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当下戏曲创作中戏曲改编的类型、
动因及对策范文
一、当下戏曲改编的普遍性
纵观当下的戏曲新创剧目,挂以改编 之名的比比皆是。有些作品即便没有注明改
编,但其剧情内容也明显带有过去某个成熟剧目的影子。尽管改编历来是戏剧创作的
一种方式、一种补充,因改而精的剧目也为数不少,但原属 配角 的编创手段一旦成
为戏剧创作的主流,甚至每每不加区分、简单粗暴地搬借成熟剧目时,这一现象就值
得人们思考和警惕了。
2013年,第 26 届戏剧梅花奖大赛在杭州、成都两地展开。因梅花奖申报需要有
新剧目,演员多携新戏来参赛。但细细审视这些 新剧目,其中 新 的比例却十分有
限。在 30 个参赛的戏曲大戏中真正的原创剧目仅有 9 个,而各种类型的改编作品则
多达 21 个,另有 8 个折子戏专场也多为传统戏,在 5出参赛的话剧中,原创作品也
只占 3 个。此外,即便是近年来荣获大奖的戏曲剧目,旧题新编的也占有相当大的比
例,如新版《梁祝》《程婴救孤》《公孙子都》《飞虎将军》《苏武牧羊》《香莲
案》《大红灯笼》《清风亭上》《长生殿》《邯郸梦》等。由此足见 改编 现象在当
下戏曲创作中的普遍性。
二、改编的要义与类型
改编原是指在既有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用途,创作出具有
独创性的作品。正如张庚所说,改编是一种再创造。作为文艺创作形式的一种,改编
中立意、结构、精神内涵等各方面的改动,是其区别于整理、复排的核心要素,而且
这种改动不仅要占有相当的篇幅比例,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独创性。这也正是许多改
编作品能够超越原作,甚至变平庸为经典的根源所在。
纵观当下戏曲的改编可以发现,在原有戏曲作品基础上改写新的戏曲是如今戏曲
改编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同时也是差异最为显著的类型。由于我国演剧的历史悠久,
古人所写大量的杂剧、传奇、地方戏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素材,所以旧戏新编一
直是戏曲创作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无论是旧戏的形式、内容,还是当下戏曲的剧
种、创作意图等均具有多样性,这也就导致了新旧对接的多种模式。
首先,因为古代杂剧、传奇的文本有其历史局限性,即便《牡丹亭》《长生殿》
等经典剧作,其动辄几十出的篇幅也难以适应如今戏曲观演的要求,有些剧目更是连
唱腔、音乐均无从查考,所以编演这些旧戏往往不是简单的复排,而是不得不改。但
过去文辞粗鄙、结构松散等弊端,在文学的外在形式上对老戏进行包装和改造。此
外,真正出彩的改编理应是借其形而换其神,在旧的躯壳中植入全新的理念和意境,
从而全面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精神高度,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另一种原创。例如:陈
仁鉴将民间剧本《施天文》改为《团圆之后》,魏明伦改写《潘金莲》就是这一类的
代表。
再次,还有一种改编,其改的对象不是那些存在问题或者脱离舞台的冷戏,而是
一再演出于舞台的经典老戏。按理说,这类剧目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断加工、打磨,
艺术已趋于成熟、定型,并为观众所熟知和接受,本没有太多改的必要和空间,通过
改编来超越原作的可能性也很小。然而,如今这种锦上添花的改编却越来越普遍,具
有各种不同的类型。
一是借其他剧种的经典剧目来演,即所谓移植。由于不同剧种存在语言和表演风
格的差异,所以移植往往必须借助改编。例如:梅兰芳移植豫剧《穆桂英挂帅》,京
剧《沙家浜》移植沪剧《芦荡火种》等皆属此类。尽管在剧情的内容、立意等方面,
移植所做的改动并不多,但同样的剧目由不同的剧种来演,其舞台风貌、审美志趣每
每大相径庭,因此这一类的改编同样需要借助编创人员的创造性。这类改编具有丰富
戏曲剧目、繁荣观演市场的意义。
版本,全剧无论是审美风格还是主题意旨都没有根本的变化。新版《李二嫂改嫁》同
