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理论与发展情况

更新时间:2023-11-27 21:45:04 阅读: 评论:0

吴大全-慢的近义词

工业遗产理论与发展情况
2023年11月27日发(作者:托收承付结算方式)

工业遗产研讨

(2008-12-21 15:41:14)

转载▼

标签:

杂谈

1.1 工业遗产的缘起及概念

1.1.1 工业遗产缘起

工业遗产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最初有关工业遗产研究的工作是以工业考古出现的,而

20年以后此项运动才渐渐向美国和欧洲传播开来。此外国际保护世界遗产当中,自1978

年就有工业遗产被列入到世界遗产名录当中。我们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工业历史保护

意识才开始觉醒。2006年,无锡通过了保护工业遗产的《无锡建议》,是我国对工业遗产

的保护和重新认识工作的标志,开始了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新纪元。

198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英国的艾恩布里奇戈尔热工业区中的铁桥

世界上第一座铁桥

1.1.2 工业遗产相关概念

工业遗产包括工业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

遗存包括建筑群与机器、车间、工场和工厂、矿山与处理与提炼遗址、货栈与仓库、能源产

生、输送与使用的遗址、交通及所有其基础,以及用于有关工业社会活动(诸如居住、宗教

信仰或教育)的遗址。

工业遗产地就是这些物质性的工业文化遗存的用地载体,指曾用于而现已停止各类工业生产、

运输、仓储、污染处理等活动的用地,包括工业建筑、工业设备与设施以及其他相关遗迹遗

物。

除此之外与工业遗产有关的概念还有工业考古学、工业地段、逆工业化、模糊地段、工业废

弃地、工业遗产旅游等。

1.2 工业遗产的类型

1.2.1 按时间跨度分类

我国工业遗产存在的类型按时间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近代工业遗产(18641949年):这一时期的工业资源以外国帝国主义掠夺为主,主

要发展轻工业。由于当时交通方式是以水上航运为主导,因此近代工业偏集于资源丰富的东

北和关内沿海六省。

1-5 三线时期工业分布图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②国防战备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三线建设是我国在1964年到1980年间中西部以

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己成为我国工业

化奠基的历史,而这部分工业遗留物却成为了很宝贵的工业遗产。

③改革开放以后现代工业遗产:上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工业遗留。由

于改革开放的实行起源于沿海地区,因此这一时期的工业遗产主要分在沿海地带。

1.2.2 按空间地理位置分类

工业区位论详细地阐述了工业地理分布的成因和最佳区位选择。

1-7 重庆816工程厂区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我国总体来说工业遗产按工业区位论定位与城市的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郊野独立体系的工业遗产位于远离城市的郊野地带,形成独立的工业生产和生活的区域。

多是由三线建设时期留下的老工业区,或是由于受到自然资源限制的工业废弃地如:四川洛

带的512厂区、重庆涪陵的816工程以及部分的矿场、采石场等。

②城市边缘区工业遗产在城市的外围,多数是独立的生产区域与居住区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距离。周边多是城市郊区和对外交通集散地。边缘区的工业遗产多为污染相对较大的大型工

厂、污水处理厂等。

③城市中心区工业遗产这类工业遗产多是城市早期工业化的产物,位于城市交通便利地带

的码头及仓储用地。或者说是由于城市工业生产的初期处于城市边缘地带,但随着城市的发

展和扩张这些工业区逐渐被城市所包围,纳入到城市中心地区。如:上海黄浦江沿岸旧工业

用地、武昌滨江区的工业遗产、成都东郊工业用地等。

④特殊工业历史城镇:城镇既是工业生产区也是工人生活区,工业活动与城镇形成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可以说是工业造就了城镇,而城镇承载着工业。同时这类工业场镇也是资源型

城镇,是由于自然资源的发掘才就地兴起了城镇,如:四川的攀枝花、黑龙江的大庆市等。

1.2.3 工业区聚合状态分类

工业生产是根据行业之间的生产需求关系链来形成规模化生产或独立个体生产的模式。因此

对于工业遗产的存在状态也可分成两种形式:

①基元型工业遗产对于多数工业遗址来说,只有极少数的单元个体遗址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这类工业遗产是以独个单元的形式,或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或被改造使其与城市现代生活相

适应。

②聚落型工业遗产在传统生产链中,各个生产工艺流程相互联系更为紧密的群体性旧工业

区。这类工业遗产群体组合比单个厂区的单纯保留更有价值,则应该将其更加完整的保留下

来并加以利用。

1.3 工业遗产的特征

工业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遗产部分共有的特征。由于其产生的历史短暂但

创造的价值巨大,工业技术对人类发展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工业遗产具有以下特征:

直接继承性和再利用的特征工业遗产有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之分。作为物质遗产,工业

遗产首先具有可直接继承性和再利用的特征。

生态特征传统工业绝大多数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污染物质,对本身土地的原生态环境带

有一定的破坏性。人为的因素强烈地改变了自然生态过程,使工业遗产地的自然环境遭到不

同程度的破坏

景观特征工业生产的流程和为工业服务的设施使工业遗产具有大量的景观视觉特征和可观

赏性。

稀有性与普通性特征:工业遗产本身具有不可再生性,同时工业历史也记载了人类技术的进

步历程。其特殊的工艺流程、先进的生产技术给遗产增添了特殊的文化气质,从而具有稀有

性。同时工业遗产是一个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中的普遍的工业生产活动的代表,而具有普通

性。

1.4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方式

工业建筑是城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地段逐渐衰败的过程中如何使老工业建筑重新

融入城市生活、重新成为城市振兴的动力,成为许多国家关心的问题。很多旧工业遗产在进

行拆除重构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十分巨大,并且由于其生产中对环境要求的特殊性,以致

在拆除后处理长期以来沉积在土壤中的工业污染物,也并非易事。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开

始,在欧洲一些工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中就已经开始尝试对老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

方面是为了保护城市当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另一方面也能够节约国家资源,进行旧建筑的再

利用。

1.4.1 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方式

一般来讲,无论旧工业建筑物被改造成哪种形式都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来进行改造:

(1)整体保留,作为地标。这种方式多使用于具有代表性,外形独特的构筑物的利用方式上。

比如位于瑞士的苏黎世西部工业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中,就将西区的最高构筑物两个大烟囱,

作为地标被保留下来,而其中一个仍然被新的无污染轻工企业所利用。

(2)形象保留,内部改造。旧工业建筑多数采用这种改造方式。loft 建筑空间的塑造为例。

在建筑内部,设计者运用屋中屋”(Hou in Hou)的概念,在原有大空间中用现代材料重新

塑造出几个较小尺度的二次建筑空间。Loft风格运用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起源于20世纪50

年代在曼哈顿SOHO区,一批贫穷但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利用一些租金低廉、空间巨大、

光线充足的废旧厂房和仓库,将其改造成富有艺术气息的生活空间及工作场所,开创了Loft

风格并演变成为一种国际潮流。

(3)结构保留,重塑场所。

(4)建筑蒙太奇,新旧拼接。在当中,伦佐·皮亚诺使意大利古城热那亚老港边一系列失去功

能的旧仓库获得了再生旧的棉花仓库被改造成展览、会议及文化设施等多功能的用途。

然而,旧建筑无法容纳所有需要的功能,设计者有针对性的加建了一些新建筑,其中就使用

外延式加建的方法改造再利用的旧建筑与富有历史文化隐喻的新建筑和谐的存在,标志

老港口不仅在社会功能而且在美学特征上再生了。整建后的棉花仓库与旁边新建的附属建筑

通过空中的走廊相联系。

1.4.2 工业遗产地的保护模式

单纯的历史建构筑物一旦离开了所赋予它的人工环境或者自然环境,就减少了人们身处期间

产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我们所关心的不仅仅是旧工业建筑的保留,

而是包括遗产地当中所遗留的人工环境和自然景观环境的改造利用方式。

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工业地段整体保留保护的实践中,出现的典型保护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在原有遗址上建成博物馆。这是工业遗产再利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博物馆模式可

最大限度地对历史信息进行保护,同时也可以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如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

一些艺术作品展览活动。这种改造也有两种方式:

①对于那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工业遗产,通常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当年在

该生产厂区进行的生产活动进行本身的保护和展示。以德国亨利钢铁厂(Henrichshuette)

例。亨利钢铁厂,位于一个保留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文化景观的历史古城———哈廷根

