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11-28 10:20:50 阅读: 评论:0

目字-融资需求怎么写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
2023年11月28日发(作者:大政方针)

一、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3题。 戴金星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以“煤成气”理论为依据,先后预测了51000

中国天然气之父 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最终推动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目前中国天然

——《温州都市报》记者采访戴金星院士 70%的储量是根据“煤成气”理论探明和发现的。为此,我感到很欣慰。

戴金星,著名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中国石油界誉为

“中国天然气之父”

记者 您长期从事天然气地质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的研究,您最大的成果是什

么?

戴金星 以往认为石油和天然气只是由低等的但繁殖率很强的生物因腐泥型

有机质生成的,一直没有认识到高等植物遗体煤层和煤系中腐殖型有机质也能

生成工业性油和气,故不在煤系中去勘探油气。

我在研究中发现,腐泥型有机物既能生油,也能生气,然而腐殖型有机物

在煤化过程中以生气为主,成油为辅,故煤矿的腐殖型有机质是生气层,生煤

的地方是找气和发现气田的有利地区。

我们是1979年提出在我们煤系中寻找天然气的,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

是很简单的,但在此之前没有想到而已。

记者 真理往往就是这样,看似简单,而寻找结果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心血。

同样您也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才获得的。您当时是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个课题的?

戴金星 1961年我从南京大学地质系大地构造专业毕业后,来到江汉油田工工作艰苦。那么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作。在那里我发现,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都几乎没有系统地全身心投

入研究探索天然气的人。于是我决定选择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专业作为自己

的专业目标和方向。1978年,我提出了“煤成气理论”概念。1981年,我主

笔“煤成气概况”的报告,为1983年国家把“煤成气开发”列为“六五”重

点科技攻关项目打下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

记者 您真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天然气之父”。根据您建立的“煤成气”理论,

在实践中取得了什么效果?

你说我是天然气之父,我是不赞同的,我只不过是把一生的痴情寄托在

“气”上罢了,为神州争“气”,为“气”壮山河。

记者 您对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您对“气”情有独钟。

您是否从小就喜欢呢?您的成长道路是如何走过来的?

戴金星 记得小学一次上地理课时,林景晖老师要求我们用石膏制作一个全国

主要煤、铁、铜等矿产分布图。我认真地做了一个,现在想想那时做的石膏模

型是很粗糙的,但却得到林老师的表扬,从此我的心中就萌发了为祖国找矿藏

的想法。

记者 人的一生中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一生的荣幸。您还时常怀念当年的学生生

活吗?

戴金星 是啊。我在中学时,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伟大的文豪鲁迅、卓越

的考古学家夏鼐和著名的化学家唐敖庆等都曾是我心中的偶像。而李四光的

《谈谈风水》《褶皱》等地质科普书,我在读初二时就特别感兴趣。

记者 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真切体会到当时

的激情和追求。如今报考地质专业的学生不多了,原因就是读地质专业毕业后

戴金星 我还是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当年新中国第一代地质勘探科技人员和石

油工人,白手起家,是最艰苦的。如今我们的石油工业是盈利大户,今日大庆

变成了现代化城市。

目前大学生毕业就业难,而读地质专业的就业就很容易,如西北地区还可

以达到百分之百。

记者 您与当年一样还在鼓动我们的高中毕业生积极报考地质专业,成为石油

天然气勘探队伍中的一员?

戴金星 是啊,我多么希望年轻人前赴后继,继承我们的事业,为祖国打开地

球奥秘,为人类寻找足够的能源。

1、本次访谈主要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请写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以及其中

的一个结论。

2、访谈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通常取决于提问的质量。你认为本访谈提问的

质量如何?请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3戴金星说“我还是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并且希望年轻人也能像他当年那样

作出“选择”。你对戴金星的“不后悔”是怎样看的?对戴金星的“希望”又

是怎样看的?请作简要阐述。

二、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47题。

《莫言访谈录》

20121013日上午8点,记者在莫言的书房见到了他,黄白细格衬

衫,咖啡色运动服,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当时,一群外媒记者已挤在客厅中

等候采访。莫言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受采访,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还是很配

合地脱掉了运动外套。

南方周末:对于你获奖后的第一反应,媒体报道有不同版本,准确的表述应该

是什么?

莫言:10111840分前后,评奖委员会通知我获奖并询问当时的心

情,我说的是“惊喜和惶恐”。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优秀作家都没有获奖,他

们有的八十多岁才获奖,在漫长的队伍中,相对而言我还是比较年轻的;我想,

这么巨大的荣誉降落在我身上,面对世界上那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

奖的优秀作家,我压力倍增。

南方周末:你说过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尤其推崇《聊斋志异》,却不

提《红楼梦》,为什么?