样如此,无非是把老戏稍加删减润色而已。事实上,这一类小篇幅的 改 并不属于改
编的范畴,甚至不属于复排的范畴,因为这些戏原本就是常年演出的保留剧目,不过
是择其几点再次打磨而已。
此外,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成功作品进行创作也是戏曲改编的常见方式,由此诞
生的经典剧目也为数众多,像越剧《祥林嫂》《红楼梦》,京剧《骆驼祥子》,甬剧
《典妻》,川剧《死水微澜》等,它们均改自小说;川剧《金子》、沪剧《雷雨》、
粤剧《风雪夜归人》改自话剧;沪剧《魂断蓝桥》、越剧《舞台姐妹》则改自电影。
由于各种表演艺术形式在文本特征、技巧运用、艺术风格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所
以较之于戏曲改戏曲,这种跨艺术领域的改编难度更大,成功的几率也相对较低。例
如,小说、电影不管是容量还是叙述的自由度都比戏剧大得多,因此将其改编成戏曲
经常出现人物众多、情节涣散、缺乏冲突等弊端。即便是越剧《红楼梦》这样经典的
作品,同样难以彻底避免事多人杂、线索纷乱的问题。而话剧因其只说少唱的表演特
征,故事一般也比戏曲要丰满许多,因此如何合理删减情节为演员的唱念做打留出足
够的空间和时间,使戏曲的美学特征与话剧的剧情内容和谐统一,这同样是此类戏曲
改编面对的较大挑战。换言之,这一类改编绝不能停留于简单模仿、包装的层面,只
有选择适合戏曲演绎的题材,并进行彻底的戏曲化再创作,才能打造出优秀的剧目。
近年来,此类改编的戏曲剧目日趋增多,改编的对象也越来越广泛和随意,电视
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长篇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商业电影《倩
女幽魂》《阿育王》《画皮》,童话《灰姑娘》《白雪公主》等都被改编成戏曲搬上
舞台。然而,这些改编往往不是为了彰显戏曲本身的艺术特色,而是竭力模仿和接近
电影、电视剧等艺术本身的效果,试图借此获得与原作一样的票房市场。例如,2010
年上海越剧院创排越剧《画皮》,为了制造电影中那种惊悚、诡异的效果,不仅花费
数十万元添置环绕音响设备,还特地邀请著名魔术师为剧组制作魔术道具,来呈现特
险,却时常付出了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的代价,而这本身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渎职和浪
费。
其次,编剧人才的严重短缺。进入新世纪以来,戏曲创作人才的严重短缺逐渐成
为戏曲创作的瓶颈。徐进、顾锡东等老一辈剧作家许多已离开人世,仍在写戏的作家
也普遍老龄化,余青峰、颜全毅等少数几个青年编剧成了各个剧团竞相争夺的香饽
饽。而正因为奇货可居,供不应求,这些名编剧不仅作品的价位水涨船高,而且有的
还经常以高效率、高产量的方式进行创作。其结果是大多数剧团本身没有编剧从事创
作,又争取不到原创剧本,即便买到了新剧本也往往质量不高,难成精品。所以,与
其费力不讨好地高价买戏,还不如旧戏新编来得方便和经济,如果原创性不够,就在
灯光、舞美、服装上下功夫,这同样是改编热 的动因。
再次,艺术本体的衰弱。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核心的艺术样式。近代以来,名角
制和商业戏班的兴起,使剧目翻新成为艺人争市场、谋生存的重要前提。像四大名旦
就各置幕僚,竞演新戏,造就了四红 四妃 四剑 ①的梨园佳话。而且,因为流派表
演风格的不同,剧目生产还经常量身定做,不断加工,剧本不仅紧扣戏曲本身的艺术
特征、舞台要求,还要尽量凸显流派特征,为演员的舞台创造和表演提供方便、留有
空间。此外,当时激烈竞争的演艺氛围也让戏曲的创作更加追求 新 和?异 ,名角们
往往不屑于改编和拿来,而是暗自较劲,别出心裁。时至今日,随着戏曲演员本身艺
术造诣的退化,创造力的减弱,他们在剧目编创过程中的地位日趋下降,进而表演这
一戏曲艺术的核心要素也逐渐衰微和边缘化。由此所导致的是电影、电视等各种时新
艺术对戏曲的不断冲击和浸染,观众所看到的是满台声光电对唱念做打的淹没,因此
《射雕英雄传》《宰相刘罗锅》《灰姑娘》等戏曲剧目的滋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戏曲生态的变化。不管是创作目的、人才培养,还是艺术本体的变化,其