(Harttinggen)该厂建于1854,1987年倒闭关门,厂内的部分设施曾经由我国某钢铁厂拆分

与收购。目前该废弃钢铁厂已经变成一个露天博物馆,其最大特色是设计了一个儿童可以参

与并在其中废弃的工业设施中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故事,从而大大吸引了亲子家庭旅游者。

此外,导游人员由原厂工人志愿者承担,活化了旅游区的真实感和历史感,同时也激发了社区

参与感和认同感,使整个旅游区具有一种生态博物馆”(eco-muum)的氛围。

②将工业建筑改造成博物馆。展示城市工业片区的整体工业历史发展概况。以成都东郊工业

文明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是集工业文明历史展示和文化产业为一体的西南首座利用旧厂房

改造的主题公园式新型博物馆,是成都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益性博物馆。它以场景图片、

字、实物等手段展示成都古代、近代的手工业、工业文明史,重点展示20世纪5080

代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成都东郊工业辉煌。

博物馆分为室内展区、室外展区和创意产业园区。室外展区设置工具模型等雕塑和工业机器

阵容,反映当年东郊工业的生产场面。室内展区由《前言》、《东郊工业巡礼》、《古近代

工业文明》、东郊企业展示以及火红年代劳模之家等场景展示和活动展演区构成。

(2)把原有遗址改造成景观公园,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空间。对那些占地面积较大,处于住宅区,

其厂房、设备等具有较大保留价值的工业遗产,可考虑将其改造为景观公园,建造一些公众可

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岐江公园:我国广东省中山市的岐江公园,

建立在粤中造船厂的遗址上,是国内把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成功结合改造成为景观公园的

典型案例之一。岐江公园由于原厂址之残破败落,不存在完整意义的工业遗产保护,只可能

走再生和利用的途径。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旧址,占地11公顷,1953年到1999年,

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工厂创业时只有200多人,最辉煌的时

代曾经有1500人。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个厂曾经很红火,那时候,中山人都以

能进这个厂当工人为荣,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的公路逐渐发达起来,船作

为交通工具也在日益丧失它的重要性,90年代末,船厂不得不解散。1999年,中山市政府

打算把这个厂改建成一个公园。

在俞孔坚教授的设计过程中时间和场所的特质不是被消解、被平面化而是通过对比化、场景

再现、抽象提炼等多种手法,立体化、多层化、以生态植栽、装置语言的应用、特定工业素

材的再构成组合、广义雕塑等形成人文含义丰富,而且当代设计美学特征明确的公共空间。

设计者思路:

1.保留设计

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

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

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

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等。

保留的元素有以下几方面:

(l)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

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

岛。

(2)构筑物的保留: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

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中在场地设计之中。

(3)机器的保留: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

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2.改变:增与减的设计

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

来讲,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

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

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和更诗化地揭示场所

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如增加了船坞、白色柱阵等。

3.再现:全新的设计

岐江公园增与减的设计,琥珀水塔采用加法,骨骼水塔采用减法

为了能更强烈地表达设计者关于场所精神的体验,以及更诗化地讲述关于场地的故事,同时

能满足现代人的使用功能,设计师需要创造新的、现代的语言和新的形式。在本项目中,设

计师审慎地作了一些尝试,包括琥珀水塔、骨骼水塔等。如今成为了中山市最受市民亲睐的

景观公园。

(3)与购物旅游相结合,进行综合开发。对位于城市中心区,具有改造潜力的工业遗产,可考虑对

其进行集参观、购物、娱乐、休闲等于一体的综合开发。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位于鲁尔奥伯

豪森的中心购物区。它在工厂废弃地上依据摩尔购物区(ShopPingmall)的概念,新建了一个

大型的购物中心,同时开辟了一个工业博物馆,并就地保留了一个高117米、直径达67

的巨型储气罐。该购物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购物场所,还配套建有咖啡馆、酒吧和美食文化

街、儿童游乐园、网球和体育中心、多媒体和影视娱乐中心、以及由废弃矿坑改造的人工湖

等等,而巨型储气罐不仅成为这个地方的标志和登高点,而且也成为一个可以举办各种别开

生面之展览的实践场所。

1.5 工业遗产保护的区域影响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在讲,对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做得最为成功的就是德国的鲁尔工业

区的改造,如今已经成为各国对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型案例。在鲁尔区的政策中,不单单

是针对单纯的工业遗产保护措施方面的成功,究其改革的原因其社会利益始终是一个重要的

内容。

1.5.1 鲁尔地区企业对周边居住社区的建设

之前鲁尔地区以煤炭和钢铁企业作为带动社会的经济命脉的时候就已经将企业的经济利益

和职工的社会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在煤矿和钢

铁工业生产地附近为迎合当地产业工人和居民的要求建起了居住区。这些住宅通常是简单的

一层建筑,有花园和通往小学校的道路。最初,是由企业建造了这些住宅,后来住宅合作社

和地方住宅合作社也加入建设的行列,小规模或大组群的住宅在工业设施的沿线建成。随着

鲁尔地区工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还为居住社区建设了幼儿园、学校和书店以及公园等配套

的公共服务设施。

1.5.2 工业的衰败对地区的影响

1960年代随着矿产资源和煤炭资源的枯竭,鲁尔地区的钢铁行业和其余加工产业开始逐渐

衰败。到80年代末期,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1987年鲁尔区达到15.1%的最高失业

记录,大大超过8.1%的全国平均失业率。曾经在1950年代是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首位的

鲁尔区的埃姆舍(Emscher)地区,已经沦为德国西部问题最多、失业率最高的地区。并且伴随

着企业的倒闭和人口失业率的上升还产生了以下的问题:年轻劳动力的外迁、区域内人口下

降、城市税收减少、内城衰落、工业污染得不到治理、城市的中心地位消失、区域形象恶化

和吸引力下降等。埃姆歇地区已经成为了德国最头痛、社会问题最严重的地区。

1.5.3 鲁尔工业区的救星——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

1980年鲁尔区在“IBM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IBM-Emscher Park,1989-1999),这个由北莱

威斯特法仑州博斯开办的维持了10年之久的国际建筑展的带领下,开始以惊人的速度

进行工业区结构转型。虽然这个计划仅仅针对的是埃姆歇地区,但是它的影响力却覆盖到了

整个鲁尔工业区。

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促使埃姆歇地区的更新针对的不是一个由明确边界的展览地带内的建

筑群,而是整个工业地区。即将传统的第二产业向第三产(旅游产业)转型。IBA计划以项

目分解和国际竞赛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创意源泉,例如,北杜伊斯堡的

景观公园(Landscape Park Duisburg-Nord)就是IBA计划中国际竞赛的产物。

IBA计划促使整个鲁尔地区的旧工业区由旅游线路联系起来,并且形成了四种对工业遗产利

用的模式:博物馆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区域性一

体化模式。

1.5.4 工业区复兴的社会思考

鲁尔工业区成功转型后给资历低的劳动力或者煤炭、钢铁工业的失业工人带来了就业岗位,

满足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由此对地区和居民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通过改

善物质生活条件来实现社会目标,消除了影响埃姆歇地区城市环境的不良因素。

直到1995年,IBA开始了将所谓文脉理论(”Kontext Theorie)作为后来的进程指向。这个

理论开始更多关注城区、街区和邻里的内生潜力并给予更多的投入,调动社会资本并支持建

立网络关系。通过让知识家庭和中产家庭(其中不乏具有移民背景的家庭)留在城区中,或

者吸引新生力量成为本地居民,从而尝试稳定城市地区的社会构成。

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与区域住宅产业的重要参与方、当地活跃的租户团体,以及小型私人

部门紧密合作,共同行动促进社会及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公共和自筹资金进行住宅建设,

实现了以下几个变化:

提升了社会包容性和社会和谐(包含了街区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努力);

为那些在住房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建设新住宅或提供新的居住形式(如提供新的公

共空间);

通过自助式建房,为弱势人群提供帮助(例如一系列的简单自建项目),使他们成为业

主;

城区和街区的社会文化设施创新行动(例如与医疗健康相关的项目);

鼓励市民开展创新活动并提出动议(例如感受创新计划);

