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女投江的故事_经典阅读

更新时间:2023-11-28 16:11:37 阅读: 评论:0

青春与梦想作文-春晚主持词

八女投江的故事_经典阅读
2023年11月28日发(作者:一个一)

《八女投江的故事》

八女投江的故事描述(一):

八女投江的故事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

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

乌斯浑河,它由杨木河、青山河、鲇鱼河这三条河汇集而成,在张广才岭脚下逶迤流淌,

最后注入牡丹江。在满语里,乌斯浑河的意思是一条奔腾汹涌的河。

刁翎镇边有个黑背金矿,从1931年到1945年的14年里,日本鬼子把这个金矿挖空了,

还从林口掠夺走了木材累计216万立方米。鬼子在林口建了三个飞机常就这样,刁翎周边地

区成了抗联和鬼子作战的重要战场,王连财老人将我们带回上个世纪30年代的林海雪原

王惠民参军

那年农历7月的一天,杜团长带着300来人的队伍回来了。队伍一边吹着号,杜团长亲

自打着红旗,走在头里。

抗联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刁翎的鬼子那儿。刁翎的鬼子一出动,来了多少人,带了多少

枪,这个情报也立刻送了出来。情报先送到乌斯浑河渡口,摆渡的老乡立刻划个小船过河,把

情报给杜吉臣送去,等鬼子来了,整个大船慢慢应付他们。

鬼子刚过河,情报就送到了杜团长的手里。杜团长一挥手:上西山!抗联立即撤出了村子,

上了村后的西山。王惠民的父亲是抗联有名的王皮袄,他全家立即跟着抗联上了山。

鬼子一进村,抗联就从西山上往下打,当场把鬼子的一个重机枪手打死了,这下鬼子慌了。

杜团长带着抗联战士冲下山,想乘机把鬼子的重机枪夺过来。没想到,在草丛里还趴着个鬼子,

用三八大盖打穿了杜团长右腿的动脉,杜团长就这么牺牲了。这场战斗,鬼子死了三个,丢了

两挺机枪;抗联牺牲了两人。临走前,鬼子把村里四排房子,包括王惠民家的全烧了。从四合

村的那仗以后,王惠民就跟着父亲参加了抗联,那年她才12岁。

八女的最后一仗

王连财13岁那年,也就是王惠民参军第二年的农历8月,刚割完谷子,抗联就往勃利县

马蹄沟桥去了,想在桥上打埋伏截鬼子的车,夺些布匹啥的物资好过冬。没想到,抗联的动静

给鬼子发现了,一下子调集了勃利、依兰和刁翎三个地方的鬼子,从三面夹攻抗联队伍。

这仗敌强我弱,打得好惨,天黑时抗联队伍撤了出来。130多名抗联战士,撤到了黑背岭。

虽说是10月份,但黑龙江的10月天晚上已经很冷,大概是零度左右。有的抗联战士就点上

了篝火取暖。没想到,附近样貌沟村有个叫葛海路的,正好上邻村的相好家去,一上坡,看见

了山里的篝火。葛海路原先也是抗联八军的战士,半路上当了逃兵,一看这篝火,明白是抗联

在那儿宿营。立即下山,回到样貌沟村向那里的日军小队长桥木报告,桥木立马报告了上司熊

佐大队长。熊佐连夜纠集了1300多名日伪军悄悄包围了抗联的队伍。当晚,鬼子不明白究竟

天一放亮,鬼子开始进攻了。起先,鬼子没有发现冷云等8名女战士,因为前一天宿营

时,抗联的男战士宿营在乌斯浑河上游,8名女战士宿营在河的下游。鬼子把120多名男抗

联围上了,一阵猛打。冷云她们8名女战士要是这时悄悄撤走,鬼子必须发现不了。但她们

一心想把战友救出来,在鬼子的身后开了枪。趁鬼子一乱,部分男抗联冲出了敌人的包围,但

冷云她们却完全暴露了。

冲出包围的男抗联怎样忍心自己的战友落入敌人的虎口,为了救冷云她们返身又杀了回来。

无奈敌人火力强大,连续两次反冲锋都被鬼子压住了。120多个男抗联,牺牲了一半,只能退

走了。

鬼子黑压压地向冷云她们压过来,本来冷云她们躲在草丛中射击,鬼子还不明白她们是女

兵。等冷云她们子弹打完了,鬼子越围越近,一看是女兵,鬼子乐坏了,一边喊着抓活的,一

边扑了上来。

应对着扑上来的鬼子,冷云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然后,女兵彼此搀扶着,走下了乌斯

