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教学反思(15篇)
《风筝》教学反思1
在本课中,我将识字、巩固识字和指导书写作为重点。初读课文时借
助汉语拼音来识记生字,透过4个重点句子,认识本课所要认的字,指导
学生读句子的同时也就巩固了识字。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编儿歌、用熟
字学新字、形生字等多种方式来识字并进行交流,识字之后安排了巩固练
习,在摘果子的游戏中来指导孩子们巩固认字,同时还引导学生发现带提
手旁的字一般和动作有关联,这样就进一步让学生领悟了形生字,形旁表
义的特点。
在指导朗读上,我做到了读整篇课文和读重点段落相结合。指导读重
点部分时,如小松鼠给小熊折纸船和小熊给小松鼠扎风筝这两段话,让学
生抓住“乐坏了”这个词,读出高兴的情绪,读好互相祝愿的`话。另外,抓
住松鼠和小熊争吵后他们再也看不到小船和风筝的那段话,透过贴词卡、
朗读体会,引导学生明白“飘荡”和“漂流的不一样,并且注意词语之间的搭
配。抓住课文中两个“看不到”,让学生体会、读出这两个小动物难受、后
悔的情绪。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中运用了多种形式,如让学生自读体
会、小组读、老师进行范读。在教学中使我体会到学习饱含感情课文,最
好的方法是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用读出感情来加深对课文资料的明
白。
《风筝》教学反思2
一、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我在阅读教学中还
学生以真正“读者”的地位,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直接阅读的基础上,经历
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让他们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在语文教学中,我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于是在教学活动中我努力将学生带入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故事,让他
们与文中的小动物打招呼、和小动物们进行心灵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
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还结合情境理解文中的词语,引发学生的潜在智慧
得以体现。
二、诵读悟情,体现发展。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
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围绕由读通到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为主,并把读通
课文与读好长句子和重点部分有机结合,加以指导,重点突出。我在教学
中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
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
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另外,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又是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在
教学中将读贯穿教学始终,采用了自读、范读、跟读、读中思考、读中体
会等方法,在如何读出感情方面还进行了有效地组织和尝试,引导学生在
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识字教学情境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
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
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
识字。在识记过程中,学生既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又学会了识记方法,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四、体验成功,放飞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成绩的快乐,唤醒
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
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把祝福的话和小伙伴们分享,使每个孩
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他们乐于展示自己,他们更懂
得关爱伙伴,他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
《风筝》教学反思3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
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
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
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反思这节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
方法比较枯燥、单调,而且,当学生遇到形近字、同音字时更是容易被搅
得一塌糊涂,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我在教学“飘”和“漂”时,这两个
字虽是同音字,但字义却不同。我将区分这两个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孩
子们因为有了前面知识的积累,马上发现了这两个字的不同,有的说:我
发现“飘”和“漂”这两个字都有一个“票”字。有的说:我发现第一个“漂”和水
有关,第而个“飘”和风有关。于是我随机结合具体的语境,出示句子:体
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另外利用多种形式识字,如带拼音读词语、去
拼音读、老师说字谜让学生猜字巩固字形、卡片复现生字、利用课文儿歌
再记生字等帮助学生记生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充分利用简笔画,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课时,孩子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后,为了
更好地让孩子理解山脚和山顶,我便在黑板上简单勾画出他们的位置。孩
子们兴趣高涨,学得主动,效果很好。
3、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
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抓住了文中的几句重点句A、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B、
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的家门
口。.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
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
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词语,结合画面,体验情景。
如抓住“乐坏了”,让学生看图说说从哪儿看出小熊乐坏了,学生说得
有声有色,从小熊的眼、嘴、脚多方面感受到小熊的高兴,再说说他为什
么这么高兴,体验情境,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
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有写地方不太理想:
(1)、读词语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读出词语的韵味来,如“幸福、乐坏
了、受不了”这几个词语就可引导学生想象其中感受读一读,就能读出其
中的韵味,课堂也将更精彩。
(2)、要善于捕捉教学的契机。如在初读课文后,说说课文的大概内
容时,学生说了几个关键词语,就应给予学生肯定,并让孩子利用这几个
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就既肯定了学生又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
容的方法指导,可谓一举两得。
(3)、在理解课文时,可利用课文空白处想象说话,帮助学生理解课
文,如“他想了想”会想些什么呢?引导说话,帮助理解课文所蕴含的人文
内涵。
《风筝》教学反思4
这一课,我为学生准备了两个作业练习的方式,1.表现一个风筝,可
以临摹或是设计。2.想象画:表现放风筝的场景。喜欢看书照着画的,就
让他们照着画,喜欢想象创造的,就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我把
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从两个作业中人选一个。学生对这样的做作
业形式似乎比较感兴趣,因为,相对自由开放,所以能够更加轻松的创
作。创造力产就生于比较轻松愉快的环境当中,过于拘束和严谨的环境不
利于创造力的提升。据说,比较乱的房间布置,反而会滋生创造力,这为
什么呢?大概是由于,过于干净整洁的环境会让人产生拘束感吧,觉得这
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就无法自由思考了。所以啊,我们要想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就要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