对于具有特别更新需要的城区Stadtteilen mit besonderemErneuerungsbedarf采取整合

性措施应对城区累积的问题(如青年失业率高,存在大量依靠社会救助者,公共设施配置不

均衡,量移民带来的压力,等等)。

1.5.5 典型案例

多特蒙德市福斯特哈登博格的社区中心

自从19世纪工业化初期以来,多特蒙德市(居住人口585678,数据截止至200512

31)的社会空间就一分为二。在风景优美的城市南部地区,基本上是中产阶层和上层富有

市民的居住生活地,但赫德区是个例外;而城市北部则更多是聚集着煤矿和钢厂工人的社会

空间环境,数十年来一贯如此。

1987年,矿业部长斯坦(Stein)宣布关闭多特蒙德市最后一家煤矿。此后,去工业化过程

仍在逐步推进,2001430日,最后一座高炉也在威斯特法伦基地停止了运营。由此,

钢铁生产最终被停止,仅剩下钢铁再加工和处理生产仍在进行。多特蒙德城市北部大量的矿

工居住区,保留了这里从前作为煤炭钢铁产业基地的记忆,其中一个是1920年代依照花园

城市传统建设的福斯特哈登博格企业拥有的居住区Werkssiedlung FürstHardenberg

地处福斯特哈登博格煤矿附近。该矿早在1 9 6 0年就停止了煤炭采掘,直到1 9 9 8年它

被鲁尔煤炭公司(RuhrkohleAG)用作中心车间。该矿的部分设施(塔和挖掘机房)作为遗

产建筑被保留下来,这个行动得到了由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发起的工业遗产和历史文化基

金会的支持。

在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的行动框架下,由THSTreuHandStelle)拥有的矿工居住区经

历了一次适当的保护性更新和现代化改造,并谨慎地进行了新住宅的补充建设,这些住宅优

先供给长期定居此地的居民。THS是成立于1920年的矿工住宅合作社,拥有80 000多套住

宅,其中90%以上位于鲁尔区,它的总部设于盖尔森基兴市一个早年的煤矿——北极星煤

矿(Zeche Nordstern)的原址中。

福斯特哈登博格社区中心”Nachbarschaftshaus SiedlungFürst Hardenberg是由租户利益

协会推动产生的一个项目,它也得到IBA发起的感受创新计划的支持。在居民自我承担

的住宅改建和新建过程中,设立了独立的咨询机构来协助租户,这些机构为联合地方租户利

益团体及强化组织效率做出了贡献(WohnBund-Beratung NRW,1999,88)。这一新的社会基

础设施一直拖延到埃姆歇公园项目末期才完成,最后于2000年底完工(见图5)。最初计

划是想通过多特蒙德市或者住宅企业来承担设施建设目标,但在实际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IBA进行的咨询过程中,提出了由市民自行组织承担设施建设的主意,积极活跃和无偿工作

的居民成为项目的主创者和承担者,他们在2000年成立了福斯特哈登博格社区中心协

住宅企业和多特蒙德市青少年与社会保障局给予了支持,并且一直对项目进行了跟踪。

项目资金来自多特蒙德市、住宅企业和社区协会自有资金的公私合作(IBA 1999,279)。

由一个原来的单身矿工宿舍改建成的社区中心

1.6 总结

IBA指明了这样一条道路,即如何通过整合的城市政策来缓解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也就

是说,对于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我们的目光不能单单停留在遗产本身的利用方式上,也要关注

区域性的社会发展状态,通过工业遗产的保护带动地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从2006的《无锡建议》开始,才处于起步阶段,应该从国外的成

功经验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工业遗产保护的探索。因此,对于我们城市规划者来说,

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专题!(理论+参考方案)

概念

1 工业遗产的内涵及保护的意义

1.1 工业遗产的内涵与范围

1.1.1 国际组织对工业遗产的界定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

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

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

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TICCIH,2003)

与之类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工业遗产不仅包括磨房和工厂,

且包含由新技术带来的社会效益与工程意义上的成就,如工业市镇、运河、铁路、桥梁以及

运输和动力工程的其它物质载体(UNESCO,2003)

1.1.2 中国工业遗产的范围

工业遗产关注的主要历史时期是自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以来至今,但不排除前工业

时期和工业萌芽期的活动。中国开埠之后国外资本工业兴建的近代工厂、洋务派官员以及民

间资本家兴办的中国民族工业、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都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

工业遗产,有着可歌可泣的历史和故事,它们构成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在整个农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技术革新和发明,

括四大发明在内,都曾为起始于英国而蔓延到全世界的工业革命、或早期的工业活动产生起

过重要的作用。中国近现代的作坊、资源开采、冶炼方式、包括运河在内的运输设施等都是

工业遗产的构成部分。

1.2 工业遗产的价值

工业遗产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们具有独特的价值,尽管部分已经完全丧失了最初的生产

功能和经济效益。工业遗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 历史价值:对人识工业活动、或某种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普遍的价值;

2) 社会价值:工业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日常生活,因而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3) 科技价值:它们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

4) 美学价值:在工厂(场)、建筑和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工具和机器的设计和建造工艺

方面具有美学价值。

5) 独特性价值:在选址、工场布局、机械和安装、以及城镇等工业景观、档案及留给

人们的记忆和习惯等非物质遗产方面,具有内在的独特性。

6) 稀缺性价值:在工艺方面、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濒临消失,使该工业遗产独具价值

而需备加关注,那些早期建设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更是如此。

1.3 保护工业遗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和正在"退二进三"的过程中,大量工业停产搬迁,房地产开发随之

跟进,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正面临不可逆的拆毁,大量珍贵档案在流失,所以,尽快开展

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非常重要。

2 工业遗产的认定与登录

2.1 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

2.1.1 UNESCO制定的通用标准

工业遗产的认定目前尚无通用的国际标准,UNESCO清单所列工业遗产主要依据的是评

6条文化遗产的标准:

1) 代表人类创造天赋的杰作;

2) 展示某时间段或某文化区域内人文价值的交流,例如建筑或技术的发展、纪念性艺

术创作、市镇规划和景观设计;

3) 是某种尚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唯一或至少典型的见证;

4) 某种类型建筑、技术体系或者景观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人类历史推进的重要阶段;

5) 体现文化和人类活动与自然互动过程的传统定居点、土地及海域利用方式,尤其当

这种互动因为不可逆变化的影响变得脆弱;

6) 直接与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传统、观念、信仰或者艺术及文艺作品相关(此

标准必须与其它标准结合使用)

2.1.2 ICOMOS的专项标准

ICOMOS组织专题研究,提出一些关于特定类别工业遗产认定的专项标准。Colin Divall

等针对铁路作为工业遗产提出以下标准(Colin Divall and Robert Lee,1999).这些标准都不是孤

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针对个案分析的时候应综合考虑:

1) 展示人类智慧的创造性工程。不仅体现少数精英的智慧,而且是各行各也集体合作

的产物;

2) 产生于技术革新,同时又反作用于科技进步。内容包括所有部件所采纳的工程和建

筑学方法,特别是体现技术在不同领域或不同地区间的传播过程,或者克服特殊不利因素的

过程;

3) 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这种典型性有两种可能,或是由于其本身具备的突出价值,

或者是曾经很普通,但经过岁月变迁存留下来的少数案例;

4) 展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铁路对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程度不言而喻,虽然

这种影响目前还很难准确评估, 除了少数因铁路兴起的工矿市镇。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电车

轨道、高架轨道、地铁等也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煤矿类工业遗产,Stephen Hughes提出下面的认定标准 (Stephen Hughes,2002)

些准则适用于煤矿生产单个构成要素、整个矿场甚至成片矿区景观的评估:

1) 独一无二的成就,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杰作。煤矿是建筑物和设备的巨大综合体,

常常成为功能建筑和设计的代表作;

2) 对重大技术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尤其要重视将现有或新技术应用到煤矿开采设备的

过程,以及技术在国家之间和洲际传播的标志;

3) 历史上某个重要阶段结构和特征的突出范例。包括煤矿生产的结构以及辅助的工人

住区,体现了早期技术与当地环境及文化的融合。

4) 与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相关。例如因采掘煤矿吸引人口聚集,从而产

生新的住宅需求,建立社团结构和教育设施等;

5) 机能结构的原真性。煤矿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它的实际功能,某些生产部件的维护、

修理和更换并不影响已经评定的工业遗产的原真性;

6) 现有的法律保护和管理水平。机械设备由于其可移动性,不作为重点考虑对象,避

免发生为申报世界遗产人为迁移集中的可能。

2.2 世界遗产清单登录的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基本与上述的独特价值以及评定标准相呼应。19782005年,

UNESCO认定的世界遗产中,少数与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共计43(参见附录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和登陆的工业遗产,从空间形态上看包括点、线、面三个层次:

