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挪威的森林》中的象征意
象解读
一、引 言
孔子尝答其弟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务
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从中可见,儒家自古以来对“死亡云云”
存而不论,它只引导世人看到了人生的一个侧面,而刻意忽略了另一个侧面,这
种思维惯性使得生命的意义片面化,生命的可能性凝固化。由于诸多传统观念上
的桎梏,生活里我们也很少接受负面情感教育,大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是“成功的
荣耀”“有志者事必成”,却不会告诉孩子“放弃后的眼泪”“失败者的悲伤”,
所以更别提死亡教育了,如同是天大的忌讳,人人都三缄其口。
从这点来看,作为西方文明两大源头的希腊神话与《圣经》却有所不同。希
腊神话与《圣经》中关于死亡的表述相比儒教典籍更为清楚而深入。玫瑰虽美
(2)
终究带刺,但无刺便不可谓之为玫瑰,只愿陶醉于花的美艳与沁人心脾的芳香,
而不愿瞥一眼丑陋的花刺,这注就定了审美的缺失。人生亦是如此,只愿笑对它
夏花般绚烂的绽放,却不愿正视它悲秋里的凋零,这也注定了人生的不完整。与
其无视花刺的存在,不如学会欣赏带刺的玫瑰;与其回避“死亡教育”“负面情
感教育”,不如适时地引导青年人多思考有关生死与人生的问题,给他们一个自
主认知、自主判断、自主选择的机会。
人的思考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但需要反复练习,而且需要在一定程度的
学习基础之上才能达成。因此,青年人的“自由思考”需要以多读书多训练为基
础,而不是向壁虚构,放任自流,否则必然要走上错误的思想道路。如果没有接
受过死亡教育,没有经历过对生死问题的切身思考,在生活中遇到类似人生困惑
时,必然会迷惘,难以自处,甚至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解决问题。血的教训使
人们意识到,青年人多思考有关生死与人生的问题是其成长道路上必经的训练。
生活中引导青年人多经历这项训练,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走进“挪威的森林”
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中村光夫说:“生”与“死”是文学永恒的两大主题,
承载这两大主题的是爱情。世人理想中的爱情是美好的,但现实生活里的爱情
(3)
却不能理想化。爱情是“生”与“死”的交汇,它有明有暗,有阴有阳。这大概
就是刘禹锡所说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道理。爱情也罢,人
生也罢,有晴天必然有雨天,晴天虽然美好,但雨天也未必带给青年人惆怅。给
他们一个认识雨天、选择经历雨水洗礼的机会未必是坏事。如何认识并恰当地处
理人生中的负面情感,如何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这正是研读《挪威的森林》带
给青年男女的一番切身思考。
1987年,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由日本讲谈社出版,这已是他踏入文
坛后的第八个年头。这部长篇小说使他从“文学爱好者所关注的日本作家”一跃
成为“日本文坛最具人气的小说家”。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我”的名字为“渡
边彻”)的回忆为主线展开,“我”乘坐的波音747飞机抵达汉堡机场,机内传
来《挪威的森林》的曲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种种回忆,小说以此为开端
展开叙述。之后在东京中央线电车上“我”遇到了高中旧友直子,不久后直子不
告而别,独自去了京都一处精神疗养所——“阿美寮”,而“我”也接受了绿子
的告白,开始了另一段感情。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讲到了永泽、初美、玲子等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他们
