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就业分析报告
⼤学⽣就业分析报告范⽂(精选8篇)
在现实⽣活中,报告的使⽤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误的。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
难,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学⽣就业分析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学⽣就业分析报告 篇1
教育的⽬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才,因此⼤学毕业⽣的就业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教育投⼊的回报的开端,⼤学⽣
就业分析报告。在第⼀时间内将教育的成果转化为社会的发展动⼒,其⾸要问题也是要解决就业问题。但有这样⼀份数据:近
年来,⾼校毕业⽣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较突出。是⾼校扩招后本科学⽣毕业的第⼀年,普通⾼校应届毕业⽣⽐2002年净
增67万⼈,达到212万,6⽉份初次就业率为50%;到9⽉,全国⾼校毕业⽣70%找到了⼯作,其中本科⽣就业率为83%,⾼职
⾼专毕业⽣为55%。全国将有300万⾼校毕业⽣,⽐增加78万,就业压⼒依然很⼤。这份统计数据⽆疑向我们表明⼤学⽣就业
所⾯临的严峻形式,就业问题将在社会问题中⽇益突出,因此我整理了⼀些信息,简单分析造成这种局⾯的原因。
第⼀部分:我国的社会因素
⼈⼝“⾃重”引发就业难题。2005年初,我国⼈⼝已经达到13亿,约占世界总⼈⼝的21%,相当于亚洲总⼈⼝的1/3,⽐
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总量还多1亿。巨⼤的⼈⼝“⾃重”对就业形成了沉重⽽持久的压⼒。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莫荣说,⼈⼝总量⼤,劳动参与率(参加就业的⼈⼝与总⼈⼝的⽐值)
⾼,⽽有效需求不⾜,是造成就业压⼒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前,我国城镇劳动参与率⾼达70%,全国平均劳动参与率也
为60%,⽐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值⾼出10个百分点。按此计算,⽬前我国共有接近8亿⼈需要参加就业,相当于美国的总⼈⼝
数的3倍。
从增量上看,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在1000万⼈左右;从存量上看,我国每年城镇登记失业⼈数在800万⼈左右,下岗
⼈员100万⼈,此外还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需要就业。劳动⼒供给的存量和增量压⼒都很⼤。相反,虽然中国改⾰开放26
年来保持了平均9.4%的年经济增长率,但在现有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最多只有900万个左右,
劳动⼒供⼤于求的⽭盾⼗分突出。
专家预测,⽬前中国已经进⼊为期10年的劳动⼒⾼峰期,约在2015年前后,参加就业的⼈⼝将达到约9.3亿⼈的峰值。今
后20年内,劳动⼒仍将始终处于供⼤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
在如此⼤的⼈⼝基数下⼤学⽣的就业问题必然受到很⼤的影响,虽然我们属于⾼智⼒群体,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业的形
势必然不乐观。
就业结构性⽭盾凸显。 由于劳动⼒供给远⼤于需求的⼈⼝总量压⼒持续存在,就业的结构性⽭盾就被凸显出来。前些年
的⼤规模产业⼯⼈下岗再就业现象,现在的民⼯荒、技⼯荒、⼤学⽣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盖缘于此。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前,我国虽然经济持续⾼速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
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并且正在进⾏纷繁复杂却毫⽆既有经验可循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
映在就业上,形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盾,并表现在产业就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素质结构等⼏个⽅⾯。
我国的劳动⼒素质结构很不合理。⼀边是技术性⼈才,特别是⾼技术⼈才的极度短缺,⼀边是⼤量⼤学毕业⽣就业困难,
中国劳动⼒素质结构失衡的现状⼀⽬了然。
xx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3个城市劳动⼒市场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各技术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市场上都处于
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级技师严重短缺。预计到“⼗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级以上
技能劳动者所占⽐例预计增长15个~20个百分点,特别是技师、⾼级技师的需求将翻⼀番。然⽽与此同时,拥有⾼学历的⼤
学⽣群体出现就业困难。,我国280万⼤学毕业⽣的就业率仅为七成,70多万毕业⽣没有找到⼯作,今年,⼤学毕业⽣⼈数还
