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至诚专一”的原理,周敦颐的理学价值与意义

更新时间:2023-11-29 16:12:21 阅读: 评论:0

不一样的我-固定资产管理流程

发现“至诚专一”的原理,周敦颐的理学价值与意义
2023年11月29日发(作者:电路改造)

发现⾄诚专⼀的原理,周敦颐的理学价值与意义

作者:余云开

提到理学,⼤家⾸先想到可能是儒学⼤儒朱熹,以及那句存天理,灭⼈欲的⼝号。但其实理学真正的开⼭⿐祖是⼀位

叫周敦颐的⼈,朱熹则是在周敦颐的理学框架和基础上,将其发扬光⼤。

如果⽤⼈物⽐喻,在理学领域,周敦颐就好⽐道家的⽼⼦,朱熹就好⽐庄⼦。

周敦颐⽣于公元前1017年,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楼⽥堡(今湖南省道县)⼈,世称濂溪先⽣,其著有

《太极图说》和《通书》等哲学著作。据说,周敦颐还是鲁迅、周恩来的祖先。

很多⼈对周敦颐很陌⽣,但对他写的《爱莲说》⾦句⼀定⽿熟能详:出淤泥⽽不染,浊清莲⽽不妖。

理学⼜名为道学,是两宋时期产⽣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深⾄

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南宋末期、元朝初中

期,被采纳为官⽅哲学。可以说,周敦颐开创了宋以来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学提升到了⼀个多元包容的⾼境界。

所以,历来很多学者称周敦颐是上承孔孟,下启程朱,是儒家继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圣⼈。

理学的最⼤贡献就是在元朝初期,很好的将中华⽂明的魅⼒展现出来,或者说很好的阐述了中华⽂明的美好与和谐。因

此,没有湮灭在宋元跨⽂明的战⽕之中,并能够成为忽必烈治世的主流思想,从⽽源远流长下来。

从这⽅⾯来说,由周敦颐所创⽴的理学,对传承中华⽂明可谓功莫⼤焉。

周敦颐与其他儒学⼤家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按照传经的⽼路⼦⾛,⽽是开创了义理解经的新⽅式,即从本体论⾓度重

构儒家伦理学,从⽽建⽴起融宇宙本体论、儒学伦理学为⼀体的理论框架和理学思想体系,为中国经学和宋代思想⽂化

的发展开辟了新路。

周敦颐为后世提出了⽆极、太极、阴阳、五⾏、动静、主静、⾄诚、⽆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理学家的发

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框架。

总体来说,周敦颐理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基础框架:即从宇宙本体论,到个体修⾝,再到治世。同时,他将中庸中关

的思想理念提炼为这三个基础框架的核⼼,⼀以贯之,使得理学从⼀开始就具备严密、宏阔、完备的基本体系。

⼀、理学的形⽽上学核⼼:宇宙诚体

我们知道,哲学思想的诞⽣,需要有⼀个前提,就是它要在本体论上有依据,哪怕这个依据⽆法证实,但他要符合现象

存在的抽象表达或形式逻辑。就⽐如⽼⼦讲道⽆为、不争⼀样,他⽤上善若⽔来描述这个的本性,我们就能够明

的特性和规律,通过这些特性和规律,我们可以感应到的存在。

同样,周敦颐也需要找到宇宙本体的性质,或者说的本性,因此他研究了道家、易经、佛家等学说,最后他将《⽼

⼦》第⼆⼗⼋章的⽆极概念拿出来,与《易传系辞》的太极概念合并,创造了"⽆极⽽太极"的宇宙⽣成论:

⽆极⽽太极。太极动⽽⽣阳,动极⽽静,静⽽⽣阴。静极复动。⼀动⼀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焉。阳变

阴合,⽽⽣⽔、⽕、⽊、⾦、⼟。五⽓顺布,四时⾏焉。五⾏,以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极也。五⾏

之⽣也,各⼀其性。⽆极之真,⼆五之精,妙合⽽凝。乾道为男,坤道成⼥,⼆⽓交感,化⽣万物。”——周敦颐

《太极图说》

怎么理解⽆极⽽太极这个概念呢?按照朱熹的解释,⽆极就是⽆形,我们可以理解为形⽽上学的存在,即看不见、

摸不着的存在;太极这⼀个概念在古时候⼀般被理解为混沌的元⽓

因此,⽆极⽽太极,我们可以理解成⽼⼦所讲的⽆中⽣有的那个过程,即从⽆到有的演化过程。

因此,⽆极⽽太极,我们可以理解成⽼⼦所讲的⽆中⽣有的那个过程,即从⽆到有的演化过程。

那么,接着⽆极⽽太极之后,就产⽣了阳变阴合的互动,⽣出⾦⽊⽔⽕⼟,继⽽造化万物。也就是说,通过这个过

程,宇宙有了万物。⽽这个过程,就是⼀个实体、实有实现过程。实体、实有即是存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

