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八年级教科版历史教案5篇
2021八年级教科版历史教案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程目标: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新疆和平解放的基
本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
大典;新疆和平解放。通过学生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
史事件的概述能力;指导学生讨论新疆解放的策略,培养其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分小组讲述开国大典
的史实;组织学生讨论中央解决新疆问题时,为什么要一面进军、一面力争和平
解放,认识历史问题特别是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
命的历程,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白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
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简介课本封面,引入新课。
回忆旧知。
从国旗或国歌导入。
讨论:百年中国——1901年的中国与2001年的中国在哪些方面有明显的不
同?百年巨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开国大典
教师简要补充七届二中全会的有关知识。
绘制图表:填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的准备工作。
课堂小绘画:你能准确地画出我们的国旗吗?(1949年公布的《国旗制法》
规定:国旗为红色长方形,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红旗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四颗,
其中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
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
小议论:第一届政协筹备会议期间,画家徐悲鸿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
国歌,得到周恩来和其他与会者的肯定。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革命
已经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不应当再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果
选用这首歌作国歌,也要修改歌词。后经代表们讨论,决定还是用原来的歌词。
请议一议,为什么还要用原歌词好?
材料分析: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
观看《开国大典》录像片段,交流感受,谈谈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是什么?
模拟直播:如果你是一位在现场的记者,你会怎样向人们介绍开国大典的盛
况?
你能想象一下毛泽东当时的心情吗?
你知道吗:在开国大典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54尊礼炮齐鸣28响。
你知道为什么要用54尊礼炮?为什么要连放28响?
课堂讨论: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它有什么伟大的意
义?
新疆和平解放
动动脑:中央解决新疆问题为什么要一面向新疆进军,一面力争新疆和平解
放?
引导学生从新疆和平解放的材料中概括这段历史的主要过程:进军新疆、通
知谈判→解放昌都→和平协商→达成协议。
教师介绍教材中两幅插图,说明:①中央政府对新疆的重视(可适当介绍阿
沛?阿旺晋美等);②新疆地方政府和人民对人民政府和人民军队的欢迎态度。
自由空间:为什么毛泽东要在政协会议上非常鲜明地强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
来了,我们的民族已经站立起来了?你怎么理解?
2021八年级教科版历史教案2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课程标准: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
2、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
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
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
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
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
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揭开了新篇章。发
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内容标准通过“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的颁布使学生
了解这一历史过程。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
3、了解全面展开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4、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情况 ;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收看、调查走访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培养学生
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辨证分析历史事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
伟大转折。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
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国家在统一大业、
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
内在联系
三、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
(1)课前预习,收集相关资料、图片(2)调查、访问经历过“_”的人,了解_
前后的变化(3)结合政治课内容,谈谈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展
3、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教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2、学生学法:小组合作,社会调查,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北京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准备)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
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集体
3、 重大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 平反冤假错案
2、全国立法工作的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部)1982《中华人民
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结合政治课所学的法律知识,说一说提高法制观念
的必要性,或不遵守法制的危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立法工作有哪些新的变化?
2021八年级教科版历史教案3
一、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的兴起、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的滔天
罪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
《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
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
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
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一、 八国联军的入侵: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
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
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
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
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
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6月14日,义和团攻
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
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
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
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
军必全体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
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
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
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
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
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
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
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
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
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
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二、 八国联军的罪行
1、屠杀: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架起大炮,对准逃难群众猛
轰,在帝国主义的屠杀下,整个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八国联
军攻占北京后,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家庭"
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殓, 出户外",东北地区俄国的屠杀情况见书。
2、劫掠:除课本所举例子外,补充: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
开抢劫三天,钦天监的古铜天文仪器被德法瓜分,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和历
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抢劫府衙库款。各处库款,所失约6000万两。
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各种珍贵的图书损失达4万多册。
侵略军以搜捕义和团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
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
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联军统率瓦德西说:"所有
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细数目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
疑。"据估计损失约为10亿。
3、焚烧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各国提出《议和大纲》12条,并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强迫清政府接受,
慈禧太后见对列强不把她当做"祸首"加以惩办,感到大喜过望,为继续保存清政
府而感到庆幸,满意地批准了这个条约,并厚颜无耻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
国之欢心"
1、 时间:1901年
2、 内容:经济上:赔款
政治上:划定……清政府保证严禁……
军事上:拆毁……
3、危害: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的条约。空前巨额的赔
款,白银总数竟达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这是清政府财政
的沉重负担。因此战后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
这些外债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从而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这些赔款又被清
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条约签订后,江苏上交的钱税每年增加250万两、四
川增加220万两、广东增加200万两。关于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及在军事要地
驻兵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控制之下,
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
使清政府实际上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国完
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经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
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
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中国虽说未曾瓜分,其实已经瓜分数十年了。"
章炳麟讽慈禧七十生辰"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
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越南),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
