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

更新时间:2023-11-30 04:19:48 阅读: 评论: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线描人物画

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
2023年11月30日发(作者:山水景色)

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

浅论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

摘要:阐述大学生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现象,从大学生和高校两个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困

难的原因;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从大学生综合素质、面试技巧和学校职业指导等方面来引

导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指导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1.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

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

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

向。同时,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

用人单位注重以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

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大学生缺乏创业观和市场化观念,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

业的崭新天地。

2.大学生面试技巧能力有待提高,缺乏求职技巧训练。由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人们一直

都很少关注到求职技巧这一领域,就像没有被微波信号覆盖的盲区一样被人遗忘。学校毕业的

学生也是一样,我们学校对求职技巧同样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根本不存在求职技巧的问

题,计划经济时期学生一毕业就被国家分配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无需要理会什么求职技巧,只要

学好书本知识即可,不需要掌握求职的技巧的知识。虽然到了市场经济的今天,毕业生就业双向

选择的情况经过几年,但求职技巧的训练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对求职技巧的要求是淡泊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劳动力的

价值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有市场存在就会有竞争,而劳动者在竞争过程中,如果不掌握一定的

自我推销艺术,纵使有一身好功夫,也有可能被招聘单位冷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3.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

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

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

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

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

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4.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市场化。当前,高校

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

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就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

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

着较大差距,使人与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

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

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原因中找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对策来引导大学生

就业,这个关系到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化的指导工

作:

首先,引导职业社会化观念,循序渐进地改变传统就业取向。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需要一个

过程,职业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个人兴趣和志向的转变以及就业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

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要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把就业指导渗透到各

科教学中,任课老师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阐明它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引导学生

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同时,各专业学院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号召教授、副教授担任学生导师,

带领学生进入项目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并利用自己在做项目和做科研过程中与用人单位

建立的联系,积极向有用人需求的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全员促进就业。

第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太学毕业生是高校

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

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

新意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提高面试成功率。面试一般有较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但招聘

者在招聘人才时往往要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巧妙地向应聘者提出各种不期而至的怪题难题,令你

防不胜防,从而使你褪去包装露出庐山真面目,迫使求职者临场发挥能力的现显。这时,你不

仅要有备而来,更要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真实地展现自己最

优秀的一面,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被挑选出来。

最后,大学生要善于自我调适,进行科学职业规划。大学生也应面对市场需求,做出积极的

调整,在心态和观念上,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应逐步调整与完善:

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

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

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

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

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

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

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

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

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

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提高就业质量的关键

摘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在教育中体现实用性和直观性,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

向,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职教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职

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提高。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能力 就业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从八十年代开始已有二十多年了,虽然培养了大批的一线技术工人,为我

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较大贡献,但目前的中职教育并不乐观,每年有大批职高毕业生走出校门,

而企业却出现严重的技工荒,难以招工到技术较熟练并能适应本岗位工作的技术工人,许

多中职毕业学生因某些职业能力不够而得不到企业的青睐。长期以来,在普通高中热度依旧

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是因为进不了普通中学而被迫到职业学校就读,学生在

心理上存在对学习的自心信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普遍不足,所以在

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虽然在国家的重视下有所改观,但与普高相比也普

遍较差,而且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领导与教师在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上也不十分清楚,

重理论教学轻职业能力的培养依然存在,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有些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工作

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素质不高,很难培养成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把造成

中职教育的困难因素很大程度上推给了学生方面,根据目前情况,中职教育困难主要并不是

因为学生的而造成,而是在于教育管理者等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相关人员思想观念上。转

变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也是促进职高学生的就

业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作为职教工作者必须认真分折教育对象,思考职教的教学方法,端

正教学理念,明确教师教学能力,应从下面几点考虑。

一、教师素质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师资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师资,有自己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

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在中职教学工

作中必须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育思想,高素质的教师能够言传身教和引导学生学

会做人、学会做事,目前中职学校我们仍提倡具有理论和技能双项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育理念下,双师型的要求是既要有理论知

识和技能教学能力,又要有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

力、学习能力和方法能力为课程目标的条件下,需要教师除了具有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之外,

还要对该专业岗位的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非常了解,教师如果没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就不

能合理地设计课程项目和行为的过程,无法适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可以借

鉴先进国家职教教师教一门专业、会两门专业、学第三门专业的做法,教师只有处于高瞻

远瞩的地位,才能设计出好的课程实施方案,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促进学

生素质的提高。要重视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育,要把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教

育同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具体地结合起来,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自

己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在主观上的学习积极性,

给学生一个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课程方面的思考

职业教育主要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职业教学的理论学习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

不求过深、过精的理论讲授,而是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来确定。因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

应根据学生的基本素质,参照不同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理论水准来确定,做到因材施教。目

前,我们中职学校的课程基本上按学科划分,采用学科系统化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教材往

往具有难度深、知识全、内容专的特点。中职学生与其同龄人相比,大多是学业上的失败者,

是应试教育的牺牲者,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注重逻辑思维的教学环境中存在着比较

强烈的畏学、厌学情绪,但形象思维不错,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思想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

