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咏叹调的文本理解和表演创作——以歌剧《苍原》中的“情歌”为例

更新时间:2023-11-28 12:28:44 阅读: 评论:0

工作申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谈咏叹调的文本理解和表演创作——以歌剧《苍原》中的“情歌”为例
2023年11月28日发(作者:三轮车夫)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2

THE NEW VOICE OF YUE—FU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rvatory of Music

谈咏叹调的文本理解和表演创作

——

以歌剧《苍原》中的“情歌”为例

邹威特

[1]

[内容提要]咏叹调的文本是表演者进行二度创作的依据,本文以歌剧《苍原》

中的咏叹调“情歌”为例,从三个主要维度阐释了表演者的文本

理解——文学的视角“读词”、作曲的视角“读谱”、歌剧的视

角“读懂情境”;咏叹调的表演创作要实现对于文本的某种“超

越”则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表演者的技术”“表

演者的角色定位”“表演者的艺术个性和生活经验”等因素。

[关 键 词]咏叹调/文本理解/表演创作/“情歌”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20)02-0116-9

辽宁歌剧院创演的《苍原》是中国历史题材歌剧杰作,其中的咏叹调“情歌”不仅是该剧至关重

[2]

要的“主题歌”,也是中国音乐会舞台上备受歌者喜爱的独唱佳作。“情歌”在声乐业内广为流传,说

明这首咏叹调的艺术质量获得了广大表演者的认可;然而,在“情歌”的表演实践中,大多数表演未能

充分展现创作初衷——即表演不能忠实地“还原”咏叹调文本,这也是中西咏叹调表演普遍存在的共性

问题。怎样才能让表演如实再现咏叹调的文本呢?表演有没有可能“超越”文本,达成更高的艺境呢?

在实现高水平“超越”文本的表演创作之前,表演者需要深入理解咏叹调的文本,文本是表演创作的依据。

[1]作者简介:邹威特(1978~)博士,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2]歌剧《苍原》(作曲:徐占海、刘晖;编剧:黄维若、冯柏鸣)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文化

部文华大奖(第六届)、2002-2003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邹威特:谈咏叹调的文本理解和表演创作

117

一、咏叹调的文本理解

声乐是音乐和文学的融合,声乐文本包括歌词和音乐两个部分,作为声乐作品的一种类型,咏叹调

文本的主体部分也是歌词和音乐;同时,咏叹调又从属于歌剧(作为一首分曲或场景中的一个音乐戏剧

段落),具有明确的戏剧情境。因此,对于咏叹调文本的理解,需要从歌词、音乐、情境这三个维度展开。

就“情歌”而言,无论是歌词和音乐,还是歌剧情境,文本都蕴藏着丰富的表演信息,是一个有代表性

的咏叹调样本。

(一)从文学的视角“读词”

咏叹调表演存在“重音乐、轻歌词”的现象,表演者容易忽视“歌词”对于构建艺术形象的重要作用。

实际上,咏叹调的创作过程一般是“先词后曲”——作曲家根据歌词的内容与特点谱写音乐。作为歌剧

的精粹,咏叹调的歌词往往是词作者最为看重的地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因此,表演者需要从文学的

视角“读词”——品评歌词是否做到了抒情而有意境。就“情歌”而言,在“读词”的过程中,首先感

受到的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节奏,这是一种融合了女主人公性格和草原场景的生命节奏,而节奏对于文

学和音乐创作的重要性无需多言,“优秀的文学与音乐作品都离不开节奏”,“情歌”以节奏统合了词

[1]

118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2

(二)从作曲的视角“读谱”

咏叹调的核心要素是音乐,优秀的咏叹调表演者应尽可能地从作曲的视角理解音乐文本。作曲家创

二)从作曲的视角“读谱”

作音乐一般都会遵循先建构整体框架,后进入音乐细部创作的原则,表演者也应首先理解咏叹调文本的

[1]

