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评课稿3篇
《火烧云》评课稿1
日前听了施老师执教的《火烧云》一课,颇有感触。《火烧
云》是一篇传统课文,施老师在教学时融入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使旧课文出现了一些新亮点。
亮点之一:以读为本,“读”占鳌头。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课文。文章词汇丰富,文面秀美,
但并不深奥。这样的文章应该以读为主,以读为本。书读好了,
语言内化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施老师注意到了这一点。在
教学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多而快的自然段时采用了多种朗读
的方式:指名读、指导读、配音读、集体读;理解读、比较读、
品味读、积累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品味用词的精美,感受火烧
云的绚丽,领悟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
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了。
亮点之二:重视积累,丰富语言。
语言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积累了大量的
词语、句子,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新课标强调了
语言的积累,淡化了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施老师在本课教学中也
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教学中他重视在阅读和表达的实践中理解
语句的意思,掌握丰富的词汇。为此,老师让学生理解“葡萄灰”、
“梨黄”、“茄子紫”这种比喻的构词方式时,指导学生用这种带比
喻的形式来说词语,并在运用中活记活背,积累写颜色的词语。
教师还指导学生对课文优美的文句“熟读背诵”,这是因为语言必
须通过背诵才能积累。在教学写火烧云变化多的段落时,教师还
用多媒体出示火烧云的形态变化图片,并让学生通过合作来仿写
片段,从而积累课文的写作方法。我们认为这样重视词语、句子,
写作结构的积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因为儿童时
期是记忆力最佳时期,多读多背多积累可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发展
打下坚实的基础。
亮点之三:课外延伸,拓展积累。
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施老师忽然提起了问题:“学到这里,你
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顷刻同学们又一次举起
了手:“火烧云是怎么产生的?”“火烧云为什么会千变万化?”“火
烧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你们提得真好!课后你们可以
查阅《十万个为什么》、《世界真奇妙》等书籍,也可以上网查阅
所需的有关资料,然后把找到的科学知识积累下来,并写一篇研
究性日记。”这一环节虽然没当堂解决实际问题,但教给学生自学
的方式,积累的途径,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对学生的发
展是有利的。每一堂课总会有褒有贬,有成功之处,也有值得商
榷的地方。这堂课中不足的地方是读得还不够有层次,评价语还
不够科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还处理得不够完善等。但只要我们
大胆地去探讨、去研究,就一定会出现更多的亮点.
《火烧云》评课稿2
12月10日,有幸聆听了廖红霞老师执教的《火烧云》。
《火烧云》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中主
要描绘火烧云的变化过程,在变化过程中表现不同的样子、形态、
颜色的变化突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
感。
一、导入简洁明了。
上课伊始,廖老师出示火烧云图片,问这是什么?*时我们
是怎么称呼它的?为什么叫火烧云?快速切入课文。
二、环节清晰,过渡自然。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廖老师问这篇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环环紧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接着按照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逐层深入,剖析课文。
每一步廖老师都用引人入胜的语言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上。
三、整体入手,统揽全篇。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整体。从整体把握课文是语文新课标的
明确要求。廖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她不是逐词、逐句、
逐段的讲授,而是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用适当的问题导语,把
课文整体贯穿起来。课文主要写火烧云的几次变化?都是怎样描
写的?哪次变化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四、读中感悟,体味美感。
本节课,廖老师运用多种方式读:朗读、默读、用你喜欢的
方式读、重点的句子反复读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大自然的
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丰富语言,提高能力。
廖老师的教学语言十分规范,而且能够随时纠正学生语言的
错误,训练学生说通顺句子的能力,用四个一会儿说句子,提高
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学习语
文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六、注重启发,体现主导。
廖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写了火烧云的颜色与形状的
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描写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许多问题都
是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感悟而获得的,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
生为主体的理念。
七、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在授课中,廖老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展示了多种火烧云的图
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大胆想象说出火烧云的变化。
这样既开阔视野,又丰富语言。给人一种美感。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评价语过于单一,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
果。
2、学生朗读还需加强,指导不够到位。
3、教师语言不够优美,不够有诗意。
《火烧云》评课稿3
6月5号我们听评课小组认真倾听了于__老师讲授的三年级
的《火烧云》一课,这篇课文,按照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
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
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
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听
了于老师的课我感受颇深:
首先是学习要求明确。出示初读课文要求时,让学生在读课
文时,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什么是火烧云?学生看后就很清楚地
知道读课文的要求是什么?学习3至6自然段时出示的学习要
求:说说从那两方面讲了火烧云的变化,也是具体清晰明白。
再是抓住“颜色多”“形状奇”“变化快”感悟景色美。
于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积累,例如,在学
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部分时,于老师引导学生从“红通通、金灿
灿。”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
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
一会儿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
这一特点。写形状的语句“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子?
怎么变化的?”也体现了形状的奇和变化之快。同时在教学时,于
老师还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火烧云的美,从而
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
所以,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是非常成功的,她的成功,与她*时
认真扎实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本文发布于:2023-11-30 11:29: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314943365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火烧云》评课稿3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火烧云》评课稿3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