平、现有基础和兴趣的基础上,把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生产活动过程中的规律所表现

出的形象思维为特征,按照工作过程的循序,贴近实际生产需要,精选学习材料,把涉及到

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绝不讲空洞的抽象的而与实际操作没有关系的理论知

识。也要求课程方案的描述直观、生动和有趣,打破学科体系,开发直观形象的教材为学生

提供适应劳动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减少文本知识

对学生拷贝的诱发条件,促使教师多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方法。中职教育的

课程应以人的能力为本,并与终身学习的思想相结合,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实现人的

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终身发展的社会人。以完善个体人格、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

认真落实宽基础必需和够用的原则,根据培养要求,降低知识深度,拓宽知识广度。

增强职教课程的实用性,摆脱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存在不足的卑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技能

的能力。

三、以能力为本位

良好的职业能力能使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终生受益,他体现了职业教学的整体质量,也体

现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观念。目前,中职教育现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本位 (口头上高呼以

能力为本位),而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考虑,教师在教学时追求最大

限度地将知识传递出去,衡量老师讲课好差的重要标准就是灌输了多少知识,学生接受了多

少知识,认为教学就是智育,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取得一份知识行囊,而先进国家的职业教

育教师追求在一节课内让学生在能力方面尽量提高,并不局限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

所以如何将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转化,是我们中职教学必做而且要做好的课

题。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要求我们的教学重点放在具体的行动上,必须体现学生的主

体性,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和眼睛,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全

方位地参与,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的立足点是

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

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营造友好、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

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让学生通过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同一回事,都是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和学生的

做事培养,只有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快速增长,要求也在不断上升,企业

不仅需要员工掌握一定职业技能,而且要求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开拓和创业精神

等职业能力,这就要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提高学

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能

力,必须要求从事中职教育的广大工作者抛弃传统陈旧的教育理念,认真地客观地分析教育

对象,变革教育方法,只有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就提高,企业欢迎,学生就

业质量满意,中职学校才能得到发展。

探讨高校如何开展学生就业工作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高校的办学方法、社会责任、学科定位等都亟待改变与完

善。时至今日,毕业生就业率已经成为衡量一所普通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

以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为着眼点,从更新办学思路、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

等方面,浅析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学生就业 办学思路 教育 自主创业

0 引言

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

展阶段。高等教育产业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之而来的,是对于高校的评价之中,大学生

就业率成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我国宏观就业形势趋紧。有关调查

显示,目前的经济形势变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已产生相当程度的不利影响,在毕业生总量持

续增加、需求相对缩减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那么作为一所普通

高校,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论述。

1 更新办学思路求发展

准确定位办学思路已经成为各个普通高校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要坚持教育为社会服

办学适应社会需求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实现专业设置由追求扩大招生

效果到适应社会需求的根本转变,明确以行业、专业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拓宽专

业口径为主线,以同类专业转向为补充,全面、协调的发展思路,平衡供求关系,实现健康

发展完成办学以就业为导向的舆论阶段向办学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阶段的转变,形成传道与

育人的结合,课程设置与技能考核标准同步,学生管理、教学质量与就业管理并重,学生思

想教育与就业教育接轨的良好格局。

2 统筹兼顾,构建和谐校园

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至上而下的齐心协力,更需要部门间的支持、配合与

默契。坚持以人为本,重点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我们用这个核

心来统一思想,实现各项措施的相辅相成,围绕中心工作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就是

统筹兼顾。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我们要认识

到把社会调查、研究与专业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提高办学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把专业评估与专业建设及调整结合起来,提高专业设置及办学规模的科学性把新生人学教育

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结合起来,明确学生的奋斗目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职业教育结合

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含金量把学生日常管理与就业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风校风的建

设。

3 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如今,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牵动着大众的神经。大学生就

业难,已成为社会性的话题。其实,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

育转变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只是一个相对而暂时的难题。对广大高校学子而言,与其怨

天尤人,不如摆正求职心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就业。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为大学生

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度环境,这个环境既蕴含着参与竞争的无限机遇,也意味着大学生

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就业环境的挑战;既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工作的主动权,也意味着要

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应当明白择业的首要因素不是

高收入、高地位,而是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最佳结合。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把就业当作

职业发展历程的起点,不要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不要与别人盲目攀比。

4 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率,需要政府、

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和参与,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应着重把握

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调整专业,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第二,坚持

特色育人,着力提升人才培养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第三,强化就业指导,全面增强大学毕

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5 鼓励学生勇于自主创业

为努力促进大学生创业,有必要从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就业的高度入手,努力培育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高校可以通过一些成功案例的示范作用,加强创业培训

与创业指导等措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知识,不断促进大学生创业。

6 建立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除了设置独立就业指导机构之外,还应建立培养一支职业化、专

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所谓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应由一

批具有学科前沿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这种模式的积极作用在于:一方面,选拔

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

指导;另一方面,能不断依托科研来系统总结就业经验,进一步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就业