咏叹调的核心要素是音乐,优秀的咏叹调表演者应尽可能地从作曲的视角理解音乐文

整体框架,从曲式结构上把握作品的基本特征。比如,在“情歌”的曲式结构中,95小节的作品体量,

本。作曲家创作音乐一般都会遵循先建构整体框架,后进入音乐细部创作的原则,表演者也

A段和B段的对比,B段和B’段的排比,尾声对A段和B段音乐材料的综合,这些都属于可从曲式结构

应首先理解咏叹调文本的整体框架,从曲式结构上把握作品的基本特征。比如,在“情歌”

[3]

中把握的框架性信息。在理解了整体框架之后,表演者需要进一步感知或发掘一首咏叹调作品的亮点,

的曲式结构中,95小节的作品体量,A段和B段的对比,B段和B’段的排比,尾声对A

段和B段音乐材料的综合,这些都属于可从曲式结构中把握的框架性信息。在理解了整体框

这些亮点应是咏叹调表演者“读谱”时的关注中心,“情歌”最主要的音乐亮点是旋律。

架之后,表演者需要进一步感知或发掘一首咏叹调作品的亮点,这些亮点应是咏叹调表演者

1.“情歌”的曲式结构

“读谱”时的关注中心,“情歌”最主要的音乐亮点是旋律。

1“情歌”的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前奏A间奏B间奏B’尾声

小节数1-78-1819-2223-4546-4950-7273-95

乐句结构7ab4cc14c2c323

6512111211

优美动听是“情歌”给予听者的最突出的印象,而这种音乐美主要来自旋律。作曲家以旋律作为角

色抒情和展现人物性格的核心要素,前奏与A乐段集中体现了这种构思:A段由四个乐句构成,呈现出明

显的起、承、转、合的关系。第8-10小节是娜仁高娃“送哥”的开始,f主音引导的五度上行连接起“送”

和“哥”(例1),随后立即以高八度的f继续呈现“送”字;第10-11小节,f主音引导的五度上行重

复出现,再次连接起“送”和“哥”,并再次重复了高八度的主音f。显然,作曲家运用重复主音的手

法强调了“送”字的意涵,巧妙地说明了这是一首“送行(葬)”主题的咏叹调;第二句(11-13小节)

承继第一句的意涵,并为第三句(14-15小节)的“转”做好了准备;第三句(例2)的节奏骤然拉紧,

调性也从F徵调式转到了G羽调式,旋律从节奏和调性两个方面获得了“变化”的动力,从小字一组的c

快速爬升到小字二组的g,并在g音上悬置了近三拍,这种连续上行并悬置高音的旋律写法既符合娜仁高

娃的感情基调和性格特征,也显露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悠扬而空旷的草原意象;第四

(16-18小节)的旋律回归到第一句,前两个三连音音型对应着阿妹颤抖的身心,最后一个三连音音型(歌

词对应为“说”引导乐句回归主音,表演者应当细心体味娜仁高娃想“说”但无从倾诉的“悲凉”此外,

还不应忽视前奏(1-7小节),这段旋律的材料来自A段,但没有像A段主旋律那样获得反复的强调。由

A段可见,“旋律的表情作用被置于歌剧音乐表现体系的突出位置”。娜仁高娃的“抒情”主要通过旋

[2]

[1]“情歌”的乐谱(包括歌词)可参阅2014年第九期《音乐创作》,也可参阅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6月出版

的歌剧《苍原》总谱。

[2]居其宏.大气磅礴 凝重雄浑的史诗性品格—论徐占海的正歌剧音乐创作[].音乐探索,2014,2.

J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邹威特:谈咏叹调的文本理解和表演创作

119

律得以实现。在旋律和歌词意涵的对应方面,作曲家也体现出高超的功力:“哥”和“升”是第一句的

关键字,分别对应娜仁高娃“送行(葬)”的对象舍楞和“送行(葬)”时的时间参照物太阳,作曲家

通过五度上行后的商音延长,获得了一种让悲伤悬置的奇妙效果,“送行(葬)”意境也随之呼之欲出;

另一处巧妙对应是“太阳升”和“星儿落”,作曲家分别以五度上行和四度下行的旋律走向匹配了歌词

意象中的“升”和“落”。

1.