·""是重要的工业生产设施,包括煤矿、贵重金属矿藏、盐矿、钢铁厂、通讯站、印

刷厂等,

·"线"是物质、能量传输线路,包括输水管道、铁路、运河及附属设施,

·""是因工业生产兴起的工业综合区或者工业市镇。

其中工业市镇或(工业区域)20个,占工业遗产的绝大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际

工业遗产保护工作重点从单体建筑到整体环境的转变,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工业遗产的

价值。

从时间尺度上看,不仅包括了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工业遗址,也含括了前

工业时代或工业萌芽时代留下的生产遗迹。我国入选的世界工业遗产仅都江堰水利工程一处,

为农业时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作,而近、现代工业化过程产生的大量潜在工业遗产,是一批尚

未发掘的宝藏。

2.3 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阶段及潜在的工业遗产

2.3.1 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研究的需要,参考中国工业发展史料,将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粗略划分为如下几

个阶段(祝慈寿,1989;刘国良,1992

1 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阶段

2.3.2 选取典型个案的标准

下面分不同历史时期列表,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脉络,便于按图索骥,避免遗漏,

发掘和认定工业遗产。首先声明,所选择的代表案例仅仅是有可能成为工业遗产的地点,

具体的认定尚需要经过对原址保护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参考UNESCO评选世界遗产的标准以

ICOMOS的专项标准,列举的个案主要依据如下准则:

1) 早期建设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标志某工业门类在中国的发端;

2) 与重大历史或政治事件相关联;

3) 规模和技术上在同行业中曾经占据主导地位,代表当时生产力的先进水平;

4) 标志工业生产技术变革或管理形式创新;

5) 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产生深远影响;

6) 体现某时期工业生产衍生的特定审美取向。

2.3.3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阶段潜在的工业遗产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阶段(1840-1894

中国近代工业的众多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零的突破,兴办近代工业的主力是来自英国、

美国、德国和俄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殖民势力及其买办,清政府具有维新思想的洋务派

官员以及满怀实业兴国思想的民族资本家。传统手工业发展遭遇现代机器大工业的冲击,

在轻工业领域仍然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与之对应,这一时期形成的潜在的工业遗产十分丰富,下表中选列了一些可能成为工业

遗产的场所,求其典型性而不求全面。

2 近代工业产生阶段潜在工业遗产点清单

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1895-1911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在华设厂不受限制,中国丧失工业制造专有权,外

资中日资后来居上,成为在华投资的主力。工业投资的重点领域仍然集中在船舶修造、矿山

开采等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轻工业则以纺织、面粉为主。

这一时期的工业企业增多,每个行业内部也初步形成多足鼎立的局面,下表中列举一些

潜在的工业遗产。

3近代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潜在工业遗产点清单

第三阶段:私营工业资本迅速发展阶段(1912-1937

日本侵略势力在华的投资占绝对优势,势力延伸到煤矿、铁矿、纺织、面粉等重要行业,

大量掠夺资源,排挤民族产业。北洋军阀政府以及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归国华侨

成为重要的工业投资者,近代工业逐渐走向自主发展。

4私营资本工业迅速发展阶段潜在工业遗产点清单

第四阶段:抗战时期工业艰难发展,战后短暂复苏(1937-1949

抗战时期,日帝国主义成立工业综合体,疯狂掠夺中国资源,供给在华战争军需。由于

华东地区主要城市沦陷,开展了一场由国民政府组织、爱国民族资本家积极响应的工厂内迁

的壮举,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和工业化进程。

5 抗战时期及战后潜在工业遗产点清单

2.3.4 中国现代工业发展阶段潜在的工业遗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祝慈

寿,1990;刘国良,2002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时期

新中国队对原外资企业、国民政府经营企业、民间私营企业以及手工业进行了不同程度

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兴建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门类比

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大跃进时期"以钢为纲"的方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但另一

方面也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工业景观。

6 社会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时期潜在的工业遗产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工业曲折前进时期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在动荡中曲折发展。处于备战考虑在西南腹地新建重工业

基地的"三线建设"运动,大大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

7 社会主义工业曲折前进时期潜在的工业遗产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大发展时期

中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与私营工业、乡镇企业、

外资企业的崛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传统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工业用地重新利

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首钢搬迁都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3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重新利用

3.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和重新利用

3.1.1 英国的工业遗产保护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最早重视工业遗产保护的国家之一。自70年代开始建

立遗产彩票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SITA环境信托基金,对国家、区域和地方各个尺

度的遗产保护项目进行资助(Constance C. Bodurow2003"铁桥峡谷(Ironbridge Gorge)"

揭开了保护运动的序幕,它是世界上第一座钢铁桥梁,也是工业革命的诞生地。查尔斯王子

创办的凤凰基金会 (the Phoenix Trust)旨在寻找、修复历史建筑,并为其引入新的功能,而

(Regeneration Through Heritage), 促进人们对工业建筑价值的认识,并且为社区内工业遗产

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徐逸,2003

3.1.2 德国工业遗产保护与重新利用

Voelklingen位于德法边界德国最小的州--萨尔州Saar的弗尔克林根市Voelklingen

该厂建于1873年,在1890年前后就已是当时德意志帝国最重要的炼铁厂之一,20世纪70

年代开始逐渐衰落,1986年停产。是德国第二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

录(1994 年)的工业遗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建为工业博物馆,将原来的模具

房、矿石堆场、动力机房、高炉改造成地方大学的实验中心、摄影和图片艺术展厅和瞭望台。

北杜伊斯堡旧钢铁厂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Duisburg),原为著名的蒂森(Thysn)钢铁

公司所在地,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于1985年停产。1990

前后改建为大型公园。改造前后的功能如下表(刘会远,李蕾蕾,2004a;张艳锋,2004

埃森(Esn)市历史上最重要的煤炭-焦化厂,1847年煤井开始运行,1928-1932年建起

煤炭企业,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煤井,世界第2大钢铁公司,198612月煤井停产,被省

政府列入历史文化纪念地。20019月该地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改造后主要功能为工

业艺术/现代设计产业中心。包括博物馆、学校、设计类公司、公园(溜冰场、滑雪场、摩

天轮、了望塔等)(刘会远,李蕾蕾,2004b

3.1.3 加拿大与美国的工业遗产保护

加拿大的工业遗产保护始于80年代的WellandLachine运河项目,政府斥资数百万,

兴建了沿河的线性公园,并且帮助周边邻里的振兴(Bodurow2000。美国的工业遗产保

护运动几乎与此同时开始,国家公园官方机构NPS(National Park Service)1969年建立美国

历史工程档案HAER (Historic American Engineering Record)登录了国内近2000处工业建筑、

遗址和构筑物。1978年,NPS提名洛厄尔国家历史公园,纪念美国的工业革命,19世纪由

早期纺织工业推动的工业化进程、移民浪潮和城市化过程。

3.2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3.2.1 理论研究进展

中国城市化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很多传统的工业城市面临产业转型的压力,退二进

三的过程中留下不少废弃的工业用地和建、构筑物,它们的价值亟待被认识,同时也需要引

入新的功能,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是近年才逐渐被人们关注的课题,尚未形成对工业遗产进行

系统筛选、认定和重新利用的体系。但此前关于工业建筑重新利用或工业景观改造的研究虽

没有上升到遗产保护的高度,却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

王驰将产业建筑定义为在工业革命后出现的专门用于工业、仓库、交通运输业的建、

筑物,对产业建筑遗存的类型、价值和改造利用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纳(王驰,2003

张月淳对失去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评价旧工业建筑价值,并结合典

型案例分析改造原则、设计手法(张月淳,2005。他们立足建筑学科背景,探讨相对微观

的尺度上如何合理利用工业遗产的问题,虽然文章中并没有强调工业遗产的概念。庄简狄着

重分析和介绍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类型模式、实施策略,并结合具体

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试图寻找出适应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途径(庄

简狄,2005

贺旺在《后工业景观浅析》一文中则明确提到工业遗产的概念,并且提出了分级保护的

思想,关注的对象也从单纯的工业建、构筑物扩大到工业区域甚至更大尺度的工业景观,

早期的研究有较大突破(贺旺,2005

3.2.2 实践探索与更新趋势

土地资源的稀缺、大众审美情趣的转变,都给重新利用工业遗产带来了契机。重新引入

的功能大致有城市开放空间、旅游度假地、博览馆与会展中心和创意产业园几类,而且在一

定程度上有交叉和融合。鉴于国内尚无评定工业遗产的标准,下面涉及到的"工业遗产"并不

是严格意义上的遗产,而是或多或少具备成为工业遗产特制的旧工业场地。

(1) 城市开放空间

中山岐江公园是国内将工业用地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的经典案例之一,原为粤中造船厂,