指导实践更全面、更系统,最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

7 重视和加强心理咨询与服务机构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这是人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处于成型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情绪也不稳

定,在面临就业等一系列困难和挫折时,心理的冲突和矛盾便会发生,从而产生迷惘、烦躁、

紧张、忧虑等不良心理现象,造成心理失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是心理障碍毕业生求职就业

的有效指导者。对于在求职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毕业生而言,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是他们倾

诉郁闷的地方,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老师是他们的倾诉对象。具有熟练心理辅导技巧和就业

指导知识的心理教师可根据毕业生求职的身心感受,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帮助他

们克服不良心理因素影响,使他们坚定信心,再鼓勇气,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取有效的

方式、方法,积极参与竞争竞聘,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8 开展就业拓展教育

就业拓展教育就是依托就业工作在全体学生中开展系列就业教育,我们可以通过检验

就业拓展教育的效果来评估就业工作的效果,这对发挥就业工作潜能,引导和推动学风建设

具有重要意义。普通高校可以通过就业工作建立学生实训中心等机构,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

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保证学生的就业,提供提前一年熟

悉岗位的平台;依托校内外讲座团、网络课堂、企业人力资源服务等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生

涯规划服务,增强学生职业规划的主动性,对学风建设形成有力支撑;就业拓展教育能够成

为丰富学风建设的载体,提升工作的有效性;就业拓展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信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9 桥梁和纽带作用

由于党员毕业生通常都能较早落实就业单位,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来协助老师开展就业

工作。一方面,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每个党员对口几位就业弱势的同学,

及时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求职意向和求职心理,提供就业信息并解决思想困惑。另一方面,

由于四年级学生大多数都处在离校实习阶段,学校与学生的沟通不通畅,此时学生党员便充

当班级的就业联络员,利用网络等信息平台将学校的就业信息有针对性的发布给到需要的同

学。

总之,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上的定位,对学生的就业具有直接决定性影响,

学生能否就业关系学校的生存力和发展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顺利就业具有积极

作用。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把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任务之一

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求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

模,改善就业结构。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具有深远愈义。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国家的稳

定,社会的和谐,个人的发展,随着高校扩招,全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推进到了一

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就业工作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实现全体学生的顺利就业。在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天责.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职业技术研究.20043.

[2]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3]十七大报告全文.南方周末.2007.3.25.

[4]张推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宋重冰,桥船之光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

有关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实现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存在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文章在阐述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内涵

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实现途径,以期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

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联动机制 实现

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高校人

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表现为社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与高校无效供给、社会有限需求与

高校过多供给的矛盾。实践证明,靠高校、政府或者企业等单方面的努力来解决这一矛盾,

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高校、政府、企业联动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

社会需求的对接,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内涵

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是指高校、政府、企业等主体以共同利益与制度约束为

基础,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供需平衡为导向,共同承担责任,加强优势整

合,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过程和方式。其内涵包涵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益共同体的重

构。在此构架下,高校、政府、企业在大学生就业中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二是

就业工作实现高校、政府、企业一体化整合,充分加强和发挥政府的桥梁、激励与导向功能,

促使各方利益与责任的有效联接。三是通过联动实现大学生就业平衡。高校根据社会的需求,

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社会积极吸纳大学生。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实现

(一)加强三大主体整合

1.形成校企联盟

企业通过设立大学生奖助学金、创新基金,以及开展与高校合作办学,加大对人才培养

的介入力度,增强大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通过建立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接收大

学生到企业实习,激活企业学习创新的氛围,为选拔所需的人才提供机会。高校充分利用企

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2.加强高校与政府合作

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强化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职能,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

的扶持政策。高校应善于将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转化为自身的办学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

智力优势为政府排忧解难,保障政府重点工程、基础工程、创新工程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

效需求。

3.积极推进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

高校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企业

应及时向高校反馈人才需求与要求,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并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规划,对高

校和企业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与使用提供科学化的建议与制度化的扶持。

(二)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实现的条件

1.拓宽办学主体来源

普通高校应立足当地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扎根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以培养具有

国际视野的、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高层次精英人才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要拓宽办学途径,以

地方为主,社会与企业参与,争取海内外各界支持,鼓励有资质的个人或民间团体兴办各级

各类学校。

2.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应开放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和研究中心,引导和鼓励具备相应规模和条件的企业兴建

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或者与高校共建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积极吸纳大学生参与就业

前培训和实践锻炼。要充分利用高校、政府、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领导、企业家、知

名人士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课程建设,加强创业教育,创建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创新

创业条件,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3.调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

应建立社会化的高效就业人才市场和人才测评机构,完善就业预警机制,发挥市场机制

在就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强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

咨询五位一体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人才为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机制,推进就业观念的转变,营造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改善制度环境,强化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实现的保障体系

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联动长效机制的法律制度体系。要在《就业促进法》的基

础上,出台针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明确高校、政府、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和

大学生就业中的权利和义务,并根据财力状况确定各自的资源投入强度与方式。二是加强对

大学生就业联动实施情况的执法力度。要完善大学生就业联动的执法依据,明确执法目标,

强化执法程序,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执法中的重要职能作用,切实推动高校、政府、企业各