都有着各自的烦恼与不幸,但最后有的人淹没在情感的洪流中,有的人却爬上了
岸。故事情节在各式人物的心理畸变、生死抉择中展开,各种象征意象散布其间,
它们有的是可见之象,有的为可察之态,不尽相同。如果说《挪威的森林》中青
年男女的苦痛经历使读者感受到如长夜般的黑暗,阴沉而忧郁,那散布在小说文
字间的种种意象,就如掠过苍穹的雷电,划开无垠的黑夜,给予读者些许启迪的
光芒。对种种象征意象的解读会促进读者个人的思考,同时读者个人的思考也是
对小说中种种象征意象最好的诠释。
三、“红色”“绿色”的象征内涵
《挪威的森林》中多次出现“红色”意象与“绿色”意象,而且它们都具有
“一体二元”的结构。以“红色”为体,构成其象征内涵的二元是“生”与“死”;
以“绿色”为体,构成其象征内涵的二元亦是“生”与“死”,而“红色”与“绿
色”本身也是“二元”因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体”,即是“黑”。
(一)“红色”的象征内涵
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会唤起很多人血腥暴力的印象,并与死亡相联系。但又
(4)
如耶稣所言:“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直到18世纪,在西方还有
许多人相信喝下去的葡萄酒会在身体中变成红色的血液,甚至有疫病流行时很多
人还会喝酒辟邪,所以红色并非只代表死亡,还可以代表生命。
《挪威的森林》中的红色意象亦是如此。小说第一章写道:汉莎航空的飞机
在汉堡降落后,飞机中播放的歌曲激起了“我”的回忆,使“我”忆起了十八年
前与直子在草原漫步的景象:“我”看到“两只火团样的小鸟,受惊似的从草丛
中腾起,朝杂木林方向飞去”。不言自明,草原是“绿色”的意象,之后写到在
(5)
这片绿色的草原上两只遍体通红的鸟儿因惊吓而飞走。第一章中“我”的回忆本
就是一片虚实相生的境界,在这片境界里出现的人、事、物不一定存在于现实世
界。比如,渡边看到的通身赤红的鸟。这种鸟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所以在渡
边回忆中出现的通体赤红的鸟儿不是单纯的写景状物,而是反映渡边心理状态的
心像描写。
书名《挪威的森林》取自英国披头士乐队的名曲 ,原曲
NorwegianWood
的副标题是 。在原曲中“飞走了的鸟儿”指代歌词中写到
ThisBirdHasFlown
的“女孩”。而小说里直子与鸟儿的联系也十分密切,第六章反复写到直子在阿
美寮照看鸟舍的细节。因此,此处受惊而去的小鸟或许可以看作是直子的化身,
它暗示了直子因无法从现实生活的诸多苦闷中解脱,最后选择前往阿美寮避世求
生的后续情节,但同时也暗示了直子这只孤独的红色小鸟离去后的最终归宿—
—自杀。所以小说中的红色意象既象征着生命,也象征着死亡。
(二)绿色”的象征内涵
《挪威的森林》中绿色的象征内涵也未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命。在中国古典
诗词里“绿是生命之征,红是生命之精”,新绿往往给人以生命的活力,所以
(6)
陆机说:“喜柔条于芳春”。在日语里新生婴儿叫“みどりご”,写成汉字就是
“緑児”。从语源角度看,日语里的“绿”字确有生机勃勃之意。但当“绿色”
(7)
与《挪威的森林》中有特指意义的“那片森林”的意象相结合,“绿色”就不再
只代表一般意义上的生命,而是代表着小说中直子自杀的那一片树林,代表着死
亡领域。
第四章中写到了“绿子”小姐。绿子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女孩,她“全身迸发
出无限活力和蓬勃生机,简直就像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只小动物。
眸子宛如独立的生命体那样快活地转动不已,或笑或恼,或惊讶或气馁 ”。绿
(8)
子给他人的感觉如同春天里小动物一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此看来,绿子的
“绿”字似乎表征着生命,但在后文绿子却说道:“我呀,名叫绿子。却跟绿色