将⾸次突破300万⼈。在⼤众教育时代,⼤学⽣进⼊到劳动⼒市场参与就业已成为必然。但是,⽬前我国⼤学的整体教育模式
并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转变,劳动⼒素质结构的错位与脱节亟待解决。
就业问题⾯临全球化挑战。以加⼊WTO为标志,中国已经进⼊了全⾯对外开放的时期。此时,企业的竞争已不仅是国内
的竞争⽽是全球竞争,这使得劳动⼒的竞争也成为了全球竞争。已经融⼊世界的中国,其就业问题也⾯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第⼆部分:我国的教育因素
应试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试的分数在我国教育的体制中⼀直是评价教育成果的核⼼标
准,因为分数是⼀个硬性的指标,但能⼒是⼀个弹性的指标,⽽且不易评判,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忽视了对学⽣能⼒的培养。在
此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快节奏⾼素质的需要,因为他们的知识被局限于教科书中,⽽不是拓展在应⽤与
实际的问题之中。
教育⽂理分化严重,专业设置过细,所培养的⼈才素质结构单⼀,不能适应社会多⽅⾯的需要。如今的社会所需要的是复
合型⼈才,⽽且学科的交融性互补性也越来越强,⽽我们的课程体系依旧单⼀乏味,⾼中教育⽂理分制,在⾼考的指挥棒下,
学⽣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另外⼀个学科⽅向的学习,因此知识的结构体系没有得到健全,思维⽅式⽐较单⼀;⼤学教育将专业
划分过为细致,将学科甚⾄设置在某⼀应⽤领域⽽不是学科领域,因此就业的⽅向较窄,不能在学科基础上跨越领域。
教育经费不⾜且分配不平衡。我国在教育的投⼊和世界其它各国⽐较属于偏低,⽽且国家在教育投⼊侧重于⼀些重点院
校,⽽⼀些⼆类学得到的投资却很少,这样就加剧了⾼等教育的不平衡性。同时,⼀些学校为了发展硬件但缺少必要的资⾦,
就盲⽬的扩招,使得原本不⾜的教育资源的压⼒更加剧烈,同时扩招造成⽣源质量下降,也造成了毕业⽣素质的整体下降但数
量却整体提⾼,就业⽭盾也因此加剧。
教育中⼈⽂教育的缺失,造民族优秀成⽂化的遗失,⼈⽂素质的整体下降。⽽如今的社会越来越有续和群体化,因此社会
对⾼品质⼈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我们教育中的功利性⽆疑不是⼀颗巨⼤的毒瘤,个⼈利益的突出⽽群体利益的忽视造成
了“孔雀东南飞”的局⾯,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已经饱和,⽽急需⼈才建设和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却很难招到⼈才。
第三部分:⼤学⽣个⼈因素
⼤学期间不学⽆术,将宝贵的时间没有⽤于对知识的学习⽽是⽤于⽹络游戏和⼀些其它的休闲的⽣活⽅式。很多同学在⼤
学期间由于学业压⼒不是很重,⽽放松⾃⼰,将许多学习时间荒废,考试仅仅靠考前的突击式学习,根本没有掌握知识的要
点,更谈不上对专业知识的应⽤素质。
⼤学⽣的预期收⼊与⽤⼈单位提供的⼯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学毕业⽣收⼊预期⾼估幅度在
40%左右,远远⾼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
⼤学⽣⼤多选择在发达地区、⾼薪部门就业,愿到⽋发达地区⼯作的较少。有⼀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的调查表明,
2.缺乏胜任⼒
现在⾼校培养的⼤学⽣都是把握了⼀定的理论,实践⾮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的技⼯类,良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
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量理论的课程让学⽣在专业⽅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的⼤学天⽣了空⾔⽆补的⾼
⼿。
企业长短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空⾔⽆补的⼤学⽣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
效,还要搭上⽼员⼯给为其辅导,从⽽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良多企业都休⽌了招聘新员⼯,尤其是⼤学⽣,即便招聘
也是有实⼒的公司进⾏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才贮备;⽽有些有实⼒的公司,在进⾏⼈才的战略性调整,但愿通过现在的经济
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贮备⼀批中⾼端⼈才和优秀的技术⾻⼲,从⽽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学⽣就业分析报告 篇3
20xx年毕业季已经进⼊尾声,本年度约700多万⼤学毕业⽣已经奋⽃在求职就业的浪潮⾥。再加上店铺回来的约30万以及
没有找到⼯作的往届毕业⽣,预计将有1000万⼤学⽣同时竞争。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更是激烈异常。这不仅关系到毕业⽣本
⾝的⽣活和发展,也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光,未毕业的学⽣、即将报考的学⽣都希望能从就业数据中找到可以给⾃⼰提供参考
价值的内容。
那么,都有哪些专业的毕业⽣更能受到市场的青睐,相对较为容易的找到⼯作呢?
