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与《挪威的森林》中生死观之
比较
摘要: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
说《挪威的森林》都通过层出不穷的死亡事件以及小说人物生死两
难的死亡体验表现了作者的生死观。中日传统生死观的差异决定了
两位作者生死观之差别,但受存在主义生死观的影响,两位作者在
作品中的生死观又呈现出一定的相似点。
关键词:《活着》;《挪威的森林》;余华;村上春树;生死观
生与死是生命的不同篇章,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母题①,世界
一流的作家如海明威、狄更斯、卡夫卡等都曾描写过生死,伟大的
作品也“无一不涉及死亡”②,中国作家余华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更
是描写死亡的能手。透过死亡叙事,可以窥探到他们小说背后的生
死观念。品读余华的《活着》与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总是
能看到人物不断面临生存或死亡的抉择,感受到作者对生存状态和
生命本质的思考。
一 层出不穷的死亡事件
《活着》始终都笼罩在死亡的阴霾之中,13万字左右的小说中
死亡事件竟然出现十余次。主人公富贵的爹在富贵败光家产后拉屎
时从粪缸上掉下来摔死了;战场上几千号伤员在一夜间全部死去;老全
被突然飞来的流弹击中身亡;富贵的娘病死;土改时龙二被枪决;富贵
的儿子有庆给县长夫人献血时被抽干血死在医院;女儿凤霞因难产而
命丧黄泉;县长春生在“文革”中上吊自杀;妻子家珍患软骨病死亡;女
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扁当场死亡;最后连孙子苦根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
正是这一个个人物的死亡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其惊人的死亡频
率让人扼腕。
与《活着》一样,《挪威的森林》的内容仍然是对死亡的叙述。
这部译成中文不过20万字的小说中一共出现过9次死亡事件。木月
在汽车中自杀;直子的姐姐上吊自杀;直子的叔叔自杀;绿子的妈妈患
脑肿瘤病逝;绿子爸爸病逝;初美割腕自杀;直子上吊死亡;渔夫的母亲
去世;初美和渡边玩桌球时谈到自己爷爷的离世。如此频繁的死亡事
件让人诧异和不安。村上春树在小说的扉页上写下“献给许许多多的
祭日”,在后记中也写到“这部小说可以献给我离开人世的几位朋友
和留在人世的几位朋友。”主人公渡边也说“在活得好端端的年代,
居然凡事以死亡为轴心旋转不休。”③可见,“不管是小说最终呈现,
还是作者写作初衷抑或小说人物的个人感受,都是以死亡为中心旋
转的。”④其实,对读者而言,这部小说也是一次次死亡事件的展现。
二 生死两难的死亡体验
在所有的痛苦中以死亡带给人们的恐惧感最甚,“死亡是一个比
痛苦更有影响力的概念。很少有这样的痛苦,无论其如何强烈,不
会比死亡更可怕。”⑤《活着》的主人公富贵就一次又一次地体验了
这种痛苦。富贵嗜赌被骗得倾家荡产后父亲去世了。从一定程度上
讲,父亲的去世,富贵要负一定的责任,所以父亲死后他变得“像是
染上瘟疫一样浑身无力,整日坐在茅屋前的地上。一会儿眼泪汪汪,
一会儿哀声叹气。”⑥父亲的死使富贵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感,
以至于他娘和家珍都不敢怎么大声哭,她们怕他想不开,也跟着他
爹一起去了。这里,富贵的痛苦才刚刚开始。随后儿子有庆、女儿
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以及孙子苦根也相继去世。这一系列的
死亡事件将富贵一次又一次地推向了生死两难的绝望境地。得知母
亲死时,他“站在门口,脑袋一垂,眼泪便刷刷地流了出来。”儿子
死时,他哭了又哭,“心里疼得受不了”“想杀人”。女儿死时,他的
“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他说,“我的一双儿女就这样都
去了,到了那种时候想哭都没有了眼泪。”当富贵最后一个亲人苦根
也因吃豆子撑死了,富贵便被推到了“断子绝孙”的境地。这一切都
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让读者有种欲哭无泪的压抑,并对其表示
深切的同情与怜悯。
同样,《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也有着生死两难的死亡体验。
直子的姐姐是一个“差不多所有的事情都能自己一手处理,几乎没找
过谁商量或求人帮忙”的优秀女孩,她的自杀毫无征兆,也没有任何
动机。而发现姐姐死亡的正是直子本人,她回忆自己当时“处于虚脱
状态,什么都不明白了,就像体内的什么东西僵死了似的。”最残忍
的是,直子还承受着青梅竹马的恋人木月自杀带来的痛苦,木月的
自杀直接把她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死亡深渊。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⑦描写的正是直子这样的人。
小说的主人公渡边可以说是小说中见证死亡最多的人。他亲历
了好朋友木月的自杀,也见证了亦朋友亦恋人的直子的自杀。木月
的死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法确定自己在周围世界中的位置”,
直子的死再度将渡边拉到了死亡的边缘,“木月把我的一部分拽进了
死者的世界,如今直子又把我的一部分拖到同一境地。”
永泽是小说中的一个洒脱的贵公子,对深爱自己的初美呼来呼
去,随意地伤害她而毫不愧疚。然而这样一个放荡不羁的公子哥也
为初美的自杀唏嘘,初美死后,他在给渡边的信中写道:“由于初美
的死,某种东西消失了,这委实是令人不胜悲哀和难受的事。”可见
“初美的死寓意着永泽内心保留着的爱情与自我的彻底消失殆尽,残
留的只是一个无爱亦无信念的躯壳。”⑧
三 以生拒死与虽生犹死
虽然《活着》上演的是一出由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但是其目
的是通过将主人公安置在生存与死亡的抉择中来考量人保持活着的
生命信念与基本品质。“在《活着》中,余华每一次叙述死亡事件后,
又把视角焦点倾注在活着的人们的命途中,把死亡作为人们求生意
志的本能体现。”⑨“活着是人的一种最朴素最基本的生存愿望和要
求,它散发出的生命气息体现了生命的坚韧和活力。”⑩“活着”的富
贵目睹身边亲人的生命被无情地吞噬并亲手将他们埋葬,这是一种
怎样的打击和摧残?然而富贵并没有被命运击溃,他由此完成了生
命的涅槃,收拾好自己的眼泪,鼓起勇气活着,用“活着”来对抗死
亡。正如余华所说:“富贵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尊重生命的一个
人,它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的死亡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本文发布于:2023-11-28 12:40: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146454358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心灵鸡汤之《活着》与《挪威的森林》中生死观之比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心灵鸡汤之《活着》与《挪威的森林》中生死观之比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