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1月30日发(作者:张栩嘉) 根据就业质量所包含的内容,评价我国目前的就业质量,并试着提出提高国就业质量的措施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就业数量急剧上升,然而,“黑砖窑”、矿难、“过劳死”、拖欠工资、就业歧视等等现象不断浮现,所有这些低质量的就业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我国就业怎么了?就业数量当然重要,可是人们就业究竟是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劳工组织最早提出就业质量这个概念,我国在21世纪初也开始了就业质量的研究。
一、就业质量
(一)就业质量的概念及内涵
就业质量就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是一个综合范畴。就业的本质就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它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的协调。有多少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相应的报酬,这反映的是就业的数量;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好坏,如工作环境如何、工作稳定性如何、取得报酬的高低等,这些体现的就是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的内涵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微观:对个体劳动者而言,就业质量包括一切与劳动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如工资报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就业质量衡量的是劳动者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综合状况。
宏观:而当谈到某个国家、地区、行业或企业的就业质量时,使用的是宏观的就业质量概念,它指的是该范围内劳动者整体的工作优劣程度。
(二)就业质量的内容
就业质量研究的是就业活动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收入情况的优劣程度。构成这种优劣程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就业质量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概况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1.就业中的安全与道德问题(就业质量的最基本问题)。是指1)关于工作场所中的受伤情况和死亡情况;2)不可接受的劳工形式的情况,如被强迫的劳工或使用童工等;3)同时包括一些不公平对待问题,如歧视或工作中的骚扰等。
2.就业中的收入与福利(就业质量差异的主要体现)。就业质量包含的一个明显的内容就是人们工作得到的收入和福利。对这个维度人们一般认为报酬越高,福利越好,那么就业质量就越高。收入的概念被用以宽泛地不仅指人们金钱上的收入,而且包含雇主可能提供的各种福利,包括假期、健康保险和其他工作福利等。
3.工作时间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工作时间的长短及其安排是就业质量体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过长的工作时间或者非自愿的过短工作都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幸福感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除了工
作时间的长短,工作时间的安排也很重要。
4.就业的稳定性与社会保护。一般受雇者都希望有稳定的就业,希望就业中极少存在或者不存在下岗的风险。他们很重视工作本身稳定与否,或者是通过劳动合同和相应的社会保护使工作变得稳定。社会保护包含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产假等。
5.社会对话(就业质量的较高级层次内容)。即受雇者能够组织起来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或罢工。这种权利自由是否存在及其大小,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受雇者与雇主和政府进行社会对话的程度通常被看做是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对话包括各种形式的谈判、咨询,或仅仅是政府代表、雇主和受雇者三方之间关于经济社会政策等共同利益的信息交流。
6.技能开发与培训。这个维度包括两个指标:受雇者接受培训的程度和受雇者的资质低于或高于工作所需资质的程度。这里的技能涉及两个方面,不仅包括受雇者所拥有的能力和培训,而且涉及工作本身要求的技能,两者要匹配。在一个受雇者的资质远高于工作要求资质的环境里,技能是很难得到发展的。
7.工作场所关系和工作激励。是另外对就业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个方面。工作场所关系指受雇者之间、受雇者与上级领导之间的关系与交流情况。现代人们越来越重视与同事的相处关系。工作场所关系和激励的改善,不仅能提高工作满意度,而且能提高工作绩效,减少离职率,减少缺勤率,提高工作士气。
在总量供大于求的前提下,我国就业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并且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同时,国际上一些跨国公司也以社会责任标准认证的方式,把劳工标准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和投资、贸易的重要条件。
一、就业质量和“体面就业”
“体面就业”(Decentwork)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际劳工组织在1998年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的一个战略目标,它包含四方面的内容:
1、促进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主要指1998年6月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及其后续性措施》中所规定的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2、促进就业保障劳工的就业权利,包括资源选择就业方式、培训就业机会、公平就业和平等待遇,以及获得生产性工作机会和体面的报酬等内容。
3、促进社会保护主要指对于弱势地位的劳工群体,提供避免遭遇风险和伤害的社会性的保护措施,包括社会保障和职业安全两个方面。
4、促进社会对话作为沟通和协调劳资关系的主要手段,包括在企业和产业层面上实施集体谈判和职工民主参与,在地方和国
家层面上实施劳方、资方和政府就劳工问题和劳工政策所实行的三方协商。其社会意义在于避免劳资对抗,实施劳资合作。
我国政府积极支持响应了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就业”的口号。2002年5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国际劳工组织在上海共同召开了《体面就业的衡量标准研讨会》。我国当前实现体面就业的关键,是改善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劳动者群体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条件,全面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缺陷与就业的非正规化趋势
我国劳动力市场正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市场逐步成为解决就业问题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明显分化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市场
体制内市场主要指在正规部门就业,往往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权益有保障、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较规范等。体制外市场则主要指在非正规部门就业者,包括大多数的农民工和城镇灵活就业者,其工作往往具有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缺乏管理规范等特点,在就业机会、就业登记、劳动关系处理、工资支付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社会氛围。如许多企业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合同中不包括工资收入、社会保险和福利等实质内容。在劳动用工管理上,人为压低农民工和临时工的工资,甚至拖欠工资,不承担社会保险责任等。
在就业政策上,也存在目标人群的差别。为促进就业,我国实行了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但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失业保障、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只有体制内的就业者可以享受,而将同样需要政策扶持的农民工、城镇待业人员、其他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排除在外,造成了不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二)就业非正规化趋势日益明显
非正规就业者是劳动力市场就业弱势群体的主体。国际上一般把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较好保护的就业称为正规就业,而把那些基本上不受保护的就业称为非正规就业。根据2003年国际劳动统计学家大会对非正规就业的定义,如果一份工作在法律上或实际中属于下列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就称为非正规就业:一是缺乏正式的劳动关系;二是缺乏税收;三是缺乏社会保护;四是缺乏就业福利,如解雇前的事先通知、解雇的经济补偿、病假和每年的休假等。