浑河。

鬼子惊呆了。就在岸边用小钢炮、重机枪一阵狂轰,这八名女战士全部中弹牺牲,最先中

弹的,是她们中最年少的王惠民。

那年,王惠民只有13岁。其实,她还是个胆子个性小的女孩子。在抗联部队里,每一天

晚上睡觉时,还要别的大姐大嫂抱着她,她才敢入睡。

投江的女英烈,实际上不是死于乌斯浑河,而是鬼子罪恶的枪弹。

两天以后,她们的遗体被冲到了离殉难地2里外的牡丹江河口。每个遗体身上都布满弹

孔,鬼子还下令不让老百姓为她们安葬。

汉奸的下场

汉奸葛海路的下场,过去没有对人说过。1948年,东北解放了。听到解放军到了刁翎镇,

葛海路明白自己的末日到了。他和他老婆、大儿子,一家三口自己上吊死了。

林口县里所有和葛海路沾亲带故的人家,都悄悄远走他乡了,没有脸再在这儿呆下去。

过去有人说,冷云教导员的孩子是生在雪地里冻死的,其实不是。冷云的孩子放在刁翎土

城子一户农民的家里。解放后,当时的合江省委主席冷仲云得知此事后,专门前去找过冷云的

孩子,但一向没有找到,所以至今不明白这八女投江的烈士里唯一的后代究竟在哪里。(本报

牡丹江83日专电)

寻找乌斯浑河

将近70年过去了,当年八女投江的乌斯浑河,如今还是那么波涛汹涌吗?在人们通常使

用的1600万倍中国分省地图册上,乌斯浑河只是一小截没有标上名字的蓝线。但一个红

点清楚地标示着:八女投江纪念地。将近70年过去了,乌斯浑河畔的父老乡亲们,还流传着

于是,王龙祥的文汇号摩托又从牡丹江市八女投江纪念馆出发,前往林口县。林口县委宣

传部对我们的寻访大为支持,当即派了一名干部为我们带路,从林口县城前往六七十公里外的

刁翎镇,经刁翎再去乌斯浑河边的四合村,走进了81岁王连财老人家的小院。

老人家坐在自家西屋的炕沿上、行走在乌斯浑河畔的山野里,这个当年的小马倌给我们讲

述着60多年前那里发生的一切:八女投江的八名女英雄里,有两名是四合村人,年长的叫郭

桂琴、年轻的叫王惠民。

在八女投江殉难地上方的山坡上,已经盖起了一座八女投江纪念馆。青山白云间,一座纪

念碑矗立着,上书八女英雄光照千秋。

当我们回到四合村时,天降大雨。王连财老人在车里指着途经的锅盔山、关门山告诉我们:

这些山上,过去到处都有抗联战士出没。车过徐家屯,老人说:抗联在那里总共打过四仗,两

仗是在屯里打的,两仗是在沟里打的。第一仗,抗联队伍里的炮手(就是东北农村当时的猎户)

枪法准,一下子干掉了30多个鬼子,自己只有一个人受伤。可之后,这个伤兵被鬼子抓住用

刺刀捅死了。

我们的心,为英勇不屈的东北人民所震撼。

八女投江的故事描述(二):

八女投江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

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

10月东北抗联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

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

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早过河。10

月的北方已经十分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

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日军集合了一千多人将抗联战士包围。

1010日拂晓,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

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状况十分危急,在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

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以为中了埋伏忙抽出一部分兵

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

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

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

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状况下,八名女战士应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

:们,我们是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

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高唱

着《国际歌》群众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

13岁。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八女投江群雕位于牡丹江畔的江滨公园。高13米,长8.8米采用花岗岩石材雕凿而成,

八女投江四个大字由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书写。站在这硕大的群雕前,无不使人思维翻滚,心

潮澎湃,当年八女视死如归的事迹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里,1984年那里被国家列为二级文物

保护单位,八女投江群雕也被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女投江的故事描述(三):

追寻八女投江的壮烈故事

这一幕,最初只有130字的记载,见于周保中在1938114日写下的日记:

我五军关师长书范于西南远征归抵刁翎,半月前拟在三家方向拟渡过乌斯浑河,拂晓正渡

之际,受日贼河东岸之伏兵袭击。高丽民族解放有深久革命历史之金世峰及妇女冷云(郑

XX)、杨秀珍等八人,悉行溺江捐躯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周保中关于八女投江日记的手迹