自责任与功能的依法发挥。建立由高校、政府、企业代表组成的大学生就业联动争议仲裁机

构,主动协调三方责、权、利的不平衡、不对等现象,积极处理各种利益纠纷与矛盾。三是

增强法律意识。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作为一种新的责任、利益协调机制,有关方面应加紧相

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与制定。高校、政府、企业应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自觉增强大学生就

业联动的法制意识。

2.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调控优势,发挥在大学生就业联动中的推动作用,

促进高校与企业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合作。政府应将企业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基地

的建设纳入统一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体系,拨划专项经费给予支持。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基

地、实习基地的确立与建设要采取项目申报制和评估制,对考核合格的基地,给予建设企业

税收减免、项目支持、贷款担保等优惠配套政策。同时,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估,

实现资源投入与大学生就业挂钩。加强对创新教育的投入力度,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营造

相对宽松的创业氛围。为到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落实待遇,增加柔性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张建国.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4):306-307.

[2]蔡克勇.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上)[J].理工高教研究,2002

4):5-11.

[3]李瑞学,孙官耀.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

14):22-23.

浅谈高校毕业生为何就业难

摘要:高校毕业生现阶段大量失业,对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江苏地区属

于中国经济较发地区,为什么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平稳增长呢?其主

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扭曲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

社会需求总量失衡;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堵塞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

导致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失业原因

最近几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在70%80%之间徘徊。2005年,全国新

增高校毕业生失业者约92.6万人,2006年这一数据估计超过100万。就江苏而言,2007

年约有26.625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当年毕业初次就业,仍有约8.875万人在毕业当年失

业。20072008年间,江苏地区累积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总量超过11.73万人。高校毕

业生的大量失业,对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至少产生以下负面影响:造成了中高层次人力资源

的浪费;挫伤了城乡居民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影响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江苏地区属于中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为什么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

平稳增长呢?笔者经过一年多的调查与课题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扭曲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是指,接受高等教育能使一个农村青年有机会改变农民身份,

转为城镇居民,进而成为正规部门的劳动力;或者使城镇居民从非正规部门就业转换到正规

部门就业。正规部门的特征是,工作相对稳定、工资和福利比较好、具有完备的社会保障,

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少数大型外资企业等单位。非正规部门的特征是,

工作相对不稳定、工资和福利一般、没有什么社会保障,主要包括中小私营企业、部分外资

企业等单位。目前部分正规部门雇佣的合同工、临时工,也属于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员。两个

部门劳动力的收入具有天壤之别,比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还大,相当于白领阶层与农民工的

收入差别。

过去,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实行统一分配,任何人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实现这一惊险

一跳。现在,随着扩招和就业的市场化,只有部分大学毕业生能实现这一转变。从2005

的有关调查数据推算,只有44%左右的高校毕业生进入了正规部门就业。过去中国农民要

转换为城市居民,除上大学外,还有参军、国企招工等途径。目前国有企业不再向农村招收

正式职工了;部队复员转业人员也不一定能改变身份,进入正规部门工作。接受高等教育,

特别是接受公办高等教育,成为了广大农村青年改变身份的主要甚至唯一渠道。这凸现了高

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的价值。

高等教育转换功能扭曲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般来说,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是

随着教育年限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即小学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初中的,初中的大于高中的,大

学的最低。在中国,由于高等教育具有身份转换功能,改变了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曲线,大

学教育的真实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人们按照这种投资回报率曲线对接受教育的情况进行选

择,从而扭曲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首先,上大学成为城乡居民接受基础教育的主要目

标甚至唯一目标。一般来说,劳动力选择接受什么程度的教育,是权衡投资收益后的理性行

为。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提高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民

工工资太低,上大学预期收入还是比较高的,上大学还是有吸引力的。很多家庭存在就业预

期滞后,认为上大学后进入正规部门的就业概率是100%,不会想到2005年这一概率就降

44%。在他们心目中,上大学的预期收入,比上大学后实际收入要高。这势必增强人们

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在现有政策不调整的情况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会非常旺

盛。其次,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比例过低。现在很多人认为,职业教育落后,与普通高等教育

发展不平衡,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有调查显示,在江苏省中职毕业生,无论什么专业,就业后待遇普遍偏低,一般也就是

每月几百元收入,月工资不足1 000元。他们的收入远远低于江苏省2005年职工1 746.4

元的月平均工资,与正规部门就业人员的工资差距更大,如果算上住房、医疗、养老等各种

福利保障收入,差距就更大了。在苏北中职毕业生的工资就更低了,很多人的月工资不足

500元。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逼迫多数青年不能理性地选择上大学,导致整个社会高

职生比例过低,普通毕业生过多,毕业生供给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不匹配,增加了大学生

的就业难度。

高等教育转换功能保持了公办高等教育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提高了城乡居民接受高等教

育的成本。虽然允许民办高校的存在和发展,但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是没有资格进入正规部门

就业的,比如转户口,考公务员,进入国有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等等,这样,公办高