1

2.

谱例2

从作曲的视角“读谱”,意味着表演者需要更深层次地研究咏叹调文本,进一步挖掘有关“情歌”

的深层次信息。作为一部描绘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回归祖国”大业的历史题材歌剧,《苍原》的音乐

创作充分借鉴了蒙古族的民族民间音乐语汇。“作曲家深入蒙古地区数月进行采风,尤其对蒙古传统18

从作曲的视角“读谱”,意味着表演者需要更深层次地研究咏叹调文本,进一步挖掘有

关“情歌”的深层次信息。作为一部描绘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回归祖国”大业的历史题材

首长调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学习与消化,包括聆听不同歌手的演唱。剧中的重要咏叹调《情歌》就是女主

歌剧,《苍原》的音乐创作充分借鉴了蒙古族的民族民间音乐语汇。“作曲家深入蒙古地区数

角的音乐形象的集中体现,用的就是长调音乐素材。”显然,这种关于音乐渊源的深层次信息无法通过

[1]

月进行采风,尤其对蒙古传统18首长调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学习与消化,包括聆听不同歌手

浅层读谱获得,十分考验表演者的“读谱”能力——能否从基本音乐语言中提炼艺术特征或发现艺术渊源。

的演唱。剧中的重要咏叹调《情歌》就是女主角的音乐形象的集中体现,用的就是长调音乐

素材。

[5]

显然,这种关于音乐渊源的深层次信息无法通过浅层读谱获得,十分考验表演者

除了深度“读谱”之外,表演者还可以通过研究作曲家的创作札记和访谈录,获得一部分深层次的音乐

“读谱”能力——能否从基本音乐语言中提炼艺术特征或发现艺术渊源。除了深度“读谱”

文本信息,这也是深入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和过程的有效方式。

之外,表演者还可以通过研究作曲家的创作札记和访谈录,获得一部分深层次的音乐文本信

2.“情歌”音乐要素的变化情况

息,这也是深入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和过程的有效方式。

2“情歌”音乐要素的变化情况

结构前奏A间奏B间奏B’尾声

人声或双簧管女高音弦乐女高音弦乐女高音女高音

主奏乐器(随后小提琴)

节拍4/44/44/4+3/83/84/4+3/83/82/4

(小节)7112223222323

速度轻柔的慢板稍慢些渐慢

1-2021-7273-8687-95

[1]王安潮.引商刻羽,拈韵抽豪—徐占海歌剧音乐研究[].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1.

J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120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2

从作曲的视角“读谱”,还应充分重视速度和节拍的变化(表2),这在咏叹调表演中往往对应着角

色的情感变化。在“情歌”中,前20小节的慢板速度(4/4拍)对应娜仁高娃的“送行(葬)”;中间

52小节,转为中速的3/8拍,对应娜仁高娃的“苦中作乐”;23小节的尾声(2/4拍),则再次放慢

了速度,对应娜仁高娃恪守坚贞的抒情。此外,表演者还不能忽略一些微小的细节,特别是速度、力度

这样表演者可以控制的因素,这些细节性的表演信息往往体现着表演者文本理解的深度与宽度。“情歌”

13-14小节,作曲家在两个小节之内标注了三处速度提示(例2):以“渐快”匹配娜仁高娃追赶舍楞

的急迫;在高音g上“回原速”(对应歌词:“人儿哟”),引导人物情绪回到乐段开始;三连音节奏

型对以“稍自由”的速度,则说明作曲家不希望节奏固定化地束缚表演者的抒情。在乐队配器方面,前

奏的双簧管和尾声末端的小提琴独奏应引起表演者的充分注意,双簧管营造的悲伤色调奠定了“情歌”

