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研读报告
李丹丹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38岁时在欧洲旅居期间写成的具有自传性质的
一部作品,它的出现一举打破了当时日本文坛的沉寂状态,并由此产生“村上春树
现象”和《挪威的森林》现象”, 并在短短的十几年里,风行全日本,乃至被不
断地移植到世界各国。就《挪威的森林》这本小说而言,它有几个译本,而我所
读的是林少华翻译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挪威的森林(电影特别版)(精)》。
这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
《挪威的森林(电影特别版)(精)》的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
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
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
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
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
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
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同时渡边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餐馆结识了绿子,绿
子问他借了“戏剧史2”的课堂笔记,以后就混熟了。后来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
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渡边还认识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渡
边在离开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绿子的父亲去世后,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
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
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
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
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
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综观近十年对《挪威的森林》的学术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在探讨这部小
说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的:
1.研究小说的主题。赵薇在学术交流发表了一篇题为《<挪威的森林>与后现
代语境下文学主题的探讨》的论文,她认为后现代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存
在,我们不能企图以某些条条框框来框定这一文化现象,分析《挪威的森林》这
部作品及其人物,探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主题,不难看出作品深刻揭示了信息
承载崩溃与人人对话关系丧失下的孤独;建立在“荒诞不经”社会生活基础上的
坏;物质缝隙中人的病态与变态。杜静波也在其论文《让少男少女流干红泪的小
说——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作品分析》中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小
说的真正主题是自我救赎。自我救赎的前提是自我的迷失,这种迷失带有青春期
的普遍性,这也是小说《挪威的森林》持续人气的原因之一。
2. 研究小说象征色彩。对于小说的象征意义研究,谢志宇曾发表一篇题为
《解读<挪威的森林>的种种象征意义》一文,该论文主要认为村上春树为主人公
设定了一个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名字,同时还大量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和印象式描
述,展现了现代青年一幕幕苦涩的爱情美梦,由此寓意现代人理想信念的最终破
灭,揭示工业社会中人们内心的孤独和相互慰问的不可交流性。叶岗在其论文《<
挪威的森林>的象征色彩》中提到,在小说中,作者凭藉具有象征色彩的场景和人
物来表现其非现实性。以阿美寮为代表的场景象征性地表现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
和理想世界的复杂思考,蕴含了对人际温情的渴盼。以阴性人物直子为代表的人
物象征性地表现了作者对于人格自我的召唤和珍视,以及由此而强调的与世界的
联系、爱与性的和谐统一。
3.研究小说的创作特色。蒋敏的论文《<挪威的森林>创作特色解析》明确提
出《娜威的森林》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村上春树在继承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基
础上,在人物性格、结构设置、叙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从而使这部作品具
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杨兰在其论文《论<挪威的森林>的艺术特色》中从作品所反
映的现代爱情、语言特色、非现实因素、中西文化的融合等方面分析了小说的创
造特色。吴雨平的论文《文字载体与审美内涵的和谐统一——<挪威的森林>的叙
事策略》,则指出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采用固定式内聚焦叙事视角、直接
引语以及它的变体———书信的人物话语模式、非线性历时结构的时间处理方式
