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
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
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成立标志: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
国内: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
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
取解放的斗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了和平
解放西藏的协议。
(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
4、抗美援朝战争:
时间:1950——1953年 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原因:(1)美国出兵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2)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司令员:彭德怀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英雄人物:(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壮烈牺牲。
问答题: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
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补充: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
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
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第三课 土地改革
5、土地改革:
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直接原因)
(1)时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方式: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4)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5)意义:①彻底摧毁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②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
的主人。③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④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
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
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时间:1953年-1957年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
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主要成就:
a、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东北工业基地形成;b、交通运输:武
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5)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时间:1954年9月。 地点:北京
(2)颁布机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内容:主要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4)意义(性质):它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
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五课 三大改造
3、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时间:1953—1956年
(2)三大改造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效果:促进了农业产生的发展,使农业产量
年年增高。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公私合营(国家资本家
“公”指,“私”指。)
②实行赎买政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4)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三大改造的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
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4、中共八大:1956年
(1)主要矛盾:①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 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探索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1958年。
(1)失误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影响(后果):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
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吸取教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
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从无到有的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
焦裕禄:被称为“党的好干部”。
2
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赢得了“铁人”的称号。
邓稼先:两弹元勋。
(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七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7、文化大革命:
(1)开始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2)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他希望通过“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二月逆流”(又称为“二月抗争:)——1967年2月
(4)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
(5)结果: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
(6)(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国家政权遭到削弱,民主与法制建设遭到践踏;严重摧残了教育、科学
和文化事业,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
差距。)
(7)(教训和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我们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文化大革命”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
错误。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错误,提出“两个凡是”。
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
(2)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
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
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践踏,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认识到了加强民
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2)成就:①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得到平反。
②加紧立法。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还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
法》等一系列法律。
(3)意义: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广大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了
人们的共识,我国正在向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国家的道路迈进。
第九课 改革开放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首先开始
将田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影响:使农业生产的得到了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
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4、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2)主要内容: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国有企业开始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
组、联合等,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了步伐。
(3)效果: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5、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深圳成为经
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2)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3)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开放原因:为了引进和吸收外资、侨资;引进新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经济特区建立的作用和影响:(1)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带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
步扩大;(2)有利于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科技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
新阶段,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具体事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
②改革开放后,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③1982年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
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④1987年 党的“十三”大,邓小平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作出了三步走战略。(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的讲话:①背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
等问题的困扰。②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
是硬道理。③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4
网址之家 W71Ts0eAW4If
本文发布于:2023-11-30 21:36: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351407366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1.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1.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