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告诉了我们什么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赏析
1. 风的意象。
2. 对写小说缘由的解说。(弗洛伊德)
3. 风的意象与后现代性。
4. 作品中的部分词汇分析。
村上春树的第一部小说,名之为“且听风吟”,又有的译为“听风歌”,尽管两者翻译不
一样,但同有“风”字是一致的,最重要的是,作品的原名及 有“风”字在内,可
见“风”这一意象在作品中应当是很重要的,然而“风”这一意象在作品中却出现次数有限,
忽略翻译中的问题,笔者想从文本阐释的角度来进一步寻找风在文本中的存在。(笔者经过
一系列的分析,认为理解“风”这一意象,对于把握作品的总体风格、主题思想和文章结构
形式都有重要的作用。(小说日语名称))
一、风是作品整体的意象。
风的这一意象内涵这是与作品的风格相契合的。村上这里的风的意象,是对以往的一种
突破。整本书里,风的意象,只出现了一次,细读文本不难发现,这里的风,更多的是风的
难以把握的特点。他瞬息万变,是生命的无常。
二、结构阅读
三、风,后现代性的世界解说
一种去中心的写作。
鼠的故事(否定努力,随风而动)与鼠在一起的我(鼠的忠诚粉丝)作品的写作(随心
而为之的居住舒适的场所)没有强调,没有重点(不写性和死亡,肯尼迪的不公平言论)
风与失语。难以把握,又如何说。(象被驯化与直言不讳同失语的关系)对文明的嘲弄、
对英雄的不懈。大家都是普通人或者普通动物。英雄是如何消失的。|失语与文明
后现代的物化分析方式(奴隶制与艺术)
然而,《且听风吟》中,所有的探讨与思索,都是在风中进行的,小说中就多出出现“我”
在风中感受与思索的场景。风的场景到底有何韵味呢?
(鼠对有钱人生活的种种不满等。)
风告诉了我们什么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的艺术特色
摘要:“且听风吟”一标题,向我们预示着“风”这一意象,在村上作品《且听风吟》
中的重要性,那么它重要在哪里呢?笔者从风的意象本身、作品的内容、结构、及人物四个
方面,对风的意象展开讨论,以期有所收。最终,笔者将“且听风吟”内涵进行了简单总结,
虽显粗浅,却让笔者收获不小。
关键词:风;模糊;丰富;寻;宇宙;生命
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我最喜欢《且听风吟》。乍一读,就读进了心里。整个故事情节平
平淡淡,无甚波澜,故事的开始,故事的结束,似乎都是那么的不完整,零零散散,向风刚
刚吹过的;而在小说故事的开始,却有意无意中让我们感到了一个不曾讲述的故事的结束。
书中的主人公面对的世界,开始于凌乱与诸多的不知,结束仍在难以把握中。而我们在长期
并且从小的教育中一直试图着让自己的世界清清楚楚井井有条,长大后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掌
握我们的世界,我们可以掌握我们的生活。村上的作品则直接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荒诞、无
聊、混乱以及无可奈何集中展示在我们面前,于是世界上的一切就都像风中的象,随风摇摆,
难以捉摸。无奈无聊中,主人公过着无奈又无聊的生活,他企图通过男女间的爱来创造一个
两人的幸福世界,可结果却是这样的幸福只是瞬间的,一旦过后,人就有各归其位了。
小说中,风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笔者想从风的意象上谈一下作品。
一、风的意象在文本中的作用
以风作为分析的切入点,源自读完作品后的最初感受。题目“且听风吟”,又名“听风
歌”,乍听之下,以为是散文随笔,但介绍却说是小说。而读完之后,不得不说,小说确实
是散文化随笔化了的,倒真有一种“听风吟”或“听风歌”的感觉。于是,不得不思考“风”
在整部作品中的作用。经过分析,果真发现了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处处有风的影子。
风的形象,人人可感。风,首先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难以把握,它飘荡在空中,来去自
