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
1.《诗经》二首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卖炭翁》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诗经》二首
一、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
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
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颂”
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
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
淫,哀而不伤。”
二、古今对碰
《关雎》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
追求她却得不到,白天黑夜总是思念她。
原文: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
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3.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
首先,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
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
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
惘情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
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四、诗歌主题
《关雎》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青年执着地追求一位漂亮而善良的姑
娘,反复倾诉内心缠绵的情思,急切盼望不久的将来能与意中人美满地结合,表达了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盼之情。
《蒹葭》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青年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难
与漫长,表达了寻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走进作者
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
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
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背景了解
挂罥:挂,缠绕。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
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
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
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注释】
忍能:忍心如此。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出现。
【译文】: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
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
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
2.“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动词连用表达效果分析法。①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
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是不会真的咒骂几个顽童的。但为什么诗
人就在诗中这么称呼了呢?这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第一,挂在高树梢与飘落在低
洼积水的地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
万分。第二,这茅草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对诗人来说却事关生计,群童无知的
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就“公然抱茅入竹去”,
这自然在那一瞬间引起诗人的愤慨或感伤。综合上述情况,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
以理解的。其实诗人在叙述群童的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这也从侧
面表明作者不是真的认为他们就是“盗贼”。
9.如何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
感?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段的时候,就知
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
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
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
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
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
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
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人分
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
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古今对碰
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
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注释】
【译文】: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手下
的爪牙。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
去。
原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驱将:赶(走)。将,语气助词,用在动词后面,以助语气。
惜不得: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
直:价钱,通“值”。
【译文】: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却
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充当炭的价钱。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赏析“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
衣买食。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
可悲可痛。
五、诗歌主题
《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
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走进作者
王勃,字子安,唐代诗人。不仅能诗,且擅骈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
四杰”。少府,县尉的别称。
二、诗歌背景
本诗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姓杜的少府(县尉的通称)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
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三、古今对碰
原文: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
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
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
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10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翻译】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
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表现了诗
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2
本文发布于:2023-11-28 16:31: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1603052292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八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八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