就业难度的专业分析
从专业⼤类来分析毕业⽣就业难度指数,出乎预料的是,排在就业难度指数前三位的是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学类,这
三⼤类专业的毕业⽣都已经供过于求,就业相对困难。⽽就业难度指数较⼩的是军事学类、医学类、教育学类。⼀般认为历史
学类的就业相对较困难,可能恰恰就是因为这种冷门,相关⼈才数量相对不会过剩,才会造成实际情况分析下来,历史学类的
就业情况要远⽐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要好很多。
按照20xx年中国⾼校毕业⽣按专业⼤类统计,42.09%的⾼校毕业⽣是⼯学类,接近半壁江⼭,其次是24.97%的⾼校毕业
⽣是管理学类,11.80%的毕业⽣是经济学类,这三类合计占有78.86%。毕业⽣⼈数最少的三个专业⼤类是军事学、哲学、历
史学。
就业前景的专业排名
第1名:计算机⽹络。计算机⽹络虽然费脑⼦,需要强⼤的思维⽀撑,但社会上的软件设计师,⽹络安全师等职业都是颇
吃⾹的。
第2名:同声传译专业。这个专业⾛红的原因不难看出。随着中国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同声传译具有较⼤的市场缺⼝与较
可观的收⼊。
第3位:⽔利专业。看上去⽔利专业不贴近⽣活,但随着国内⼀⼤批⼯程的上马,⽔利专业⼒压,取得第三名。
第4名:能源交通专业。国内的油⽥、⽓⽥亟需这⽅⾯的⼈才。
三、调查对象
深⼊农村,城镇,企事业单位,调查⾛访社会各阶层
四、调查时间
20xx年xx⽉xx⽇--20xx年xx⽉xx⽇
五、调查⽅法
通过派发问卷进⾏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六、调查内容
通过对乡村、城市、企业及社会各⾏各业各年龄段⼈员的问卷调查,了解社会对⼤学⽣能⼒的要求,社会⼈⼠对⼤学⽣科
学⽂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及期待,以及刚毕业已从业⼤学⽣给在校⼤学⽣的良好建议,对⼤学⽣的未来全⾯发展,成
为满⾜社会市场需求的⼈才,实现⼈⽣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七、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中70%的被调察者属于25-45岁年龄段的各个学历层次各个⾏业的⼈。从调查中发现,⼤部分⼈对⼤学⽣关注度
还是挺⾼的。80%的⼈对⼤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较乐观,70%的⼈认为当前⼤学毕业⽣就业得⼗分努⼒,20%的⼈认为困难
很⼤。我们不得⽽知,⼤学⽣的的就业前图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观念还是⽐较开放的,90%的⼈认为名牌⼤学
学⽣的能⼒并不⽐⼀般⼤学学⽣强,。只有保持这种客观的态度,社会、企业才会给⼤学毕业⽣⼀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普通⼤
学的毕业⽣们才会抛弃那些没有必要的包袱,减轻思想压⼒,以更加⾃信的⼼态在应聘⾯试的激烈竞争中完整的展⽰⾃我。
调查显⽰,不同的⼈对“您认为现在什么专业的⼤学⽣更容易就业”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例如:经济类、管理类,机械
类、⼯程类,教育类、语⾔类,医学类、法学类,其他。这就说明,社会并不偏向任何单独某⼀类专业,俗话说的好“⾏⾏出
状元”,只要我们肯虚⼼好学,脚踏实地的奋⽃,都会创出⼀⽚属于⾃⼰的天地,不能⽼是抱怨⾃⼰没选对专业了或者是对所
学专业失去兴趣了,其实,⽆所谓什么专业不专业,只要⾃⼰爱学习,不是专业的也能成为⾃⼰的专业。
社会上认为,⼤学⽣的最⼤优势在于“⾃信,有理想抱负,可塑性强”、“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当代⼤学⽣最缺乏的必
备精神是“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在“诚实守信、责任奉献”⽅⾯也有待提⾼。让⼤学⽣清楚的了解⾃⼰的优势和缺点,有利于