格格不入,好笑不?你不觉得这样太可悲了吗?简直是可诅咒的人生!”绿子认
(9)
为,她的人生与绿色完全不相称。因为从童年开始,绿子一直压抑着心理上的痛
苦,这种折磨是超过死亡百般的煎熬。所以绿色意象与红色意象相似,既象征着
生命,也象征着死亡。
(三)“红绿互补”的象征内涵
《挪威的森林》中还有一种“红绿互补”意象,它最先出现在该书的日文版
封面上。虽然《挪威的森林》被翻译成36种语言,传播到42个国家,单日语
版到2013年就卖了一千三百万部。只有阅读日文版,读者才有机会体悟村上
(10)
春树本人对《挪威的森林》的解读。
1987年9月10日出版的日文文库本《挪威的森林》分上下两册,每一册
封面皆由村上春树本人亲手设计。上册底色为红色,而作品名与作者名皆为绿色。
下册与之相反,底色为绿色,作品名与作者名则皆为红色。红色与绿色的互补搭
配,加之文字周边模糊感的处理产生了与恐怖电影封面相同的视觉效果,使人沉
浸在一种阴郁的氛围里,而这种阴郁的气息正是《挪威的森林》的主基调。比如
直子说起姐姐上吊自杀的情景时提到的那条笔直的“直线”,越想越使人感到
(11)
不寒而栗,似乎看到、听到、感觉到了当时的一切而心有余悸。
第二章也出现了红绿互补的意象。木月是渡边高中时代的死党,可是有一天
木月突然自杀了。他自杀的地方正是在红色的本田车中,而自杀当日,木月和渡
边还在绿绒垫的桌球台上玩台球。渡边高中毕业后选择离开神户,去了东京一所
私立大学。小说此处再一次提到了红色本田车与绿色桌球台。“到了东京,住进
宿舍开始新生活时,我要做的仅有一件事,那就是对任何事物都不想得过于深刻,
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一定距离。什么敷有绿绒垫的桌球台呀,红色的N360车呀,
课桌上的白花呀,我决定一股脑儿把它们丢到脑后”。小说中两次提及“红色
(12)
的车与绿色的桌球台”——红绿互补的意象,这强化了红绿互补意象蕴含象征意
义的可能性,同时也为解读其象征意义提供了线索。从补色原理看,红色与绿色
——这两种互补色产生了黑色,或者可以理解为黑色本来是混沌的,当它被分割
成红色与绿色时才得以表现出来。上文中本田车的红色与桌球台的绿色交织而成
的正是黑色帷幕,搭配上“课桌上的白花”,这无形中恰好成了为好友木月送葬
的氛围。
此外,第一章中也出现了由“红绿互补”形成的“黑色”意象。在直子与渡
边的对话中讲到一口若有若无的“荒井”。“荒井”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即隐和
黑。“隐”指荒井暗藏于杳无人烟的野草之中,位置隐蔽,无法察知。也许你踏
出的下一步就会掉进荒井,在井中任你声嘶力竭的呼喊也无济于事,陪伴你的只
有井中的皑皑白骨。对不可预见的无力感,让人恐惧,惶恐不安。“黑”指文中
说到的荒井:“里面充塞着浓密的黑,黑得如同把世间所有种类的黑一股脑儿煮
在了里边。”这样一口暗黑的荒井,因其隐蔽性,所以无法被发现,无法为人
(13)
所知。但仔细揣摩直子与渡边的叙述,有两条明显的线索可以用来追踪这口荒井。
首先荒井大致位于草地与杂木林的交界处,附近有青草。其次,荒井附近可能生
存着一种通体赤红的鸟。可见在红色与绿色的互补作用下,“黑色”所代表的荒
井逐渐显化。
“黑色”的象征内涵与荒井的象征内涵是重合的。有的研究论文认为荒井象
征着死亡,原因是小说中直子说到“(那口井)确确实实很深”,所以显然直
(14)(15)(16)
子一定是掉下去过,不然她不会知晓。换言之,此时的直子是幽灵。如此推论的
话,“黑色”的象征内涵也应该是死亡,那么以“黑色”为体,其二元因子“红
色”与“绿色”的象征内涵也应该皆为死亡,但这个结论与笔者上述对红色与绿
色——皆兼具“生”“死”内涵的分析存在矛盾。因此笔者认为,荒井的象征意
义并不是死亡,而是混沌。在超现实的观念中,直子可以是幽灵。同样,在超现
实的观念中“幽灵”形态的存在也可以视为不同于肉身形态的另一种形态的“生”。
生于混沌,归于混沌,再生于混沌……大宇宙观中的“生”与“死”本就不是对
立的,只不过是存在形态的一种延续。
对于生死的这般思考,亦是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着重强调的一行文
字“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所蕴含的道理。“红—绿”
(17)(18)