是地方性中小规模造船厂,地处南亚热带。始建于1953年,1999年破产,2001年改造为

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供市民开展休闲游憩活动。改造过程中利用厂区遗存,例如烟囱、龙

门吊等,同时掺插以现代景观环境小品,运用景观设计学的处理手法,展现了产业美学特征。

设计保留了场地原有的榕树,驳岸处理、植物栽植等方面也体现自然、生态的原则(俞孔坚,

庞伟,2003

(2) 旅游度假地

工业遗产旅游是在工业主题旅游中新兴的研究方向。对中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 较具

代表性的有李小波、祁黄雄的对古盐业遗产的个案研究, 他们具体分析了古盐业遗址的旅游

价值, 论述了工业遗产旅游的特点与开发, 对我国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探索

(李小波、祁黄雄,2003。还有李林和肖洪根以湖北十堰工业遗产资源为对象的研究(李

林,魏卫,2005。上述两个案例一个是古代手工业生产时期的遗迹,另一个是新中国社会

主义工业化时期的产物,而在两者之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可以发掘,

而且目前工业遗产旅游点尚未形成规模,具体实施的操作经验相对匮乏。

(3) 博览馆与会展中心

福州马尾船厂部分保留旧有的厂房和设备形态,展示造船工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船政

绘事院(即船舶设计所,1867 年建成)目前已作为厂史陈列馆。厂史陈列分为近代部分(船

政)与现代部分(造船厂),陈列沙盘、舰模、图片、实物等,展现中国造船发展史、海军

建设史、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以及改革开放后百年老厂发生的巨大变化,另外马江海战纪念馆、

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船政精英馆在建(谢红彬,高玲,2005

南京近代工业遗产的优秀范例--金陵机器制造局,至今仍然保持了它作为国家重要军工

企业的地位,受保护的历史建筑仍然处于使用状态,其中民国工业厂房、库房仍然保持了它

的原始功能,具备功能保护与形态保护并举的条件。东南大学编制的《南京城外秦淮河规划》

中把晚清时的工业厂房建筑将辟作中国军事历史博物馆,而民国时期的厂房建筑则继续其现

在的功能,但用于民用工业生产,便于开放参观(钱静,2003蔡晴,王昕,刘先觉,2004

(4) 创意产业园

近代老工业建筑早期租金较便宜,又地处市中心,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厂房、旧仓库背后

所积淀的工业文明和场地记忆,能够激发创作的灵感。加上厂房开阔宽敞的结构,可随意分

隔组合,重新布局,受到艺术家等创意产业从业者的青睐。

北京798工厂是上个世纪50 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一家大型国有工厂,东德负责设

计建造,秉承了包豪斯的理念。当工厂的生产停滞以后,一批全新的创意产业入驻,包括设

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等

服务性行业。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他们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

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的是对于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的理解。这些空置厂房经他们

改造后本身成为新的建筑作品,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实用与审美之间与厂区的旧有

建筑展开了生动的对话。

上海由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产业园较北京兴起更早,有遍地开花之势,下面是几处比较

典型的案例(阮仪三,张松,2004

8 上海就工业用地改造的创意产业园(根据网络资源和现场踏勘整理)

3.3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未来

广义的工业遗产不仅仅包括UNESCO以及国家文物保护机构已经或可能记录在案的遗

产地,而且包括一切承载了工业生产历史文化的建、构筑物、设备和场地。遗产清单所能保

护的只是一小部分最具典型性的遗产,要让工业遗产这笔人类文明史上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

富真正的渗透到百姓的平常生活里,延续到子孙后代的记忆中,一方面需要有关专业人士开

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因为工业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普通的文化遗产,也不

同与一般的棕地改造项目,所以多学科间的协作必不可少;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公众参与和全

民教育,唤起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兴趣以及对其价值的认同才是保护工业遗产最可靠的途径。

工业遗产的保护一定是建立在对工业发展过程、场地环境特征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

过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对工业遗产保护的优先级别和可以重新利用的空间进行合

理的界定,从而形成梯队装的保护与利用结合的体系,不同级别的工业遗产,主要差异体现

在其保护的严格程度和再利用的兼容性方面。

我们曾悲叹,为什么会拆毁古老的城墙、街道、古桥?我们曾千万次地感叹,"要是能

保留那样的古镇,那样的古建、那样的古庙该多好?"殊不知,我们当代人正在犯同样的错

误,我们的后代将同样因为我们的粗心和短视而汗颜!我们习惯于把久远的物件当作文物和

遗产,对它们悉心保护,而把眼前刚被淘汰、被废弃的当作废旧物、垃圾、和障碍物,急于

将它们毁弃。正像我们曾经不文明地对待古城古街一样,我们正在迅速毁掉工业时代留在中

华大地上的遗产。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

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

信息、曾经影响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大的多。所以,工

业遗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像重视古代文物那样重视工业遗产。

相关文章

1 俞孔坚:工业遗产不应丢弃的历史财富

旧厂房、旧仓库、旧设备……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这些工业

遗产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其所承载的信息,以及对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甚至比某些

文化遗产还大得多。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610———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记者

近日专访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俞孔

坚教授。

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差距大

有资料显示,从1978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和登录的工业(产业)遗产共计

43处。其中,中国仅有青城山及都江堰灌溉系统被列为了世界工业(产业)遗产。中国

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差距不小。曾获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授予的设计荣誉奖和规划荣誉

奖的俞孔坚教授一开始就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据了解,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最早重视工业遗产保护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70

年代初就开始建立各项基金,对各个级别的遗产保护项目进行资助。

德国在工业遗产的重新利用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鲁尔钢铁城公园也是一个保护

工业遗产、复兴工业文化的成功范例。通过产业转型,5座大型的公园出现在鲁尔工业区。

旧工厂改造成了展览馆,起重架的高墙和煤渣堆被改造成攀岩训练场,旧的炼钢厂冷却池变

成了潜水训练基地。一座高100多米、宽60多米,曾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废瓦斯槽被改造成

为富有太空意境的展览馆,许多艺术家都来到这里经营这座独一无二的瓦斯展览馆。当年的

工厂如今成了展览馆,当年的工人当起了导游。环境问题解决了,工人就业问题解决了,工

业文物得到了保护和再生,鲁尔这个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出青春。

《无锡建议》成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里程碑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不少工业企业需要停产搬迁,房地产开发也随之迫进,不少城市,

如沈阳、哈尔滨、上海、北京的工业遗产正在消失。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工作刻

不容缓。

前不久,在无锡举行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论坛上通过了行业共识性文件《无锡建议》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首次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被提出来。

《无锡建议》对工业遗产也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

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相关设备,相关加工冶炼场地、

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以及

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作为《无锡建议》的主要起草人之一的俞孔坚,对目前工业遗产的现状表现出了担忧。

们普遍认为,工业时代留下的东西是丑陋的、污染的,于是采取了退出第二产业,引进第三

产业的策略。工业时代的历史很容易被人忘掉。

俞孔坚强调,现在我们必须对工业遗产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是工业时代文明的一个体现,

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技术水平和价值观。因此,必须要像对待文物那样对待工

业遗产。

泛博物馆为保护开发、利用独辟蹊径

可喜的是,近些年来,土地资源的稀缺、大众审美情趣的转变,都给重新利用工业遗产带来

了契机。

据了解,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是国内将工业用地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的经典案例之一。岐江公

园原来为粤中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1999年破产,2001年改造为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

供市民休闲游憩。改造过程中利用厂区遗存,例如烟囱、龙门吊等,同时配以现代景观小品。

设计保留了场地原有的榕树,驳岸处理、植物栽植等方面也体现自然、生态的原则。而更重

要的是为当地市民留下了一个精神空间,联系过去与未来,重建了土地和人的联系。

除了岐江公园,在北京声名赫赫798艺术区,也是工业遗产地复兴的典型。作为上个世

50年代建设的具有典型包豪斯风格的一家大型国有工厂,当工厂的生产停止以后,设计、

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一批全新的创意产业陆续入驻。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

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原有的工业厂房被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了人们对建筑和生活

