛瓦诺夫)
他用了多年时间研究这个问题,他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他
说得很对。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表现在爱的内容和形式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执教35年,这使他有机会细心观察自己的学生在其个性形成的
最活跃阶段的许多情况。他不是凭从外部观察所得的印象,而是作为一个经常过问
这类事情的人,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全面地研究了儿童怎样发育成长为少年、青
年的过程,怎样进入成人期,怎样结婚,怎样建立新的家庭关系,最后,他们怎样
生儿育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学校。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即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里也有孩子。他每天观察他们,同
妻子安娜•伊万诺芙娜一道抚育他们成长。这种情况也为他思考“这个难以给予教育、
且常被教师忽略的人的心灵深处这一隐秘地方”,提供了不少材料。
爱的欲望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在各民族的语言里,恐怕只有“母亲”这个词可以
同它相提并论。爱的真正实质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一种非同寻常的倾慕、依恋
之情,直至情感在意识中排除自己,在另一个“我”中忘却自己,而恰是在这种“排
除”和“忘却”中获得了新我,并以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感情,在另一方的幸福中
找到自己的幸福。爱情是人类关系创造的花冠。随着这种关系的建立,眼前出现许
多美好事物,但主要是新的生活。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们对爱情的看法是正确的。
他们认为,“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年轻一代德育的实质就在于培养和建立这种
感情”。他呼吁自己的同事们要细心观察这种感情,深深尊重这种感情,并要竭尽
全力用人的这种最高尚美德填满年轻人的心田。
应当不失时机地教育未来公民懂得这一切。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导他们怎样劳动(虽
然他们在年满18岁的时候才正式参加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
就教育他们怎样去爱。
(摘自《爱情的教育》一书的序言,世敏、寒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三、苏霍姆林斯基给他女儿的另外两封信
1.第四封信
亲爱的女儿:
青少年时代是你们生命中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
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
自己的力量,包括心灵上的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
发扬它直到进入棺木之前,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思想力量,避免犯错误和
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
么,但是,我就是爱他,就是这样。”如果小伙子由于自己的无知而给别人带来了
灾难,归根到底是给社会造成了灾难。如果他不明白,不懂得给他本人也带来了损
害,那么你们──姑娘们的无知首先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你的本性可以使你成为聪
明的、勇敢的、深思的、谨慎的、严格要求自己的、有判断能力的人。只有当你的
本性在你身上表现出来的时候,那时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妇女。我常劝告姑娘们,要
慎重、再慎重地选择配偶──不要害怕,可怕的是在对待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轻
率思想。
我相信,如果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的话,那么姑娘的心灵上就会产生智慧和勇敢,
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上将会出现全面的协调一致。
2.第五封信
亲爱的女儿:
我想再重复一遍: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她是教育男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强大力量。
我一千次地确信,女人的勇敢和勇气可以创造男人的精神财富、高尚的思想、美好
的心灵、忠诚和信任。你问我,怎样才能成为爱情的主宰者呢?怎样才能在爱情中
表现出智慧和勇敢精神呢?这种力量的源泉在哪里呢?