扬长避短,有则改之⽆则加勉,严格要求⾃⼰,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
调查表明,现代社会对⼤学教育相对满意,当代⼤学⽣极少出现“⾼分低能”的现象,⼤学校园不只是从前⼈们赞美吟诵
的“象⽛塔”,更是⼀个锻炼能⼒、展⽰才⼲的舞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学⽣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掌握专业知识,积
极参加社会实践,制定长远的职业⽣涯规划,形成良好的⼈际交往圈⼦”。⼤学⽣不应该在是“两⽿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
书”的现代书呆⼦,⽽应该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对⾃⼰感兴趣的领域早点涉及。
当今社会,⼤学⽣可以说是遍地开花、随处都是,竞争异常激烈,压⼒也随之⽽升。因此⼤学⽣切不可狂妄⾃⼤,必须及
时充电,增加⾃⾝的“资本”,提⾼⾃⼰的价值。社会上认为⼤学⽣要找到理想的⼯作,除⼤学⽂凭外,“英语四、六级证书”、
“计算机等级证书”“优⼲、三好证书”等还是⼗分必要的。
调查中,⼤部分⼈认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是⼤学⽣较为容易就业的地区,因为东部就业岗位多,⽣活条件优越,可同时也
存在劳动⼒供过于求,竞争更为激烈的弊端。还有不少⼀部分⼈认为⼤学⽣更应该回到家乡,因为家乡是从⼩长⼤的地⽅,对
周围环境颇为了解,⽣活也更加便利。少部分⼈认为⼤学⽣应该尝试去中西部,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政策的实施,内陆地区
慢慢发展起来,就业岗位空缺多,⼀切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建设,⼤学⽣如果能克服困难在那边安居乐业,也会过上美满的⽣
活,另⼀⽅⾯,也会为国家的进⼀步发展奉献⾃⼰的⼀点⼒量,实现⾃⾝的社会价值。由此看出,只要⼤学⽣⾝怀真才实⼲,
勇敢拼搏,艰苦奋⽃,不只是贪图安逸享乐,⽆论⾛到哪⾥都会找到属于⾃⼰的位置。
民众普遍认为,⼤学⽣择业前不应该⾸先考虑经济收⼊、⽣活环境、⼯作稳定性,⽽更应该注重个⼈发展机会和专业知识
的应⽤,以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的事业,不只局限在眼前。社会⿎励⼤学⽣⾃主创业,社会最应该在政策⽅⾯给⼤学⽣加
⼤⽀持⼒度,其次资⾦、技术⽅⾯也应该迎头赶上。经济危机下,⼤学后并没有被断了后路,还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如考
研、店铺、考公务员、选调⽣、⾃主创业、直接就业等等。社会⼈⼠反映,⼤学⽣应该从⼤⼆就开始涉及就业上岗、⼈才市场
⽅⾯的知识,⼤三时亲⾝参加社会实践,将学到的理论应⽤到现实中去,锻炼培养个⼈职场能⼒,积累⼯作经验,适应⼯作环
境,为⼤四就业提前做好各⽅⾯的准备。⼈们对⼤学⽣期望还是蛮⼤的,都为⼤学⽣的未来祝福。
⼋、调查结果分析
据调查,较受⽤⼈单位和社会认可青睐的⼤学⽣包括以下⼏点:思想素质较⾼;有事业⼼和责任感;有吃苦精神;基础扎实、
知识⾯宽、外语⽔平⾼、懂计算机知识;动⼿能⼒强;懂专业、会管理、善交际。⽽⼤部分群众对当代⼤学⽣的看法是:有真才
实⼲,有专长,⾼素质,充满活⼒。待⼈有礼貌,孝⽼爱幼。这些优良传统应该具备。⼤学⽣是祖国下⼀代的希望,⼤学⽣的
发展意味着祖国明天的兴盛。当代⼤学⽣活泼向上,青春充满激情,乐观⾃信,有理想有抱负的精神风貌必须发扬⼴⼤。
⼤学⽣就业分析报告 篇5
为深⼊了解当前⼤学⽣的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掌握第⼀⼿的资料,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于2009年4⽉—5⽉组织专题
调研,实地⾛访了湘潭⼤学、湖南科技⼤学、湖南⼯程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在潭⾼校,与就业指导部门负责⼈
和部分⼤学毕业⽣就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向开展座谈、交流,并和市⼈事局、教育局、劳动局等部门有关专家进⾏了深⼊
