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小说《班主任》里的人物,主要有团支书谢惠敏,班干部石红,班主任张俊石,后进生宋宝琦等,
他们的形象分别是:
团支书谢惠敏(这个人物一般都是《班主任》一文赏析的重点,因此我分析得比较详细)
(1)她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子,她身上有着劳动人民闪光的一面。例如她坚持“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一
粒麦子”的信念,让同学把偷偷带走的麦穗送回去。
(2)但是她作为班里的团支书,是一个很敏感的女生,尤其是涉及政治的问题,动不动就喜欢搬用政治大
道理。她很关注班上同学思想动态的发展,但是却没有了同龄人的纯真好动。
这在文中“她根本对任何球类活动都没有兴趣。的确,谢惠敏除了随着大伙看看电影、唱唱每个阶段的推荐
歌曲,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等语句里都有所暴露。又例如她对张老师提出带领团员去参加爬山的活动
时,第一反应是:“爬山,那叫什么组织生活?我们读的是批宋江的文章啊……”
(3)她盲目排斥宋宝琦、不理解石红与张老师,认为《牛虻》是落后书籍,并不是因为她从不读书,而恰
恰相反,她只读“过滤”好的书,丧失了独立分析能力,她受到的是“左”的毒害,以致于颠倒了是非。
总体来说,谢惠敏是一个受害者,但是在她身上却不容易看到被伤害的痕迹,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的“受
害”并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精神深处的,甚至连她也尚未醒悟。
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
(1)他们在作品里是作者肯定与赞扬的对象,因为他们没有动不动就搬大道理或摆架子。
(2)他们都不用单纯的政治纲领认定《牛虻》一书的好坏,也不排斥宋宝琦,而是对任何事物或事件采取
实际分析的态度。
(3)但是两人地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立场有细微的区别,例如石红表达个人观点有时也带着征求张俊石老
师或父母的意思,相对要小心谨慎些;班主任张俊石的言行就显得斩钉截铁,果断得多,富有独立性。
(4)因为《班主任》是刘心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所以作品里的
“正面人物”形象,即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的描写,都显得很单薄,有概念化、说理化的倾向。
后进生宋宝琦
(1)其实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坏,但是家庭对他的约束与教育却并不好,这是他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2)文化水平低下,被笼统地贴标签认识,导致有些自暴自弃。
(3)他再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时候赶上了“十年浩劫”,无止的运动使他随波逐流,在沉沦中失去判断能力与
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认为《牛虻》不是好书。他是需要拯救而非无药可救的对象。
这篇小说的意义是:
“浩劫”中受害的人们(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不仅肉体上受到伤害,而且精神上也同样受到伤害。
但是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孩子们精神上的“伤痕”往往是作为一种“进步”的表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更具有欺
骗性,所以只有从精神层面上挽救就这些受害者的灵魂,社会才能进步。
《班主任》一文,虽然仍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说教层面,但是其“救救孩子”的呼声与当年鲁迅的《狂人日记》
同样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乔光朴之后,蒋于龙又塑造出车篷宽(《开拓者》)、高盛五(《人事厂长》)、牛宏(《锅豌瓢
盆交响曲》)、宫开宇(《悲剧比没有剧要好》))等同类文学形象。这些形象虽然从总体而言
未脱离乔光朴模式.但也备有性格各有特点,他们与乔光朴一起共同构成了蒋子龙作品中被
人们称为"开拓者家族"的人物形象系列。
农村改革小说:陈焕生系列高晓声创作的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这些作
品是分两个时期完成的。一是80年代初的《“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
《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一是90年代初的《战术》、《种田大户》、
《陈奂生出国》。高晓声以他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揭示,也达到了相当深刻
的层次。
王利发:《茶馆》中的王利发是个继承祖业的小业主。其性格特征是既诚信本分,恭顺谨慎,
委曲求全,又处世圆滑,精明强干,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接待方式。他身上有
买卖人的自私,也有下层人物的善良正义。这种双重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在黑暗腐败的社会
环境中不敢得罪权势,为自身生计只能想方设法进行改良,最终被逼上绝路。