女孩、姑娘、孩子的母亲应当吸取这一真理,即爱情是一种责任,首先是尽责任,
然后才能获得快乐,包括爱情生活的幸福。而爱情的幸福在于对一个人负有很大责
任。我认为教育的重要规律在于:在学校和家庭里要充满一个人为他人的幸福、快
乐、命运和生活而负责的精神。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
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中引起
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
选择,正是来源于理性的。我们之所以说爱是盲目的,那是因为它的眼睛比我们的
眼睛好,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关系。在没有任何道德观和审美观的男人看来,所有
的妇女都同样是很好的,他所遇到的头一个女人在他看来总是最可爱的。爱不仅不
是由自然产生的,而且它还限制着自然的欲念的发展;正是由于它,除了被爱的对
象以外,这种性别的人对另一种性别的人才满不在乎。
《给女儿的信》教案3
[文题解通]
◎导读
“哪个少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女子不善怀春。”我们在长大,我们的心事也
在长大。“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萦绕在我们心头,读读这篇文章,会给我们
智慧的启迪。
阅读这篇文章,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会用故事说理的方法。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48年
起直至去逝,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
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
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二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
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
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思想。
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他写有教育史著和小册
子40余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已有中译本。
◎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十四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时,作为教育家的劳霍姆林斯基,
不回避,不敷衍,而是通过书信方式,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
谛。
◎语音
1、萌发:“mēng”不能念成“mīng”。
2、刹那间:“chà”不能念成“shā”。
3、惩罚:“chéng”不能念成“zhēng”。
4、伫立:“zhù”不能念成“chù”。
5、一抔黄土:“póu”不能念成“bēi”。
6、一幢:“zhuàng”不能念成“dòng”。
◎字形
1、繁衍:“衍”不能写成“演”
2、摇篮:“篮”不能写成“蓝”
3、嬉戏:“嬉”不能写成“嘻”
4、凝视:“凝”不能写成“疑”
5、繁殖:“殖”不能写成“植”
6、一抔黄土:“抔”不能写成“杯”
7、坚贞:“坚”不能写成“艰”
◎词语
1、宿愿:很早就有的愿望。
2、繁衍:繁殖孳生。
3、勃然大怒:突然生很大的气而发怒。
4、化为乌有:变得什么没有。指全部消失。
5、无与伦比:没有什么跟它相比的。
6、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遏制住自己情感。
7、忐忑:形容心神不定。
8、气质:指人稳定的个性特色或人的风格、气度。
◎常识
上帝
上帝是基督教所信奉的最高神,被认为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是万能的主,是人
类的救世主。
[内容析通]
◎理文脉
本文作者针对14岁女儿提出“什么是爱情”的问题,首先表示对女儿的充分理解和真
切的关心,接着用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作了回答,最后意味深长的提醒和告诫女儿。
作为文章主体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是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框架来展开叙述的,
实际上是对爱情含义阐释不断丰富、不断深入为脉络来层层推进的。
◎辨结构
致女儿的信
第一次 爱情第二次 忠诚第三次 心灵追念
爱情是人独有的体现人类美和力量
◎探意旨
本文作者通过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向女儿诠释了爱情的真切含义,真正的爱情远
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
上的上帝”。
◎议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生,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谈到了哪三种
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
情”?
明确: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
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须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
死相依,永不背叛;真正的爱情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
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明确: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精神,上帝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是人类的救世主,是
人们心灵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皈依。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威严渐趋幕
后,人类自己开始登上历史的前台。文中这句话,即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
念。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
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
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
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这句话在文中
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真正的爱情远于离于生理的需求,爱情饱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
性的光辉,正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标志。
4、作者提出:“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结合本文的
观点,应如何理解?
明确:根据作者对爱情的解释: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体现人性的光辉。
因此,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能和
谐相处,共创幸福。
[特色鉴通]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话题。但本文作者通过书信的方式讲述一个充满诗意的故
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语言生动优美,充满深情。
哲理的诗意阐释。对爱情注释,是不是抽象,而是通过富于童话色彩的故事形象而
生动的表达。其旨意蕴含中,正如盐溶于水。
构思独具匠心。本文所述故事的构思匠心独运。①前有暗示,后有点晴。故事开头
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
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接受。”“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
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
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②层层推进,起伏有致。故
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
[能力练通]
一、语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敷衍 fū 宿愿sù 怒不可遏è
b、伫立 zhù 忧郁yù 一抔黄土pēi
c、嬉戏 xī 一幢zhuàng 刹那间chà
d、鹤群 hè 繁衍yǎn 无与伦比lún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惊荒不已 传宗接代 繁殖
b、化为乌有 萌发幼芽 真谛