由,似乎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东西,却又似乎是一股难以散尽的忧愁。古往今来,风总是携带
了太多太多。正如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一切过往都会随风散去;也如《且听风吟》中唱到
的,“朋友,就让答案随风而逝”。然而,不管承载有多重,风却总似没事人,搅动的只有感
风而思的人罢了。
关于风的意象,目前的研究稍显贫乏,这里只做简单陈述。西北大学的荣小措,在他的
硕士论文《论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中介绍道:“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常常伴随着诗人情感
的波动。这源于风和人的情感之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异质同构关系。概而言之,人类的情感
思绪如风般无形无影而又丰富多样,情感的喜怒哀乐诸般表现与风时而狂烈时而柔和的变化
无端相类,激烈的情感起伏翻腾好比狂风的剧烈动荡,柔和的情思恰似微风的轻抚,凄冷之
情宛如寒风入骨,哀伤的心情一如秋风瑟瑟„„总之,情感的丰富多样与风的万千形态之间
存在着某种广泛而有规律的契合,遂使它能随时随处激发起人的诸多感受并能将其恰如其分
地表现出来。”这段论述,应当说是很中肯的。风与人情感间的这种异质同构关系,是风表
现人复杂丰富情感的优势所在;而村上春树以“风吟”来描绘他的创作,或他感受到的世界,
也正是源于风的这种特质。正如荣小措所言,风是动态的,它可以带动平日里我们不甚在意
的物体发出声响,可以带来平日里我们不甚在意的物体散发气息,可以搅动起我们内心深处
放逸不出的情感,和难以捉摸的思绪„„这就是风,正如后工业时代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而
这正是村上且听风吟要告诉我们的。
综上,对风的意象可总结为依据稍带悖论的话:风是动态的,风及其中之象稍纵即逝
去留无意,又模糊不清难以把握;风又是丰富的,不经意间可以唤醒人的任何器官和内心的
任何思索,而这些感官的、思索的东西,却会以某种为我们所不知的形式长久保存而历久弥
新。这矛盾的两个特点,其实是就不同的角度而言的。正如王国维的“入乎其内”与“出乎
出乎其外”之说。以理性外在地观照风这一对象,得到的是第一种感受;以感性去内在的体
验风这一对象,去感受风的撩动,身临其境,得到的是第二种感受。
二、主题:风在何处?
这部小说的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讲一个大学生暑假中发生的与一个女孩的短暂的相处
故事。除了这个主要故事,还涉及到了由这个故事引发而来的关于自己女友的联想,以及一
直在暑假陪伴自己的朋友鼠。故事拉拉杂杂,似乎毫无线索,笔者从中找出了一些频繁出现
的词语及内容,认为是很能表明作品的主题的,不妨拿来看看。下面是笔者对小说中的重要
的词语归纳。
酒、香烟、男学生与少女、性交、唱片|哭泣、少女与忧愁、惨痛命运、肯尼迪的话:
“人生来是不公平的”、
风的环境
“|”前的词语,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颓废的世界,但是,其后的词语,又告诉了我
们生之为艰,因此因生之为艰的存在,颓废顿时变得可以理解,这成为作者眼中的日常生活
也就可以理解了。这样的世界到底向我们诉说着什么呢?而这些意象由于文本中常常出现的
有风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我们探索作品的主题了。
川本三郎曾在与村上春树的谈话中讲道:“关于这部小说(笔者注:指《且听风吟》)我记
忆最深的就是自己想说的话都在第1章那最初的几页里全写了出来。”这一观点在国内也得
到了一定的认同,笔者也觉得说的很有道理,整部作品写作的基调,及一些基本问题,基本
上在第一章中就定了调。因此,解读第一章,对解读整部作品非常重要。下面是对第一章五
个部分的解读。
言语与写作。文章的一开始就谈语言的不完美,而这种不完美是与世界的过于复杂与丰
富为对比的。这种不足带给“我”的困难显而易见:伤害、欺骗、误解,所有这些人与人间