等叙事策略,提升了这部爱情小说的审美品格,并使作品的审美内涵与其文字载
体之间呈现出一种息息相关的动态关系。
4.研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挪威的森林》虽是一部男性话语的叙述作品,
但在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描述中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观。刘婧的《<挪威的森林>
中男性叙述与女性形象》一文表示以往的评论者往往忽视《挪威的森林》中男性
话语霸权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忽略其美好的女性形象代表了男性对于女性角色的
期待,而在直子和绿子的选择中所暴露了男性叙述者的男性中心主义倾向。秦瑞、
杨青芝更是在《解读<挪威的森林>中的三个女性形象》一文中,分别分析了直子、
绿子、玲子三个女性形象,他们认为这三个女子虽各不同,但在她们的身上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精神方面的缺失,该论文借用弗洛伊德
的人格结构论简要论述这三个女性的精神特质。阎伟在论文《女性主义眼光下的
<挪威的森林>》一针见血地提出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面临着三大问题:“性”与“爱”
的分离、身份缺失以及“阴茎羡慕”。这些都是学者们对于小说中女性形象和女
性主义的关注。
5.研究小说的精神特质。虚空、死亡、孤独几乎是所有学者一致认同的小说
精神特质。如吴思佳的《<挪威的森林>之精神分析》一文就说到,小说自始至终
飘荡着一种气氛———虚空,彰显着一个主题———死亡,亦反映了同时代青年
的精神苦闷与困惑。小说中主人公们怪异的性格、令人费解的行为成为读者讨论
的重点。高欢欢的《孤独的舞者 ——浅谈<挪威的森林>的精神特质》对村上特
有的社会切入角和摇曳多姿的笔触进行剖析,认为其在精神特质方面主要通过洞
穿城市进而洞穿存在本身,剖析爱情的困顿和性爱价值的迷失,出现对幻与真的
生活的无从把握,扫描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青年尤其是城市单身青年日益倾斜
失重的精神世界。
6.研究小说的电影改编。《挪威的森林》被越南裔法籍导演陈英雄改编成电
影,并在2010年底搬上大银幕。但这部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在改编之后却没有
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影评人和观众也赞弹不一,争议一片。上海大学影视艺术
与技术学院电影学专业研究生常宇站在电影人的角度,写就了《挪威没有森林—
—浅谈小说<挪威的森林>的电影改编》这篇论文,文中指出了电影在情节和人物
塑造上都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导致影片收效不大。
在此,我想对小说中的死亡意味做一些自我见解。村上春树非常关注年轻人普遍
感到困惑的生死问题。在书中的《后记》部分又特别强调这部作品是献给死去的
朋友和留在人世的朋友。死亡的阴影不可避免地贯穿于小说始终,书中的几位人
物最终都是选择自杀这种方式告别人生的,算下来有五位在书中曾出现过人物都
死于自杀——木月、直子的姐姐、直子的叔叔、直子、初美;一位自杀未遂——
玲子。作者描写这些人物自杀的时候有几个共同的:都是正值青春年华。他们在
自杀前都没有通知任何人,没有留下遗言,毫无征兆;自杀时没有丝毫的恐惧与
犹豫,毅然决然奔赴死亡,好像死亡是件很平常的事。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小说中
青年人的勇敢,而是他们对于死亡的轻率。
尽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生所要必经的道路,但是对于小说中的人物选
择自杀来终结自己生命这一做法笔者还是不能认同。诚然,他们选择死,都是因
为他们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又无法融入现实生活,
才不得为之的。但是无论怎样,活着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所以他们的做法,
不能不说是一种轻视生命、懦弱、逃避现实的表现,更是对亲人、对朋友、对社
会的一种不负责的做法。不过究其自杀的深层原因,我们可以说不是他们选择了
死亡而是死亡选择了他们。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逼迫他们不得不走上自杀这条生命
的不归路。当时日本正处于后工业时代,是一个物质空前丰富,人类文明飞速发
展的时代,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父母却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精神
压力下忽视了对子女精神上的关注和引导。又或许连父母本身都活在迷惘和不知
所措中。当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旁边没有父母宽大温暖的肩膀依
靠时,必然封闭自我,仇恨世界。久而久之,心理形成疾病,自我再也无法缓和
精神和社会的矛盾,于是只有选择死亡来终结这一切。小说中绿子的父亲“在失
去夫人的打击下,扔下家扔下孩子扔下工作,手一甩去了乌拉圭。”对绿子也造
成了不小的影响,还好绿子具有健全的心智和强大的自我调理才幸免于难。另外,
后工业时代特殊的时代背景还导致了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孤独和空虚感,同时变得
脆弱和颓废,这也是导致他们轻率的选择终结自己生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发布于:2023-11-28 12:17: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1450361041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挪威的森林》研读报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挪威的森林》研读报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