c、消磨时光 伫立凝视 坚贞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看到,无与伦比的窝棚前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b、读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有如沐春风之感。
c、这些人只顾追求个人利益,对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d、听着老师语重心长的话,我用浅浅一笑,迎接他那平易近人、热情期待的目光。
4、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我快乐,是因为我喜欢幻想。所有的石头上都开满了花朵, ,幻想已如此丰
茂,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
a、荒芜处都长满了无数的植物
b、无数的植物都长满在荒芜处
c、植物都长满在所有荒芜处
d、所有的荒芜处都长满了植物
5、请仿照例句的句式和所用的修辞,写出你对“家”的感受。
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也
是永远的岸。如果 ,那么 , , 。
二、语段阅读
〈一〉给女儿的信(节选)
这就是爱情,亲爱的女儿。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能够爱。同样,
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如果不善待爱情,
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
一种生物罢了。
1、文中加点的“这”指的是 。
2、作者本段提出了人类独有的感情是
。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认为“人类美”体现是
。
4、对作者认为“只有人才能够爱”这一观点,你认为
。
〈二〉跑过春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牧牧:
①你还记得你5岁那年的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着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里
跑步。
②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着爸爸,不要让你跑了。但是,爸爸说
不行,你必须跑完。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是累呢,可以走着,
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③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
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的黄色毛线幅
在手中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出一圈流线。于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
命的流动。
④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⑤你会在某个夜晚,从大地仰望天空,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
我说,那就是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⑥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
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
⑦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但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疾病,
都不要放弃与它的抗争,哪怕中仍三天的光明。生死不能抵御,但生活可以选择。
不要拿健康做人生抵押,一生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⑧或许,你会陷入贫穷。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精神。节俭是永恒的美德。
如果富有,要帮助穷人。
⑨或许,你会遭遇失败,须知人生历程,逆境多,顺境少。故凡事要运用智慧,竭
尽全力。社会只看你的结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过程,即使失败,切切自弃,社会
不同情眼泪。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⑩或许你会落入孤独。坚定的攀登者总是孤独地前行,在情感的孤独中要守住自我,
珍爱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
11相貌与生俱来,一个人的美丽不是给所有的人看的,也不会是所有的人都看着你
美丽。支撑美丽的是品德、气质、文化。
12衣着要整洁协调。如果有钱,可以穿得好一些,但不要华贵;如果有时间,可以
穿得美一些,但不要繁复。
13因为有了生命,时间才有了意义;因为有了时间,生命才有了延续。珍惜时间,
珍惜生命,充分地使用你所拥有的每一天的时间和金钱。
14尽一切人生之责!
15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苦难和责任,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经天
那样正常自然。既然如此,就让它来吧,你已经开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
人生!
16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
父亲
1、文题中的“冬天”是什么意思?“跑过冬天”有什么深刻含义?
3、下面两小题选做一题(答题前先注明序号),若两题都做,按(1)评分。
(1)在⑦—⑩段中父亲对女儿得出了哪些谆谆告诫?请用词语或短语作简要的概
括。
(2)在11—14段中父亲对女儿提出了哪些期望?请用词或短语作简要的概括。
4、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1)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2)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5、试就本文的标题、内容和写法各写几句鉴赏性文字。
《致女儿的信》[能力练通]参考答案
一、1、b 2、a 3、b 4、d 5、略 二、(一)1、具有生活智慧的人才能真
正得到幸福;人类有了爱才有生机,真诚的爱成为人类主宰自己命运的“上帝”;人
与人之间有了美好、真诚、忠贞的爱,才能成为一个完整[具有活力的真正的人。2、
美好、诚实、坚贞;人类的爱情。3、美好、诚实、坚贞的爱情。4、可以根据自己
的观点回答。 三、1、文题中的冬天侧重指人生要经历的挫折、磨难,“跑过冬天”
即战胜人生路上的苦难。 2、以特写的画面唤起女儿对幼年生活的亲切回忆,点题。
为下文说理作铺垫。 3、(1)强身健体、节俭助人、坚强尽力、守住自我。(2)
注重内在的气质的培养、衣着整洁协调、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尽人生之责。 4、
(1)人生短暂,要尽力使自己的人生发出光芒。(2)从来都没有“救世主”,人和
逼供能靠自己。
5、能就本文标题、内容、写法方面的特点作赏评即可。[示例] 标题:形象、醒目,
耐人寻味。内容:这封父女间交流的书信,凝聚着父亲的人生经验,饱含着真挚的
人间亲情。 写法:用女儿五岁时晨跑的经历开篇,亲切自然;用排比表达父亲的
告诫和期望,条理井然。
《给女儿的信》教案4
教学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
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
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
对教材作如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
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
《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
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 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
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
人在花 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 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
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
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 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
示。
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媒体辅助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
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
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
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