交流的问题,正是构成整个世界不美好的原因所在。实际上,这是对语言、思维、文明三者
的思考。语言是思维的呈现,人与人间的关系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考,
无疑已是从哲学上对人类生活的困境进行思考。应该说,语言的狭隘,是思维狭隘的反映,
因此人难以认识世界,不能如实的言说世界的真实状况,即难以直言不讳。但是,似乎作者
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无形中透漏的关于思维不足的陈说,而认为,一切都是语言的错。对我来
说,我们语言与交流上的困境,虽是司空见惯(各种各样的人赶来向我倾诉,浑入过桥一般
带着声响从我身上走过),却仍然让我苦闷不已,这就是我写作的原因所在——倾诉,以求
自我的解脱。于是,“我”的苦闷,已不仅仅限于“我”,而是在书写人类文明社会千百年来
了的苦闷,尤其是当人发现了自己的巨大潜能(对于自然的)后却再次陷入无能为力与无所
适从中,这正是村上作品触动人心的所在。人类思维的不完善,让人不能对世界有足够的认
识,人必须要始终保持好学的态度,但知道这一点,并不够“我”解除痛苦,“我”寻找途
径,寻找突破,尽管并不一定有效,“我”也不想无动于衷,于是准备从语言开始来解决,
这就是我要写作的原因,作者希望,甚至某种程度上坚信,语言可以拯救世界,这就是我用
美妙的语言描绘世界,大象(笔者认为象是对整个世界的借代,而象被驯化则一直文明。受
限于学识,暂时上难做研究)重返平原的时候。第一章的第一部分,一在很大程度上,阐述
了整部作品的基本观点,从以下四部分,我们可以印证我们以上的分析。
英雄的消亡。小说中提到一个对“我”有重大影响的作家——哈特菲尔德,“我”欣赏
他锲而不舍的战斗精神,用语言来战斗,这是我学习他的方面。但哈特菲尔德至始至终“没
有认清敌人”,最终怀抱希特勒像从纽约帝国大厦跳楼身亡。在这里,将纽约帝国大厦与希
特勒写在一起,带着一种对权力至上的嘲弄,对偶像崇拜的挖苦。从这样的语境中来理解哈
特菲尔德的敌人,可以这样解释:哈特菲尔德想考一个英雄人物,一种集体的团结,至上的
权力来拯救世界,但是,他错了,他的对手根本不吃这一套。这是对人的狂妄自大的虚妄的
无奈与嘲讽。这里同对语言的思考上有着一样的感觉,就是世界的强大,与人能力的有限。
人的弱小,是文明也无补于事的。送“我”哈特菲尔德书的叔父,死时像只狡黠的猴。
一个叔父死于自己埋的地雷,地雷,也是文明中的产物。一个叔父全球魔术表演,这也是文
明的形式。想来不觉好笑。
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则体现在第四部分。有距离的看世界,固然可以达观,心情可
以变得痛快,但这是一种生命之轻,将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甚至自己,当做对象,有了理
性的理解,却缺少深刻的体验,但回忆过往,自己又有何所得,真的找到了意义吗?——一
无所剩。可是,怀有了梦想深入生活,死后就能带走什么吗?所有的梦想如同散落在人行道
上的阵雨,了无痕迹。做梦(这里的做梦,也只拥有理想)如祖母,是心情抑郁,不做梦如
我,是心情更加抑郁,不管如何,“我”所见的,都是不幸福。我所感到的,也都是不幸福。
不管怎么做,我恐惧,我不知道正确与否。这是人生在世的无知与无助。
生之为艰。除了指“我”经济上困难外,更深层次上,是整个人类的困境。所谓人之“耍
点小聪明,就可以将世界玩弄于手掌之中”实际上被证明只是一种错觉。人类所谓的文明,
只不过是一部分人相对于另一部分人的优越,这就是奴隶制的时代的艺术难以超越的原因。
人用尽各种方式来理解世界,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但是,最终结果却不见得有多少区别。
人类的文明,到头来,也不见得就给予了人类多少实惠,总是跳不出去的框架,总有这么多
的不解与不满。这些,正是村上整部《且听风吟》的一种核心思索,也几乎贯穿着村上作品
的全部,只不过其他作品更深入到了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思索与探讨。
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问,风在哪里呢?