校通过垄断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保持了公办高校的实质性垄断地位。民办高校的毕业

高校。

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导致人们普遍存在高回报预期心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但是其改革的效果与其他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改革一样,尽管收费实

行了市场化,但其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还是计划经济下的做法,比如,教育内部改革停滞不前,

高校毕业生的质量不符合市场的需求。也就是垄断提高了培养成本。首先,从学费占人均

GDP的比例来看,美国和日本两国该比例在5%10%之间,加拿大的比率为7.2%,江苏

46.15%。其次,从学费占人均收入来看,在世界范围内,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一般在

20%左右,如果过多超过这个比值,就意味着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立

高校生该比例为10%15%左右。20012005年期间,江苏省人均上大学的学费占城镇

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分别为66%59%54%48%4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分

别为192%184%174%155%140%。这一比例实际被低估了,因为它是以2003

的生均收费4 557元计算的。而有调查研究表明,20032004年度,减免后生均学费支出

约为5 327元,必须支出生均约为9 800元。因此,在苏北地区,上四年大学要花费一个强

壮劳力35年的纯收入。这远远高于国际上的一般水平,使高等教育成为很多家庭的重大包

袱。更重要的是,过高的受教育成本,使得许多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很强,存在有业不就

现象,即有些大学生在现有岗位或职业不能满足他们的择业理想时,主动放弃就业。在这种

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驱使下,许多高校毕业生过分偏好高薪、高门槛的工作,排斥低门槛、

低报酬的工作,结果落入失业的境地。

二、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失衡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属于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失业最根本的原因,应当源

自于市场的力量。中国作为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建立

与完善正是成功转型的关键之一。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有效

的劳动力市场,尽管由于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的一些因素,劳动力市场还远非完善,但相对计

划体制下是有效率的。尤其是针对高素质人才的一级劳动力市场相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学毕业生就业是属于这个一级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从这个市场

的供需两方面来考虑。

高校连年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大量过剩。从供给方面看,连年扩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

直接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有人认为扩招与就业难并没有必然联系,高等教育由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自己就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但事实上大规模

扩招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工资溢价的下降以及蛛网效应;过快的扩招导致

高等教育信号发送机制作用削弱。在短时期内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必然会使上述比率有一定

程度的下降;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招并不意味着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数目的同比增加;

招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相当程度的结构性失业。事实上,现在的就业情况是求大学生、硕士

生容易,寻高级技师却很困难。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左右,其中

技术工人约7 000万,高级技师只占0.41%,技师也只占3.1%。而另一项对全国3 000

家企业进行的调查则表明,58.5%的企业管理人员短缺,却有近80%的企业缺乏技术人员,

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这是造成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业发展用人需求与高校毕业生求职需求失衡。现阶段,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的主要流向

将是第三产业。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当年普通高校毕业生84.5%都流向了第三产业。

另一方面,一定时期的就业是与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状况息息相关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

必然与相应时期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第二、三产业

都有非常迅速的发展,但主要仍是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无论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增长

速度上仍然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从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中国三个产

业增长的绝对数字都高于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有着较高

的经济增长速度,GDP总体增长较快。但如从三次产业增长贡献的相对比来看,中国的GDP

增长三分之二以上都是由第二产业的增长带来的,第三产业的贡献则不到1/3。而发达国家

中除韩国外,其他国家都恰与中国相反,GDP增长的2/3以上甚至90%以上都是由第三产

业的增长带来的。应当看到,作为大学生的主要需求方第三产业,其发展是比较落后的,已

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瓶颈。

三、三元经济社会结构堵塞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从各个部门劳动力所能享受的待遇来看,中国经济社会不是二元结构,而是一个三元结

构,它包括城市正规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农村。如前所述,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

力享受高工资和完备的福利;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仅享受低工资和部分福利;

民的工资更低,能享受的福利甚微。三元结构主要不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而是由以户

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福利体制演变而来的。城乡经济社会的三元结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

面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首先,三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高等教育身份转换功能存在的基础。上述三个部门,存在巨

大的收入和福利差距。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在三个部门就业的劳动力的实际收入和

福利会趋于一致。目前非正规部门与农民的实际工资是差不多的,原因是农民基本上可以自

由选择在农村还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同样技术的劳动力在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工资却

相差很大。问题是,在正规部门岗位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进入者?进入这些行业的一个

基本条件是接受公办的高等教育。并且是进入正规部门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从过去的要中

专、大专生,到现在的要本科生,甚至要硕士生、博士生;从过去的一般大学毕业生,到现

在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甚至海归生。尽管现在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大学生的比例在下降,但

是,不读公办大学是几乎没有机会进入的。特别是,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存在巨大的工资

和福利差距,尽管进入的可能性下降到了44%,但是这一预期收益比普通劳动力预期收入

还是要大很多。可见,经济社会三元结构能给接受公办高等教育的人带来巨大的预期收益,

从而赋予了公办高等教育的身份转换功能。

其次,三元经济社会结构挡住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路。由于非正规部门没有健全的用