的感情基调,而尾奏的小提琴独奏则进一步突出了娜仁高娃的悲伤和柔情。

(三)从歌剧的视角“读懂情境”

咏叹调从属于歌剧,具有歌剧情节中规定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戏剧要素。因此,咏叹调表演者的

文本理解还不能缺少对于咏叹调规定情境的探究——即“读懂情境”。“情歌”的规定情境是什么?通

常,“情歌”被看作是一首娜仁高娃哀悼恋人舍楞的“悼歌”——“娜仁高娃在不知情的境况下,误以

为舍楞已被处死”,这一看法也得到了《苍原》演出视频(2004版)的佐证;但执棒《苍原》的指挥

[1]

家曹丁有不同的看法:“舍楞被人们误以为奸细离开了部落。娜仁高娃对自己深爱的情人舍楞的举动也

并不知情,在众人的一片声讨声中思念着远去的爱人……。”仅从歌词和音乐上判断,“情歌”并不

[2]

具有强烈的悼歌意味;而从歌剧《苍原》的整体文本中观察,“情歌”又不仅仅是一首“送行”的情歌。

作曲家徐占海认为:“情歌作为《苍原》主题歌在剧中出现三次,第一次娜仁高娃在听到舍楞已死唱出

这首心中的情歌,但作为音乐会演唱不要表现悲伤情感为好。”以此为依据,在音乐会表演中,表演

[3]

者的感情基调只需基于“情歌”的自身文本,应当抱有舍楞仍会归来的祈望;而在歌剧情境中,“情歌”

是娜仁高娃哀悼舍楞死亡的悲切咏叹,表演者的感情基调是悲痛而绝望的。

从歌剧角度“读懂情境”,还涉及到咏叹调的戏剧功能,主要体现在动作和情感两个方面。与曲式

结构相比,“情歌”的音乐戏剧结构(表3)可以简化为三个部分:1-20小节描绘了娜仁高娃为舍楞“送葬”

的动作场景,“音乐戏剧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每一个重要的[戏剧]动作都必须在某处被转译成音乐的表述。

不能仅仅谈论或表演动作:它必须要作为音乐被听到……”在实现“送葬”动作的过程中,表演者需

[4]

[1]徐文正.我国新时期三部严肃歌剧音乐创作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41.

M

[2]曹丁.有关对“情歌”注视的注释—歌剧<苍原>指挥案头随笔摘要[].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4.

J

[3]就此问题,笔者请教了徐文正教授,此引文是徐占海先生对徐文正咨询的文字回复。

[4]约瑟夫·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杨燕迪,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xvi.(转引自爱德华·科恩.

M

人的游戏:威尔第最后的歌剧[].美国透视,第六卷(1954):191.)

M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歌剧情境中,“情歌”是娜仁高娃哀悼舍楞死亡的悲切咏叹,表演者的感情基调是悲痛而绝

望的。

从歌剧角度“读懂情境”,还涉及到咏叹调的戏剧功能,主要体现在动作和情感两个方

面。与曲式结构相比,“情歌”的音乐戏剧结构(表3)可以简化为三个部分:1-20小节描

121

邹威特:谈咏叹调的文本理解和表演创作

绘了娜仁高娃为舍楞“送葬”的动作场景,“音乐戏剧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每一个重要的[戏

要听到并理解引发动作的乐队音乐,更需要准确诠释引发“送葬”动作的人声音乐,比如,人声在节奏、

剧]动作都必须在某处被转译成音乐的表述。不能仅仅谈论或表演动作:它必须要作为音乐

被听到……

[9]