三、内容:风中的象
“且听风吟”中的“风”在哪里呢?读小说已有一半,“风”终于出现了,似乎是众多
的经历,造成了“我对风的感受”。文本中与风相关的词语,经常有“摇晃”“气味”。而对
于风的更为频繁的涉及,则是在讲述了哈特菲尔德的风之后。
哈特菲尔德的风,是火星人的形象。他们讲述着宇宙中事物的短暂生命,然后说:“无
所谓生,也无所谓死,只是风”,一切本自源于亘古不变的沉寂,又都将复归于此,所谓的
我们于现在,所谓的英雄与伟业,只不过是风的偶然经过,终将寂灭。这才是风中的象。当
我们以这样的态度再来看风中的象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与感受。
第一次写风,是我在怔怔地看着打开的书本,我在想些什么,作者以有限视角来写,将
自己当做了一个他者,没有交代,那么我在想什么呢?第二次写风,是自杀的女友的尸体在
风中摇摆。第三次写风,作者回忆了过去的夏天发生的事情,得到的是稍纵即逝的预感和梦
幻感;第三次,写的是鼠的风,鼠倾听者风掠过水的声音,思索着帝王的庞大陵墓,感受着
一种不可言说的感觉的包围,人终有一死,所谓庞大的陵墓,所谓死后的世界,只不过是人
在做徒劳的自我安慰;在这之后,就开始了大规模对风的描写,处处可见稍纵即逝的现在,
及一去杳然的过去。这些正是风的意象给我们的第一层感受。
这种思索,不是佛教中关于生命无常,即是透着几分生命的虚无(这些作者接着哈特菲
尔德之口也有讲述:“人生是空的”,而“宇宙观念”意味着不可救药,则是对宇宙的彻头彻
尾的否定),但却仅仅是几分虚无感而已,作者要展示的,只是人的渺小相对于宇宙的复杂,
正如,哈特菲尔德所言:“同宇宙的复杂相比,我们的世界仅如蚯蚓的脑髓一样”,“白昼之
光,岂知黑夜之深”。这不由提示我们风中意象的另一特点,即无限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村
上至于风的观照,是“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因而,风中的“我”在感受风中之象
的虚无飘渺之时,又有着对所有象的存在的丰富的感受。
这种感受,并不仅限于对风的切实描绘,实际上,作品中的所有事物都是风中的象。故
事的结尾“我不知”在停在何处。一如少女的故事在鼠初开始。这些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在
第四部分作分析。作品中的所有事情,最终都是没有了结的:少女不知所踪,鼠的“女人”
不了了之,“我”的幸福就是那么回事;借“我”唱片的女孩没有找到,诸如此类。而可以
知道的人,仍是一如既往,杰为代表,“我”的故事,朋友的故事,对这个世界丝毫没有影
响。这些,尽是风中的象。
四、结构:风过处,散落一地飞絮
对于小说的创作的缘起,村上说自己只是“随手写来”,手写从起处,即可见其随意性,
这种随意性,无疑是对风的意象的一种解说。正如笔者开篇所谈的那段作品读后感受,正是
一种风吹过的感受。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部初具规模的小说,因为作品更像散文,情节简单,
却处处飘散,就连村上本人,也觉得这只是自己的尝试。可是这不独具特色的小说的价值真
的就这么简单吗?笔者却觉得这部小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显然是一种新的小说形式的尝试,结
构简单,但韵味无穷的小说。小说的第一章,也明确告诉我们,自己写作,是源自对内心的
释放,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来看,这是在释放自己的潜意识。因此,探究这部小说的结构,
同探究其文本内容一样,可以发掘作者的写作心境。这样写来的小说,是对传统小说结构的
突破,有这样一些特点。
中心的模糊化。很多人认为这部作品的中心故事,是“我”与唱片店女孩的故事,而作
者在故事开篇处,也确乎也暗示他讲的故事是一九七零年八月八日到八月二十六日发生的,
就是他与少女的故事。但结构处有却在随着写作的“我”思绪而动,致使篇章中贯穿了一个
从文本中看不出与少女有丝毫关系的鼠的故事,似乎,这也是发生在八日到二十六日的故事。
低于这一层次的,还有这诸如我对女友的回忆,而这些,又似乎跟鼠对过去的回忆,少女对
过去的回忆处在同一层次。这样,就是整部作品有一种中心模糊的感觉,渗透着一种后现代
的去中心意识。而没有中心,正是风中的象的显著特点。“我”的思绪是随风而动的,到哪
是哪,四处飘散,当然完全这么说有些过分,但也不难感受到这种感觉。
距离感。林少华在他的村上春树评论中总会涉及到村上写作的距离感问题。这种距离
感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并不是故事的局外人,而是自己生活的世界的局外人,主人公总是
处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者周围朋友们的故事。这是风意象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唯有居于其
外,才能发现事事如云烟,终会随风逝去。而另一方面,对这些随风而逝的云烟,村上和“我”
都并非无动于衷的,“苦闷”是贯穿始终的,而这些苦闷又都因风而起,“人所重视的种种,