秦仲义: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
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
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
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
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常四爷:常四爷是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作者写常四爷的主要用意,一是
要写出旗人下层的确有一批忠肝义胆的爱国者,二是要写出满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极有
价值的东西,三是要反映出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窝囊废”。常四爷
的身上体现了晚清时节八旗将士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
松二爷: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
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
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
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刘麻子、唐铁嘴等: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
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吴祥子、宋恩子: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崔久峰:“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刘心武小说《班主任》里的人物,主要有团支书谢惠敏,班干部石红,班主任张俊石,后
进生宋宝琦等,他们的形象分别是:
团支书谢惠敏(这个人物一般都是《班主任》一文赏析的重点,因此我分析得比较详细)
(1)她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子,她身上有着劳动人民闪光的一面。
例如她坚持“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一粒麦子”的信念,让同学把偷偷带走的麦穗送回去。
(2)但是她作为班里的团支书,是一个很敏感的女生,尤其是涉及政治的问题,动不动就
喜欢搬用政治大道理。
(3)她盲目排斥宋宝琦、不理解石红与张老师,认为《牛虻》是落后书籍,并不是因为她
从不读书,而恰恰相反,她只读“过滤”好的书,丧失了独立分析能力,她受到的是“左”的毒
害,以致于颠倒了是非。
总体来说,谢惠敏是一个受害者,但是在她身上却不容易看到被伤害的痕迹,原因很简单——
因为她的“受害”并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精神深处的,甚至连她也尚未醒悟。
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
(1)他们在作品里是作者肯定与赞扬的对象,因为他们没有动不动就搬大道理或摆架子。
(2)他们都不用单纯的政治纲领认定《牛虻》一书的好坏,也不排斥宋宝琦,而是对任何
事物或事件采取实际分析的态度。
(3)但是两人地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立场有细微的区别,例如石红表达个人观点有时也带
着征求张俊石老师或父母的意思,相对要小心谨慎些;班主任张俊石的言行就显得斩钉截铁,
果断得多,富有独立性。
(4)因为《班主任》是刘心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新时期的开篇之作),
所以作品里的“正面人物”形象,即班干部石红和班主任张俊石的描写,都显得很单薄,有概
念化、说理化的倾向。
后进生宋宝琦
(1)其实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坏,但是家庭对他的约束与教育却并不好,这是他成为后进生
的重要原因。
(2)文化水平低下,被笼统地贴标签认识,导致有些自暴自弃。
(3)他再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时候赶上了“十年浩劫”,无止的运动使他随波逐流,在沉沦中
失去判断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认为《牛虻》不是好书。他是需要拯救而非无药可
救的对象。
这篇小说的意义是:
“浩劫”中受害的人们(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不仅肉体上受到伤害,而且精神上也同样受
到伤害。但是更可怕的地方在于,孩子们精神上的“伤痕”往往是作为一种“进步”的表象出现
在我们面前的,更具有欺骗性,所以只有从精神层面上挽救就这些受害者的灵魂,社会才能
进步。 《班主任》一文,虽然仍或多或少地停留在说教层面,但是其“救救孩子”的呼声与
当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同样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伤痕》:作者描写王晓华母女生离死别和她与小苏爱情生活悲欢离合的情节,有力地控诉
了“四人帮”对老干部和年轻一代的迫害,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干部和人民在“四人帮”法西斯统