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练习: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021八年级教科版历史教案4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
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
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
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
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洋务运
动的概况。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
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
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
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
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
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
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
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
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
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 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 即
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
场“师夷长技” 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
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的,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
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
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的近代军事工业”和
“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 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
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
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
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
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
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
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
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
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也意识到“求强”
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
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此外,自然经济的逐步
解体,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因此,他们在“求强” 的同时,着手兴
办以“求富” 为目的的民用工业。这些企业涉及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
航运等交通运输业。其中,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
司,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所
获利润大都落入李鸿章私囊。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 的说法。
第三、筹划海防。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清朝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认
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
军的活动。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
海军,其中规模的是北洋海军。洋务派筹建海军的目的和作用,与他们创办军事
工业一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一切
反抗势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负有抵抗外侮的责任。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务
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
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
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
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
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
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为了培养人才,洋务派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不但
学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
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
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严复、詹天佑等。
5.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师可提出“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你怎样看待洋务运动”?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
纳小结,对洋务运动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首先,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
上富强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这其中的
原因固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破
产的根本原因。其次,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其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6.新课讲完后,教师对全课作小结: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
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 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
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
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
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
了重要的一步。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
近代的起步。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
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
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
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
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
对不对?为什么?
思路一: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
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思路二:可以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洋务派学习西方限于学
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活动与探究
1.提炼信息:根据课本的内容,请你提炼出有关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看谁
能提炼得既多又准。
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应包括:兴起、内容、口号、目的、作用等。
2.小讨论:根据你自己提炼出来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谈谈你对洋务
运动的看法。 参见教法建议。
2021八年级教科版历史教案5
一、导学目标:
(1)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我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
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
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外国的火车轮船传入后对中国社会的主、客观影响。
(3)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是历史的进步。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给中国带来的主、客观影响。
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三、导学建议:
本课安排1课时,可通过图表的形式来归纳整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所发生的
变化及这种变化所产生的作用。
四、学法点拨:
问卷调查:改革开放前后,普通家庭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方
面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分析变化发生的原因。
方面
内容
作用
交通、通讯的出现
交通
轮船和火车
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方便了全国各地人们的交往
通讯
有线电报、电话
成为传递信息和相互联系的方式
文化生活的变迁
照相、
《中外新报》
《申报》
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弊的喉舌
文化出版机构
商务印书馆
广泛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了近代教育
的发展
社会习俗的变化
装束变化
强令男子剪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礼服
改变了不好的社会习俗,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礼节变化
废除跪拜之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称谓变化
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五、导学过程:
1、课前预习导学:
阅读:P104教材
质疑: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中国人为什么无不充满好奇呢?
2、课堂学习研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工业革命后,外国火车、轮船传入后,对中国社会的
主、客观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
事业在中国出现的影响。
师生互动、共同研讨:如何看待西方社会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
列举当时影片、报刊、杂志等(具体见上表)
答:外国的火车轮船传入后,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
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它
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变化顺应了人
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
备课拾遗、个性思考: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答: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都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里
才有,或者更只有少数富人才能去奢侈享受,再加上中国传统习俗的强大顽固势
力在短暂的时间很难改变。
3、针对性练习:
基础题:
1、19世纪中后期,某官员从北京到上海出差,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有( C )
(1)火车(2)飞机(3)汽车(4)轮船
A、(1)(2)(3) B(1)(2)(4)、 C、(1)(4) D、(3)(4)
2、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 D )
(1)女子可以不缠足(2)使用洗衣机(3)照相、看电影(4)男子剪辫子
A、(1)(2)(3)(4)B、(1)(2)(4)C、(2)(3)(4)D、(1)(3)(4)
能力题:
3、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
是( A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的照片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D、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的合影
本文发布于:2023-11-30 22:00: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3528302314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八年级教科版历史教案5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八年级教科版历史教案5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