在实现“送葬”动作的过程中,表演者需要听到并理解引发动作的乐队音乐,

音高、速度上的控制与变化等;“情歌”中部的52小节是娜仁高娃对爱的回忆,最后的尾声则是女主人

更需要准确诠释引发“送葬”动作的人声音乐,比如,人声在节奏、音高、速度上的控制与

公不离不弃的悲壮抒情。通过动作和抒情,“情歌”不仅清晰勾勒了娜仁高娃的人物形象,也丰富了戏

变化等;“情歌”中部的52小节是娜仁高娃对爱的回忆,最后的尾声则是女主人公不离不弃

剧情境。

的悲壮抒情。通过动作和抒情,“情歌”不仅清晰勾勒了娜仁高娃的人物形象,也丰富了戏

3.“情歌”的音乐戏剧结构

剧情境。

3“情歌”的音乐戏剧结构

音乐戏剧结构ABC

小节数1-2021-7273-95

戏剧功能动作:“送葬”抒情:对爱的回忆抒情:继续坚守爱情

二、咏叹调的表演创作

对于舞台艺术而言,表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咏叹调文本转化的载体,高水平的表演不仅

可以“还原”文本,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文本,而实现“超越”主要靠的是“角”。“在中国,

近代以来,戏剧在面向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更注重演员的因素,也就是说中国的戏剧中以“角”为主,比

如梅兰芳的戏、裘盛戎的戏等。”名角确实具有点石成金的能力。无论是中国戏曲,还是西洋歌剧,

[1]

名家名角的舞台表演虽仍以文本为依据,但往往并不拘泥于文本,已然实现了某种“超越”,具体表现

在“技术”上的不露痕迹、角色塑造上的有血有肉;更重要的是,高水平表演者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个

性和丰厚的生活经验,这是咏叹调表演实现文本“超越”并紧紧抓住观众的关键。

(一)表演者的“技术”

“技术”是咏叹调表演的基础,优秀的表演者都具有扎实而稳定的“技术”功底,这种“技术”功

底主要包括个体和集体两个层面。“个体技术”主要指表演者自身的声乐技巧:音域是不是足够宽广且

轻松胜任、音色是不是好听而富于变化、音量是不是足够强大而具有穿透性(匹配戏剧性角色)、声音

控制是不是能做到强弱有度且收放自如,上述指标都是咏叹调表演者实现高水平舞台诠释的声音技术支

撑;与一般的音乐表演形式有所不同,咏叹调表演者还需具备戏剧表演能力:这包括舞台移动是否合理、

眼神和面部表情是否传神、角色的戏剧诠释是否准确等。“集体技术”是指咏叹调表演者与乐队、指挥(合

作钢琴家)等其它表演者的协作:人声需要来自乐队与指挥的支持,乐队可以制造咏叹调所需要的环境

氛围(优秀的钢琴家同样可以“摹仿”乐队色彩,制造出音乐会咏叹调表演所需的环境氛围),这有助

于咏叹调表演者融入戏剧情境;指挥则在音乐要素的把控上(特别是节奏和力度)为表演者提供帮助,

[1]张杨.徐占海谈歌剧[].歌剧,2016,5.

J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122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2

表演者和指挥排练时的沟通和磨合至关重要。比如,在“情歌”的B段结构中,“由 3/8 转为 2/4

拍以及进入到补充阶段后的 2/4 节拍的最后结束,这种变换的节拍应当是在保持速度不变的情况之下完

成的。也就是说,以八分音符为单位节拍的速度不变的条件下,完成节拍律动的变化,当然如果理解为

3/8 与 4/8 节拍的时值关系也应是一种选择。”表演者如果不与指挥的上述认识达成共识,就会造成

[1]

人声与乐队节奏上的不顺畅,从而形成“集体技术”层面上的缺陷。在掌握个体和集体技术之后,高水

平表演者还需练就一种融合各种表演要素的能力:“在真正的创造体验中把音乐、歌唱、节奏、动作融

会在一起。”这也标志着咏叹调表演者的“技术”已趋成熟。

[2]

(二)表演者的角色定位

“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咏叹调表演者研习“技术”的目的应是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塑造