探讨。调查中,向应届毕业⽣发放了⽆记名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6份。
⼀、当前⼤学⽣就业现状
1、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幅下降。
2、就业呈现性别差异。
除了专业差异,⾼校就业市场还呈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的就业难度远远⼤于男⽣。调查问卷显⽰,男⽣的正式签约
率为1
3、专科、⾼职层次毕业⽣就业情况明显好于本科⽣。
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显⽰,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达到95.77%,从2005年开始全国中职学校毕业⽣就业率
连续四年达到95%以上。今年虽然受⾦融危机影响,但就⽬前调查的情况看,我们发现专科、⾼职层次的毕业⽣整体就业情况
要明显好于本科毕业⽣,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体就业率⾼出湘潭⼤学、湖南⼯程学院近20个百分点。
专科、⾼职毕业⽣在对薪酬的⼼理预期和职业层次的要求都相对要低,⽽且很多专科、⾼职院校对学⽣的培养⽬标本来就
定位在实⽤型“蓝领”⼈才,侧重于培养学⽣的专业技能、动⼿能⼒,很多院校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等⽅式,使学⽣的
就业成功率⼤⼤提⾼。譬如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建设厅的下属院校,其建筑类专业的学⽣很⼤⼀部分能在建设系统相关
单位实现就业;湘潭教育学院对全⽇制学⽣实⾏订单式培养,与⼴东、江浙等地多家⽤⼈单位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为毕业⽣
多⽅提供带薪顶岗实习与就业平台。
4、定位城市,不愿去西部、下基层。
虽然在残酷的现实⾯前,很多⼤学⽣转变了观点,不再⼀窝蜂的涌向北京、上海等⼤城市,“孔雀东南飞”的景象也⼀去不
复返,但是相当⼤⽐例的毕业⽣仍不愿去西部省份,不愿下基层⼯作。问卷调查结果显⽰,77.2%的学⽣在求职时优先考虑个
⼈发展机会,尽管有95.6%的毕业⽣表⽰赞成“⼤学⽣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政府新近出台的⼤学⽣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计
划,但是只有35.3%的学⽣表⽰愿意去西部或农村寻求个⼈发展,有45.6%的学⽣认为这会限制个⼈未来的发展,⽽且有
35.3%的学⽣对相关措施的配套优惠政策缺乏信⼼,湖南科技⼤学08年还有5名通过了村官考试的毕业⽣出于种种顾虑放弃了
当村官的机会。
5、考研、“考公”热持续升温。
6、就业难引发了明显的社会问题。
⼀些学⽣遭遇多次求职受挫之后,容易引发焦虑、⾃卑、失落、怀疑等消极情绪,甚⾄出现了媒体上报道的就业不成⽽厌
世轻⽣的惨案。调查问卷显⽰,在求职受挫后有8.8%的学⽣个⼈⽣活态度⽐较消极,有16.9%的学⽣怀疑⾃⼰的能⼒,5.1%
的⼈怀疑政府的能⼒。湘潭⼤学就业指导中⼼介绍,很多贫困⽣倾家荡产举债读⼤学,⼀毕业就失业,⼼理落差很⼤,校⽅担
⼼因学⽣们找不到⼯作,⽆法正常离校⽽带来⼀系列不安定因素。
⼤学⽣就业分析报告 篇6
作为移动互联⽹的主要使⽤⼈群,⼤多数青年在社交媒体上表⽰,⽬前⼤学毕业⽣就业压⼒⼤,形势严峻。
就业形势⼀:毕业⽣留在⼀线城市的难度更⼤
⾼等教育⼤众化以来,应届毕业⽣⼈数越来越多,就业压⼒也随之越来越⼤。中国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2007年,全国
⾼校应届毕业⽣为495万⼈;到了2010年,全国⾼校毕业⽣已增⾄630万⼈。从2011年开始,国内⾼校应届毕业⽣的规模以每
年近30万⼈的数量增长,2013年为699万⼈,2014年为727万⼈,今年将达749万⼈。
伴随⾼校毕业⽣⼈数“⽔涨船⾼”,留在国内⼀线、⼆线城市⼯作、⽣活的门槛进⼀步提⾼了。据财新等媒体报道,有关部