与“生—死”之间存在着意象与内涵的关系,但它们并非一一对应。红色可以意
味着“生”,但随之也会转化为“死”,就像通体赤红的鸟儿的离去意味着直子
离开渡边去阿美寮静养,本是静心求生,最后却香消玉殒。同样绿色可以意味着
“生”,如同绿子开朗的性格、灵动的双眸流露出的活力,但绿色也可以意味“死”,
如同绿子人生中经历过的那些苦痛煎熬。“红绿互补”意味着“黑色”——混沌,
亦是兼具生死的内涵。由此可见,小说中“红色”“绿色”“红绿互补”的象征
内涵正是对“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它的一部分”的完美诠释。
这种生死观不仅仅属于村上春树个人或这部小说,它是深深植根于日本传统
美意识——无常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世人本就是活在距离“生”与
“死”很近的世界之中而生发的。就如日本古典名著《徒然草》第93段,吉田
兼好(1283-1352)所言:“人がみな、生を楽しまないのは、死を恐れないから
である。死を恐れないのではなくて、死の近いことを忘れているからである。
あるいはまた、生死の差別相に関与しないというならば、真理を悟っていると
いうことができよう。”兼好说:众生之所以不乐生,实乃未知死之将近的缘
(19)
故。像直子终日忧心自己的抑郁症,绿子终日忧心自己的家族遗传病,虽然她们
都意识到了“死之将近”,但整个人生却又陷入了“杞人忧天”的苦境,惶惶不
可终日。所以兼好续言之:能够从对生死的执着中跳脱出来才是真正的悟道。因
此直到小说的结尾,依然继续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物——例如渡边与绿子,
也应该是参悟到了这些。
四、避世“桃花源”——阿美寮
许多读者觉得似乎读懂了《挪威的森林》,却又总有些记挂于心的困惑,忽
明忽暗、亦轻亦重、正反对立之处比比皆是,给人一种无可名状之感。这种“似
是而非”也是《挪威的森林》的魅力所在。正因如此,无数读者才会不断深入挖
掘小说情节,追寻属于自己的答案。而在无数读者个性化的解读中,文学作品的
内涵亦被不断拓展深化,文学作品的生命得以无限延续。
情节内涵丰富的文学佳作,比如《挪威的森林》,从一开始作家便有意识地
构局布线,事无巨细地筹谋是不可能的,那样的小说也必然是容量狭小的器皿,
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而一名优秀作家或者天才作家更为“情动于中、随意而行”,
这样的作品中包含更多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就如无形的器皿,可以
(20)
承载后世读者对其无限的解读。
《挪威的森林》之所以一经问世便受到日本青年男女的喜爱,甚至引起世界
范围内的一股村上文学热潮,是因为作家的无意识与读者的无意识之间产生了共
鸣。至于小说中何种“质”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情感波澜,成为作家无意识与读者
无意识的共鸣介质,此间答案因人而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虽然作品不会改变,但是每个时代的读者都会对作品进行个性化地解读。而在种
种个性化的解读中,有一处共性般的存在——阿美寮。
对于《挪威的森林》整体故事情节的分析存在两种视角。第一种解读视角是
基于村上春树本人对《挪威的森林》的阐释,即将其视作一部百分百的恋爱小说。
爱情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是渡边,女主人公是绿子,他们都有着各自的不幸与无奈。
渡边身处三角恋之中,他夹在直子与绿子之间左右为难,不能自处。而因家族遗
传病的困扰,绿子的身心亦备受煎熬;另一种解读视角则聚焦于小说中的关键场
所——“阿美寮”,小说情节正是在这个安逸平静的共同体与污浊的现实世界的
对立中展开。
“阿美寮”是极具魅力的地方,使现代读者心生向往。它是地处京都府深山
中的一处精神疗养院,有七十名左右的患者和二十名左右的工作人员,加一起不
过百人之数的小团体。据小说描绘,“阿美寮”地处偏僻,远离城市的喧嚣杂沓。
在这样一个没有电视、报纸,远离市井尔虞我诈的“桃花源”中,患者种菜、养
鸡,在食物供给上基本自给自足,每天的生活就是听音乐、读书、做体育运动,