莫言:因为蒲松龄和我同乡,“聊斋”里的很多故事,小时候都听村里老人讲

过;《聊斋志异》那精美典雅的文言文,让我读得很入迷。《红楼梦》是我早在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被翻译作品的数量非常大,而且赢得很多

18岁时读的,它在文学价值上当然超过《三国演义》和《水浒》,对我的影响读者的喜爱,我非常尊重他。他比我大,但心态比我年轻,与西方交流比较广

也很大,但需要经过历练之后再去读,才能读得出它的味道。 泛。他关注现代生活、年轻人的生活,这一点是我无法相比的,这样的作品我

南方周末:美国汉学家认为,你创作的《生死疲劳》“几乎涵盖了中国在‘文

化大革命’期间的所有经历,算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南方周末:你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

莫言:这部作品是虚幻跟民间艺术的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的结合。虚幻的部

分,如生死轮回变成各种动物,但动物眼中的人间生活是现实的。虽然小说描

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但对历史的延伸,可能是50100年之前的。如果

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莫言: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当年的音乐家要依附有权势的人,他们需要被供养。

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贝多芬见到国王扬长而去是了不起的,而歌德留在原地,脱帽致敬,被认为没

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 有骨气。当年我也觉得歌德软弱可鄙,而贝多芬可钦可敬。就像贝多芬说的“贝

南方周末:法新社认为,你的长篇小说《蛙》是最勇敢的作品。写作的时候,

你付出了比其他作品更大的勇气吗?

莫言:没有,“最勇敢”这个评价是不准确的。我1980年的中短篇,在当时

都是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上离经叛道的。当然他们指的很可能是《蛙》涉及

了计划生育。作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

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一定的处理方式。《蛙》是以我姑为原型,她从

建国初开始做妇科医生,一直到退休。写这样一个人,自然要涉及从1980

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

这个小说是文学作品,问题没有压倒文学,事件没有破坏人物,挑战性也不仅

在于题材本身,还在于小说的形式和塑造人物的难度。

南方周末:日本爱知县一个寺庙里,有以“莫言”命名的点心,据说厨师是《红

高粱家族》的读者,你怎么看待?还有,你怎么评价村上春树的作品?

莫言:我去看过爱知县的莫言馒头,和点心铺老板吃过饭。爱知县称念寺的住

持是个文学爱好者,对我的小说很有研究,而且是个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

他把我的书发给周围的信徒看;因点心铺老板夫妻是他的信众,是他建议点心

铺老板做一种莫言馒头,高粱米的颜色,里面是糖和奶油,馒头还不错。

写不出来。

面来了国王和大批贵族。贝多芬从贵族中昂首挺胸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毕恭

毕敬地脱帽行礼。你说年轻的时候认为贝多芬了不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

意识到,像歌德那样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多芬只有一个,而国王有许多个”。年轻的时候,读到这句话觉得扬眉吐气。

但随着年龄增长,对这个问题就有新的理解:当面对国王的仪仗扬长而去且会

赢得公众鼓掌时,这样做其实并不需要多少勇气;而鞠躬致敬,会被万人诟病,

而且被拿来和贝多芬比较,这倒需要点勇气。但歌德的教养让他跟大多数百姓

一样,尊重世俗礼仪,站在路边脱帽致敬。因为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

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比如国家尊严等。我一直反感那些不把自己当作普通

百姓的人。 (摘编自201210月《南方周末》)

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 )

A.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采访,莫言毫无大师架子,依

然保持平民姿态:黄白细格衬衫、咖啡色运动服,甚至穿着一双拖鞋。

B莫言曾说过,自己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认为《红楼梦》超过了《三

国演义》和《水浒》,从18岁开始阅读,经过历练后才能读出《红楼梦》的味

道。

C.作品《生死疲劳》描写的历史跨度有50年,但延伸的不止50年,其中生

死轮回变牛变马是虚幻部分,动物眼中看到的人间生活是现实部分。

D.日本爱知县的莫言馒头是高粱米的颜色、糖和奶油夹心;据说点心铺老板

既是《红高粱家族》的读者、莫言的信众,又是很好的文学活动组织者。

E.莫言认为村上春树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心态年轻,与西方交流广泛,

具有更多现代生活气质,并坦承自己写不出村上春树的这类作品。

5、简要概括莫言获奖后惊喜和惶恐的原因。(6)

6、在莫言看来,作家应该怎样处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请结合其作品简

要概述。(6)