解,让学生在教室里感觉到轻松和自在。
美术课程中也有很多文化知识的内容,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多老师习惯
于自己抱着讲,让学生坐着听。这种情况要想改变,就首先要转变教师的
教学观念。要让教师懂得,讲的再多再好,不代表学生学的就好。只有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实效。
《风筝》教学反思5
鲁迅的《风筝》是一篇散文,文章说的是“我”不许只有十岁左右的小
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
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
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
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
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
“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仔细探究这篇散文,还可以悟到这样一层道
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惟有这样,才不至于干出
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正当的行为也应该捍卫自己正当的权
利。只有科学思想,才能照亮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帮助学生探究文章的主旨。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文中的‘我’爱弟弟吗?请从文中找依据分析。”
学生认为,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
是兄长对弟弟的管束。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
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层面,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
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
贵。
难在第三层面,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
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
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这一层面,我设计的问题是:
“精神虐杀的这一幕”说明什么呢? 但是探究还是遇到了难处,只能我做提
示。这一层后面讲下来,觉得很吃力,好在只是进行一种尝试。看来,对
于鲁迅的文章,如何让学生自觉挖深、而不是教师帮他挖,还得继续思
考。
《风筝》教学反思6
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造意识和能
力、善于发现和探究、有着强的动手能力的人,成为一个既生存于社会之
中,又能服务于社会的人。
党的*为民族手工艺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进一步
的了解中国民族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手工艺,让我们灿烂的民间手工艺
得到传承和发扬,把民族手工艺引进课堂很有必要的。《风筝》是中国民
族手工艺中的一朵奇葩。风筝是集科学常识、手工艺、美术、娱乐、运动
等于一身的综合学科。作为综合实践课深受学生欢迎。学生通过独立设
计、制作和放飞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并能体现基础基
本技能的综合应用。通过本次实践活动的指导我发现,风筝课不应停留在
浅层次的手工技艺传授上,而要把风筝悠久的历史阶段和文化及与之相关
联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使他们的对祖国传统文化的
尽可能的对学生在文化课中所掌握的知识,在风筝课得以利用,并给予延
伸和补充,以此形成互补。由此拉近风筝与文化课的距离,即能达到锻炼
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又增强了动手能力。
整个风筝的制作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会从中感觉到时自己知识储备和不足,从而会
主动地吸取和补充营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而对于那些学习不主
动、能力差的学生通过我们的风筝课放起了自己新手制作的风筝,从而看
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价值。感觉到了文化学习与工作实践是紧密相联的,认
识到了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重新树立起了学习文化课的信心。
制作风筝有成功有失败,成功了会有成就感,而失败就要去换问题的
所在,来解决问题,一次不成功,两次、甚至于数次,直到成功为止。这
样一个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知难而进和坚韧不拨的意
志品质。心理的承受能力也得到了考验。
活动的实施过程是一个与其它学科相联的、综合的过程。
一、风筝与语文相结合。在学生了解风筝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去搜集
有关风筝的诗词,来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对诗人所处时代背景的了
解。即丰富了学习内容又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每参加一次放飞
或一次风筝比赛之后,有了丰富的素材,就可以由此写出一篇很生动的记
题。有些风筝在设计上就不对称,我们可以利用提线的安装和调整来解决
对称问题。学生在实践中很快领悟到其中的奥妙和问题所在。
三、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风筝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汉代发明了风
筝,战乱的年代风筝被战争所利用。唐代的繁荣兴盛,风筝也作为娱乐工
具进入了*常百姓家。通过风筝的变化,让学生来了解到社会在进步,经
济在发展,文化及生活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
底蕴。风筝课上让学生搜集与相关历史知识、典故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感
受到风筝的发明对于社会的贡献是伟大的。
四、风筝与美术有着直接的关系。风筝的题材丰富多彩、造型各异,
它更以唤起同学们的想象力,在绘制风筝时有充分的空间留给学生发挥。
通过完成一只风筝的美化,感受到风筝绘画近效果的细腻及远效果的生动
活泼,体验了成就感。使风筝课与美术课相整合,起到时相互促进的作
用。
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
一、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二、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
讨论法情景法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
一、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二、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
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__”时,我很感动,我觉得__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
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
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
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理想的风筝
讲课放风筝
身残志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
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
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
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
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
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
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
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
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
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
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
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