门缩减了2015年度⾼校毕业⽣进京落户的计划指标,各中央单位在2014年基础上指标压缩17%;毕业⽣进京落户条件⽐以往
更加严格,并实施违规责任追究制等。
部分应届毕业⽣还反映,称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国企以⽆法解决北京户⼝为由,要解除就业协议。引起应届毕业⽣不满的
是,某⼀线城市对市属⽤⼈单位引进落户的应届毕业⽣提出年龄限制,要求毕业当年本科⽣不超过24岁、硕⼠⽣不超过27
岁、博⼠⽣不超过35岁。
国内⼀线、⼆线城市⾼门槛、⾼房价、⾼房租的“三⾼”压⼒令⼤学毕业⽣对这⾥“望⽽却步”。据中青舆情监测室统计,在
互动空间上有28.6%的⼈认为,今年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学毕业⽣找不到⼯作。国内某教育协会秘书长向本报记者透
露,连他们这类中介组织都有很多⼈求着给孩⼦的就业协议盖章。有的家长就说,帮忙盖章先交差,毕业后来不来就业是另外
⼀回事。
就业形势⼆:⼤学⽣创业热
⼤学⽣创业成功的毕竟是少数。有的⽹友认为,⼤部分⾼校毕业⽣还是要进⼊⽤⼈单位⼯作,急需解决的是这部分⼈的就
业问题。
当下,国内⼀⽅⾯是⾼校毕业⽣感到就业难,另⼀⽅⾯企业与⽤⼈单位却普遍招不到想要的⼈,⾼校毕业⽣规模与社会⽤
⼈需求出现结构性⽭盾。
有关⼈⼠向本报记者透露,国内⾼校压⼒最⼤的是在每年6⽉,开具派遣证明、毕业⽣离校后,巨⼤的就业压⼒就由教育
部门转到了⼈社部门。
关于如何应对当前的⼤学毕业⽣就业⾼峰,有关⼈⼠介绍,⾸先是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励⼤众创业、万众创新;
其次是在⾼校建⽴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休学创业;第三,在⾼校全⾯推进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等。
此外,如何帮扶⼤学毕业⽣实现有序就业和科学创业?《中国⼯商时报》等媒体刊⽂建议,⼀⽅⾯,建⽴健全与实施国家
层⾯的就业规划,确保各类毕业⽣均衡有序就业。另⼀⽅⾯,不能⼀味地追求所谓的学历教育和学历待遇,对就业规划、指
引、帮扶以及创业保障等⼀系列体系、机制进⾏再造或优化。
有时候你必须硬着头⽪,朝着你坚持的东西⾛下去!加油!同学们!
⼤学⽣就业分析报告 篇7
9⽇发布的《就业蓝⽪书》显⽰,2013届⼤学⽣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2012届略有上升。在本科专业中,法
学、动画、艺术设计等专业因失业量较⼤、就业率较低、⽉收⼊较低⽽成为就业红牌专业。
去年毕业⽣就业率达91.4%法学、动漫等专业亮红牌
6⽉9⽇,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献出版社出版的⼤学⽣就业蓝⽪书《2014年中国⼤学⽣就业报告》在北京发布。
这份蓝⽪书的研究,是基于对2013届⼤学⽣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调查在全国回收的样本约26.8
万,共涉及本科和⾼职⾼专共814个专业,覆盖了全国28个省、直辖市和⾃治区。
调查结果显⽰,2013届⼤学⽣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4%,⽐2012届的90.9%略有上升。其中,本科院校2013届毕业
⽣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与2012届(91.5%)基本持平;⾼职⾼专院校2013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2012届
(90.4%)略有上升。
报告称,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学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呈现略有上升趋势。在⽬前经济继续增长与新增劳动⼒增速
放缓的背景下,劳动⼒市场可以消化⼤学毕业⽣⼈数的持续增长,所以⼤学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稳定。