7、面对国王和贵族,做歌德还是做贝多芬?结合莫言的认识,谈谈你的观点

三、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811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

香港,哪能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

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

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

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

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

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

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

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

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

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

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

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

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

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

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

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

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

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

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

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

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

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

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

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说、流行歌的跟余秋雨的散文的还

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

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

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

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

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

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

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

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8、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9、阅读访谈第①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2分)

2)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2分)

10、怎样理解第②部分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1、第④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

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

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主持人:您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您经常说,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做你

可,而改变你自己;但同时也要不断地怀疑自己。这听上去有点矛盾。

四、阅读下面的一段新闻访谈,完成文后1214题。

丁肇中访谈录(有删节)

主持人:有一位科学家曾经作过一个比喻,他说人类就像是一些生活在海

洋深处的深水鱼,从来没有到海边去过,意识不到自己生活在水里,只有当海

水溅起水泡的时候,才会引起某些有智慧的鱼对水的注意:原来我们是生活在

水里!您或者其他科学家是不是就像这些有智慧的鱼?

丁肇中:可能是吧,但我认为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动力还是好奇心。每一个

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动因,但我只能说我自己,我最主要的动因是好

奇心。

主持人:是好奇心促使您把最微小的粒子以至最广大的宇宙,都当作自己

的研究对象?

丁肇中:对,这样研究才能不断地深入下去。你不去做实验,永远不会知

道谜底和真相。你可以想一想,一百年以前,我们对物理、对世界的认识和现

在完全是两回事情。一百年以前,我们认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化学元素是组

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几十年后人们发现,原子核是最基本的东西;再后来

人们进一步发现,基本粒子才是最基本的东西。所谓的基本粒子,上世纪70

年代的时候,我们认为是夸克,可是没有人能够知道一百年以后,又将会是什

么样子。

主持人:作为一个终生从事研究的物理学家,如果永远不知道自己所研究

的“谜底”是什么,会不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和茫然感?

丁肇中:我所怀疑过的,只是实验技术本身有没有错误。到现在为止,我

还没有做过方向错误的实验。

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如果别人不认可,那是别人的事,绝对不要因为他们不认

丁肇中:自信,同时也要能自疑,这不矛盾;如果你不肯怀疑自己,出了

错误,那就很不好了。

主持人:怎么把握这种自信和怀疑之间的度?

丁肇中:自信你的实验好好去做是会成功的,但是在做具体每一步的时

候,一定要非常非常小心,要花很多时间去检查它,因为实验中任何一个错误,

都可能导致你最后的错误。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怀疑的是手段、是过程,但绝对不会怀疑目的。

丁肇中:不能轻易怀疑你的最终目的,那是很不好的。

主持人:其实在很年轻的时候,您的一些天赋就表现出来了,中学同学

因为您聪明管您叫“丁大头”,美国的大学同学管您叫“怪人”,那个时候您有

没有意识到自己跟大家不一样、有没有觉得自己怪呢?

丁肇中:总而言之只能这么说,我个性比较孤独,就是说朋友不是特别

多。比方说,我念中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喜欢看武侠小说,我是从来不看;同

学喜欢出去打弹子球,我也从来不去;我喜欢的是看看历史或者物理、数学方

面的书。

主持人:可是今天您领导着几百个科学家,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组织的领导,

现在您还会觉得孤独吗?

丁肇中:与物理学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我的同主们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我从来不参与。跟我工作的人,绝大多数人跟我工作了很多年:我从来和他们

没有什么朋友似的来往,只是业务的来往。我很少、几乎没有到任何科学家家

里吃过饭。

主持人:大家会不会说您没有人情味?

丁肇中:就是说我保持距离,原因是有重要问题时我得做决定。这绝对不

是说我故意敌对或者冷淡任何人,我只是愿意自己独立思考。

12、访谈开始时,主持人用“智慧的鱼”引起话题有什么好处?(4分)

13、综观这篇访谈,主持人所提问题可以归纳为哪三个方面?(5分)

14、丁肇中说:“与物理无关的事情我从不参与。”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五、阅读下面的一段新闻访谈,完成文后1518题。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专访方文山

他身上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才华”,另一个是“相貌”。有“粉丝”这

样评价他:“横溢的才华吓跑了脸上的帅气。”还有人描述他的长相:“有惊无

险,像街头的寻常路人。最损的莫过于吴宪宗“歹毒”的大嘴:“看看他的词,

再看看他的脸,你才明白,原来上帝是多么公平!