西。

⽐如⼀个⼈的形成过程,也是从男⼈和⼥⼈(阴阳)结合中⽽来,在男⼈和⼥⼈结合之前,这个⼈是⽆的、不存在的,

当男⼈和⼥⼈结合之后,⼀个独特的⼈就产⽣了,这个⼈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

那么,这个实现过程就是⼀个实实在在的过程。所以,周敦颐将这个过程称为,即宇宙不是玩虚的,⽽是实实在

存在的,这就是⼀个诚体,我们可以简称为:宇宙诚体。

《礼记·中庸》中的思想:诚者,物之终始,不诚⽆物。意思是有诚才会有事物,⽆诚则不会产⽣事物。周敦颐发掘的

宇宙诚体,正好应证了中庸的思想。

简⽽⾔之,宇宙万物的存在,就是因为有这个性质才会产⽣、存在、进化等。因此,周敦颐认为,宇宙就是⼀个

化⽆穷的诚体,万物只有符合这个诚体才能存在。

后来朱熹在周敦颐的理解上,进⼀步说:"诚者,真实⽆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四书集注·中庸注》。

周敦颐将宇宙诚体与易经中的元享利贞联合起来,很好的阐述了宇宙诚体的变化过程或者产⽣逻辑:即诚之

诚之复元、享就是诚之通利、贞就是诚之复

诚之通代表是创造⽣产的⼀⾯;诚之复代表完成回收的⼀⾯。就⽐如春夏属于诚之通,万物化⽣,秋冬属于诚之

,万物凋零。

由此,周敦颐强调,宇宙诚体,就是⽣命之源。即每⼀个⽣命体都是因为符合宇宙诚体得以存在,每⼀个⽣命体内

部,都包含了的基因性质。

这其中,就包含⼈类这个物种。也就是说,⼈类具有真诚善良的本性。

儒学中的概念,经过周敦颐这么⼀提升,瞬间变得得⾼⼤上、有来源、有体系、有逻辑起来。我们不可⼩看这个提

升,这个提升直接催化了朱熹存天理,灭⼈欲的理论,以及王阳明的知⾏合⼀理念。

⼆、个体修⾝的核⼼:⾄诚专⼀

周敦颐通过发现宇宙有诚体的性质,进⼀步发现是⼈的本性。由此,他在为⼈处世、修⾝法则上的提案就是以

为核⼼,即⾄诚专⼀。

当然,⾄诚这个概念是儒家的经典概念,在诸⼦百家时代就有的,分别散见于《⼤学》《中庸》等书籍,⽐如中庸就

有相关的论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之道也。

但在这些著作⾥,只是⼀种抽象的道德概念,或者说是⼀种直观的概念,没有辩证思维逻辑基础。同时,也只是

某些主要概念下的⽀撑,⽐如在孔⼦那⾥,诚是达到的⽀撑。

但到了周敦颐这⾥,他将提到辩证逻辑系统当中,为找到了来源,并建⽴了逻辑体系,成为贯穿其哲学体系核⼼

概念。

简单理解,在周敦颐以前,圣⼈给⼈们讲⼈要诚实、善良,但没有背后的必要逻辑⽀撑:即为什么要诚实善良、或者说

诚实善良有什么好处?如果不诚实善良⼜会怎么样呢?

那么,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旦⼈在利益⾯前,往往就很难诚实善良,甚⾄会唯利是图、为⾮作⽍、弄虚作假。

所以,周敦颐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他爬到形⽽上学的顶端,将的性质、属性,从宇宙本体中挖掘出来,让⼈们知

道了做⼈诚实善良,并⾮只是让别⼈夸赞或者获得社交⽅⾯的优势,⽽是符合⼈性本质需求、天道的内在本性和万物演

道了做⼈诚实善良,并⾮只是让别⼈夸赞或者获得社交⽅⾯的优势,⽽是符合⼈性本质需求、天道的内在本性和万物演

化的规律、以及获得⼈⽣幸福的必需。

周敦颐在《通书》开篇说,"诚者,圣⼈之本,⼤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焉,

纯粹⾄善者也。"

在此,周敦颐强调,""是成为圣⼈的根本,因为宇宙演化,万物产⽣,都是来源于。这个诚主宰着宇宙间各种变

化,让万物以诚得⽣命,以诚得以⽣存。那么,这个诚就是⾄善。

与周敦颐的思想相似,很多哲学家的哲学思想都是发现了这个属性,可以说,这个属性是被公认的公理。⽐如亚⾥⼠多

德也曾提出⾄善是形⽽上学的本体,是任何具体善的⽬的因和动⼒因,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第⼀句话就