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
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
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门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
底认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句话的
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
在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
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
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
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
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
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
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
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
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
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
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
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
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
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
它渗人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
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
一篇文章。
三个故事
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
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
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
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
自己的心灵,他决定告诉她一个深埋在心底的秘密。但是,没等他把这个秘密说出
口,他的老妻就把手轻轻按到了他的嘴上、她说:
“我不需要听什么爱的秘密,在我看来,最大的爱的秘密就是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
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
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
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
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
产。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
妇女,不许运男人。”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士兵无言以对,只好
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夫
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自
己的妻子。
前3位都模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然是一丝不苟
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相调了一下位
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男士伸出手抓
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的妻子,接着
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大概有十来
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她是我妻子。” 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
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众已经向这位男士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士猜对
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那位男士:“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
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
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
热泪滚滚。
“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
朋友最后说道。
四、讨论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
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
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
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
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六、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
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
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给女儿的信》教案5
教学内容
本文在第43—48页。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历来是文学家、艺术家赞咏的
主题。如何对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讲述爱情呢?作为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交给人们一张
优秀的答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忐忑、繁衍、怒不可遏等词语。
2.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3.理解作家以讲述自己幼时听过的神话故事代替正式的说教对女儿解释爱情的用
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关于爱情的名言和故事,能够理解爱情的深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2.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三者的关系。
◆难点
理解爱情的甜蜜、美好与理智、慎重的关系。
◇教学突破
设置情境,合理想象,以父母和孩子为角色,写作一段关于爱情的对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关于爱情的名言警句和有意义的故事。2.事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另
外两封信,对他的观点有全面的了解。◆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2.了
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3.可以向身边的长辈询问他们的爱情观是什么。
教学步骤 :(1课时)
一、由爱情名言进入新课的学习(约 分钟)
1.让学生列举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集体讨论,归纳出爱情的一些内涵,如:信任、
理解、忠诚、热情等。
2.询问学生,父母长辈有没有和他们交流过爱情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苏 霍姆林斯
基给女儿的信,去体会作家是如何向十四岁的女儿解释爱情的。
生:1.列举自己查找到的名言警句,如:童稚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
爱。”成熟之爱的原则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弗罗
2.和家长交流爱情的话题,但大多围绕早恋的问题。大方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也可
以质疑。
二、阅读神话,体会爱情的真谛(约 分钟)
1.苏霍姆林斯基采用什么方式跟女儿解释爱情?为什么他要采用这种方式而不直接
跟女儿讲道理呢?提示:引导学生体会苏霍姆林斯基的良苦用心。
2.上帝创造世界后,几次来到人间?
