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课堂教学实录
第六届“语通杯”全国教改新星 张占营 执教
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风筝》。(板书
课题:风筝)我想请同学们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到哥哥这个人对弟弟不好,非常蛮横。
生:读了课文,我感到哥哥毁了弟弟的风筝后很懊悔。
师:好的,这是你的体会,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会有新的体会。——谁知
道文中的弟弟年龄多大?
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
师:很好,能够通过读书获得信息。那么当时哥哥多大呢?
生:……
师:老师告诉你们,当时哥哥,就是鲁迅先生有十六七岁。你再大几岁,就是哥
哥;你再小一两岁,就是文中爱放风筝的弟弟。鲁迅有两个兄弟,二弟叫周作人,
三弟叫周建人。本文写的就是老大周树人与三弟周建人小时候因为风筝而发生的
一场误会。——现在即写这篇文章时作者有多大了?
生:“已经是中年”。
生:“早已有胡子了”。
生:“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的年龄了。
师: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说明他已经很大年龄了,脸上都已经添了许多皱纹。
师:兄弟分别多年,各自在外谋生,生活上都经历了许多辛苦,这些脸上布满的
皱纹都记录了作者(他弟弟也是)生活的艰辛。好,你也想说——
生:通过第五段“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可以看出作者现在30多岁了。
师:请大家看课文最后的落款“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你知道鲁迅先生现
在的年龄是多少?
生: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到1925年44岁。
师:很好。这篇散文出自《野草》,是鲁迅先生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请
大家带着对往事的回忆,和作者一起去追忆自己小时候与弟弟的一段伤心的风筝
事件,感受一代文学大师那柔软的心灵……
生:(大声的朗读课文)
一、 整体把握文意
师: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抓住这篇文章的文眼。(板书:文眼)什么是“文眼”
呢?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它是作品构思的凝聚
点,是结构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有的文眼在标题中,有的文眼在文章中。
请大家找一下本文的文眼是什么?从书上画出有关词句。
生:风筝。
师:文章写了风筝,不错,是以它为线索来表达什么的呢?以风筝为线索表达了
作者的什么感情呢?
生:悲哀。
师: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生:“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
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这里有两个表示心情的词语“惊异”和“悲哀”,请画下来。它统领全文。
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个词语?
生:悲哀。
师:对!——我们放风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非常开心快乐。
师:那么,作者没有放风筝,而是看到风筝就产生了一种悲哀之情。这是为什么
呢?联系下文想想看。
生:是因为哥哥把弟弟做的风筝给折断,扔在地下,踏扁了。
师:现在,作者回忆那件事,看成是——
生:“精神的虐杀”。
师:对。(板书:精神的虐杀)作者看到风筝就想到了当年精神虐杀的那一幕,
所以悲哀。还为什么悲哀呢?
生:哥哥后来不幸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认识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
行为”而悲哀。
师:行,当作者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之后,就想做什么?
生:补过。
师:实现补过了吗?
生:没有。
师:自己做了有愧于弟弟的事,一心一意想补过求得别人的谅解,但终究没有实
现,这才是作者内心更感到悲哀的。作者为无法补过而悲哀。(板书:无法补过)
二、研读“精神的虐杀”部分。
生:在后园。
师:为什么不到前园拾枯竹而在后园呢?
生:怕哥哥看见。
师:瞒着哥哥在后园拾枯竹,苦心孤诣啊。继续——
生:弟弟在“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里”做风筝,是在秘密行动。
师:很好!继续——
生:“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主顾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风
筝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这里可以看到,弟弟在精心
制作风筝,费尽心思。
师:对!——以前弟弟看到的是什么风筝呢?
生:“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
师:回答正确,在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到了。而现在弟弟做的是以前他没有见过的
蝴蝶风筝,这说明——
生:弟弟心灵手巧,聪明伶俐。
师:这只风筝是他挖空心思的一个创造。你看这只蝴蝶风筝多美丽呀,有风轮,
还用红纸条装饰着……眼看就要做好的风筝,眼看着自己就可以拿着它高兴地去
放,但被哥哥毁掉了。他不仅仅是毁掉了一只风筝,而是毁灭了——
生:弟弟那颗天真活泼的童心。
师: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一旦遭到扼杀,是挽回不了的。这是精神的虐杀!——
文中还有哪句话是写“我”的精神的虐杀的?请你来读。
师:很多时候啊,嘲笑是最伤人心的。我们看,弟弟那时候“多病,瘦的不堪”,
放放风筝,锻炼锻炼身体多好,本来是应该的。而哥哥是讥笑他,使本来一颗应
该受到抚慰的心受到伤害。此乃精神的虐杀!——文中极写弟弟非常喜欢风筝,
而哥哥极嫌恶风筝,以至于制造了精神虐杀的一幕。请大家想,作者为什么这样
对待弟弟、实施精神的虐杀呢?