英雄自有后人铭记。新中国成立之初,八女投江就被拍成了电影,广为传颂。而这段真实

历史的细节还原,又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查找追寻。

八女投江的故事,需要铭记的资料还有很多。

抗联的真人真事

直到本世纪初,在八女投江壮烈牺牲六十多年后,这八位女英雄的事迹史实仍有很多模糊

之处。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地处张广才岭(老爷岭)和完达山山脉交界处,以森林之口得

名。那里以前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主战场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

联军在林口县域与敌人进行了大小千余次战斗。八女投江的事迹就发生在那里,八女中有六个

是林口人。

可就是在最熟知八女投江的林口,原县政协主席于春芳却感觉到,八女投江的故事讲述出

来足以感人肺腑,但作为史实,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证完善。

2002年于春芳退休,平时爱好诗歌的他有了充足的时间用于创作。那时即将迎来抗战胜

于是,于春芳从创作八女投江诗歌转向了史实研究,最初的切入点,就是八女投江的具体

时间。

于春芳的研究,自然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他首先梳理了此前对八女投江的

记载和数次考证。

最早的八女投江文字记载,就是周保中日记。

周保中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参加过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留学苏联。

九一八事变后,周保中受党组织委派,赴东北组织武装抗日斗争,是东北抗联的建立人和领导

人之一。毛泽东曾称赞他:保中在东北十四年抗日救国斗争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周保中有写日记的习惯,即便是在抗联最危急的战斗时期也不曾间断。这些留存下来的日

记,成了了解抗联历史重要的一份资料。

周保中日记中对八女投江的记载,写于1938114日,是八女牺牲后的大约半个月。

他的记载也是最为可靠的文字记录。但是,周保中并没有亲眼看到八女投江的经过。在林口县,

11月江河已经封冻,由此能够决定,八女投江牺牲时间六说之一的11月中旬并不确切。

抗战胜利后,19465月,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等人撰写了《东北抗日

联军十四年奋斗简史》,其中也回忆了八女投江,过程相对详细,但时间仅粗略记录为一九三

八年秋天。

这两位东北抗联领导人的记录,留下了八女投江事迹最初的面貌。

八位女战士在绝境中宁死不降、以死殉国的事迹,早已被东北抗联的战友们传颂,而让八

女投江真正广为人知的,是女作家颜一烟。

1945年,颜一烟由延安鲁艺调到东北文艺工作团做编剧工作,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

1948年秋,颜一烟开始创作反映东北抗联的电影剧本,核心故事就是她听人讲述的八女投江。

颜一烟首先找到了冯仲云,一说准备写八女投江时,冯仲云立刻说:太值得一写了!冯仲

云不是八女投江的直接见证人,他给颜一烟写了介绍信,帮她联系更多的抗联干部战士理解采

访。

于春芳说,颜一烟是第一个对八女投江进行调研的,但是,她是为了创作搜集素材,把八

女投江的故事立体丰满起来。真正好处上的史实考证是1962年开始的,来自专业的历史研究

者。

抗联妇女团

东北烈士纪念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革命纪念馆,它的诞生早于新中国一年1948

1010日。

1957年,刚刚从吉林大学毕业的温野被分配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在那里一向工作到以副

馆长的职务退休,退休后他仍是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员,继续工作,至今已有五十多年。