就专业来看,2013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3.5%),最低的是理学(88.1%);⾼职⾼专⽣毕
业半年后就业率最⾼的专业⼤类是材料与能源⼤类(92.1%),最低的是艺术设计传媒⼤类和旅游⼤类(均为88.3%)。
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率调查,报告对失业量较⼤,就业率较低,⽉收⼊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亮出红牌,报告将其
称为⾼失业风险型专业。
报告显⽰,本科中的红牌专业包括:⽣物科学与⼯程、法学、⽣物技术、⽣物⼯程、动画、美术学、艺术设计、体育教
育。⾼职⾼专的红牌专业有:法律事务、语⽂教育、电⼦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技术及应⽤、⼯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管
理、计算机应⽤技术。
艺术、外语、新闻等专业毕业⽣跳槽频繁
除了研究2013届毕业⽣的就业情况,这份报告还对2013届毕业⽣就业后的离职情况进⾏了调查,并对2010届⼤学毕业⽣
进⾏了三年的跟踪调查。
调查显⽰,2013届⼤学毕业⽣34%在毕业半年内发⽣过离职,其中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与2012届(24%)持
平,⾼职⾼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与2012届(42%)基本持平。
对2010届⼤学毕业⽣毕业三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只有三成2010届毕业⽣毕业三年内没有更换过雇主。分专业来看,艺术
类毕业⽣三年内更换雇主最多,2010届本科的艺术类毕业⽣⼯作三年内平均雇主数为2.4个,毕业三年内平均更换两个以上雇
主的专业还有外国语⽂学类、新闻传播学类、法学类等。
研究发现,在毕业后⼯作三年中,职场忠诚度越⾼收⼊就越⾼。在2010届本科毕业⽣中,毕业三年内⼀直为1个雇主⼯作
的毕业⽣⽉收⼊最⾼,为6442元;为2个雇主⼯作的毕业⽣⽉收⼊为6113元;为3个雇主⼯作的毕业⽣⽉收⼊为5871元。
报告总结称,跳槽问题是⼤学⽣职场忠诚度的体现,连续三年,中国⼤学毕业⽣三年内跳槽偏⾼不下(2010届为
69%,2009届为71%,2008届为71%),从个⼈看是职场试错法,从企业看是职场忠诚度不⾼。
⼤学⽣就业分析报告 篇8
这次暑假回家,和同学交流,觉得最⼤的改变就是⼤家都开始关注就业了,我们⼝中所谈论的不再是那些⾐服,奢侈品
了。更多的⼈开始把眼光放在这⼏年的就业形势上。所以寒假和同学⾛访了⼏个保定有名的⼈才招聘会场以及⼈才中⼼,我们
得出了以下结论。
现在的⼤学⽣普遍都有了危机感,不再觉得⾃⼰未来可以不经奋⽃,就⼀⽚⼤好了。同时,各个单位对⼈才的要求也相对
提⾼了。就⼤学⽣就业的⼏个热点问题,总结如下
⼀. ⼤学⽣就业难,普遍觉得报酬太低。原因何在?
⾸先,⼤学⽣需求⽅⾯存在着深层次的体制问题。主要是民间投资受到制约,中⼩企业数量⼈少,民问中介、社区等组织
不发达,⾃由职业者受到限制。⽇本1.25亿⼈⼝有6 6 0万个中⼩企业,中国近13亿⼈⼝只有7 0 0万个。从世界性的规律来
看,⼀个国家的企业,99.5%以上是中⼩企业;观察中⼩企业数量与在企业中就业⼈员的关系,中⼩企业平均从业者为10⼈
左右:⽽从就业的结构看,⼀个国家65%——80%的劳动者在中⼩企业就业;随着发展⽔平的不同,每千⼈企业数量也不
同,发达国家中⼩企业数量平均每千⼈50个左右;⽽许多⼤学⽣毕业后,为中⼩企业的技术⼯⼈、管理⼈员、创业者等,中
⼩企业就是⼤学⽣就业的最多去处。中国为什么就业难,就是因为每千⼈中⼩企业数太少。除了社会、家长和⼤学⽣“吃皇
粮”、官本位等观念外,办企业市场准⼊门槛⾼、时间长、⼿续多、成本⼤,开办企业后贷款难,政府收费项⽬多,中⼩企业
很难经营和成活,是我国中⼩企业数量太少的最主要体制原因。
本文发布于:2023-11-30 02:49: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2837512306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