治下的苦难。妈妈在临死前给女儿的信中说:“虽然孩子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
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王晓华在痛苦地回忆这些年的不
幸遭遇后,也默默地想:“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许茂是作品中刻画得最有深度的人物形象。在农业合作化时
期,担任作业组长的许茂,全身心地投入集体的农副业生产,是一位深受人们敬重的
“爱社如家”的积极分子。他居住的那座宽敞、明亮的三合头草房大院,就是合作化以
后他辛勤劳动的结晶。之后随着左倾思潮的泛滥和“文革”的一场动乱,农民利益受到
严重的侵害,许茂的灵魂开始变异,性格也变得自私、冷酷、无情无义。他情愿让自
己宽敞的三合头草房空着,也不肯接纳遭灾的大女儿一家;在连云场赶集时,他趁穷
苦女人为孩子治病之危,竟压价倒卖菜油。一个从农业合作化时期顺畅生活过来的农
民,性格竟然发生如此剧变!作者解剖许茂老汉,更是在解剖历史。在“文革”后期,当
许茂从工作组的整顿中看到了葫芦坝的希望,他那被扭曲的性格又开始朝着正常的方
向转变,焕发了生活的热情。小说让许茂思想性格的变化历程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
包孕着农村生活曲折变化的丰富内容。
四姑娘许秀云,是许茂众多女儿中受苦最深、感情负荷最重,也是作者倾注了全
部热情刻意描写的一个人物。她勤劳、善良、贤淑,性格蕴藉,对爱情和幸福充满执
着的追求。虽然在少女时就受到郑百如的奸污,被迫成婚后又受到他百般折磨直至遗
弃,但这些都没能泯灭她对生活的希望。面对郑百如泼来的污水和不被人理解(包括
自己的父亲和姐妹)的现实,她始终未放弃一个普通农家妇女所能采取的抗争行动。
她拒绝再嫁到外地,在连云场,她落落大方地跟金东水一家人走在众目睽睽的街上,
在夜间细雨中,她奔走于乡亲们中间,揭发郑百如的罪行。许秀云的悲苦命运和不屈
抗争的精神,以及她在逆境中对未来幸福的执着追求,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
理解,而且反映出迷雾将要消散,光明日渐显现的时代进程。
除许茂老汉和四姑娘许秀云外,小说对三姑娘的泼辣、七姑娘的庸俗、九姑娘的
纯真,都写得颇有个性与特色。
小说采用“家庭纪事”的结构方式,以一个家庭的矛盾纠葛和人物性格的变化来反
映整个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足迹,达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对蜀中一带自然风物
的描写,又使作品染上浓郁的地方色彩,并蕴含着象征的意味。抒情议论起到了画龙
点睛的作用,但过多的议论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说含蓄、蕴藉之美。
《剪辑错了的故事》:小说表现的是革命战争年代曾经同人民群众骨肉相连、患难与共的好
干部老甘,是怎样在“大跃进”中变成不顾群众死活,“变着法儿让领导听着开心、看着高
兴“的“甘书记”的。这与其说是一个“剪辑错了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剪辑错了的时
代”,在这样一个乾坤颠倒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以丑为美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几乎所有人都
放弃坚守起码的事实的时代,一个坚守者的命运只能如老寿一样背着“右倾分子”的黑锅迷
惑着,也坚守着!这是一曲黑夜中低回而慷慨的悲歌,探索着黎明的曙光!这是一个时代的
希望!
老寿只是一个纯朴的农民,又是一个正直的党员,性格果断又带有倔强。当年为支援去新区
开辟工作的县大队,他拿出一家人赖以过冬的仅有的全部口粮;为支援淮海战役前线战斗,
他砍倒心爱的枣树充做柴草。但是,当他看到“虚夸风”、瞎指挥等错误作法使“革命”“成
了变戏法,变给上边看”时,他的思想便起了很大的变化,先是不解、困惑,后是愤怒、不
能容忍,最终因为成了“革命”路上的绊脚石,被打成右倾分子。老寿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
他更加怀念革命战争时代的干群关系,呼唤党的光荣传统归来,以致产生梦幻。
《剪辑错了的故事》分为七个部分, 作者主要以老寿的意识流动为线索,用自由联想、时空
跳跃、梦境等手法, 剪辑了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40年代解放战争时期, 以及主人
公老寿意识中未来反侵略战争的片断,把 “过去”、“现在”、 “未来”交错起来描写,形成一种
打破时空界限的复线或放射线结构,改变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述方式。第一部分, 作者以快
捷的方式直接切入五八年大跃进放卫星的场景。甘木公社的甘书记放了一颗特大的卫星:亩
产一万六千斤。但此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使老百姓对共产党产生了信任危机。第二部分,
叙写了解放战争时期以老甘为代表的共产党干部如何与老百姓心贴心。第三部分, 又回到了
现在。老寿对目前的状况产生了忧虑:“觉得现在的革命, 不象过去那么真刀真枪, 干部和老
百姓的情分, 也没过去那样实心实意。现在好象掺了假, 革命有点象变戏法。”第四部分,写
的是解放战争最激烈的时期,有一天半夜老甘来到了老寿他们村, 告知前线急需柴火, 老百
姓知道这个消息后二话不说, 一个晚上砍去了两百多棵树。第五部分,回到现实, 甘书记带着
一批干部来到老寿所在村, 为了完成上级扩大粮食生产的任务, 不顾自然规律, 把二十多天
之后就要成熟的梨树尽数砍掉。前去劝阻的老寿没有成功反而 “被撤销了他生产队队委, 梨
园管理负责人等职”。第六部分, 全部由老寿的梦境组成。作者用反讽的语调, 描写作为普通
老百姓的代表——老寿, 一心想要找到真正能够在危难时候挺身而出的党的干部。而现在的