工制度、合理的工资和福利体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其待遇对大学毕业生还是没有什么吸引

力。目前私营个体经济占了江苏省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是吸收的大学毕业生与此很不成

比例。2005年当年毕业的已就业的大学生,只有16.3%到私营企业,9.5%到三资企业就业。

从全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这一比例更低。截至2004年底,江苏省目前只有4.7%

的本科毕业生和2.7%的研究生到私营个体企业被雇佣就业。因此,有一部分人觉得高校毕

业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就业,是其就业难的原因。其实,这些人只是看到了表面

现象,没有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经济社会的不合理分割,导致经济快速发展的部门不能

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去就业,挡住了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处。

四、人才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

高校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毕业生需要通过

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需要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是双向选

择的过程。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求职需要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薪资待遇、具体工作等实

际情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需要了解高校毕业生求职的真实信息,包括其知识结构、综

合素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由于目前江苏省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着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

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这就会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的发生:第一,

高校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接受培训后没有多久就主动跳槽,或者是根本适应

不了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被淘汰,从而促使企业招工风险加大而很少敢招收毫无经验的应届

毕业生。第二,一些高校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进入企业后发现事与愿违,但某些企

业会依靠占有档案非法索取高额违约金,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与这类单位签订聘用合

同。江苏省的人才信息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与就业信息缺乏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造成高校毕业生择业的盲动性加大,提高了其就业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不

了解人才市场行情,对市场上的某些用人需求信息缺乏对比和综合分析,也难以辨别真伪,

就业期望自然就会偏离实际,降低了其求职成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赵人伟,等.中国居民收入再分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张车伟,蔡昉.就业弹性变化趋势研究[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2,(5.

[3]张车伟.失业率定义的国际比较及中国城镇失业率[J].世界经济,2003,(5.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2002]文件汇编[M

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 社,2002.

[5]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7,(3.

[6]彭松波,陶进.大学生就业负担心理的援助模式[J].教育论坛,2006,(1.

[7]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7-100.

[8]方夷敏.半数本科生薪酬期望高[N].扬子晚报,2004-02-10.

[9]2004年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7.

[10]孙秀华.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6,(6.

[11]江苏省政府统计局.2007江苏统计年鉴:第1[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

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

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

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

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

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

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

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

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

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

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

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

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

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

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145,2003212,2004年达到280,2005年将超过300,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

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

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

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

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

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

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

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

: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

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

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

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

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

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

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

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

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

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

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

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

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

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5.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

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

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

会失之交臂。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

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

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

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

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

;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

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

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

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

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

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

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

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其二,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

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其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

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

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

调整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

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

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

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

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

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

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

理配置。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

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

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

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

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

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

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

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

,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89.

[4]2004年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个人择

研究青年就业的主要相关因素

摘要:青年就业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从个体来看,青年就业是青年实现职业理想的唯一选择;

从社会来看,青年就业是 青年享受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拟通过对中国青

年就业的九个主要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找寻 解决中国青年就业问题的切入口和着力点。

关键词:青年研究;就业问题;相关因素

安居乐业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乐业的前提就是就业,充分就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

径。经济学家认为,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还是市

场机制的失灵都将导致失业。青年就业是一个系统的社会问题。从个体来看,青年就业是青年实

现职业理想的唯一选择;从社会来看,青年就业是青年享受社会福祉、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青年本应当是就业的强势群体,是劳动力市场选择的主要目标人群。但现实是青年就业形势十分

严峻,据世界劳工组织统计,以2003年为例,全世界青年失业率达到14.4%,占失业人口的比

重为47%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在我国下岗和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人员占的比例为30%

青年与其它人群相比,他们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社会的财富,高的青年失业率正在浪费人类有

史以来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年青人的才华和精力。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显示:只要失业的青

年当中有一半人能够就业,他们的创造会相当于去年全球生产总值的4%全世界许多青少年工

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试图为人类找到一条解决青年就业的路子。

本文拟通过对中国青年就业的九个主要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找寻解决中国青年就业问题

的切入口和着力点。

相关因素一: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传统微观经济学认为,失业的原因是过多的劳动力角逐

过少的工作岗位。但这一说法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并存的情况,

即失业与空位并存的问题。因而,现代的经济学家开始转向采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失业问

题。国民经济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就业研究的重要对象。

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

途径。美国战后最富有创造性的经济政策制定者之一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经济产出与

失业之间的关系,即现在广为人知的奥肯法则。奥肯法则指出:“GDP相对潜在GDP每下降

2%,失业率就上升1个百分点5;同样地,GDP相对潜在GDP每上升2%,失业率就会下降1

个百分点。这也就是说,如果实际的总产出低于潜在的总产出,经济的增长就会促进就业水平

的提高。这就十分清楚地指出了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逆向关系,即经济增长率越高,失业

率就越低。虽然奥肯法则也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会出现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

象,但奥肯法则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的一般规律,对于我们通过发展经济

来解决失业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有专家指出,只要国民经济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我国就

能够基本保持就业形势的平稳。

相关因素二:工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建设世界制造业基地是我国当前一项重要经济发展政策。