他便是方文山,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从《双截棍》《东风破》《七里香》

直到今天感人肺腑的《菊花台》,方文山用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一次

又一次冲击我们的感官,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成为今日

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此刻,他坐在我面前,接受我的采访。

记者:你曾以亲身经历为范本写过一本励志书《演好你自己的偶像剧》。之所

以有如此感悟,是否因为自己的成长故事充满励志色彩?

方文山:成长对我来说,并非一帆风顺。我出生在台北一个小乡镇的普通家庭,

家境不好,很小便开始勤工俭学了。每到寒暑假时我一般都会外出打工,比如

送报纸、当餐厅服务员……当时也会觉得苦,但现在回想起来却蛮感激。因为

有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今天的自己才会懂得惜福。

记者:电影和写作曾经是你的理想,为何却写了歌词?

方文山:当年我本想进电影圈发展,但是行业不景气,只好退而求其次写歌词。

我想,总有一天,自己会慢慢靠近电影圈的。当时我的工作是安装防盗系统。

工作时,我会随身带纸和笔,边工作边想歌词。有时突然想到一句好词,赶紧

拿出笔把歌词记下。就这样,一年下来写了一百多首,四处投递出去。最终只

有宪哥(吴宗宪)回了我的电话……

机会显然眷顾方文山。当吴宗宪幸运地光顾之后,周杰伦又呼啸而来。

记者:周杰伦给你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 在“一切皆有可能”的今天,人人都憧憬着由麻雀变成凤凰。只是,变成凤凰

方文山:我们同时被宪哥签下词曲经纪约。起初对杰伦的感觉是:这个年轻人

有些与众不同,做事酷酷的。接触久了,我发现他的确有资格酷。比如他钢琴

弹得的确不错,音乐的确比别人更有创意,一年后,他又签了歌手约,显然是

可造之才。

记者:关于你和周杰伦彼此的作用,很多人都在探讨甚至争论不休。你自己认

为呢?

方文山:我们是相辅相成的。曲是架构,词是衣服。杰伦的曲天生已经很匀称

了,旋律本身已经很动人,即便没有我的词,它一样存在。我只是帮他的旋律

加画面,提供故事,让它更有血肉。

记者:有没有想过如果搭档不是周杰伦,而是别的歌手,你的歌词还能取得今

天的成就吗?

方文山:我想不会。好的作品需要好的曝光平台。杰伦的曲风便是强有力的曝

光媒介,这种强强联手的效果便是“1+1=3

目前,“粉丝”们为方文山与周杰伦的地位吵得不可开交。一种说法是周杰伦

捧红了方文山,另一种说法是方文山成就了周杰伦,更有观点认为:这个年代,

如果没有周杰伦,音乐将会很寂寞;如果没有方文山,周杰伦也会很寂寞。

记者:你觉得,你的歌词能在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

么?

方文山:风格。创作歌词时,我会故意强调段落与段落不见得有关系,但阅读

时依旧有主题。我强调一种整体感觉,这在《爱在西元后》有着很好的体现。

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大的悲哀是不想当自己。

方文山:几年来,我在圈内看到许多年轻人不想扮演自己,永远羡慕别人,成

天幻想当周杰伦、刘德华。与其羡慕别人,耽误自己的人生,不如做好优秀的

自己。

的方文山却一再提醒:先甘心当一只麻雀,潜心演好自己的偶像剧。否则,既

错过麻雀的欢愉,又无法企及凤凰的荣耀,那岂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15、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方文山是周杰伦的“御用”词人,他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

成为今日歌坛中无法撼动的“指标性人物”

B.方文山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人生经历过那些困顿、不如意和苦难,让方

文山懂得惜福。

C.方文山对周杰伦的评价很高,他认为若不是和周杰伦合作,他的歌词不会

有今天的成就。

D.方文山的歌词能从浩若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写作歌

词的风格与众不同,他强调一种整体感觉,不强调段落之间的关系,但阅读时

依旧有主题。

E.本篇访谈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特别是对话后的议论,能起到过渡

衔接,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16、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一些人的话能起到什么作用?(3分)

17、记者进行采访时,需事先针对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请根据文意,还原

出本文的采访提纲。 3分)

18从吴宗宪到周杰伦,方文山拥有两次令人艳羡的机会,因此很多人把方文

山的成功归为 “幸运”,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922题。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王聪聪 曹原

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

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

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

就报其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

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

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

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

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

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

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

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

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

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

可少。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

才选拔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

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

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

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

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

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

5名能获此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

同学却是当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

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

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

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

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

力,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

关键是素质如何评判。 比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

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 生工作20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