3.他三次来到人间,三次发怒,是什么导致上帝的怒火? 作为惩罚他给予人类衰老
和死亡。但是,人类最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爱情,高于
上帝。
4.大天使是如何叫这三种东西的?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他给女儿讲述自己从祖母玛丽娅那里听到的神话故事。枯燥的说教,不能够
展现爱情的美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拉近和女儿的距离,也向女儿传达:谈
论爱情并不可耻,它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2.三次来到人间。第一次是一年之后,第二次是三年之后,第三次是五十年之后。
3.是他在男人和女人的目光中看到他不熟悉的东西。第一次他看到目光 中有“一种
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第二次他在“这对男女的眼睛中看到了无
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东西。”第三次他在男人忧郁悲伤的
目光中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4.分别是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学生展开讨论,论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体会
忠诚和追忆是对爱情的巩固和延续。
三、分析父亲形象。体会作者的爱情观和教育观。(约 分钟)
1.在女儿十四岁生日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告诉她:幸福源于智慧。而获得生活的
智慧的途径之一,就是从父辈那里获得经验和指导。在你和你的 父母之间有没有这
种经历?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怎样的父亲?结合课文中 的语句,
说说你对他的评价。
本课总结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女儿十四岁生日的时候写给她的三封信之一。在信中,
作者怀着激动和欣喜的感情,站在平等的对话者的角度,一反严肃的说教,用神话
故事对女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
情的真谛。
四、教学反思:
《给女儿的信》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
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
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
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 刹那间 迷惑不解 勃然大怒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曙光 伫立凝视 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
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
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
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
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
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
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
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
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
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
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
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
(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
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
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
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
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
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
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
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
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
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
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
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
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
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
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
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
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
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延伸拓展: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对照文章,谈一谈你对爱情的理解
《给女儿的信》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
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
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鉴于这种考虑,拟
对教材作如下安排: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关键: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
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
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无论哪个时
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
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
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
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新课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内容(媒体辅助教学):
(1)注音:繁衍()刹那间()麦穗()忐忑()一坏()伫立()(2)拼音填汉字:b6(
)然大怒迷hu6()不解怒不可e(),无与lun()比伫立ning()视shu()光(3)解释词语:化为
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勃然大怒(4)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
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
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
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
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
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同年6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
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课文内容研讨:
(1)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作者到底认
为什么是爱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4)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里走一遭,在
走的过程中不能再回头重走,在途中可以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能摘一棵。
柏拉图觉得此事很容易办到,便充满信心地往前走,谁知过了半天没有回来。最后,
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又
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便挑挑捡捡,总希望前面有更好的;等到
走到尽头时,才发现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
课文也是用故事的形式诠释什么是爱情这个大问题。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
新的话题,对于爱情,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也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解释。)
3.积累: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要
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青少年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
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
有自己的力量,包括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
直到生命结束,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精神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
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以上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
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
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
——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
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
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英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艾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
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英国学者理查·德·弗尼维尔
三、拓展
爱情,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爱情的真谛,我们再读下面
一篇文章。(可印发给学生)
三个故事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爱情是什么?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很凄美:在医院病房的一隅,躺着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在世间弥留的
最后一刻,他把苍老的手伸给浊泪涟涟的老妻,感谢他半个世纪以来对自己无微不
至的照顾。他深知自己不久就要踏上黄泉之路了,为了报答他的真情,也为了安抚
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
的丈夫。
朋友讲的第三个故事是一家电视台的综艺游戏节目——摸手认妻。这个游戏由6对
夫妻参加,要求把6位男士的眼睛蒙上,让他们依次去摸6位女士的手,从而摸出
自己的妻子。前3位都摸错了,惹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第四位上场了,主持人依
然是一丝不苟地将那位男士双眼蒙上,接着原地转了三圈,同时又示意六位女士互
相调了一下位置,过后搀着那位男士来到一字排开的六位女士面前说:开始。那位
男士伸出手抓住第一位女士的手,也就三四秒的时间,对身边的主持人说这不是我
的妻子,接着摸第二位女士,当他抓住第二位女士的手后,比第一次时间稍长一点,
大概有十来秒时间,他对主持人说,
“她是我妻子。”说后,主持人将那位男士眼睛上的纱布去掉,这期间,现场的观
众已经向这位男土报以热烈的掌声了。无疑这位男土猜对了。主持人不失时机地问
那位男土:“你摸得这么准,其中有什么秘密?”那位男士对着话筒,郑重其事地说:
“没有什么秘密,我凭的是手感,是结婚十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手感。”这时画面上出
现了那位男士妻子的脸,此时那位幸福的妻子已是热泪滚滚。
“爱你一生一世足矣,我想,这就是爱情。”朋友最后说道。
四、讨论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
幸福,向往爱情。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
谈自己的认识。
五、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
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青春
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六、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爱情是人类文
明的产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可以是一句
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给女儿的信》教案8
阅读要点
[语言卡片]
1.生字
刹那chà 麦穗suì 一抔póu 衰败shuāi
萌发méng 宿愿sù 繁衍yǎn 伫立zhù
2.雅词
跨越:跨过地区和时期的界限。
界限:不同事物的分界。
幼稚: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忐忑:心神不定。
萌发:种子和孢子发芽。
传授:把学问、技艺传给别人。
传宗接代:子孙一代接一代延续下去。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迷惑不解: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惊慌不已:害怕慌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可想。
勃然大怒:因极度生气而变了脸色。
惩罚:严厉地处罚。
消磨: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
化为乌有:指希望、愿望落空。
闻所未闻: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形容传说的事物或消息新鲜、奇特。
嬉戏:游戏,玩耍。
无以伦比: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怒不可遏:愤怒得难以抑制。
曙光: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纽带:指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
3.个性化的语言
①“好呀!看我不惩罚你们才怪!从现在起你们就要变老。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
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存着
什么东西,该死的人……”
②“你们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我还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
能变成什么样!”