温野是东北烈士纪念馆的第一批大学生。据他回忆,那时东北烈士纪念馆历史研究和陈列

宣传工作尚在初期,专业人员很少,超多的东北抗日斗争和解放战争史都是空白,许多烈士事

迹都很简单,只有几百字的简历。温野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参与了杨靖宇、

赵尚志等数百名东北烈士革命事迹的调查研究。

那时纪念馆里关于八女投江只有一幅油画作品,附有八女之一冷云的极其简单的简历。八

女投江发生在何时、何地,她们姓甚名谁,都不清楚,讲解员甚至要照着《中华女儿》来讲述

具体战斗过程。

文艺作品能够不完全是真人真事,允许艺术加工和虚构人物,但烈士纪念馆的陈列却务必

是真实的,必须要真人真事,否则便失去历史价值。温野说。

周保中在文中写道:妇女的坚忍奋发,吃苦耐劳,经得起残酷考验的表现,也是很出

色的。在那游击战争处于挫折和艰难的岁月里,我们的游击战士,除了作战伤亡外,还有饿死

的,冻死的就是铁汉子也有的不堪苦累而死的。然而妇女却没有一个害怕苦累的,更没有逃亡

叛变的。

巧的是,温野开始调查八女投江史实的同时,回忆东北抗联女战士的《英雄的姐妹》出版

了,书的作者正是原抗联第五军妇女团的一位小队长徐云卿。温野很快按图索骥,找到了时任

长春市制鞋厂副厂长的徐云卿。

据徐云卿回忆,妇女团像作战部队一样,有步兵、骑兵、侦察兵、通讯兵,甚至还有机枪

手,但是女性毕竟身体柔弱,她们当中的大部分是在密营的医院、被服厂从事后勤工作。

1937年冬季开始,日本侵略者陆续增兵于北满和吉东地区,对东北抗联进行三江大讨

伐。抗联的斗争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中共吉东省委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将第二路军

所辖的四军、五军等部队组成远征军,从所在的根据地出发,分三路向西南的五常县等地区远

征,冲出日伪军的军事包围圈。这也就是东北抗联的西征。

19387月,由抗联四军、五军与救世军等部队组成的约2000人西征部队,从莲花泡

出发,踏上了艰苦卓绝的西征之途。

在四道河子密营,抗联部队会合了五军妇女团等后方人员。那里有妇女团的一个大队,当

时共有三十多名女战士。大队指导员就是冷云妇女团当时的领导人。

金世峰原是抗联第五军一师参谋。温野找到他的时候,老人已经七十多岁了。二十多年前

那壮烈的一幕,是老人不愿触碰却永不磨灭的记忆。正是在那天惨烈的战斗后,金世峰与抗联

部队失散。在日伪统治之下,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隐姓埋名。金世峰的名字,在抗联战友们的