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

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

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

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

报、大平行”。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

报志愿,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

位置有合理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

拟考试等。目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

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

险就非常大。

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

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30

年代的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

杰出人才。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711日,有删改)

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

现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

B李越用“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来评定目前的高考,

说明高考尽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

奖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

D.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

理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

E.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

20、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1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高考分数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

要概括。

22、高校之间的“掐尖大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高校为何还要进

行“掐尖大战”呢?请结合文章简要探究。

话题。这是访谈的一种提问艺术。

【参考答案】

《中国天然气之父——<温州都市报>记者采访戴金星院士》

11)三个方面的问题:①戴金星院士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②戴金星院

士的成功(成长)因素是什么。③如何看待如今报考地质专业的学生不多的问

题。

2)对应的结论:①提出了“煤成气”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发现了大批

大气田,使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并推动了“西气东输”工程的

实施。②中学老师的影响;对偶像的崇拜;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时代精神的

熏陶。③希望年轻人前赴后继,继承前人的事业,为祖国打开地球奥秘,为人

类寻找能源。

2、①紧扣主题,不枝不蔓。记者的提问,紧扣“天然气之父”这一中心。“您

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一课题?“在实践中取得了些什么效

?”等,是探讨被誉为“天然气之父”的原因。 “您的成长道路是如何走过

来的?”

②善于引导,环环相扣。当戴金星院士没有明确回答“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时,

记者及时用两个提问“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个课题?”“在实践中取得什么效

果?”最终让被访者明确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并且,引导转换非常得体,自

然。戴院士第一个问题的结束语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但在

此之前没有想到而已”,记者于是用“真理往往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给予

连续过渡。

③适时应和,便于沟通。适时应和,能够拉近与被访者的感情距离,自然延伸

【知识链接】采访目的——正面积极;采访态度——平等、尊重、理解、学

习;

提问方法——趣问、直问、推问、旁问、追问、延伸、对比;提问技巧——

围绕主题、问题明确、采用不同的语调和句式、平实的口语。

31)对“不后悔”的看法:①正因为当年的选择,才成就了今天的一番事

业,的确没什么后悔的。②正因为当年的选择,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

向黄金时期,为神州争了“气”,这还有什么后悔的?③把自己的人生选择与

祖国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值得敬佩(学习)的。

2)对“希望”的看法:①我们应该像戴金星院士希望的那样,为祖国打开

地球的奥秘,为人类寻找更多的能源。②我们只要如他那样“献身祖国”“献

身科学”的选择。③因为各人的兴趣不同,志向有别,只要是国家需要的选择,

都是值得肯定的选择。(言之有理即可)

《莫言访谈录》

4【解析】 A项,说莫言的穿着表现出他的平民姿态和毫无大师架子与原文

不符,是刻意拔高了;原文说“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

受采访”,由此可知莫言随意的着装是因为倦怠,只是为了消解疲惫而已。D

项,点心铺的老板是爱知县称念寺的主持的信众,偷换概念。B项,原文说《红

楼梦》在文学价值上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而不是《红楼梦》此

书超过了后两本书,以偏概全了。

【答案】 E3分,答C2分,答B1分;答AD不给分。

5、①惊喜是因为自己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认可,并且是在自己相对比较年轻的

时候能够获奖;②惶恐是因为降落在自己身上的荣誉如此巨大,并且和世界上

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相比,自己压力倍增。

6、①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

想象有虚构。比如《生死疲劳》,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

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②作家不能脱

离现实生活,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 如何理解科研中的自信与怀疑?(对研究方向是自信的,而研究过程中的

一定的处理方式。比如《蛙》,涉及到从1980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怀疑是一种谨慎态度)

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 怎样看待科学研究中的“孤独”(这个“孤独”就是一种独立思考,是一种

7、观点一:应做贝多芬。①面对权贵和强权不谄媚、不奉承;②年轻人应有学术合作的单纯性)

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③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14对丁肇中的这样行为,我以为,这既表现了他对独立思考的学术个性的坚

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守,也表现了他对世俗功利可能对学术研究纯粹性的破坏的高度警惕。但是如

观点二:应做歌德。①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果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全部纳入学术活动中,又是我不赞同的,尤其是与学术合

比如国家尊严等;②站在路边脱帽致敬是一个有教养的老百姓的谦逊;③也是作伙伴,如果仅仅只是学术联系,而拒绝友情的渗入,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一种爱国的表现。 人是感情动物,丰富的感情生活,应该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可以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尊重丁先生那种只要学术合作伙伴而拒绝感情交流的朋友的处世方式,但我不