工业化的趋势之一,就是大量使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这必然会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造成就

业弹性在技术进步作用下急剧下降。可以说随着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工业的就业弹性下降

甚至出现负增长是不可逆转的。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健全,企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业纷纷释放出多余的劳动力,造成大量的社会失业,也就是经济学家所经常提及的非公开失业

的公开。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

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但自进入21世纪以来逐步缩小,我国目前总体就业弹性为0.1

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只能带动0.1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而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就

业弹性大约是0.30.4

对此,有专家建议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有些专家还出来表态,劳动密集型产业并

不就是低技术含量产业,比如,软件生产是标准的劳动密集型,但同时也是知识密集型。从中国

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提高第二产业的技术含量的趋势不会也不可能逆转。为解决就业,我国可

以优发发展具有民族特色、一定工艺含量的手工业,实现经济效益特别是出口效益与就业效益的

相统一。

相关因素三:三次产业比例。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构成决定就业的产业分布。三次产业之间的

就业弹性不尽相同,加快发展就业弹性强的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在改

革开放前极高,达到0.93,比国民经济就业弹性0.44高出一倍多。1991-2000年农业就业弹性

转为负数,为-0.203,这一数字符合我国工业化趋势,但依然过高,表明我国农业集约经营时代

远未真正到来。而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正如前分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革开放前的26

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高达0.544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一直较高,并基本保持稳定,1979-1990

年为0.6741991-2000年为0.618,这与第三产业的行业组成有关,其中商贸餐饮、批发零售

等传统行业技术含量低,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其它如通讯信息等因技术进步成长起来的

新兴行业,正方兴未艾,对劳动力都有较大需求,因此第三产业应是补偿技术进步减缓就业增长

的主导产业,也是提高综合就业弹性、解决就业问题的最主要出路。

目前,我国服务业以35%左右的增加值吸纳将近70%的就业人口,在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

服务业的方针指导下,服务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将有较快增长,总体规模、产值份额进一步扩大,

有利带动就业增长。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的一个共同要素就是人口聚集,然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不高,城市人口少,规模扩张缺乏动力,劳动力需求也就有限。如果能适当松动户籍制度,第三

产业还有提高综合就业弹性、吸纳劳动力的极大空间。

相关因素四:就业援助上的忽视。就业政策是涉及一个国家人口、教育、社会保障等各个方

面的政策。由于青年与其它人群相比,具有相对的就业强势。加之青年大多数家庭负担不重,

计依靠父母问题不大,而不象成年人,一人失业全家牵心,这就使得政府部门很容易产生对青年

就业问题的忽视,或者虽然重视,但在具体政策上,没有实质性援助。甚至有专家和政府官员还

认为,在就业岗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与其让成年人失业,莫如让青年失业,这样产生的社会震

荡会更小。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国家一开始重视就业问题,最早实施的就是“4050”工程,出台

优惠政策最多的也是“4050”工程。虽然本文在随后将论述解决青年就业最佳途径是引导青年创

业,但青年创业也需要相应的扶持政策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特别要引起重视的是大学生

就业问题。发展经济学家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发展,由于知识青年对就业岗位的较高要

求和非知识青年对就业岗位的较低要求,知识失业问题不可避免。当前,随着中国教育从精英

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这个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相关因素五:职业发展上的年龄偏好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论资排辈的国家,嘴上没毛办事

不牢这句俗语充分表达了这种文化。这使得年轻人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容易被遗弃,只能占据

一些不是很好的岗位或从事一些不是很重要工作,使年轻人很难有职业成就感。这就降低了青年

对工作的依赖度和忠诚度,使青年的工作欲望下降。比如,国家在职称评定方面有严格的年限规

定,年限有时候超过了能力,年轻的优秀人才要评为工程师、教授要经过严格的所谓破格。中国

传统文化还讲究苦尽甘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但青年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每个年轻人都有其自身的性格、

兴趣、特长和爱好,如果社会能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用其所长,用其适时,那么,相当多的青

年人就会在最佳时机、最适当的岗位,发挥最充分的作用,就能得到最好的成长,对社会作出最

大的贡献。相反,如果环境不好,青年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名曰磨炼,实则折腾,只能导

致青年事业的受损。这种人为设置青年就业障碍的现象目前还没有被人们所重视,这成为影响青

年就业的深层次社会原因。

相关因素六:就业观念。就业观念是决定青年就业选择的内在驱动。整体来看,当前青年的

就业观念日趋理性,择业观念与时俱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青年有自己的理想,但

服从国家分配,择业标准依次为:社会地位,社会意义,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20世纪80

代中后期青年们开始重视经济收入,既要地位高,也要挣得多20世纪90年代前期第一职业

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要找到最佳结合点择业标准依次为:

发展前景,施展才干机会,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青年的择业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

场经济的发展完善而不断演进。当前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机制拓展了青年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

机会。一个人能否就业,到什么岗位就业,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和市场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个人一生可能要换几次甚至十几次职业。许多青年都改变了过去那些诸如一条路走到黑

