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教案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

更新时间:2023-11-28 16:02:34 阅读: 评论:0

天津金融博物馆-吃粽子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教案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
2023年11月28日发(作者:备品)

8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理解先秦时期我国法律产生和发展的

历程,理解德治与法治观念的主要内容,认识宋元民情法律与教化的变化。

2. 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梳理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儒家化的主要原因,培养

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教材学习过程中展示可靠地相关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培养学生的论

证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学习宋元至明清法律与教化的

变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增强对当今中国

法治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汉至明清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理解德治与法治的观念的主要内容

难点: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历程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图分别是孔子和韩非子的图像,他们分别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他们的治国思想对历代王朝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儒家的德治思想有

积极向上的意义,但法家思想更适合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虽然,德

治和法治看似水火不容,背道而驰,但是德治和法治结合在一起才更有利于国家

的巩固,历代许多统治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由此也出现了法律与儒学紧密结合

的局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新课讲授】

【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表格,对比分析先前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不同。

德治 法治

哲学基础 “仁”为基础 源自道家的“道”观念,人遵道行事,主

张“法”

政治思想 “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工具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

人性论 性本善 性本恶

统治方法 重视人的教化和道德 人为君主应当实现王权的专制,提倡重

法、重术、重势

历史观 思想保守倒退,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耕战思想 将社会各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 主张抑工压商,使人民从事农耕一途

战争观 反对不义之战,希望实现礼治 主张武力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尚贤思想 主张尚贤,实现贤人政治,主张教民,不尚贤,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

选贤任能,实现为政以德 下不得行使

【师】阅读课本,学习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礼制的产生: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殄灭民命;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

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2)新思想萌发: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朝礼制社会秩序崩溃。

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以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

2.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导火索: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最早的成

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3.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表现:儒法之争

主张 代表人物及观点

儒家 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人性善,实行德治 孔子

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 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 人性恶,实行法治 商鞅 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

阶级的权益,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主。

韩非 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

教”“以吏为师”。

【师】同学们思考韩非的法家思想与现代的法家思想有何不同?

韩非的“法治”思想不等于现代的“法治”思想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

维护人民的利益,它否定任何特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思想主张让

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法治”是强化专制王权的一种手段。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4.战国时期对德治与法治思想的抉择

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并不适用

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们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

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

建国家。

【师】展示《唐律疏议》的图片,进一步解释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引导学生学习秦汉至

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朝开创: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商鞅在魏国李悝《法经》的基础上,

“改法为律”。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2)汉承秦制:汉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汉朝律令后来变得繁乱庞杂,条目字数都

很多。

3)律令并行: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1)推动因素

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法律解释,以经注律,并逐渐主导了律令修

纂。

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2)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

3)实施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的法律与教化

1)唐朝的法律

①发展: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后来,唐高宗又命人

对律文逐条解释,以便于官吏使用,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律疏议》继

承了汉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

标志。

材料一《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

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

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②特点:礼、法结合的典范。

③影响: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对邻近的日本也有重大影响。

2)唐朝的教化

①提倡礼治。开元二十年(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

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注重基层教化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侧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师】同学们根据以上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1)秦朝实行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极端重刑主义统治,导致社会矛盾尖锐、二世而亡,这使

得后代统治者重新审视法家思想。黄老思想虽然宜于社会休养生息,但它过于消极,不利于

削弱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不利于富国强兵以御外患,不利于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与发展。

2)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君权神授说和“大德小刑”说,主张治理国家应以德为主、

以刑为辅。其主张既神化了儒家“德主刑辅”的传统见解,又暗中把刑法提高到了神圣的地

位;他强调儒家经典和经义对司法活动的指导作用,首倡“春秋决狱”,最早开始系统运用

儒家经义指导司法活动。

3)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此后皇帝下诏、大臣奏章无

不据用儒家经典,以儒家经义为最高指导思想。

4)大批儒家知识分子进居官吏行列,获得修订法律和参与重大司法活动的机会,用儒学精

神改造现行法律。

【师】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的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

姓宣讲,接下来我们看宋元明清的法律与教化有何变化。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

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

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生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

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

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

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不同: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原因: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

,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

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1)儒学的基层渗透: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

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

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发展历程: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

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

“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

影响: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

流。

【师】礼法兼治是古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手段,其主张把以礼治国和以法治国结合起来,

表现为德刑并用,即把以德化民与以刑齐民结合起来。接下来我们探讨西汉至明清时期法律

与礼教并用的概况。

1. 汉代——“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发端

1)儒法合流:在国家治理手段上,汉初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的封建正

统法律思想,在德刑关系上,形成了以德政为主,以刑罚为辅的理论。

2)以经注律:随着两汉经学的兴盛,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来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

之盲或经过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或通过改变司法百官的法律意识而在司法中发挥作

用。

2.魏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

1)含义:“纳礼入律”指通过国家立法的渠道,儒家经义直接上升为法律条文或法律制度。

2)表现:大规模的引礼入律从就晋时期开始,一些体现儒家伦理纲常精神的礼仪制度纷纷

入律。

3.唐代——一准乎礼

①含义:唐初定律,以礼为主。一方面把礼义道德规范直接纳入法律;

另一方面,立法者直接引用儒家经典作为立法依据或用儒家学说阐释立法的理由,使礼与法

紧密结合。

②实质:“法”为“礼”服务,基本特征是用暴力维护封建伦理关系。

4)宋代——天理人情国法

①含义:司法官兼顾法理情三者的关系。在判案时,可法官不仅依据法律文本。还依据经义

天理、人情等,更注重社会效果。

②实施:对于不同的刑罚要区别对待,实行“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司法原则。

5)明清——明刑弼教

①含义:将刑罚和教化并列为同等重要的统治手段。用刑法晓喻人民,使人们都知法、畏法

而守法,以达到教化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②发展:明刑弼教开始于宋末定型于明初,为清朝所遵用。

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

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

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

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

材料二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

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生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

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

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

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材料三中华民国时期曾经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往往是根

据形势和统治需要来制定方针政策,经常出现以政策代替法律,或据一时的政策而提炼为法律

条文的情况。

——据韦庆远、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

因。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析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答案:

(1)特点:体系完备;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2)不同: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原因: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

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

(3)作用: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权益;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解析:(1)问据材料一“《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

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并结合所学得出体系完备;据材

料一“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并结合所学得出礼法结合(

视儒家伦理道德);据材料一“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

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并结合所学得出影响深远。(2)问第

一小问不同之处,据材料二“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

及有关祭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结合所学得出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

《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第二小问原因,从经济、思想、政治等角度入手,据材料二“由于

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以规范各种社

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并结合所学得出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

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3)问据材料二“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

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

治局面”得出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统治阶级的权益,调节社会矛盾;据材料三“却往往是根据形

势和统治需要来制定方针政策”得出维护统治。

【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先秦至明清时期法治与礼教的发展情况,这节课重点掌握秦汉至明清法律

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理解德治与法治的观念的主要内容,勾画并记忆课本的知识,又不懂得

下课问老师。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生活的方向-谢谢你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教案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

本文发布于:2023-11-28 16:02: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1585542292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教案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教案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pdf

标签:贼8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