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太阳》教学反思
《我心中的太阳》教学反思1
一堂准备了两三个星期的艺术课终于在孩子们地笑声中胜
利闭幕了,那么多的焦虑,那么多的担忧,就怕不能充分挖掘每
个学生的潜能,就怕自己所知的,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于
是不断的查找资料,不断的完善教案,就为了圆自己一个艺术课
的教学梦,为了能让孩子们在艺术课中带点收获回家,为了不使
自己对艺术科教学失去太多信心。一节课下来,有一点收获:
一、要上好一节艺术课,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拓宽思路,用于
创新,充分联系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验。从学生对太阳的感
知、认识、发展出发,设计大量充满情趣的欣赏、创造、表演、
交流、评价等活动。
二、在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师教、学生学”的观念,本
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引导他们进行艺术体验。教师“蹲
三、《我心中的太阳》以人文精神为显现,以知识技能为隐
线,让学生在带着与他人分享幸福与快乐的感情中,学习运用音
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艺术形式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表演活
动,引发学生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谊,抒发内心的情感,体会在
集体中进行艺术创作、表演的快乐。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占着重要地位。老师们可能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纷纷钻研
出的各种“推陈出新”的绝招,将课堂弄得犹如一场热热闹闹的
舞台剧,但当我们冷静沉思下来时,却渐渐发现“浮华”课程背
后潜藏着危机:
1、艺术课不是简单的科目相加。艺术在我们身边,它是色
彩、是音乐、是舞蹈、是戏剧;艺术在我们心中,它是协调、是
激动、是享受、是第六感。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
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而是多种艺术学
科的综合。它更不是内容上各种艺术的简单叠加,搞一个多学科
的大拼盘。它首先立足于学生的整体人格发展,既考虑每门学科
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将
原有的分科课程,整合为包容性更强的综合性课程。讲究领域内
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交__与融合。力图通过多种艺术的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和相互支持,为学生综合艺术能力以及整合性艺术感觉
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这种大
杂烩式的教学常会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只要我们按教材教会学生
唱和画就行,虽然这种多类艺术形式对于我们原有的单科教师来
说是一种挑战,但我们不能只是教教材,被教材左右,要跨出单
科教材的限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时时改进我
们的教育观念。在日常的艺术教学活动中老师如果在内容、手段、
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摈弃单调、分隔、而遵循融合的原则,把各种
艺术形式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把同一种艺术形式的各个方面充分
地融合在一起,那么它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艺术
审美空间;老师也可以以某一学科特色为主,由点及面地开展,
让学生充分接触和感悟,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横向关联艺
术,使学生全方位吸收到各科艺术经典的重要文化养分。
2、艺术课不是“统一规格”的加工厂。让学生全面发展,
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
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
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式的教
学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
养,导致艺术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我们常说世
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
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
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艺术教育要追求学生多样化艺术才能的发展
术课教学达到的要求也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准学生有个性化
的表现,对学生的“乱插嘴”,不按老师要求去做等行为大为不
满,极力压制。殊不知,这些行为有时恰是学生不自觉的真情流
露,而它却被老师忽视了。在这种大一统的艺术教育下,学生连
个性发展的空间都没有了,更不用再谈什么对他们的创造性培养
了。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艺术本身,而
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利于学生积极灵活
地适应面向21世纪的社会的变化,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学会生
存。
3、艺术课上的老师不是“权威人物”。传统教学中,教师
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
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对艺术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
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
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
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
我们创设了很多机会,我们必须学会更换自己的角色,以便更好
地适应教学。
小学的艺术课教学走进了误区,首先是执教的老师在观念上
走进了误区。小学的艺术教学肩负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使
命,艺术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我想,学生
之所以能和我相处得这么融洽,大概源于我平时对他们的宽容和
理解,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它需要教
师真心付出,长久的投入。我很欣赏“你快乐,所以我快乐”这
句话,在小学的艺术课堂上,我认为,学生的成功和快乐,那就
是老师的快乐源泉。
《我心中的太阳》教学反思2
11月15日上午,深圳的冬日暖意洋洋,洪湖、东昌的结对
课在美丽的洪湖小学如期举行,很幸运作为东昌的执教老师,上
了一堂一年级的美术课《我心中的太阳》,这是我来罗湖后在外
校第一次上公开课,在罗湖教改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个新人我是
有点焦虑的,第一次教一年级也让我还有点担忧,生怕不能充分
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怕自己所知道的不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望,于是不断的查找资料,不断的完善教案,设计课堂环节,一
节课下来,整体流程还是比较顺畅的。
要上好一节艺术课,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拓宽思路,勇于创新,
充分联系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验。从学生对太阳的感知、认
识、发展出发,设计大量充满情趣的欣赏、创造、交流、评价等
活动。如用视频故事拉近太阳和人类的关系,让学生自然的了解
太阳的作用;用大量的图片作品赏析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启发
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师教、学生学”的观念,本着“一
切为了孩子”的原则,引导他们进行艺术体验。教师“蹲下来”
和学生一起进行艺术活动,在这样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
想象力、创造力更丰富。更愿意表露自己的心声,使得他们的艺
术能力和身心获得和谐发展。老师要善于表扬,在适当的时候做
出适当的表扬,表扬能让学生更有自信,更加热爱这门课程,本
课中我运用了很具体的肯定和表扬,如你的声音真洪亮!你回答
的很完整!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线条画的很好!颜色涂得真漂
亮等等 ,这些看似普通的言语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做得的好,
也让其他同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我心中的太阳》以人文精神为显现,以知识技能为隐线,
让学生带着对太阳的热爱和感恩之情,运用音乐、故事等艺术形
式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自主学习活动,体会在集体中进行艺术
创作的乐趣。本课教学注重学生的想象力的表现,着重对太阳的
拟人化的描述,让学生更有亲切感,如给太阳加上五官,变成太
阳公公、太阳爸爸、太阳阿姨、太阳宝宝等,还有太阳变变变环
节,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太阳变成人物
角色,赋予太阳无穷的生命力,学生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比较高的热情,让学生理解万物生长要靠
太阳的道理,在绘画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的作品大都能展现出预想的效果,我
用开家庭聚会的形式,展现太阳家族的千变万化,激发学生的积
极性,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导评的评价方式,给学生足够
的展示空间,让学生了解构思、构图和色彩的美好。最后用儿歌
《种太阳》结束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敬畏自然,
保护自然,种下了太阳就像种下了希望,把希望赠送给自己最想
送的人。
小学的艺术教学肩负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艺术
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我想,师生之间需要
融洽和和谐的相处,宽容和理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需
要真心付出,长久的投入,总之学生快乐,老师才快乐,教育才
有价值。
本文发布于:2023-11-28 17:1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1629532292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心中的太阳》教学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心中的太阳》教学反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