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会效仿他这样的方式。

《余光中访谈录》

8、民族感情 写作动机 诗歌前景 中文现状 《方文山访谈录》

9、①余光中所说的乡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点,融入了历史的、文化的内容,15AEA项对应的原文“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选项

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为“包办”,混淆范围;E项本文没有抒情。

②诗歌贵在含蓄,“就要差这两个字”省略号所包含的内涵更丰富,更耐人寻16、这几句话都是围绕方文山的“相貌”和“才华”展开的:他长得很一般,

味,余味无穷更有诗意。 甚至有些丑,但极有才华,词写得十分出色。2)作用:以幽默诙谐的语言

10①人的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不能只从表面上看,离开大陆是他心中永远开篇,引起阅读兴趣。

挥之不去的痛。 【试题分析】此题是文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要答出文段的内容,然后再答作

②诗言志,心中有复杂的情感,有创作的强烈动机,才能写出好的诗歌作品。 用,作用要注意是文章的开头,内容主要是突出方文山的“相貌”和“才华”

11、可以谈要保持中文的纯粹性,为汉语的纯粹性而奋斗,规范网络语言,保作用应该是制造悬念,引起下文,提起阅读兴趣。访谈有结合人物传记和散文

持中文特色;也可以谈网络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包容。言之有理即可。 的共同特点解答。

171)艰辛的成长经历;2)与周杰伦的合作;3)与众不同的风格。

《丁肇中访谈录(有删节) 181)方文山的成功有其幸运的因素,如能与周杰伦搭档,强强联手,使他

12、运用比喻引起话题,很自然,既表达了自己对被访者的赞赏崇敬,又不像

直接夸奖那样俗套,这样也可以使双方关系更为融洽;另外,比喻的运用,使

文本更有情趣,进而吸引读者。

13、主持人所提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科学研究的最初动因是什么?(就是探究世界奥秘的好奇心)

能一朝成名。(1)2但最终促使他抓住幸运走向成功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

①坚强的意志:普通的家境与苦难的成长历程,磨砺了他的意志。②锲而不舍

的忘我写作:在工作之中,坚持写作。③懂得“转弯”:当电影行业不景气时,

他退而求其次,以写歌词的形式靠近电影圈。④有谦虚谨慎的人品:赞赏搭档,

认为自己的成功与跟周杰伦的搭档有关。⑤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⑥踏踏实

实做好自己:甘心先做一只“麻雀”,认为做人先要做好自己。⑦有出众的才22、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回答问

华:有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 题时注意分析高校进行“掐尖大战”的具体原因,可以从高校人才的培养、高

校的持续发展即来年的招生、社会对尖子生的看法等方面分析。比如很多人认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为名校就要录取尖子生,高分代表高素质等。

19、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李越用“对高分考生的争夺

确实存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掐尖大战”,没有回避问题,列举

家长的表现是为了说明“掐尖大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C项,“高考分数的

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文意不符,原文为“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

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D项,“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错,

李越解释了这种方式还不能全面展开的具体困难,并没有认为要尽快推行这种

方法。

答案:答E3分,答B2分,答A1分;答CD不给分。

20、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第二、

四段的内容,第二段话是记者问高校是否存在“掐尖大战”时李教授的回答。

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掐尖大战”确实存在,二是“掐尖大战”的表现

和危害。第四段,是具体谈对其他考生的伤害。分析危害时,注意从考生、家

长、高校等方面思考,比如家长会投机取巧,学校会增加办学成本等。

答案:①助长了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高分考生的家长会跟高校讨价还价,要

求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②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可能不惜砸巨

额奖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③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因为已经与某

些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取名额是一定的,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不能被录

取。

2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高考分

数的重要性可以从社会、学校、考生三个角度思考:从社会的角度看,目前我

国还没有更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录取大学生,所以高考是相对公平、合

理的;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按分数排序录取学生,维持了社会公平;从考生

的角度看,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

答案:①高考在当前社会中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高考分数

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②高校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维持了社会公平。