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优秀的范文,每篇课文语言表达训
练点,往往需要教师自己去揣摩,去确定,去添加。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
训练,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语言文字训练的编排体系,
安排相应的重点训练项目,求一课一得的教学功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曾说过:“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
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
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
便敢走进课堂。每篇课文都有它的精妙之处,而且都可以从读中去发
现”。应当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点、能力培养
点。
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的《风筝》一课,学习第三自然段“放风筝”。文
中通过描写人、线、风筝的动作及人的语言,将放风筝的过程写得很详
细、生动。而作为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孩子而言,很多学生还不懂如何抓
住动作描写将过程写详细,所以在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动词,并
通过反复诵读,加上动作读来感受作者是如何进行动作描写的,同时引导
学生留意,文中描写放风筝,不但写了人的动作,还描写了线、风筝的动
作,让他们明白,描写活动,不但要关注人物的`动作,还可以关注相关
事物的动作。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模仿课文,描写捞鱼这个活动,为了
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捞鱼的动作,我一边表演捞鱼,一边让学生记住动
作,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除了人的动作,还可以关注到网、水面、鱼的动
作。通过演、说、仿,孩子们写的捞鱼片段就变得有趣、生动了。
《风筝》教学反思9
为了上好《风筝》这一课,早在一个星期之前,我就布置孩子们利用
周末,让爸妈带他们去放风筝,感受放风筝的快乐,并写一篇周记记录下
来。
一个星期之后,我觉得孩子们不仅很自觉地完成了放风筝的任务,而
且写出来的周记也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体验。在上这篇课文时,我抓
住课文第三段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进行朗读指导。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
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既有点担心、紧张,怕放不下去,又充
满希望,希望一次就能放飞成功,更希望风筝能越飞越高。怎样读“放”才
能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孩子们都已放过风筝,都知道该怎么放,自然也
就知道该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种心情。
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了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更体会到放时
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时是全体快速而又
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情境就一下子凸现在孩子们的心中,此刻,放风
筝的就是我。
《风筝》教学反思10
《风筝》一课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
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
中,我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
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
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不断交往对话的过程。文
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
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从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变成了
不得不研究的问题。文本的深度、高度、广度,亦即文本的丰富内涵,往
往蕴含在空白之中。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
体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也有了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因为是空
白,课堂教学会生动活泼,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空白蕴含于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现,离不开学生的
亲身参与,老师的适时引导。空白,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
的*台。下面就《风筝》一课谈谈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空白点的发掘:
一、于看似矛盾处挖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写第二段放风筝时,“风
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不是什
么也不像吗?为什么快活?而且将它叫做幸福鸟呢?”不解决这个问题,
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学该段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指
名学生读该段,其他学生说说做风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些词句体会
到的?说说读了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讨论
解决。学生就根据自己情况说了把风筝叫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
生原因也不一样。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
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
然后再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于言犹未尽间挖掘空白点
生比赛读出村里人带着惊奇和羡慕来夸赞他们。是啊,孩子们拥有着无忧
无虑的童年,拥有着快乐,怎能不令人羡慕呢?教学这段时,我怕耽误了
后面教学环节的时间,让学生读和说得都比较少。课后,我在进行反思时
发现,如果我在这个环节后面继续设计: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
这样的赞扬,会是怎样的心情?那学生的答案也会是多样的,有的激动、
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幸福。然后再让学生带着这些感情读一读,这
样一来,放风筝的快活就更加不言而喻了。为了抢时间,怕后面的环节完
成不了,所以我忽略了这个环节,真的是非常遗憾。
三、于重点词句中挖掘空白点
风筝飞上了天,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上了天,突然,当自己正在高高
飞着的风筝线断了,飞了,你的心情怎样呢?抓住关键词语“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体会孩子们当风筝找不着时着急、伤心难过的心
情,适时提问:你着急什么?你在呼唤什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
的风筝?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说话,将感情推向高潮。我们都哭了,为了
一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
了那只装满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若创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
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幸福鸟有没有找到,孩子们一定找
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童真!最后的一首歌曲《三月三》,于
意味深长处让学生通过歌词来体会作者写《风筝》这一课,不仅是为了表
达对风筝的喜爱之情,更是为了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
情。但由于三年级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学
生基本上没有回答出来,最后我只好自己做了总结。
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
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