角色才是咏叹调表演者面对的中心命题。在舞台表演中,表现自己,还是表现角色?这是表演者经常忽

略的一个原则性问题。即使在世界歌剧舞台,仍有混淆上述原则的表演,这在歌剧导演中心制盛行以前

并不鲜见。比如,于塞·毕约林()就是声音和角色塑造两项能力差异比较明显的世界级歌

Jussi Bjorling

唱家——毕约林拥有世界顶尖的声音,但角色塑造却比较雷同(塑造的人物更偏向于毕约林自己),角

色塑造绝不应融入不符合角色特征的个性因素,这种情况在中国歌剧演员中也并不鲜见。因此,咏叹调

表演者(特别是初级和中级水平的表演者)的表演实践应从适合自己的咏叹调起步,所谓“适合”不仅

仅局限于声音层面,更要符合表演者自身的性格特征——理想状态是角色性格和表演者性格的相近,甚

至重合。然而,大多数咏叹调的人物性格和表演者自身性格间的差异很大,表演者更需要准确定位角色

的基本状态。仍以“情歌”为例,娜仁高娃在此时此地的基本状态是什么样的呢?通过观摩剧场演出或

视频,通过阅读《苍原》总谱,表演者可以获得一系列的信息:娜仁高娃是一位深明大义的蒙古族姑娘,

她是最为部落男人们垂青的美丽女子(部落首领渥巴锡和舍楞将军都爱着她);同时,娜仁高娃还是被

艾培雷轻易蒙骗的年轻少女,也是一位听到舍楞已死而悲痛欲绝的痴情恋人。这些剧中信息都展现或蕴

含着娜仁高娃在某个方面的生命状态,需要咏叹调表演者予以综合把握与协调,进而提炼出女主人公完

整的感情基调和性格特征。

与文本相比,咏叹调表演者角色定位的更有力抓手是音乐(音响)。“歌剧的音乐是处在戏剧上下

文中的音乐,因而它就应该——在理想状态中——紧贴处于“此时此刻”与“此情此景”中的人物和情

境来运行和展开。”顶尖歌剧可以在全剧尺度上实现上述艺术理想,优秀歌剧则可以在部分场景中实

[3]

现“以音乐承载戏剧”,咏叹调表演者应充分感知音乐中的戏剧意涵,以紧贴“此时此刻”与“此情此

[1]曹丁.有关对“情歌”注视的注释—歌剧<苍原>指挥案头随笔摘要[].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4.

J

[2] 格·克里斯蒂.歌剧导演艺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探索[].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109.

M

[3]杨燕迪.以现代思维开掘传统—评歌剧<画皮>兼谈当前中国歌剧创作中的若干问题[].人民音乐.2019,4.

J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邹威特:谈咏叹调的文本理解和表演创作

123

景”的音乐为引导,深入理解角色的感情和性格,这种方法也才能真正深入一个角色的生命内里。此外,

咏叹调表演者还可以充分借助导演的力量。歌剧导演中心制的形成,说明歌剧中戏剧的重要性,也说明

导演在理解与表达戏剧上具有认知水平上的优势,表演者可以谋求以导演说戏的方式,提升自己对于角

色感情基调和人物性格的认识。准确的“角色定位”是成功塑造人物的前提,在诠释角色的过程中,表

演者要从生活中找寻并积累经验,从而实现自身艺术个性和咏叹调角色的融合为一。

(三)表演者的艺术个性和生活经验

艺术源于生活,表演者舞台经验的根基也来自生活。作为咏叹调表演“超越”文本的典范,玛丽亚·卡

拉斯演绎的《为艺术、为爱情》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仰仗于数以千次的舞台实践经验的锤炼,

Maria Callas

更根源于卡拉斯丰厚的生活经验,正是对艺术近乎痴狂的多年追求,正是与奥纳西斯肝肠寸断的爱情悲

剧,让卡拉斯对“爱情”和“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些真实的生活经历赋予了卡拉斯的《为艺术、

为爱情》非同寻常的艺术感染力,这是一种直抵观众生命深处的伟大力量。在咏叹调表演实践中,咏叹

调中的角色堪称千姿百态,涉及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风貌、性格特征、情感状态;咏叹调表演者需要