择定终身屈就不如等待等观念,树立了自强自立、不等不靠重事业,轻地域;重发展,

轻待遇;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能力和岗位匹配待遇与贡献一致的新时期择

业观,就业预期日趋理性。

部分青年的择业观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相适应。部分青年仍然钟情于铁饭碗,认为只有

国家提供的工作才算正式工作,这种择业观念的偏误极大地限制了青年的就业门路,使其长期不

能就业;部分青年对长期工较感兴趣,而对临时工却不大愿意承担。这种择业观已成为其就业的

最大障碍;不少青年不愿从事苦、脏、累、险和个人认为有失体面的工种,有人没活干,有活

没人干的现象比比皆是;青年的就业观念不是天生的,主要靠后天的养成。加强青年正确的就

业观念培养,既要加大对青年的教育力度,更需要加强社会就业评价的引导,重塑劳动最光荣的

优良传统,尊重体力劳动的成果,将每一个行业、每一种所有制、每一个工种都纳入社会就业评

价体系,使行行出状元成为可能。

相关因素七:就业物质崇拜。当代青年生活在一个更以人为本、适合个性舒展的时代,这很

容易造就青年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意识。市场经济本身的不足也会造成青年过份注重物质利

益,甚至成为拜金主义者。这反映在青年就业上,表现为青年的就业物质崇拜。这种物质崇拜

使得青年在择业时一般要选择待遇、条件较好的行业、岗位和地区就业,一方面限制了青年的择

业视野和职业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使得西部、基层、艰苦行业缺少人才支持,导致非良性循环。

这种物质崇拜还使得青年在职业生活中缺乏奉献精神,过于将工作付出与收入回报挂钩。这严重

偏离了全社会对青年的就业预期值,使得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中年人,这部分人群在计划经济年

代养成的奉献意识成为就业的最大优势。加强青年奉献意识的教育,成为提升青年就业能力现实

的、紧迫的、重要的选择。

相关因素八:工作技能及经验。作为正在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代,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欠缺

是青年无法改变的现实。劳动力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脱节是青年缺乏工作技能的主要原因。知识

经济主要是靠知识技能,但传统教育重学历轻技能,重文凭轻实践。不少青年人只有普通学历文

凭,缺乏企业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结果只能是望岗兴叹。在农村,许多返乡学子只会ABC

连基本的耕种知识反而不知,影响了青年在农村的就业。近年来,技校招生和就业红火成为最好

的例证,极端的例子还有大学生毕业后又返工读技校。另外应当引起注意的是,招聘企业千篇

一律的工作经验条款,遏制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热情,导致大学生签约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

降低了青年的就业率。

相关因素九:青年创业意识和能力。在市场条件下,就业具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雇佣就业,

二是创业就业。创业就业对于雇佣就业来说,具有倍增效应,一个人实现成功创业,不仅解决

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数倍于自身的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仅仅靠在现有岗

位中进行调剂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变安置型就业为开发型就业。研究青年

创业就是要通过扩大青年就业的份额来促进全社会就业的盘子的做大。当代青年是改革开放以后

成长起来的,对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强,没有思想束缚,具有创业的激情,是最有可能成为创业

型人才的群体。

创业意识是决定青年是否投身创业实践的首要因素。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来源于实践,又对

实践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心理学家则认为意识是人的大脑中的能够决定人的选择的内心源动

力。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9年前开展的一次关于青年就业方面的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

的是自己创业,而今年的调查结果排第一位的却是从事党政机关干部。这一方面说明近年来国

家公务员待遇提高了,对青年的吸引力上升,另一方面也说明,青年的创业冲动有所下降。特别

是近年来,社会上比较流行在校大学生创业,但就目前大学生办公司的实际状况来看,结果并不

令人满意。据悉,上海大学生开办的公司有70%倒闭。一项权威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公司或

卖或并,一半以上的公司由于资金问题根本无法投产。本科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研究生的成

功率也仅达5%。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的创业激情。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关键在于青

年的创业能力还不能完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

探析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及解决方法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本文从市场就

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

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后,无论是政

府、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

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就其原因及其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从市场就业环境看

(1)毕业生供需矛盾加剧。据教育部统计,随着大学扩招的展开,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

近百万的数量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80万,2007年已增至495万,2008

年达到559万,而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将超过600万。毕业生人数每

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

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

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2.从高校来看

(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从总量上看,我们

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

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

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

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

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

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

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

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3.从用人单位看

(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

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

历。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

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

岗。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

业生的就业压力。

4.从毕业生来看

(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

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

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

(2)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

招收的大学毕业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以及适应时

代发展的创新能力。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适应性不强。社会的期望值

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

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

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

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

分析评估各类信息,实现供需双方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各级政府、

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应抓紧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需求信息库,提高毕业生就业

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

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

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

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

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

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

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

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

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

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

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

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

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

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

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参考文献: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2]张颖: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报,20046.

[3]徐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

论文网在线

呼啸山庄英文-6年级

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

本文发布于:2023-11-30 04:19: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2891882307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学生就业论文大全.pdf

标签:就业机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