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
有限制。
这篇课文上完后虽然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亮点,如学生依托教
材的空白点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感情也得到了释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
界。“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
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
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
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
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
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
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
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
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
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式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
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笑的神情和讲的
故事感悟刘的乐观幽默的特点。并且抓住了学生听故事后的情感变化“笑
——酸涩——尊敬”,进行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
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
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
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
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
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
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
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
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
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
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的。抓住了“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这些典范事例更能表现人
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也会潜移
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
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教室时间不够,前
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
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风筝》教学反思12
《纸船和风筝》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
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2)“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3)“如果你愿意和好。”引导学生揣
摩小松鼠和小熊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
内心体验,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教学中,我还
抓住情境体验。如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
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等语句,体验情境,让学生充
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
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课文结尾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于是,我充分利用这些
“空白”点让学生想象,纸船上可能会写着什么?不仅开拓学生的思维,还
能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
《风筝》教学反思13
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是重点,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
导,并在朗读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中我以小熊和小松鼠的情感变
化为主线,抓住“乐坏了”、“很难过”、“再也受不了了”“高兴得哭了”等重点
词句和语句,让孩子在朗读中体味小熊和小松鼠的情感变化。
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
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以下几点:课堂上我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
语言不多。要知道孩子们是特别喜欢老师给予他成绩的'肯定。激励性的
语言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我出现了打击孩子的现象,这
样的事情我以后还要多加注意。
在讲课文的时候有一点没讲到:松鼠和小熊吵架了很难过,可为什么
每天还是这纸船和放风筝呢?因为他们还想做朋友,可是为什么不把纸船
和风筝放出去呢?
因为他们没勇气不好意思。我原本把教案背的很熟了当时不知道什么
原因这一点没讲到。
讲过之后想了想可能是太紧张了吧!出示一张房子的图片在课堂上没
起到作用。评价语和过渡语不是很准确。
《风筝》教学反思14
上完本课,我空出时间让学生质疑,有位学生提出:课文最后一句话
我倒不如躲到隶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
威和冷气。这句话怎么理解?说真的,我认为把作者写的《风筝》安排在
第一课,未免太难了。因为作者先生的文章语言比较隐晦,作为老师,有
时都一下子都转不过弯来,何况是刚进初中的学生?这位同学提出本课触
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话。我让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请同学
来回答:这句话强调地指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封建伦理道德和
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须坚持战斗,不能退缩!
另一位同学接着回答:这句话和第二段中的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
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
中荡漾了相照应。我去查有关的资料,作者写这篇的文章是1924年,当
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一开始就透过精美的课件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引起了学生
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明白课文资料做好铺垫。
在教学中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几句
重点句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透过读强化
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
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是低段孩子不太容
易做到的。我在教学中抓住情境体验。如抓住“乐坏了,祝你幸福”等语
句,透过问题“你在什么时候感到幸福,你吵架后有什么情绪”让学生体验
情境,明白文中主人公的思想和情绪。
在小熊和松鼠吵架的时候我还配上了音乐,让学生体会好朋友吵架时
难过悲伤的'情绪,范读后再指导学生读得慢一些,悲伤一些,学生读的
感情效果就会好很多。从而感悟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学会容忍和
谅解别人。
本文发布于:2023-11-27 05:31: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0343032277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风筝》教学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风筝》教学反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