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下册1到4单元知识点总结
学习八年级历史知识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
人,终身为愚人。小编整理了关于初二历史下册1到4单元知识点总
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
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
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
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
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首次
会议,政府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
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国务院)兼外交部长。
▲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
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丽花丝,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世界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
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
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战争。
5、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
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
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
团结。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1、 抗美援朝的原因:⑴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
“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
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组织人民解
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⑵鲜请求中国
政府派兵援助。
2、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
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3、 中国人名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
战役。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4、 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的一位战斗英雄。他在一次战斗中,
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
5、 邱少云:在上甘岭战役同时, 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
潜伏部队的安全,他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
烈牺牲。
6、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3课 土地改革
1、 土地改革的原因、措施、意义▲
土地改革的原因:⑴解放前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
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⑵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
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 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措施:⑴1950年,中央任命政府颁布《中华任命共和
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配出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⑵1950年,全国分皮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
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
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
改革。
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
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
为土地的主人。这时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结社准备了条件。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1、 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
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也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⑵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不如印度。
2、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
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
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
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时间:1953年---1957年
3、 ▲第一个五年 计划的成就:
㈠ 工业方面: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单打工程建
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
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
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
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
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㈢工业基地方面:东北工业基
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发展;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
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
迈进。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
大事。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
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时我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 三大改造
1、 ▲什么是三大改造?实质是什么?怎样完成的?有什么意义?
⑴三大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
⑵完成:农业: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
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
会主义道路。
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
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
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
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
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其中
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和文化需要。
2、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了哪些失误?为什么?有什么教
训?后来怎样纠正错误的?
失误:⑴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⑴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⑵
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⑶又急于求成,⑷忽视了可观的经济
规律
教训: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纠正:196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恢复发展生产,取得一定成
效;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
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新兴
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发展起来。
4、 模范人物:王进喜: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邓稼先:两弹
元勋 焦裕禄:“党的好干部“ 雷峰 人民的好战士 精神:艰苦创业、
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5造成我国1959---1961年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大跃进和人民
公社化运动,以及三年的自然灾害。
第7课 ““””的十年
2、 开始的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
的通知。
性质: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
国家、人民造成严重损失的内乱。
3、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
汗机毁人亡。
4、1976年10月,华国锋(当时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
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结束了““””这场内乱,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人民
拍手称快,举国欢腾。
5、 “”期间林彪、江清反革命集团的主要罪恶活动,党和人民
进行了那些斗争?
罪恶:⑴策划篡夺中央到地方的权利;⑵打击迫害老干部;⑶林彪策
划谋害毛泽东;⑷_镇压四五运动;⑸_策划夺取国家的最高领导权。
斗争:⑴老干部进行二月抗争 ;⑵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时纠正
左的错误;⑶毛泽东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⑷人民群众发动四五运动 反对
_ ⑸中央一举粉碎_。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过十年““””的动乱,积累下
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
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
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
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
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
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
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
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
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 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
罪名,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是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5、 经过““””,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全国
人大加紧全面的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第9课 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
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
进农村经济发展。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
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
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 ▲我国开放的格局是什么样的?怎样形成的?▲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形成过程:⑴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
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⑵后来,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
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重心
和金融中心。⑶随后,又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
区等经济开放区⑷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发展。
4、国有企业的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
国有企业的改革。分三个方面进行:(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
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适应
政企分来,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3)实行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
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
业的改革步伐。
5、 ▲列举建国以后,在农村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从中得到什么启
发?
⑴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分得
了土地,使农业迅速发展。⑵1953---1956年,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农
业生产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⑶1958年,农村掀起人民公社运
动,出现了浮夸风等左的错误,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1961年,党和
政府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⑷1978年至今,在农村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迅速发展。⑸启发:制定政策要符合中国国
情,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 为什么把邓小平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
计师?
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⑵邓小
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⑶中共“十二大”:1982年,
邓小平又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⑷中共“十三大”:1987年,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
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些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 中共“十四大”:1992年,中国共产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次大会
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3、 中共“十五大”: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在中国共产党第
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
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4、 ▲1992年南巡讲话的内容、意义?
内容: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⑵特区姓社不姓
资;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尝试。⑷抓住机会发展自己,关键
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意义: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立更生,
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而奋斗。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四单元
第11课 民族团结
1、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
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
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筹建新中国的时
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这个建议,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心愿,
受到革命组的热烈欢迎。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
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
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 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
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3、 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
部分,。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
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
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 一国两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
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
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 香港回归:1984年中英谈判完成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
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3、 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谈判完成。1999年12月20日对澳
门恢复行使主权
4、 回归的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的国耻,标志我
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 ▲我国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怎样形成的?
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形成:⑴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⑵20世纪50年
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⑶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⑷不久,在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
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
统一大业。
2、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
判、不妥协),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
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
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
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
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达成共识。第二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
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
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得发展迈出了
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 1995年初, 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
两岸关系, 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其中包括:“坚持一个中
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海峡海岸和平统一谈判
可以分步骤进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 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
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要共同
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
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5、 日益密切的交往: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
面初步形成。
6、 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不同:
香港、澳门是被外国侵略者侵占,它们的回归属于维护国家主权,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台湾是被中国的其他党派控制,它的问题属于民
主内部的矛盾。
本文发布于:2023-11-30 20:32: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3475722314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二历史下册1到4单元知识点总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二历史下册1到4单元知识点总结.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