记忆中已经和八女一齐沉入江水。

金世峰的回忆,带给了八女投江的具体牺牲地。确切地说,八女投身殉国地并不是江,而

是乌斯浑河。

乌斯浑河,源自满语,意为汹涌的河流。在八女投江殉难地的下游两公里,它汇入牡丹江。

八女投江的说法,说的是殉难牡丹江,并非错误,只是并不准确。

金世峰回忆说,1938年阴历八月末或九月初的一天夜里,部队走到乌斯浑河西岸徐家屯

下边河口处休息,准备过河东岸去找军部。

连日征战,部队减员严重,到达这个宿营地时,这支队伍只有一百多人。跟随部队行动的

妇女团成员原本有二十多人,这时仅剩八人。

这支部队的遭遇,也是当时东北抗联的一个缩影。1938年的时候,正是东北抗联最危急

困顿的关口。

即便是鼎盛时期的抗联,应对的也几乎时时处处都是绝境。在东北,有日本密集的76

大军和超多伪满军队及汉奸,有严酷的自然环境,抗联要生存,只能在深山老林中不停转战。

东北烈士纪念馆的调研课题因文革而搁置,上世纪八十年代,林口县史志办牵头,接过了

史实考证的接力棒。这次考证的一大成果,就是找出了葛海禄。上世纪五十年代,葛海禄已经

以叛徒、汉奸罪行被公审枪毙。三十年后,他的血债又添了一笔。

葛海禄原是抗联八军某师副官,之后叛变投敌,成为日本的密探。这一天,他在侦查守望

哨查看时,发现远处有火光闪动。葛海禄是当地人,熟悉地形,又了解抗联的活动路线和行动

特点,他当即猜到抗联战士在此处宿营。

于是,葛海禄立即下山,向驻扎在样貌沟村的日军小队长桥木报告,桥木又立马报告了上

司熊谷大佐。

因在这一带活动的抗联部队较多,熊谷也不敢大意,亲自率领三十来名骑兵,调集包括熊

谷兵团、伪军、森林警察共千余人的讨伐队,携带迫击炮、机枪等重型武器,趁夜幕悄悄地对

露营的抗联部队构成一个半包围圈。由于搞不清抗联队伍的底细,日伪军一时未敢轻举妄动,

只等天亮看清状况发起攻击。

拂晓时刻,浑然不知已经被包围的抗联战士们整装待发,准备渡河。金世峰回忆,洪水把

道口封住了,木船也没有,想过江就只有游过去。

抗联的战士们交替掩护,向着柞木岗子边打边撤。那里是无数次掩护过抗联战士摆脱追击

的深山密林。而这一次,密林带给的保护远远不够。

日伪军依仗着人数、火力的绝对优势,撵着抗联的阻击线,越来越逼近。

万分危急的关头,日伪军的侧后方忽然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八位女战士开火了。

当时,敌人并没有发现河边的女战士们,如果她们继续隐蔽不动,就有机会脱离险境,就

有活下来的期望。但是,她们见大部队被敌军死死拖住,难以突出重围,毅然从背后向敌人发

起猛攻。

仅仅八位女战士,根本不可能对千余人的日伪军构成有效的打击。她们主动开火的目的,

只是为了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吸引敌人的火力,给主力部队换来突围的机会。

结果显而易见,开火就意味着暴露,暴露就意味着牺牲她们所处的位置已经没有退路,完

全在日军的包围之下。

敌人就在身后,她们一向奋战到最后一刻。她们不愿被俘受辱,更不会投降,她们选取了

有尊严的死亡投河。这份尊严,属于八位年轻的女战士,属于饱受欺凌蹂躏却从未屈服的中华

民族!

敌人并没有放过她们,炮弹、子弹向着乌斯浑河倾泻着。八位女战士在奔腾的河水中,在

炮弹掀起的浪花里,时隐时现,最后消逝在汹涌不息的乌斯浑河中

两天以后,突围的抗联战士在距离八女殉难地两里外的牡丹江河口找到了五具遗体,每个

遗体身上都布满了弹孔。

战友们将她们的遗体就地掩埋。此后的几十年中,乌斯浑河以前改道,牡丹江几次大水,

烈士遗体的掩埋地再也无从查找。

金世峰已经游到了对岸,只有一个人又手无寸铁,只能趴在草丛里,心焦如焚却无可奈何

地远远看着对岸的战斗,看着乌斯浑河水吞没了八位女战士。此战之后,金世峰与抗联失散,

成为一位活着的烈士。

她们都是谁

写的《露营之歌》中的名句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时我才真体会到当年东北抗联的露营

艰苦生活。

辛苦总算没有白费,在这次实地考察中,他们找到了杨贵珍烈士的父亲杨景春、原五军教

导团的战士刘广有、原五军妇女团女战士张淑兰、冷云的哥哥郑殿臣、战友董若坤透过这些人

的讲述和回忆,八女的身世逐渐拼凑还原,她们的名字最后得以被今人所知。

这八位英勇的女战士分别是,抗联第二路军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

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于春芳介绍,他在进行第三次八女投江史实调查时发现,这份名单中的人名还有争议,但

是主要是争论具体字的写法,并不影响这八个人的确认。此刻的这份名单是在温野考证结果的

基础上,史学界认可通用的,是最确证的八女名字。

至于她们的身世,时至今日仍没有完全调研清楚。比如周保中记录的小于,起初只明白她

是朝鲜族,但是朝鲜族的人没有于这个姓。之后在调研中,有人回忆起这个人其实叫李凤善,

而关于她的生平,仅仅是1918年生于林口县龙爪镇,身高一米六左右,体格健壮,长得漂亮

这一句话而已。

冷云是八女中生平资料最详实的一个,冷云这个名字却并非真名。

王惠民,都叫她小王。她的确很小,牺牲时才13岁。徐云卿在《英雄的姐妹》一书中回

忆,小王睡觉时总要抱着她的胳膊。有时徐云卿很晚才回宿营地,小王就瞪着大眼睛睡不着分

明是个还不能独立的孩子,在抗联却已经是战士了。

郭桂琴,乳名菊花,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36年加入抗联,长相俊秀,天真活泼。郭桂

琴牺牲前,刚刚和抗联五军教导团分队长冯文礼订婚不久。冯文礼所在的部队在西征路上被打

散,流落民间。直到六十多年后,他才获悉未婚妻牺牲的消息。

烈女标芳

20081020日,八女投江七十周年纪念日,乌斯浑河畔举行了盛大的纪念大会。

这个纪念日具体日期的确定,来自于春芳发起的第三次八女投江史实考证。

于春芳并非文博专业,开始时连怎样在博物馆查资料都不会,纯粹个人行为的史实调研毫

无头绪,进展缓慢。一次,到牡丹江烈士纪念馆查找资料时,正赶上纪念馆在准备八女投江布

展。纪念馆听说于春芳在自发考证八女投江,当即派出专家与他合作。新的考证成果开始逐渐

浮现。

为了确认八女投江的具体日期,于春芳和纪念馆的研究员们一齐汇总了现有的考证资料,

遍访抗联老战士、抗联后代与抗联史知情人,查询有关历史史实。他们还找到了周保中日记的

手稿,以求最原始的记载。有时只为验证周保中日记中的三日前,他们就要按照日记中提到的

地点,徒步走上一次乃至几次,以推断某次战斗发生的时间。

最终,在八女投江具体日期的六种说法中,于春芳等人综合考证出,19381020

日最为确切。这个结论已经得到了史学界的认可,八女投江的纪念活动此后都选取在10

20日举行。

2008年的八女投江七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于春芳请来了一位特殊的纪念者,八女之一