4.传神的神态
①于是上帝勃然大怒。
②上帝怒不可遏。
③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④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目光中却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
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⑤她那双乌黑的眼睛显露出沉思和不安的神情,不知为什么,她用一种特别的、从
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
5.关于“爱情”的哲理句
①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②万物生存、繁衍、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
③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④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生命力永不
衰败的纽带。
⑤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
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句段品味]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品味:这一句饱含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
之间的交往中,只要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我的宿愿是把生活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但愿父辈的每一句
话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萌芽。
品味:能够很好地生活,是一种本事。能够很好地生活,也需要智慧。特别是青少
它们引领自己思考与品味“爱情”,顺利地生活。
3.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能平静。
品味: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将自己也曾经“不平静”的状态毫无保留的袒露出
来,拉近了与女儿的心理距离,让对方愿意接受,同时也很巧妙地过渡到故事。
4.她那双乌黑的眼睛显露出沉思和不安的神情,不知为什么,她用一种特别的、从
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
品味:“沉思”“不安”“特别的”“从未有过的”等神态写出了祖母对孙子即将
长大的高兴与担心交织,激动与忧虑融合的复杂的感情。
5.万物生存、繁衍、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
品味:与故事开头“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别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
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遥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真正的爱远远高于
生存、繁衍、传宗接代等生理需要,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
6.五十年后,上帝同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了。这次他看到,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
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
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
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品味:“五十年”的岁月使“男人”“女人”变成了“老头子““老太婆”,但“窝
棚”变成了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还有一群劳作的儿女和嬉戏的孙子,这一
片和谐的美景是五十年爱情的甜美果实,“五十年爱情”是什么?是忠诚。
7.一看,有个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目光中却
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品味:“小土丘”语意含蓄地说明了“女人”已逝去,埋于“土丘”中。男人的眼
睛里“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说明他为女人的逝去而发自内心的悲伤,但“那种力
量”仍然存在,说明爱情并不因人的死去而消失,而是因心在而永恒。
8.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
的上帝。
品味: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
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
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
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
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
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9. 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单又深奥的问题之后,认真地就此问题写给女儿的信,信中,作者给女儿讲了一个
动人而又诗意的故事,借故事深入浅出地回答了“什么是爱情”这个一语难尽的复
杂命题。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你的问题使我心情非常激动”……到“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
和信念的萌芽”)交代了写信目的。
第二部分:(从“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到“但爱情却成为人类
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借祖母玛丽娅之口,通过一个故事阐释了爱情的
真谛。
第二部分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1层:(“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到“从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
详细叙述我问祖母“什么是爱情”的经过。
第2层:(从“什么是爱情?……在上帝创造世界时”……到“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
上的上帝”)祖母玛丽娅讲故事。
第3层:(从“这就是爱情”……到“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祖母玛丽娅在故事的基础上对“爱情”进行的引申与阐释。
第三部分:(从“这就是爱情”……到完)作者在祖母玛丽娅的基础上进一步生发,更深
刻地阐释了“爱情”的丰富内涵。
文章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角度巧妙。“什么是爱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深奥的命题,要想很好地回答这
个问题,而且是给十四岁的女儿回答这个问题,的确让人有些为难。而作者却巧妙
地选取了回答的角度:①不正面回答,让祖母玛丽娅说话,并真诚地袒露:“从前,
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我也同样问过“什么是爱情?”以过来人亲历的
口吻说话,讲述故事时也不忘将“过去的我”穿插其中,拉近了与女儿的心理距离。
②不长篇宏论,让简单的故事回答。作为一名教育家,作者深知“十四岁”孩子的
趣味所在,没有枯燥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高深的理论,选取了孩子感兴趣的
“童话故事”,看似简单,实则匠心别具。