讲:每种技艺和探索与每种⾏动和选择⼀样,都显得是追求某种善,所以⼈们有理由把善表⽰为万事万物所追求的⽬

标。

也就是说,⾄善的属性,⾄善幸福的属性。⼈类如果要过得幸福,⾮不可,不诚则就不通,不诚则就不

灵。

由此,周敦颐强调,⼈性有五品,即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和中,⼈只有达到"⾄诚"境界,⼈性才能完善。也只有达

到⾄诚,⼈才能⽆欲⽆求,宁静致远,才能进⼊⾄⾼⾄善的道德境界,才能成为拥有⼤智慧的圣⼈。

永州道县周敦颐故⾥

三、治世核⼼框架:诚⼼为要

我们知道,儒家的宗旨,就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从⾃我修养开始,到以德成就天下。这个逻辑也是千百年来中

国知识分⼦的⼈⽣路径。

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就是论证这个路劲的合理性,在他认为,当我们通过⾄诚专⼀修炼到圣⼈的境界,也就能够看到宇

宙的原则和⼈类的根本价值,再将这些原则和价值应⽤于社会,社会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理。

在这⾥,周敦颐是将这些原则和价值归结到圣⼈通过对社会、国家君王道德教化后的⾃觉执⾏,这也是很多学者认为

中国只有道德哲学的原因所在,⽽不像西⽅哲学那样强调实证,从实证中发明各种具体的运⽤。

不过,这两者孰优孰劣暂且不谈,但⼀定是不能分开,没有道德教化为指引,⼈类就会很盲⽬,就⽐如说今天有⼈企

图绕过道德伦理,想要⽤基因编辑技术创造新⼈类⼀样,这种貌似是为了带来某些⽅⾯的社会进步价值,但却⽆法避免

与某种社会隐患和灾难并⾏——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那么道德哲学在⼀定层⾯上,可以帮助我们认清某些不可

触碰的地带。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道德哲学并⾮是⼀种空⼝号,⾄少中国道德哲学是建⽴在对宇宙本性的洞察基础上。就像周敦颐

⼀样,他发现的并不是空⼝说的,⽽是有宇宙本体论为⽀持的。

也就是说,周敦颐让我们做⼀个善良、诚实的⼈,并不是⼀种维护⼈类和谐的表⾯化主张,⽽是具有实实在在的哲学逻

辑:⼀个善良诚实的⼈,才能成为有⼤智慧的⼈,才能对社会有益,才能符合宇宙可持续本性。

当然,这个背后的逻辑需要到后来朱熹乃⾄王阳明等⼈来发现和阐述,⽐如王阳明就提出致良知、知⾏合⼀理念与修

⾝⽅法论,就是通往⼤智慧境界的清晰路径。

回到我们刚才的举例,也就是说,如果掌握这种基因编辑技术的⼈,没有道德哲学或者良知的训练,他就看不到基因编

辑技术可能带来的危害层⾯,他就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破坏⼈类⽣存系统的事情,⽽整个⼈类有可能就要为⼀个⼈

妄为买单、吞下苦果。

所以,周敦颐主张圣⼈通过道德教化来治世,并同时⾯向两个基本⾯,⼀个⾯向是对社会打众,⼀个⾯向是对君王

(国家管理者)。

周敦颐在《通书师》强调:

故圣⼈⽴教,俾⼈⾃易其恶,⾃⾄其中⽽⽌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师道⽴矣。师道⽴,则善⼈多。善

⼈多,则朝廷正,⽽天下治矣。

在这⾥,周敦颐说,圣⼈通过⽴教,使⼈⾃⼰改过,因为虽然需要教化的引导,但主要还是靠⼈⾃⾝主动⾃觉。同时,

如果圣⼈教化能够成为主流、或者流⾏⽂化,那么天下的好⼈就多了,好⼈多了,则国家治理就会很正,从⽽天下就会

得到太平。

当然,这是⼤前提,还有⼩前提,那就是君王(国家管理者)需要有纯⼼(诚⼼),只有君王有诚⼼,才会有贤才帮

助,即贤才辅则天下治,否之,如果君王昏庸,贤才就不会靠拢。同样,⼀家企业也如此,⽼板没有诚⼼,真正的⾼

⼿就不会来应聘、或者留不住,那么这样的企业也很难做起来。

自傲的意思-五台山简介

发现“至诚专一”的原理,周敦颐的理学价值与意义

本文发布于:2023-11-29 16:12: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2455412301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发现“至诚专一”的原理,周敦颐的理学价值与意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发现“至诚专一”的原理,周敦颐的理学价值与意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