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美 美在 造句
论语之美,美在斯文,美在斯人。读《论语之美》,领悟到孔子的博学多识
与深邃思想,一直沉浸在对孔子的崇拜欣赏中。从片面的点滴认识到系统的整体
理解,有了层次的提高与质量的飞跃。每次的阅读,都会产生醒翻灌顶的顿悟。
孔子思想,犹如一股清泉,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隧道”而历久弥新。
在第二章中,“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战?”,孔
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
而我做到了哪些?“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疲倦。
这是孔子在历史上成为一个大教育家的两个最基本的优点和特点。
“学而不厌”,指的是对自己。一个“学”字,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极其
丰富的思想内涵。学而不厌,责在“不厌”,不厌是一种心情,是一种境界,一
种“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欢歌前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习,是教师适应生存的需要,也是完善职业道德的
要求。我们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一切都在飞速发展。倘若我们在这信息时代
不读书、不学习,岂不是“井底之蛙、董火之光”?终将被时代所遗弃,何谈为
人师表教书育人呢?
孔子强调:学习要“学而能化”,“学而能通”,“不当书呆子,不学死知识”,
要化知识为智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博学、笃行、值思、明辨”,是孔子教
育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法。时至今日,难道不是至理名言、励志名句吗?对一个善
于学习的心灵而言,人人是可学的老师,处处是可学的良机。
学习,不只是手和眼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心的功夫。无论学习什么,不仅要
学其形,更要得其精神和灵魂,要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使其“隔行不隔理”。
学无止境,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都在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使身心不断
臻于新的境界。当今时代,我们必须终身重视学习,才能具备广博的知识底蕴,
进而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打下良好基础。“三人行必有吾师”,是孔子对其
弟子的谆谆教诲,也是鞭策我们勤奋好学的座右铭。
诲人不倦,指的是对学生。难点便是“不倦”二字。不倦的动力来自对学生
无私的关爱与对教育执着的信念。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个体,只
有爱学生,才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也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与主动性。
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跟不上了,那是因为他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出现了脱节,
尤其是在数学学习方面,更是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天长日久,孩子不懂
的问题越积越多,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那么想融化这个大雪球非一朝一
夕之功力,更要海人不倦,耐心施教,既要帮孩子拾起以前丢下的芝麻,又要指
导他们拣起现在的西瓜。西瓜与芝麻要兼得,必须在西瓜与芝麻之间搭建知识与
情感的桥有了孔子,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他教无定所学无常师,
山巅、水涯、居所、路途等,都是他传道授业的良好所在。孔子的“有教无类”,
使文化的传承重心得以由官府转移到民间。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实施“因材施教”
的教育家,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与帮助。教学上,孔子提
倡“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
学而不厌,乐以忘忧,孔子集为大成;海人不倦,因材施教,孔子培育七十
二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既是孔子对其弟子的谆谆教诲,也是《教师职业
道德规范》中教书育人,终身学习的精彩解读。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们要把
《论语之美》语言朴实,含蓄隽永,简洁凝练。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开山之
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与思想来源。孔子学说,在一步步
引导着我们走向成功,收获智慧,创造诗意,把心灵修炼成一轮明月,从而光照
乾坤
。
本文发布于:2023-11-30 00:52: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2767562305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语之美 美在 造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语之美 美在 造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