方式的创造性理解。

对于如何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俞孔坚认为,复兴工业遗产,不是简单地保护工

业遗存,可以建立高科技园区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也可以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现代博物馆、

文化中心、公园,甚至可以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但是,在改造过程中也不应将目光局限于

狭义的展览馆,而应广义地理解为集展示、休闲、工作、娱乐为一体的泛博物馆,北京的

一些工厂旧址正在进行着这样的尝试。

工业遗产是不应丢弃的历史财富,善待工业遗产也是不能推脱的历史责任。俞孔坚说。

2 关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

作者:俞孔坚 发表:《景观设计》2006(4):70-71

编者按:今年418日,由国家文物局主持,在无锡召开了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

坛,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亲自到会作报告,会上通过了《无锡建议》,标志着中国工业遗

产保护工作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作为《无锡建议》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俞孔坚及北京大学景

观设计学研究院从1999年就开始了工业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实践,其中完成了广东中山粤中

造船厂的改造利用工作(岐江公园),该工程先后获得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和第

十届全国美展金奖;此后,他又主持了沈阳冶炼厂旧址设计,苏州太和面粉厂改造设计、北

京燕山煤气用具厂旧址利用设计、上海2010年世博园中心绿地设计前期研究以及最近的首

都钢铁厂搬迁的前期研究工作。从众多的成功和失败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借鉴国际工

业遗产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特别是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宪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工

业遗产保护的建议该建议的一些核心内容最终体现在418日在无锡召开的首届中国工

业遗产保护论坛上通过的《无锡建议》。征得作者同意,在本刊公开发表俞孔坚教授给国家

文物局《关于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的建议》的全文,以便在专业领域能获得更广泛的讨论。

必须说明的是,这里发表的《关于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是在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TICCIH2003年发表的《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基础上,同时根据中国工业遗产的具

体情况起草的。只代表俞孔坚教授的个人意见,欢迎业内专家参考和讨论。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大量的古

代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然而,大规模的城镇建设,使大量具有重要历史、社会和文

化价值的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已经或正在被大量拆毁,留下千古遗憾。

为工业活动设计和建造的建筑、构筑物、生产工艺与工具、工业生产所在的城镇以及景

观,以及相关的非物质遗产,与古代的文化遗产一样,都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应该研究、讲授它们的历史,认定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遗产地,以国际

有关遗产保护宪章和中国有关文物保护和管理法规为指导,实施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为此,建议各界政府和社会团体及个人,应充分重视工业遗产的重要价值,开展工业遗产普

查、鉴定、保护、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根据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2003年发

表的《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结合中国工业遗产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1. 充分认识和重视工业遗产及其价值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技术、审美启智和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包括建筑物、工厂车间、磨坊、矿山和机械,以及相关的加工冶炼场地、仓库、店铺、能源

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

企业档案等。

工业遗产关注的主要历史时期是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以来至今,但不排除前工业时

期和工业萌芽期的活动。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民族工业、国外资本工业,以及新中国的社会

主义工业,都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遗产,它们构成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在整个

辉煌的农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技术革新和发明,都曾为起始于英国而蔓延到全世界

的工业革命、或早期的工业活动起过重要的作用。中国近现代的作坊、资源开采、包括运河

在内的运输设施等都是工业遗产的构成部分。

工业遗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历史价值:对认识普遍的、或某类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典型的、重要的意义;

2)社会价值:工业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

础;

3)科技价值:它们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

4)审美启智价值:在工厂(场)、建筑和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工具和机器的设计和建

造工艺方面具有美学价值,和启发后代人创造性思维的启智价值。

5)独特性价值:有的工业遗产在场地适应、布局、机械和安装、城镇等工业景观、

档案及留给人们的记忆和习俗等非物质遗产方面,都具有内在的独特性。

6)稀缺性价值:某些遗产在工艺、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濒临消失,使该工业遗产独

具价值而需备加关注,那些早期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更是如此。

2. 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认定、登录与抢救性整理工作

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和正在退二进三的过程中,大量工业面临停产搬迁,房地产开发

随之迫进,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正面临不可逆的拆毁,大量珍贵档案在流失,尽快开展工

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刻不容缓,因此:

1中央和地方文物部门应尽快组织专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认定、

分类,建立遗产清单。以照片、录像、图纸和文字等形式系统发掘整理遗产地的景观和档案,

收集包括口述历史和当事人记忆在内的信息,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库。

2尽快建立工业遗产评估标准,以系统地认定存留的工业景观、聚落、工场、类型、

建筑物、构筑物、机械以及工艺流程。在遗产评价和保护及利用措施上尽量与国际标准具有

可比性,以便未来进入国际清单和数据库。

3)尽快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工作。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

遗址和建、构筑物应通过法律手段予以强有力的保护。

4)对重要的工业遗产地必须有明确的界定,并针对其未来的保护和利用制定导则。

任何必须的法律、政策和财政手段都必须及时落实。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

单位、及地方文物保护单位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工业遗产的重要性。

5)尽快甄别和抢救濒危工业遗产,以便采取合适的措施降低被破坏的风险,并制定

合适的修复与再利用计划。

3. 完善工业遗产保护法规,建立专家质询、公众参与和听证程序

1)工业遗产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工业遗产既是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有其

特殊性,在现有文物保护法规和准则基础上,补充制定针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法规。

2)保护与地区发展结合:在面临结构性改造的工业社区,应充分认识到这些改造对

工业遗产的潜在威胁,并制定紧急行动预案,将保护工业遗产的计划与地方和区域的经济发

展规划相结合。

3)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最重要的工业遗产地必须避免有损于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改造

活动,一般性的工业遗产可以通过审慎适度的改造和再利用,来使工业建筑获得经济可行的

保护,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规范、技术支持和经济政策给以支持和引导。

4)应急机制:必须制定出能够快速应对的程序,以防止工厂关闭后导致重要遗产被

拆迁或损毁。有关部门在必要的时候应该采取法律手段予以干涉。

5)专家参与决策:各级政府应该成立专家咨询团,针对工业遗产保护提出独立的建

议,针对所有重要工业遗产的行动,都必须征询他们的意见。

6)公众和媒体参与保护:鼓励当地社区参与保护工业遗产的行动,媒体和社团在工

业遗产的认定、保护、传播和研究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工业遗产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

4. 加强工业遗产的维护与保护工作

1)完整性保护:工业遗产地的保护有赖于景观与工艺流程的完整性的维护,因此任

何开发活动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一点。保护工业遗产地需要对它曾经的用途以及各种工

业流程有透彻的认识。

2)真实性保护:就地按原样保护是首选措施。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有压倒性的需求

时,才考虑拆迁和异地保护。不鼓励重建或者恢复到过去的某种状态,除非其对整个遗址的

完整性有利。合理的开发干预过程必须可逆且尽量减小影响,不可避免的改变都应该记录下

来,被拆卸的重要元素也必须妥善保管。

3)通过再利用来保护:对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工业遗产能够在衰

退地区的经济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产业用地的再利用,保持地区活力,可以给社区居

民提供长期持续的就业机会和心理上的稳定感。所以,除非该遗产地具有特殊的、突出的历

史意义,一般情况下允许对工业遗产地进行合理的再利用,以保证其持续得以保存。鼓励将

工业地区的游憩与旅游活动与工业遗产保护相结合。

4)保护非物质工业遗产:与古老或荒废的工业过程相结合的人工技艺是工业遗产的

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详细记录,妥善保存历史记录和文献、企业档案、建筑图纸以及工业样

品。

5)工业遗产地生态恢复:开展工业遗产地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

5. 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普及工作

1)专业教育:应该在技术学院和综合大学开设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方法、理论和历

史方面的专业课程。

2)学生教育:鼓励中小学生阅读或参与编写关于工业历史和遗产的专门材料。

3)公众普及:提高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兴趣以及对其价值的认同,是保护遗产最可靠

的途径。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通过展览、媒体宣传,展示工业遗产的价值,并保证人们能方便

地接近和参观重要的遗产。

4)博物馆与展示:建立专门的工业和技术博物馆以及受保护的工业遗产地都是保护

和解说工业遗产的重要途径,应该建立工业遗产线路,联系区域和全国的遗产地,解说工业

技术连续传播的途径。

我们曾悲叹,为什么会拆毁古老的城墙、街道、古桥?我们曾千万次地感叹,要是能

保留那样的古镇,那样的古建、那样的古庙该多好?殊不知,我们当代人正在犯同样的错

误,我们的后代将同样因为我们的粗心和短视而汗颜!我们习惯于把久远的物件当作文物和

遗产,对它们悉心保护,而把眼前刚被淘汰、被废弃的当作废旧物、垃圾、和障碍物,急于

将它们毁弃。正像我们曾经不文明地对待古城古街一样,我们正在迅速毁掉工业时代留在中

华大地上的遗产。较之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丰厚的古代遗产来说,工业遗产只有近百年

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

信息、曾经影响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大得多。所以,工

业遗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像重视古代文物那样重视工业遗产。

相关宪章

1 《下塔吉尔宪章》

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 July, 2003

为工业遗产制定的《下塔吉尔宪章》

2003.6 俄罗斯

TICCIH--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ICCIH is the world organisation repren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is special advir to ICOMOS

on industrial heritage. This charter was originated by TICCIH and will be prented to ICOMOS for

ratification and for eventual approval by UNESCO.