实都与戏曲的生态环境和运作机制密切相关。自古以来,演戏就是一种谋生的行业,
其作品编演、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观众点评等构成了环环相扣、彼此关联的链条。
商业化运作的规律决定了艺术生产的方向和准则。
淼、周申、何念等一大批年轻的戏剧人应运而生。虽然他们中有的所学并非戏剧专
业,却凭着全新的理念、流行的语言、新锐的视角、时尚的审美,玩 出了大量可圈可
点的作品,让话剧艺术多元、时新、生机勃勃。
可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我国的年轻一代拥有多元的媒介渠道和海量的知
识信息,他们并非没有文化修养,也不乏创造性,更不排斥表演艺术,而是和时代的
距离更近,对精神食粮的追求也更为迫切。只要让艺术进入青年的视野,被其接受、
喜爱,他们就会自发地介入,进而用自己全新的观念来创作或变革。那么,这是否同
样适用于戏曲这种被冠以夕阳 的传统艺术呢 近年来,郭德纲的相声不仅市场火爆,
培养了大批年轻的 纲丝 ,而且何云伟、岳云鹏等一批 80 后、90 后年轻人还主动投
奔德云社,愿意以创作和演出相声为业。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也使各大高校掀
起了昆曲热。另外,张火丁、茅威涛等戏曲演员同样拥有一大批青年追星族。这些现
象都证明艺术的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之间本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即便古老的艺术
同样可以注入现代的元素,赢得大多数年轻人的青睐。因此,要彻底扭转当下戏曲编
创力量短缺、剧目陈旧单一的问题,既要从艺术本体入手,研究剧团、编剧等创作主
体及其生产规律,同时也应该从时代变化、演艺生态、审美取向、运作机制等宏观的
视角来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各级艺术主管部门和艺术生产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戏曲编剧的培养,
整合多方面的创作人才。既要借助高校教育、随团培训、老编剧一对一辅导等多种方
式,全面提高现有专业戏曲编剧的艺术水准,同时也不能忽视出于兴趣爱好主动参与
戏曲创作的业余作者。可以通过对戏曲剧本的征集、研讨、加工、发表、推荐、创
排、奖励等一系列手段,给各种类型的戏曲作者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越来越多的
年轻人参与进来,增强他们创作的动力和信心,并让他们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历练、
成长,从而为戏曲的创作提供充实的后备力量。
其次,要加大对戏曲的推广力度,用戏曲校园演出、戏曲知识讲座、降低学生票
则,让那些与戏曲规律背道而驰的异质自动消亡。剧本创作同样如此,如果戏曲的题
材内容不突破旧框框,始终与现实社会距离很远,甚至拿成熟的剧目一再改编,这种
原地踏步的结果必然是戏曲的迅速衰亡。
另外,要以市场为核心,建立自由活跃的戏曲生态。任何一元价值标准下整合、
排他的创作都难以实现艺术的发展。近代以来,戏曲所以百花齐放、流派纷呈,与当
时社会各阶层的集体参与、合力推动息息相关。演员、编剧不仅始终重视观众的好
恶,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革新剧目和表演,而且各个戏班激烈竞争的商演氛围
本文发布于:2023-11-27 12:28: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0592972279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2021当下戏曲创作中戏曲改编的类型、动因及对策范文2.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2021当下戏曲创作中戏曲改编的类型、动因及对策范文2.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