答案:①绝大多数人认为,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事实上,任何成功

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是不可或缺的。② 目前中学生对大学了解较少,

考生和考生家长会依据学校录取分数线的高低判断一所学校的优劣。③尖子生

是一个标志,在其所在地有示范作用,会为下一年的考生报考提供参考,会有

更多的高考高分学生报考这所学校。④学校乐意录取高分学生。一般情况下,

大部分人会认为高分代表高素质。

【参考答案】

《中国天然气之父——<温州都市报>记者采访戴金星院士》

11)三个方面的问题:①戴金星院士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②戴金星院

士的成功(成长)因素是什么。③如何看待如今报考地质专业的学生不多的问

题。

2)对应的结论:①提出了“煤成气”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发现了大批

大气田,使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并推动了“西气东输”工程的

实施。②中学老师的影响;对偶像的崇拜;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时代精神的

熏陶。③希望年轻人前赴后继,继承前人的事业,为祖国打开地球奥秘,为人

类寻找能源。

2、①紧扣主题,不枝不蔓。记者的提问,紧扣“天然气之父”这一中心。“您

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一课题?“在实践中取得了些什么效

?”等,是探讨被誉为“天然气之父”的原因。 “您的成长道路是如何走过楼梦》在文学价值上超过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而不是《红楼梦》此

来的?” 书超过了后两本书,以偏概全了。

②善于引导,环环相扣。当戴金星院士没有明确回答“最大的成果是什么”时,【答案】 E3分,答C2分,答B1分;答AD不给分。

记者及时用两个提问“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个课题?”“在实践中取得什么效5、①惊喜是因为自己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认可,并且是在自己相对比较年轻的

果?”最终让被访者明确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并且,引导转换非常得体,自时候能够获奖;②惶恐是因为降落在自己身上的荣誉如此巨大,并且和世界上

然。戴院士第一个问题的结束语是“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是很简单的,但在很多有充足的获奖理由却没有获奖的优秀作家相比,自己压力倍增。

此之前没有想到而已”,记者于是用“真理往往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给予6、①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

连续过渡。 想象有虚构。比如《生死疲劳》,如果没有虚幻,仅仅写实,这部小说就没有

③适时应和,便于沟通。适时应和,能够拉近与被访者的感情距离,自然延伸生命。反之,全是虚幻的,和中国现实没有联系,也没有意义。②作家不能脱

话题。这是访谈的一种提问艺术。 离现实生活,要直面现实,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但进行文学创作时可以有

【知识链接】采访目的——正面积极;采访态度——平等、尊重、理解、学一定的处理方式。比如《蛙》,涉及到从1980年延续至今的计划生育政策。

习; 写这个问题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塑造人物的需要。

提问方法——趣问、直问、推问、旁问、追问、延伸、对比;提问技巧——7、观点一:应做贝多芬。①面对权贵和强权不谄媚、不奉承;②年轻人应有

围绕主题、问题明确、采用不同的语调和句式、平实的口语。 自己做人的原则和底线;③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

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1)对“不后悔”的看法:①正因为当年的选择,才成就了今天的一番事观点二:应做歌德。①国王的仪仗队不仅代表权势,也代表很多复杂的东西,

业,的确没什么后悔的。②正因为当年的选择,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比如国家尊严等;②站在路边脱帽致敬是一个有教养的老百姓的谦逊;③也是

向黄金时期,为神州争了“气”,这还有什么后悔的?③把自己的人生选择与一种爱国的表现。

祖国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值得敬佩(学习)的。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

2)对“希望”的看法:①我们应该像戴金星院士希望的那样,为祖国打开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地球的奥秘,为人类寻找更多的能源。②我们只要如他那样“献身祖国”“献《余光中访谈录》

身科学”的选择。③因为各人的兴趣不同,志向有别,只要是国家需要的选择,8、民族感情 写作动机 诗歌前景 中文现状

都是值得肯定的选择。(言之有理即可) 9、①余光中所说的乡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点,融入了历史的、文化的内容,

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莫言访谈录》 ②诗歌贵在含蓄,“就要差这两个字”省略号所包含的内涵更丰富,更耐人寻

4【解析】 A项,说莫言的穿着表现出他的平民姿态和毫无大师架子与原文味,余味无穷更有诗意。

不符,是刻意拔高了;原文说“神色平静却难掩倦怠”“要求穿着一双拖鞋接10①人的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不能只从表面上看,离开大陆是他心中永远

受采访”,由此可知莫言随意的着装是因为倦怠,只是为了消解疲惫而已。D挥之不去的痛。

项,点心铺的老板是爱知县称念寺的主持的信众,偷换概念。B项,原文说《红②诗言志,心中有复杂的情感,有创作的强烈动机,才能写出好的诗歌作品。

11、可以谈要保持中文的纯粹性,为汉语的纯粹性而奋斗,规范网络语言,保作用应该是制造悬念,引起下文,提起阅读兴趣。访谈有结合人物传记和散文

持中文特色;也可以谈网络语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包容。言之有理即可。 的共同特点解答。