从统计意义上,就业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各类股份公司以及港澳台和外资投资单位,显然属于正规部门,这些部门的就业无疑属于正规就业;“个体”就业则是典型的非正规就业;“
私人企业”也许很难完全被归入正规或者非正规部门,有些私人企业可能很正规,而有些私人企业则可能不正规;被归入“其他”经济类型的就业情况也许更加复杂,不过此类就业的绝大多数应该属于非正规就业。
我们把国有和集体单位、各类股份公司以及港澳台和外资投资单位以及私人企业等单位的就业看成是正规就业,而把个体和“其他”就业看成是非正规就业,这一划分大体可以反映中国城镇就业的“非正规化”趋势。
统计数据表明,1995-2003年我国就业非正规化趋势日益显著,突出表现为单位就业人数减少和非单位就业人数增加。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般出现的是从“无业”到非正规就业的过程,而在中国,除了类似的过程例如进城的农民工就业,还大量出现从正规就业到非正规就业的过程,例如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时,往往只能选择那些非正规岗位;与此同时,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也主要集中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非正规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就业质量的下降,因为非正规就业总体上来说是一种缺乏保障的就业,其收入水平也较低。
三、我国提高就业质量的主要目标人群
实施“体面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主要目标人群如下:
城镇长期下岗失业人员:下岗人员中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难度加大。在过去两年中,有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都较快实现了再就业,没有就业的人员面临更大的就业难度,特别是一些年近退休、再就业无望的老职工成为老大难问题。少数困难行业和资源枯竭地区,由于传统产业在衰退,又没有替代产业,就业门路狭窄,失业人员积累多,失业周期拉长,再就业的矛盾更为突出。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 根据农业部固定调查点的调查,2005年全国共有10824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上年约增加564万人,是近五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据估计,在未来几年内,农村转移就业的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在全部外出就业劳动力中,有稳定就业岗位(3个月以上)的仅占57.8%,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月平均工资为852元,比上年增长6 .1%。
城镇灵活就业者(非正规就业者):据统计,目前城镇从业人员中,约有5000万左右属于自营劳动者、家庭帮工及其他形式的灵活就业人员。
低学历(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未就业者: 2005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高中阶段毕业生约460万人。另外,还有310万左右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处于失业(受登记制度限制,多数未登记)或半失业状态。他们普遍缺少职业技能,而且被排除在就业扶持政策范围之外,即使在与面临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直接就业竞争中也处于不利地位
,生活来源主要依赖家庭支持。
四、我国提高就业质量面临的突出问题
1、就业岗位供给不足。目前我国虽然每年可增加90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但在新增就业人员中,有很大比例属于政府扶持就业困难群体的公益性岗位,经济增长带动的有效就业需求并不乐观。
2、工作安全性差。据统计,2005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72.8万起,死亡126760人,同比分别下降9.4%和7.3%。但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都比上年有所增加,特别是煤矿等行业重特大事故频频发生。建国以来22起涉难百人以上的煤矿事故,就有4起发生在去年。
3、工作稳定性低。灵活就业者约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20%,其工作性质本身带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在实现再就业的下岗人员中,约有三分之一属于灵活就业或公益性岗位,就业稳定性差,随时面临重新失业的风险。在上亿的进城务工农民中,有稳定就业岗位的不到60%。
4、工资水平低,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长期徘徊不前、劳工权益缺乏保障。据广东省劳动部门对“珠三角”300多个企业的调查,多数企业劳工平均月工资在600元以下,92%以上的受调查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加班,其中近7成企业每周加班超过10小时,个别企业每周加班多达28小时。虽然中央加大了工资清欠力度,但在利益驱动下,工资拖欠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5、劳动关系缺乏规范。劳动者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劳动合同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据估计,目前进城就业的农民工约80%从事建筑行业,其中80%以上没有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劳动协议。
6、社会保障覆盖面低。社会保障主要覆盖国有部门,私营企业、灵活就业者者者、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很低。据估计,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约5000万人左右,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不足3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10%。农民工在城镇用人单位参保在制度方面是没有障碍的,但目前大量进城务工农民还没有纳入养老保险体系。
五、提高就业质量的政策建议
(一)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工业化过程中,将就业增长作为重要的约束条件,在制定宏观政策和投资项目审批中实行就业评估。落实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保持就业增长的原动力,努力扩大就业。
(二)建立行业预警和就业监测机制
建立行业预警和就业监测机制,最大限度减少经济结构调整和行业波动带来的就业风险。首先,应高度关注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重视由于加大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以及高危险行业的治理整顿力度所产生的职工分流安置问题。其次,
应高度关注国际贸易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如纺织业是国内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传统制造业之一,2006年是全球纺织品贸易实现一体化后的第二年,我国纺织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有来自美欧等国的出口设限等贸易摩擦的风险,就业压力将更为突出。
(三)重视工人劳动权益的保护
加强重点行业的生产安全管理,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落实企业劳动保护各项措施;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建立相关责任人的问责机制。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工会等劳工组织的职能,完善集体谈判制度,完善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加强对劳动权益保护的宣传和维权援助,使企业和每个雇员都明确自己的权益和维权途径,并鼓励社会团体和机构为弱势群体提供维权援助。
(四)建立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逐步消除就业政策差别,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他非国有企业职工、待业状态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以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纳入统一的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就业,完善农村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建立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区域劳务合作,推广输出与培训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制定适应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模式,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