构思精彩。一、开头暗示,结尾点睛。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
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
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不仅仅
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
别于动物的关键。二、同中有变,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
对这三次的视察的描写在重复中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
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
“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
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
凝望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
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
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与屈服。连君临宇
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寓意深刻。文章主体部分的故事并不令人费解,但故事背后的寓意却耐人寻味。上
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睛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
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之间很容易产生
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
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
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
是因为它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
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
描写细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三次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有个性化的语言:
“好呀!看我不惩罚你们才怪!从现在起你们就要变老。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
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存着什
么东西,该死的人……”“你们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我还
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有传神的神态:“勃然大怒”“怒不可遏”
“久久凝视”。还有上帝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描写:“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
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
着个熟睡着的婴儿。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相互传情。” “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
里一片金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
不管是语言、神态还是景物描写,每一次都精细刻画,给故事增添了感染力。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别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
自己的子孙。给男人和女人都分了土地,教给他们如何筑造窝棚,又给男人一把铲
子,女人一把谷粒。“生活下去,繁衍你们的后代吧。”上帝对他们说,“我去忙
自己的事了。一年以后我再来看看你们这里的情形。”
刚过一年,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就来了。那正是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看
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
“你们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我还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能
变成什么样!”
三年以后,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到这里。一看,有个男人坐在小土丘上。
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目光中却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
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这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了,还含有别的东西。
“这又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心灵的追念。”
上帝手抚胡须,离开了小土丘上的老头儿,举目向麦田、向火红的曙光望去:金黄
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
看看你,相互传情……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
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1.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是
2.试将文段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
①“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指的是
②“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 指的是
③“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指的是
4.说说下面句子的深层含义。
①一看,有个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目光中却
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
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
的上帝。
5.举例说明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6.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二.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致吾女
陈建功
女儿:
几天前我和你妈妈一起翻找东西,意外地发现了你来到人世间时穿的第一件宝宝
严。呜呼,年过半百才忽然发现,我居然一次也没有享受过一个中国老爷子发号施
令的权利。
岂止是我,令堂大人也是如此啊!还记得你小时侯吃药的细节吗?我们一而再,再而
三地给你讲道理最终让你满噙着泪水,自己张嘴把药吃下去。我们甚至未曾捏着你
的鼻子灌过一次。我们更是一次也没有打过你,没有训斥过你。你当然做过错事,
可我们除了认认真真地和你讨论是非曲直,从来也没有强加给你任何你尚未理解的
东西。
这个世界上不给人以平等、不给人以尊重的事情太多太多,你的父母一生所见所
闻,亲身遭遇的屈辱和不平也太多太多。我们相信,你既然来到人世,所遭屈辱所
遇不平庶几难免,可是如果在我们自己的家里,我们自己的女儿都得不到平等和尊
重,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我和你妈妈都在庆幸,庆幸我们一直坚持着既定的原则,否则,我们还能培养出
你这么一块料吗?