生:“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他想让弟弟有出息。(教师板
书:有出息)
师:原来,在这之前,少年鲁迅经历的两次重大的家庭变故,严重地毁损了他的
精神健康,给他留下了终生难以弥合的深刻的创痕。一是1893年,祖父因科场舞
弊案被判“斩监候”。父亲也牵连入狱,后虽无罪开释,但原来取得的秀才身份
却被革掉了。为了逃避株连,鲁迅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由母亲转移到了乡下,过
一种其实是流亡者的生活,人称“乞食者”。于是,年仅十三岁的他,便已经从
一个大家族的少爷沦为“乞食者”,过早地进入社会,感受着周围的冷漠、麻木
和残酷。以至事隔多年,回忆起来仍痛苦的感叹:“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
的吗?我认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二是父亲忧愤成疾,
年仅三十七岁就病逝了。这时鲁迅才十六岁。这是继祖父下狱之后,他所遭受的
最为沉重的打击。周凤仪所患的“鼓胀病”,按照现代医学推断,当是肝硬化腹
水。从病因学来说,长期的精神抑郁是致命的。为了病重的父亲,正在三味书屋
照亮,他即刻陷入深沉的悲哀,虽然弟弟早已忘记,但他仍执拗地不肯饶恕自己,
其手足情深,感人泪下。——请朗读课文5自然段!
师:请大家画住一个词“不幸”,想想为什么说“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是“不幸”的呢?
生:作者当时认为自己管的对,现在看到书上的道理,知道自己错了,扼杀了弟
弟的天性,良心受到谴责,所以说是“不幸”。
师:理解的很对!这之后,心情便沉重起来。请画出文中表达沉重心情的几个句
子来。(生划句子)请你来读——
生: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生: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生: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同学们找的很对!看这句话:“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
很重地堕着,堕着。”现在我改成“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
地堕着。”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生:原句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作者十分愧疚的心情。(板书:愧疚)
师(点头,板书:反复)大家再看这句话:“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
重着。”现在我给他调一下顺序“我的心只得沉重着。我还能希求什么呢?”可
以吗?
生:调换了顺序,就不能突出心情十分沉重了,好像还有其他补过的方法似的。
师:体会得很好。作者用了铺陈的方法(板书:铺陈),7—11自然段,笔法细腻
的叙写了两次补过的方法。第7自然段写的是第一次补过,8-11自然段写的是第
二次补过。下面请大家从比较阅读的角度来读这两次“补过”。比较在内容、语
言或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大家静心默读、思考。
生:(研读,思考,圈划。师巡视)
师:学习小组先交流一下,归纳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讨论,研究)
师:有所发现就可以交流了,不一定等到考虑成熟再交流。——好,你很自信,
谈谈你的发现。
生:我们小组发现两个相同点。是:7、8段开头基本相同,“我也知道补过的方
法的”“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这两次写补过都运用了对比(教师
板书:对比),都是前面写想补过,后面没有实现。
师:回答问题思路清晰,有总说有分说。继续------
生:我发现都有对年纪大的描写句子:“早已有了胡子了。”“脸上都已添刻了
个不同的方面或者步步深入地进行描绘。它的作用是进行渲染,营造气氛,积蓄
文字感动的情节或力量,以达到最后的高潮和共鸣。我们再具体的分析,请大家
用双横线画出,“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
着,笑着。”这里也是铺陈手法。下面我请两位同学来读这两句话,一位同学读
书上的短句,另一位,你的同桌说弟弟说的话。并且把“他”换成“你”。例如,
我说,“送你风筝”,你说“我不要了”。明白吗?
生:点头。
师:好,同桌先说说,准备一下。(学生积极准备,很热烈)哪组同桌来——
生1:送你风筝!
生2:我不要了。
生1:赞成你放。
生2:现在哪还有那心思?
生1:劝你放,——你放吧?
生2:我对风筝已经没有了小时候那种兴趣了。
生1:我和你一同放。
生2:我们都很忙。
生1:咱们嚷着,跑着,笑着。
生2:都多大年纪了?一把胡子了,还那样。
师:很精彩!两位同学的对读,展现了作者想弥补过失的恳切心情,而事实呢?
生:“早已有了胡子了。”
师:是不可能了。愿望之强烈与现实之残酷形成极大的反差,怎能不叫人悲哀呢?
——后面一个补过的方法也是,运用了前后对比。我们先看第8段,它比第7段
写的详细,为什么呢?这里有个关键字,看谁能找出来?
生:心很沉重。
生:渐渐。
生:讨他的宽恕。
师:对了,一个“讨”字。你想,当你做错了事,想求得爸爸妈妈或者你的朋友
的原谅,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恐怕得不到人家的原谅,心里有点胆怯。
师:那就要好好的说,把话说的诚恳一些。你看,鲁迅就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
先用波浪线画出表示作者内心活动的句子。
生:(划句子: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
“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
松了吧。老师巡视)
师:大家划得很好。请同桌分配一下,一个读不划线的句子,一个读划波浪线的
句子。开始——
生:(读句子)
师:再读。你自己读,不划线的句子稍微大一点声读,波浪线内心活动的句子小
点声读,并想象见到弟弟时他们在对话。开始读——
师:“无怨的恕”,何以见得“无怨”?
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师:弟弟更多的记得的是哥哥对自己好。
生: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
师:“惊异”,“就想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画住,弟弟对这件事压根就不
知道,还谈什么宽恕与不宽恕呢?——无怨的恕!
师:哥哥以前不让弟弟玩风筝,是让弟弟好好读书,将来光耀门楣,为周家争气,
哥哥对弟弟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弟弟对此毫无怨言,深深理解哥哥之所以这样
还是为自己好,多么宽广的胸怀!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也是这样吗?当爸爸妈妈、
老师吵了你甚至打了你,你曾记恨他们吗?没有。因为他们爱你。其实,吵了你,
他们也难过;打了你,他们也背过身来流泪……这就是误解中表现出的浓浓亲情。
本文发布于:2023-11-27 05:2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0339272277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中语文】风筝课堂实录15 人教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中语文】风筝课堂实录15 人教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