甘书记只会从老百姓手中强要唯一的干粮, 理由是有文规定的。第七部分, 孙子来叫醒老寿,
告诉他村里炼出钢铁来了, 炼出的钢铁用来造拖拉机, 老寿更迷惘了, 让一个大字不识的老
农民去炼钢、造拖拉机成吗? 迷茫的老寿决定再去找老甘。1978 年, 老寿终于找到了老甘。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
高晓声《陈奂生进城》——陈奂生
张贤亮《绿化树》——许灵均
张贤亮《绿化树》——章永嶙、马樱花
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章永嶙、黄香久
巴金《随想录》(这是本散文集,不是小说)——“我”、萧珊、小弟等人
方之《内奸》——严赤、凌曙、田玉堂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许茂、许秋云、许秀云、许贞、许琴、金东水、齐明江等
古华《芙蓉镇》——胡玉音、秦书田、谷燕山、王秋赦、李国香等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李顺大,《漏斗户主》——陈奂生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我”、钟雨(“我”的母亲)
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南珊、李淮平
路遥《人生》——高加林、刘巧珍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摩尔”人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
张承志《黑骏马》——白音宝力格、其其格、奶奶
阿城《棋王》——王一生、脚卵
王安忆《长恨歌》——王琦瑶
陈忠实《白鹿原》——鹿子霖、白嘉轩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葛翎、高欣、章龙喜、马玉麟
古华《芙蓉镇》——胡玉清,秦书田,谷燕山,王秋赦、李国香
《乔厂长上任记》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乔光朴,他是开拓实干型的领导干部的典型形象,具有
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性魅力。以他为中心,本小说形成了一种在情节进行中枝叶漫展的叙述
特点。石敢是文革结束后第二种典型的干部形象。他在文革中遭到批判和不公平的待遇,心
灰意冷,“思想残废了,热情的细胞消耗玩了”,但他骨子里却依旧执着。虽然还有太多的
束缚和压力,但是有了机会,一定会“全力以赴”。 2.与以杜兵为首的懈怠工人和以“秃
头”为首的懈怠干部的矛盾。这两种人属于文革的被损害者,也是遗害者。3.与冀申的矛盾。
这一矛盾延续的时间最长,双方斗争的结果作者也没有明确告知,冀申最后的结局更让人觉
得“还有下文”。冀申所代表的是这样一类干部:他们认为“把身家性命压在一场运动上,
在政治上是犯忌的,一旦中央政策有变,自己就会成为牺牲品。”“乔光朴随时都有在被甩
下去的可能。”正是这种投机钻营的干部,才是发展的道路步履维艰。4.与郗望北的矛盾。
郗望北是在文革中有突出表现的干部,是“火箭干部”,但又与他们有所不同。他的内心是
好的,包括批判乔光朴,也是为了保护他的小老姨。在乔厂长“执政”的时候,他也是全心
全意扑在工厂上的。他也欣赏乔厂长的能力,不过他“不想完全向他投降。他瞧不起窝囊废!”
所以他也在一只努力证明着自己。到后来这两个人的对立已经不能成为矛盾,其实两人早已
形成了拧在一起的绳。
《风景》在对生存状态的还原上更具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探索精神。这篇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
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父亲是个码头工人,性情粗暴而且为人凶悍,母亲则
十分风骚粗俗,他们在大半生中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所得只有十个儿女,除了最小的一
个生下不久即夭折之外,其余九个像野生植物般地在放任自流中长大成人。情节的主线是父
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如大哥与邻居的老婆发生恋情,二
哥渴望摆脱粗鄙的家庭生活,最终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及三哥对女性的仇恨,哑巴
四哥与一个盲女平淡自足的婚姻,五哥六哥在生意场上的拼命周旋,还有大香小香两姐妹各
自或普通或放浪的家庭生活;至于七哥的故事则写得更为详细:他自幼没有得到过丝毫的家
庭温暖,被父亲和兄弟姐妹肆意地凌辱打骂,完全像条野狗似地活着,“文革”中他怀着对家
庭的刻骨仇恨离家去下乡,然后完全出于偶然被推荐到北京上大学,从此他开始抓住一切机
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终于顺利地踏上仕途,成为这个贫民家庭中出来的第一个“大人
物”.小说对每段故事的叙写都集中于对生存景象的刻画,所有人物都为他们的生存境况所紧
紧捆绑着,他们生活中任何跌爬滚打和生死忧乐都生成于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欲求与所处境遇
之间的磨擦和冲突。
本文发布于:2023-11-30 23:32: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3583372315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当代文学部分人物分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当代文学部分人物分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