郭桂琴的未婚夫冯文礼。那年冯文礼已经87岁,站在乌斯浑河岸边,凝望远去的河水,满眼

含泪,低声嗫嚅:70年了,70年了

70年前,冯文礼与抗联部队失散,也与未婚妻郭桂琴断了联系。他不明白郭桂琴牺牲,

更不明白她就是八女之一。他曾苦寻郭桂琴多年,没有任何消息。

直到2003年,在一次抗联老战士的联谊活动上,冯文礼见到了周保中当年的警卫员,这

才获悉郭桂琴在八女投江之列。

当年的抗联老战友在世的不多,明白冯文礼和郭桂琴关系的人就更少了。徐云卿是当年撮

合这两个年轻人的媒人,早已去世。直到2007年,于春芳见到徐云卿的女儿,才听说冯文礼

还在世。

几经辗转,于春芳最后找到了冯文礼,找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见证人。

冯文礼首先解开了于春芳苦求无果的一个谜团:郭桂琴牺牲时的岁数。

八女之中,冷云、王惠民、杨贵珍和安顺福的生卒年很清楚,而郭桂琴、胡秀芝、黄桂清

和李凤善的生平资料很少,没有准确的生年记录。

按照冯文礼的叙述:我是1921年出生,郭桂琴比我小一岁。也就是说,郭桂琴出生于

1922年,牺牲时年仅16岁。再结合其他人的回忆、记载中的点滴联系,胡秀芝、黄桂清和

李凤善同龄,比郭桂琴大4岁。她们都生于1918年,牺牲时刚刚20岁。

这是一个更加令人唏嘘的答案。

八女投江牺牲时,最大的冷云和安顺福23岁,最小的王惠民13岁,八个人平均年龄还

不到20岁。青春正好,生如夏花,却在战火中凋零,湮没于乌斯浑河滔滔水波。

她们的生命在八女投江的悲壮中灿烂定格,她们年轻美丽的面容却在历史中消磨。八女之

中,除了冷云留下了几张照片,另外七人的肖像都只能用绘画描摹。

于春芳在调研中收集到两套八女肖像,差别极大。哪一套更接近她们的真容?冯文礼看后,

却说:哪个都不像,就郭桂琴的眼睛有一点像。

于春芳决定给冷云之外的七女重画肖像。见过八女的冯文礼记得她们的容貌,却无法用语

言描绘出七个人相貌上的差别。

受到刘胡兰家乡为其塑像方法的启发,于春芳和抗联史研究学者赵海龙等人找了几百张黑

白老照片,由冯文礼在放大镜下辨认最接近七女的脸型、五官。最后的肖像,则请来了牡丹江

市公安局的画像专家。

冯文礼的记忆是否准确?肖像是否接近真人?于春芳把没有标明身份的肖像拿给杨贵珍的

弟弟杨玉林辨认,他一下子从中找出了杨贵珍。七十多年后重新看到姐姐的容貌,让他不禁泪

流满面:我姐姐牺牲时才18岁啊。

如周保中所言,八女投江从不曾被后人遗忘,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早有烈女标芳。八女

投江烈士纪念碑就矗立在乌斯浑河畔东岸的小关门嘴子山坡上。这片蓊郁的山林曾目睹了八位

年轻的女战士怎样慨然赴死,而且将在以后的岁月中永远地陪伴她们。

乌斯浑河依然汹涌,滚滚逝去,亦如七十多年前的那个朝阳初升的早晨,八位年轻的抗联

女战士手挽手迈进水波

13岁、16岁、18岁、20岁、23岁,是八女牺牲时的年龄,她们的生命永远停留在这

个夏花般灿烂的年龄,标芳青史。

杜甫自号什么-世界和平作文

八女投江的故事_经典阅读

本文发布于:2023-11-28 16:11: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1590972292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八女投江的故事_经典阅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八女投江的故事_经典阅读.pdf

标签:贼8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