没有乱耳之丝竹,不为案牍而劳形,一切都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与其说这里是
一处收容精神病人的地方,不如说它是医生与患者互助合作、和谐生活的“共同
体”。
在集团意识强烈的日本社会中,人们一直追求理想的人际关系。正如渡边在
阿美寮遇到玲子时,玲子如此向他描述阿美寮的人际关系:“这最大的好处在于
大家互相帮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不健全,因此都想互相帮助。而其他地方不
是这样。遗憾的是,其他地方,医生始终是医生,患者一直是患者,患者求助于
医生,医生给患者以帮助。但这里却是互相帮助,互相引以为鉴。而且医生是我
们的同伴。”从玲子坚定而虔诚的语气中,不难看出阿美寮中的人际关系与外
(21)
界社会有着极大的差别。在外界社会,医生与患者有着明显的权利上的强弱之别、
地位上的高低之分,医生可以恃才傲物,患者只能卑微请求,而阿美寮中医生与
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却完全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助的存在状态。
面对这种安逸美好的生活,许多读者都会心生向往。因为对于日日为生活所
累、为生存压抑自我、在现实的无奈中不断被驱赶追逐的现代人而言,实在向往
这样一处生活上无拘无束、精神上自由自在的地方。
当许多人沉浸在一片向往的心情时,男主人公渡边却道出一句:“四周依然
不见人影,阒无声息。我觉得自己似乎孤零零地置身于整理得井井有条的一片废
墟之中。”周遭悄无生息的寂静之感,使他感到如同生活在一片废墟之中。阿
(22)
美寮如同被遗忘在世界的角落,虽然安静,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但并非是久居
之所。在阿美寮生活的人大多受亲情与爱情的羁绊,在留恋与迷惘中难以自处,
无奈之下才逃入阿美寮。这些人在外界生活中受到了心理创伤,郁郁难舒,内心
的伤口久久难以愈合。存在于他们眼里和言说中的阿美寮的美好,只不过是一剂
镇痛药,因为心伤苦痛最难消;或是一碗黄粱酒,饮后长醉不复醒。每个人心里
隐忍不发的伤口正是他们对现实世界恐惧与绝望的最好证明。在自我压抑之中,
阿美寮的人们找到了一种安逸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各自最宝贵的一
个人、一段情。
五、结 语
在“生”与“死”之间如何活着,是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都会谈及的问题。
有的作品是在和煦中散播芬腴幸福,有的作品则是在黑暗中寻求一线光明,《挪
威的森林》恰恰就是后者。但从这些作品中得到的永远不会是本质主义式的“答
案”,《挪威的森林》亦是如此。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会完全相同,所以每
位读者只会得到一种属于自己的“体悟”。
通过对《挪威的森林》中种种象征意象的思考,再回望孔子的“未知生,焉
知死”和吉田兼好的“不拘生死之异者,可谓悟真理者也”,方知这不是古圣先
贤的高深莫测,更像是历经沧桑的长者对后辈青年一番语重心长的期盼:要好好
活着。活着或许不易,就像余华笔下的《活着》。又如庄子所说:“人之生也,
与忧俱生。”但把“生”与“死”极端化地分离开来,以为舍生向死,到了另一
个极端便是苦之结束,才是真的痴愚。人活一世,七难八苦,不是每一种苦痛都
能放下,但又为何非得放下,无须放下,即便再悲伤也要担下来继续前行,因为
这就是活着的力量。
本文发布于:2023-11-28 12:29: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145748358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读书心得——《挪威的森林》中的象征意象解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读书心得——《挪威的森林》中的象征意象解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