怎么最终就都随风逝去了呢?”这种不甘和不满,这是鼠的一种表现,虽知人的“幸福”“说
白了”“就是那么回事”,他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着一个纯净美好的世界,并祝愿着朋友们,
实际上也是所有的人,宇宙的万物能幸福。这种距离感,给了作者一种超脱,高于万物,却
又深刻的感万物之所感。这也就包含了风的两个矛盾性的特点。
独特有限视角。作为第一人称的“我”在这里并没有想讲清一个故事,似乎只是在记
载,甚至在提问。“我”虽偶尔能走进他人的内心,但有时却连自己的内心也不甚了解。这
种叙述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万事散落风中。
关于风意象的塑造,在结构上还多有表现,笔者才智有限,仅作简单探讨。由此,我
们已不难看出,作者在内容与形式上营造的一种,如听风吟的感觉。
五、人物:无所适从的人在风中思索
由第一章的分析,我们知道,人类的生存真的是困境重重,不管是怎样的颓废,都是面
对世界的无力感的反应,为了让我们理解这种反应,作者呈现给了我们三个主要人物以便我
们深入颓废的活着的人的内心。
鼠的内心无疑是最敞开向读者的,我们以鼠为重点,来探讨人物的内心。鼠是一个什么
样的人呢?以下是是笔者的分析。
1.似乎看透了整个世界。“说白了”是他的口头禅。
2.叛逆而张狂。身为有钱人而大骂有钱人;大声揩鼻涕;车祸后车坏了,以为自己没
死是运气好,应当好好庆贺;疯狂的喝酒;约翰·F·肯尼迪说“人生来就是不平的”,是对
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满与反思。
3.渴望纯净美好的世界。结合上一条中的最后一句话思考鼠对自己是有钱人不满,可
知鼠向往着公平民主的世界;也许鼠的父亲赚钱的方式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让鼠很觉难堪;说
的小说,单纯而又单纯,没有性描写,也没有死亡。
4.孤独的人。秋天来临,心情郁闷,因为朋友们要分开;鼠的小说中,最终与自己畅
谈过的女孩各奔东西,显示了对人生中一种永恒的孤独的接受与不满。
有钱也不能让他走出迷茫的无力感,反而,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自己的一种束缚与羁
绊,但最终,也不见鼠与自己的钱断绝关系。应当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现实生活的迷惘与
无路可走,实在是让人丧失了斗志。这是一个没有自信的时代,正如书中的一段比喻:“条
件大伙都一样,就像同坐一架出了故障的飞机。诚然,有的运气好些有的运气差些,有的坚
强些有的懦弱些,有的有钱有的没钱。但没有一个家伙怀有超乎寻常的自信,大家一个样,
拥有什么的家伙生怕一旦失去,一无所有的家伙担心永远一无所有,大家一个样。”“什么自
信的人,那样的人根本没有,有的只不过是装出的自信。”听完我说出这些话后,鼠肃然问
我能不能撒谎,足见其明白,又足见其对纯净的世界渴望及当下的迷惘。
从这个方面,我们再来看数的种种颓废也好、懦弱也好,都会有一个新的理解。
即使迷惘,鼠也仍在探寻,探寻所有人的幸福之路。鼠的这种有所为,与“我”、杰的
混迹于人世而无动于衷,少女的不知所踪,是不同的。大家都是无所适从的,但是,我们上
可以做些什么,鼠在探寻者,而“我”或许在思索着,少女也许也早某处追循着风的另一种
方向,也或许像杰一样,接受风的方向的任意摆弄。
六、题目及总结:茫茫宇宙,我们且听风吟
分析文章内容、结构和人物后,笔者认为,是该做个总结了。现在我们回到题目上来,
看一下“且听风吟”有何内涵?
首先,风是“我”对宇宙的感受。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个“风”是宇宙中无
处不在的。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宇宙中,“只有风”。而“我”正是因此而苦闷着,现在虽
看清了,却仍是无可适从——我依然迷惘,甚至苦闷。但如鼠,“我”是心有不甘的,还要
去探索与追寻,以求自我解脱,而在找到道路之前,“我”所能做的,只是“且听”宇宙之
风的吟唱,这宇宙之风的吟唱,正是通过“我”对风中之象的感受,撩动思维随风飘散而写
出来的。
由此,第二点,且听风吟,就是作者对待浩瀚宇宙无所适从的而要接触苦闷的对策,一
如文中鼠的写作。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第三点,“我”在让读者“且听风吟”,因为整部作品,就是风的吟唱。
至此,我们对“风”这一意象,就有了一个简单的把握,但限于闭着的视野难免显得粗
浅。
本文发布于:2023-11-28 11:08: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1408982289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风告诉了我们什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风告诉了我们什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