女儿,说老实的,你老爸老妈为你感到骄傲。骄傲的决不是世俗的所谓成绩与名
次,而是你的尊严感并没有被摧毁,你不会蝇营狗苟察言观色活得委琐而可怜;你
的个性没有泯灭,你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活得圆滑而压抑。你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和个性,又懂得尊重别人的尊严和个性。这是一种健康,健全的人格。能以这样的
人格追求去做学问,将会坚守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也尊重别人的发现与创造。这就
是我一直和你说的“北大精神”。我为自己的女儿在18岁前能奠定健康的人格基础
而欣慰。
人生得吾女足矣。
我知道,你妈妈知足,你可千万别知足。你得想想,18岁以后你应该怎么做?
我们对你有如下建议:
第一,18岁你得抱定主意去“行万里路”了。我知道你得笑我假模假式地说套话。
可是你爸18岁那年去挖煤了,你妈18岁那年去种地了,而你,或许能够自省到自
己的视野尚嫌狭窄,性格尚嫌脆弱吧?除了抱定领略大干世界拓展人生视野的渴望,
去经风雨、见世
面,又有什么办法?18年来,我们对你的一切培养其实都是为了你能够离开我们,
自己去面对世界。
第二,又是一句套话,18岁你得开始“破万卷书”了。我早就说过,读书的妙处,
就在于它能使有限的人生得到无限的拓展。我是从15岁开始手不释卷的,如今仍觉
“书到用时方恨少”。“日月忽起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逝者如斯夫,望吾女莫做老父蹉跎之叹。
第三,18岁,你得准备迎接蹉跎磨难。“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
秋》”须牢记,一切磨难都是对有声有色的人生新的赐予,因此,从事人文科学的知
识分子的最高境界,是对降临人生的磨难永远作艺术化或哲学化的观照,将其变为
丰富自己、激励自己的机
会。太史公曰:“自古富贵而名磨灭者,不可胜记,惟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愚以
为,富贵无须羡,名利亦不足道,做一个倜傥非常之人,无论面对什么挫折,永不
委顿,永远生活得超迈而乐观。是为至要。
好啦,吾家有女初长成,老夫不能不唠叨。杂谈如上,不知能复命否?陈朗小姐,
前进前进前进进!
你爸(执笔)
你妈(圈阅)
1999年6月11日
(选自《青年博览》2004年第3期)
1.作者写这封信的直接原因是
2.文中的“北大精神”指的是
3.文章用几段文字回忆对女儿的教育起什么作用?
4.分别用简单的话概括父亲给女儿的三条建议:
一是 ;二是 ;三是 。
5.父亲在给女儿提建议时使用了什么方法?
6.从全文看,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附:练习答案
一.1.上帝三次来到人间 2.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存着什么东西,
该死的人……”)写上帝第一次回来,不明白“爱情” 第二部分:(从“上帝为什么要发
怒呢?”到“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写上帝第二次回人间,不明白“忠诚” 第
三部分:(从“三年以后”到完)写上帝第三次回到人间,终于发现了人与其他生物
的不同 3.①爱情 ②忠诚 ③心灵的追念 4.①“小土丘”语意含蓄地说明了“女人”已逝
去,埋于“土丘”中。男人的眼睛里“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说明他为女人的逝去而发
自内心的悲伤,但“那种力量”仍然存在,说明爱情并不因人的死去而消失,而是因
心在而永恒 ②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
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
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
了大地上的上帝” 5.如故事开头交代“。给男人和女人都分了土地,教给他们如何筑
造窝棚,又给男人一把铲子,女人一把谷粒”就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后文中几
次提到窝棚、麦穗、麦田都在与之相照应 6.言之成理即可,如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如真正的爱情必须有忠诚、心灵的追念等
二.1. 学校为父母者须出席孩子的“成人典礼”且给一番成年的训示 2.维护着自己的
尊严和个性,又懂得尊重别人的尊严和个性 3.回忆对女儿的教育,主要是把话题引到
要说的“尊严”与“尊重”上 4 .去经历生活、见世面 不倦地读书 准备迎接磨难 5.摆事
实、讲道理 6. 父亲是一个学识渊博、自由、民主、爱女儿、负责任的人
本文发布于:2023-11-30 23:5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3595902315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授课课件(浙江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授课课件(浙江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