171)艰辛的成长经历;2)与周杰伦的合作;3)与众不同的风格。

《丁肇中访谈录(有删节) 181)方文山的成功有其幸运的因素,如能与周杰伦搭档,强强联手,使他

12、运用比喻引起话题,很自然,既表达了自己对被访者的赞赏崇敬,又不像

直接夸奖那样俗套,这样也可以使双方关系更为融洽;另外,比喻的运用,使

文本更有情趣,进而吸引读者。

13、主持人所提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科学研究的最初动因是什么?(就是探究世界奥秘的好奇心)

如何理解科研中的自信与怀疑?(对研究方向是自信的,而研究过程中的

怀疑是一种谨慎态度)

怎样看待科学研究中的“孤独”(这个“孤独”就是一种独立思考,是一种

学术合作的单纯性)

14对丁肇中的这样行为,我以为,这既表现了他对独立思考的学术个性的坚19、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李越用“对高分考生的争夺

守,也表现了他对世俗功利可能对学术研究纯粹性的破坏的高度警惕。但是如确实存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掐尖大战”,没有回避问题,列举

果把自己的全部生活全部纳入学术活动中,又是我不赞同的,尤其是与学术合家长的表现是为了说明“掐尖大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C项,“高考分数的

作伙伴,如果仅仅只是学术联系,而拒绝友情的渗入,既不可能,也不必要。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文意不符,原文为“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

人是感情动物,丰富的感情生活,应该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可以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D项,“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错,

尊重丁先生那种只要学术合作伙伴而拒绝感情交流的朋友的处世方式,但我不李越解释了这种方式还不能全面展开的具体困难,并没有认为要尽快推行这种

会效仿他这样的方式。 方法。

答案:答E3分,答B2分,答A1分;答CD不给分。

《方文山访谈录》 20、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第二、

15AEA项对应的原文“他几乎包办了周杰伦所有脍炙人口的精品”,选项四段的内容,第二段话是记者问高校是否存在“掐尖大战”时李教授的回答。

为“包办”,混淆范围;E项本文没有抒情。 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掐尖大战”确实存在,二是“掐尖大战”的表现

16、这几句话都是围绕方文山的“相貌”和“才华”展开的:他长得很一般,和危害。第四段,是具体谈对其他考生的伤害。分析危害时,注意从考生、家

甚至有些丑,但极有才华,词写得十分出色。2)作用:以幽默诙谐的语言长、高校等方面思考,比如家长会投机取巧,学校会增加办学成本等。

开篇,引起阅读兴趣。 答案:①助长了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高分考生的家长会跟高校讨价还价,要

【试题分析】此题是文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要答出文段的内容,然后再答作求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②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可能不惜砸巨

用,作用要注意是文章的开头,内容主要是突出方文山的“相貌”和“才华”额奖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③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因为已经与某

能一朝成名。(1)2但最终促使他抓住幸运走向成功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

①坚强的意志:普通的家境与苦难的成长历程,磨砺了他的意志。②锲而不舍

的忘我写作:在工作之中,坚持写作。③懂得“转弯”:当电影行业不景气时,

他退而求其次,以写歌词的形式靠近电影圈。④有谦虚谨慎的人品:赞赏搭档,

认为自己的成功与跟周杰伦的搭档有关。⑤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⑥踏踏实

实做好自己:甘心先做一只“麻雀”,认为做人先要做好自己。⑦有出众的才

华:有天马行空的文字与瑰丽的想象。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些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取名额是一定的,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不能被录

取。

2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高考分

数的重要性可以从社会、学校、考生三个角度思考:从社会的角度看,目前我

国还没有更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录取大学生,所以高考是相对公平、合

理的;从学校的角度看,高校按分数排序录取学生,维持了社会公平;从考生

的角度看,高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

答案:①高考在当前社会中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高考分数

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②高校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维持了社会公平。

22、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回答问

题时注意分析高校进行“掐尖大战”的具体原因,可以从高校人才的培养、高

校的持续发展即来年的招生、社会对尖子生的看法等方面分析。比如很多人认

为名校就要录取尖子生,高分代表高素质等。

答案:①绝大多数人认为,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事实上,任何成功

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是不可或缺的。② 目前中学生对大学了解较少,

考生和考生家长会依据学校录取分数线的高低判断一所学校的优劣。③尖子生

是一个标志,在其所在地有示范作用,会为下一年的考生报考提供参考,会有

更多的高考高分学生报考这所学校。④学校乐意录取高分学生。一般情况下,

最佳听众-雷州湾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

本文发布于:2023-11-28 10:20: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1380502289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访谈试题(含答案).pdf

上一篇:文献综述1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