TICCIH是代表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组织,ICOMOS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咨询团。

宪章由TICCIH起草,提交ICOMOS批示,并最终由UNESCO正式批准。

Preamble

The earliest periods of human history are defined by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for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ways in which people made objec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rving and studying the evidence of the changes is universally accepted.

From the Middle Ages, innovations in Europe in the u of energy and in trade and commerce led

to a change towards the end of the 18 th century just as profound as that between the Neolithic

and Bronze Ages, with developments in the social,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ircumstances of

manufacturing sufficiently rapid and profound to be called a revoluti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as the beginning of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that has affected an ever-greater part of the

human population, as well as all the other forms of life on our planet, and that continues to the

prent day.

The material evidence of the profound changes is of universal human value,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udy and conrvation of this evidence must be recognid.

The delegates asmbled for the 2003 TICCIH Congress in Russia wish therefore to asrt that the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built for industrial activities, the process and tools ud within them

and the towns and landscapes in which they are located, along with all their other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manifestations, are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They should be studied, their history

should be taught, their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should be probed and made clear for everyone,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characteristic examples should be identified, protected and

mainta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irit of the Venice Charter [1], for the u and benefit of

today and of the future.

该会议的代表一致认为,为工业活动建造的建筑和构筑物、工业生产过程与使用的工具,

业生存所在的城镇以及形成的景观,以及其它物质和非物质载体,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该研究、讲授它们的历史,探索和界定它们的价值,认定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案例,以威尼

斯宪章为指导来实施保护和维护。

1. Defini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工业遗产的定义

Industrial heritage consists of the remains of industrial culture which are of historical,

technological, social, architectural or scientific value. The remains consist of buildings and

machinery, workshops, mills and factories, mines and sites for processing and refining,

warehous and stores, places where energy is generated, transmitted and ud, transport and

all its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places ud for social activities related to industry such as housing,

religious worship or education.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

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

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

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

Industrial archae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of studying all the evidence, material and

immaterial, of documents, artefacts, stratigraphy and structures, human ttlements and natural

and urban landscapes [2], created for or by industrial process. It makes u of tho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that are most suitable to increa understanding of the industrial past and

prent.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principal interest extends forwar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cond half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up to and including the prent day,

while also examining its earlier pre-industrial and proto-industrial roots. In addition it draws on

the study of work and working techniques encompasd by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研究关注的主要历史时期是自18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以来至今,但不排出前工业时期和工

业萌芽期的活动。

2. Valu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工业遗产的价值

I.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is the evidence of activities which had and continue to have profound

historical conquences. The motives for protecting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are bad on the

universal value of this evidence, rather than on the singularity of unique sites.

保护工业遗产的宗旨是基于这个群体的普遍价值,而非个别遗址的独特性。

II.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is of social value as part of the record of the lives of ordinary men and

women, and as such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n of identity. It is of technological and scientific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it may have considerable

aesthetic value for the quality of its architecture, design or planning.

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在于它记载了芸芸众生的生活,是认同感的基础;它们在机械工程方面

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同时它们的设计和建造工艺也是美的源泉。

III. The values are intrinsic to the site itlf, its fabric, components, machinery and tting, in

the industrial landscape, in written documentation, and also in the intangible records of industry

contained in human memories and customs.

上述的价值是内在的,由工业遗产的肌理、要素、机械和装置等等决定,不管它们是屹立在

大地上还是存留在卷宗里,甚至人们的记忆中。

IV. Rarity, in terms of the survival of particular process, site typologies or landscapes, adds

particular value and should be carefully assd. Early or pioneering examples are of especial

value.

稀缺性使工业遗产价值锦上添花,那些早期建设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更是如此。

3.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ication, recording and rearch 认定、登录与研究遗产的重要性

I. Every territory should identify, record and protect the industrial remains that it wants to

prerv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所有的地区都有认定、登陆和保护工业遗迹的义务。

II. Surveys of areas and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typologies should identify the extent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Using this information, inventories should be created of all the sites that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y should be devid to be easily archable and should be freely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Computerisation and on-line access are valuable objectives.

必须决定工业遗产的范围,据此建立遗产清单,便于公众查询。

III. Recording is a fundamental part of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 full record of the physical

features and condition of a site should be made and placed in a public archive before any

interventions are made. Much information can be gained if recording is carried out before a

process or site has cead operation. Records should include descrīptions, drawings, photographs

and video film of moving objects, with references to supporting documentation. Peoples'

memories are a unique and irreplaceable resource which should also be recorded when they are

available.

遗产登陆是研究工作最基础的部分,针对场地空间特性和现状进行完整的报告,在进行任何

干预活动之前提交公共档案馆备案。登陆内容包括描述性文字、草图、照片和短片,当地人

们的记忆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IV.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historic industrial sites is a fundamental technique for their

study. It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the same high standards as that of sites from other historical or

cultural periods.

对工业遗址开展考古学研究也是重要的手段,对工业革命以来时期的考古研究与其它时期同

等重要。

V. Programmes of historical rearch are needed to support polici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Becau of the interdependency of many industrial activiti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can help identify sites and types of sites of world importance.

研究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由于工业活动之间的互相依赖型,对于有世界意义的工业

遗产,可以组织国际性的研究来认定遗产及其类型。

VI. The criteria for asssing industrial buildings should be defined and published so as to achieve

general public acceptance of rational and consistent standards. On the basis of appropriate

rearch, the criteria should be ud to identify the most important surviving landscapes,

ttlements, sites, typologies, buildings, structures, machines and process.

评估工业建筑的标准应公开透明,被大众广泛接受。在充分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标准用以认定

存留的景观、居民点、遗迹、类型、建筑、构造、机械以及其它过程。

VII. Tho sites and structures that are identified as important should be protected by legal

measures that are sufficiently strong to ensure the conrvation of their significance.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of UNESCO should give due recognition to the tremendous impact that

industrialisation has had on human culture.

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遗址和构造应采取法律手段予以强有力的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

世界遗产清单应充分重视工业化对人类文化的巨大影响。

VIII. The value of significant sites should be defined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interventions

established. Any legal, administrative and financial measures that are necessary to maintain their

value should be put in place.

重要一直的价值应给与清晰表述并针对未来发展制定行动导则。任何必须的法律、政策和财

政手段都必须及时落实。

IX. Sites that are at risk should be identified so that appropriate 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reduce

that risk and facilitate suitable schemes for repairing or re-using them.

受到威胁的遗址应及时甄别出来以便采取合适的措施降低风险,并制定合适的修复与再利用

计划。

X.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s a particularly appropriate approach to the con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through co-ordinated initiatives and sharing resources. Compatible criteria

should be developed to compile international inventories and databas.

国际合作可以形成连贯的动力并实现资源共享,使一种比较适宜的方式。各地的标准之间应

具有兼容性,以便综合整理成国际清单于数据库。

4. Legal protection 法律保护

I.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should be en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 general.

Nevertheless, its legal protection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special nature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It should be capable of protecting plant and machinery, below-ground elements,

standing structures, complexes and enmbles of buildings, and industrial landscapes. Areas of

industrial waste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their potential archaeological as well as ecological value.

工业遗产应被视为一般意义上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然而工业遗产的立法保护也存在其特殊

性。保护的对象包括工厂与机械、地下设施、地面构造、建筑群以及工业景观整体。必须工

业废墟前在的考古和生态学价值。

II. Programmes for the con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polici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o regional and national planning.