多角度、深层次地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将自身积累的生活经验实际应用于舞台,从而形成有生活积累

的艺术经验。《苍原》及“情歌”音乐创作上的成功正是源于作曲家对于生活及艺术经验的重视,徐占

海先生尊重艺术规律,深入蒙古族牧区数月时间,向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学习,这些真诚的付出都获得

了丰厚的艺术回报;表演艺术也应深入生活,长时间体验剧中(咏叹调)角色的真实生活,从而刻画出

真实、可信的角色形象,进而实现让观众感同身受般的高水平角色塑造。

在深入体验生活的基础上,优秀的咏叹调表演还不能缺少个性印记,艺术个性是一个表演者区别于

其它表演者的关键,也是让一首咏叹调获得情感新生的关键。艺术个性不仅仅是音乐上的(著名歌唱家

都具有高辨识度的声音),更存在于表演者的性格内里。“歌剧音乐的要义是性格”。歌剧音乐以性格

[1]

为重心,因为性格才是音乐戏剧艺术紧抓观众的核心要素。在角色性格的塑造过程中,如果咏叹调表演

者的个性化因素符合并融入角色特征当中,这首咏叹调就获得了鲜活的新生,也更容易获得观众的情感

共鸣。安杰拉·乔治乌()和安娜·奈特布科()演绎的《他也许是我渴

Angela GheorghiuAnna Netrebko

望见到的人》都达到了经典水准,都深度符合“茶花女”(薇奥莱塔)的角色特征,但她们的演绎更依

赖于富有魅力的个性差异:乔治乌版更传统、更具女人味;安娜版更现代、更具反叛精神,正是这种个

性差异决定了两种诠释分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国歌剧咏叹调表演方面,郭兰英先生演绎的《恨似

高山仇似海》《北风吹》等咏叹调,同样根植于生活,实现了艺术个性和文本(艺术共性要求)的融合,

最终实现了表演二度创作对于咏叹调文本的“还原”及“超越”。

[1]杨燕迪.以现代思维开掘传统—评歌剧<画皮>兼谈当前中国歌剧创作中的若干问题[].人民音乐.2019,4.

J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rved.

124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2

结 语

咏叹调表演“超越”文本,这是高水平表演者渴望企及的一种艺术高度;而尽可能忠实地“还原”

作品原貌,这是实现“超越”的基础。无论是“还原”,还是“超越”,咏叹调表演者的首要依据都是

作品的文本,而对文本理解的深浅层次决定着表演二度创作的起点。在理解咏叹调文本的过程中,歌词、

音乐和歌剧情境是表演者分析和研究的三个主要维度,歌剧《苍原》中的“情歌”在“歌词的抒情性及

其意境”“旋律、节奏等艺术要素有序组合与变化而产生的音乐之美”“歌剧情境中的角色性格”三个

方面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表演信息,称得上是一个可供咏叹调表演者分析、学习、提高的有益样板。在做

好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咏叹调表演的二度创作应以“技术”为基础,以准确的角色定位为前提,从生活

中提炼并积累艺术经验,将咏叹调文本中所要求的共性特征和表演者自身的艺术个性相融会,从而实现

一种基于文本、角色、艺术个性、生活经验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创造。

咏叹调表演艺术在西方已历四百余年,其在中国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后发不一定不能先至;在中

国,学习咏叹调(声乐)表演的人数堪称庞大,这是西方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咏叹调(歌剧)

表演者一直在学习西方,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歌剧事业

垃圾分类会议-配方法例题

谈咏叹调的文本理解和表演创作——以歌剧《苍原》中的“情歌”为例

本文发布于:2023-11-28 12:2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1457242290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谈咏叹调的文本理解和表演创作——以歌剧《苍原》中的“情歌”为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谈咏叹调的文本理解和表演创作——以歌剧《苍原》中的“情歌”为例.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