保护工业遗产的计划应整合到经济发展政策和区域乃至国土规划中。

III. The most important sites should be fully protected and no interventions allowed that

compromi their historical integrity or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fabric. Sympathetic adaptation

and re-u may be an appropriate and a cost-effective way of ensuring the survival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and should be encouraged by appropriate legal controls, technical advice, tax

incentives and grants.

最重要的工业遗迹必须避免一切改造活动,以保护其完整性和原真性。审慎适度的改造以及

再利用是比较经济可行的保护工业建筑的手段,可以通过法律控制、技术支持和税收激励以

及资金援助来实现。

IV. Industrial communities which are threatened by rapid structural change should be supported

by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authorities. Potential threats to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from such

changes should be anticipated and plans prepared to avoid the need for emergency actions.

面临结构改造威胁的工业社区应该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助。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些改造对

工业遗产的潜在危害,并制定出紧急行动预案。

V. Procedur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responding quickly to the closure of important industrial

sites to prevent the removal or destruction of significant elements.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should have statutory powers to intervene when necessary to protect important threatened sites.

必须制定出能够快速应对的程序,以防止工业遗址关闭后重要元素别移动或损毁。有关当局

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具备法律保障的权利予以干涉。

VI. Government should have specialist advisory bodies that can give independent advice on

questions relating to the protection and con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their opinions

should be sought on all important cas.

政府机构必须有专家咨询团针对工业遗产保护提出独立的建议,所有重要的遗产都必须征询

他们的意见。

VII. Every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ensure the consul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local

communities in the protection and conrvation of their local industrial heritage.

应不遗余力保证当地社区参与保护他们工业遗产的行动。

VIII. Associations and societies of volunteer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identifying sites,

promot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industrial conrvation and disminating information and

rearch, and as such are indispensable actors in the theatr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志愿者社团在工业遗址的认定、推动公众参与、传播信息和研究成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是工业遗产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

5. Maintenance and conrvation 维护与保护

I. Con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depends on prerving functional integrity, and

interventions to an industrial site should therefore aim to maintain this as far as possible. The

value and authenticity of an industrial site may be greatly reduced if machinery or components

are removed, or if subsidiary elements which form part of a whole site are destroyed.

工业遗产的保护有赖于维护功能的完整性,因此任何开发活动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一点。

如果去掉部分机械和组成部分,后者整体的某些辅助设施被破坏,工业遗址的价值和原真性

将大打折扣。

II. The conrvation of industrial sites requires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the purpo or purpos

to which they were put, and of the various industrial process which may have taken place there.

The may have changed over time, but all former us should be examined and assd.

保护工业遗址需要对它曾经的用途以及各式各样的工业流程有透彻的认识,它们会随时间发

生变化,但每个阶段都必须关注和评价。

III. Prervation in situ should always be given priority consideration. Dismantling and relocating

a building or structure are only acceptable whe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site is required by

overwhelming economic or social needs.

按原样保护是首选措施。拆借和迁地保护仅当社会经济发展有绝对压倒性的需求才可以考虑。

IV. The adaptation of an industrial site to a new u to ensure its conrvation is usually

acceptable except in the ca of sites of especial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New us should respect

the significant material and maintain original patterns of circulation and activity, and should be

compatible as much as possible with the original or principal u. An area that interprets the

former u is recommended.

赋予工业遗址新的用途以保证其生存下去是一种可行的途径,除非该遗产具有特殊突出的历

史意义。新的用途必须尊重原有的材料,维护原始的人流活动,并且尽可能与初始或主要用

途兼容。推荐留出某个区域展示曾经的用途。

V. Continuing to adapt and u industrial buildings avoids wasting energy and contribut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ustrial heritage can have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regeneration of decayed or declining areas. The continuity that re-u implies may provide

psychological stability for communities facing the sudden end a long-standing sources of

employment.

对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可以避免能源浪费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工业遗产能够在衰退地区的经济

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连续的利用可以给面临突然改变的社区居民提供长期持续的就业机会

和心理上的稳定感。

VI.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reversible and have a minimal impact. Any unavoidable changes

should be documented and significant elements that are removed should be recorded and stored

safely. Many industrial process confer a patina that is integral to the integrity and interest of

the site.

开发干预过程必须可逆并且尽量减小影响。不可避免的改变都应该记录下来,被拆卸的重要

元素也必须妥善保管。许多工业流程能够为遗址的完整性和趣味性增色。

VII. Reconstruction, or returning to a previous known state, should be considered an exceptional

intervention and one which is only appropriate if it benefits the integrity of the whole site, or in

the ca of the destruction of a major site by violence.

重建或者恢复到过去的某种状态,应作为一种特例,仅当对整个遗址的完整性有利或主要遗

址毁于暴力时适用。

VIII. The human skills involved in many old or obsolete industrial process are a critically

important resource who loss may be irreplaceable. They need to be carefully recorded and

transmitted to younger generations.

古老或荒废的工业过程设计的人工技艺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一旦失传就不可替代。应该仔细

记录并传授给年轻一代。

IX. Prervation of documentary records, company archives, building plans, as well as sample

specimens of industrial products should be encouraged.

应该提倡保护记录文献、企业档案、建筑平面图以及工业产品的样品。

6.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教育及培训

I. Specialist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the methodological,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aspect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hould be taught at technical and university levels.

应该在技术学院和综合大学开设关于工业遗产保护方法、理论和历史方面专业教育的课程。

II. Specific educational material about the industrial past and its heritage should be produced by

and for students at primary and condary level.

应该为中学生编写关于工业历史和遗产的专门教材,这一过程也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7. Pren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汇报与解释

I. Public interest and affection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appreciation of its values are the

surest ways to conrve it. Public authorities should actively explain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industrial sites through publications, exhibitions, television, the Internet and other media, by

providing sustainable access to important sites and by promoting tourism in industrial areas.

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兴趣以及对其价值的认同是保护工业遗产最可靠的途径。有关当局应该积

极地通过出版物、展览、电视、互联网和其它媒体解释工业遗产的价值,并保证人们方便地

接近重要的遗址,推动工业地区的旅游事业。

II. Specialist industrial and technical muums and conrved industrial sites are both important

means of protect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专门的工业和技术博物馆以及受保护的工业遗迹都是保护和解说工业遗产的重要途径。

III.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oute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can highlight the continual transfer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the large-scale movement of people that can be caud by it

区域和工业遗产的路线可以强调工业技术的连续传播,以及由此引发人口大规模的迁移。

2

——注重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

(大会原则通过,请勿转载)

我们参加2006年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的有关城市和文物部门的代表以及专家学

者,一致同意并建议,应注重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实现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

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识到,工业遗产包括以下内容:

——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物、工

厂车间、磨坊、矿山和相关设备,相关加工冶炼场地、仓库、店铺、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

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

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阶段的近现代化工业建设,都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

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见证并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我们注意到,工业遗产正受到以下威胁:

——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需求的巨大变化,新型工业建设项目开始向城外

拓展,城内的旧工业区日渐废置;

——由于现代技术的采用、生产方式的转变,使传统工业先后遭遇衰退和逆工业化过程,

陷入困境,不少企业面临关、停、并、转的局面;

——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一些尚未被界定为文物、未受到重视的工业建筑物和

相关遗存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正急速从现代城市里消失。对工业遗产认识不足致使大量工业

遗存遭到破坏。

我们意识到,保护工业遗产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提高对工业遗产价值认识,呼吁全社会广泛关注;

——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认定评估工作;

——将重要工业遗产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发挥媒体及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鼓励公众参与;

——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区别对待、合理利用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

——借鉴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吸取其教训加强改革研究。

在全球范围内,如何对待工业遗产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我们支持国际古迹遗

址理事会(ICOMOS)将2006“4.18”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确定为工业遗产

我们赞同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于2003年通过的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塔

吉尔宪章》,尤其是该宪章对工业遗产的定义和价值界定,以及就工业遗产立法、保护、教

育培训、宣传展示等提出的原则和方法。

我们相信,保护好不同发展阶段有价值的工业遗存,给后人留下中国工业发展尤其是近

现代工业化的风貌,留下相对完整的社会发展轨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建议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定期召开。我们支持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在保

护工业遗产方面作出的努力。

最后,我们衷心感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江苏省文物局和无锡市

人民政府组织和主办这次论坛。

2006418日于江苏省无锡市

俨然-观察事物的作文

工业遗产理论与发展情况

本文发布于:2023-11-27 21:45: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092704356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工业遗产理论与发展情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工业遗产理论与发展情况.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