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天地
2c09 09
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枫筝》,被选人人教版七上第
五单元,因其内容的深刻和主题的多元而备受读者喜爱。也正因为
内容的深刻和主题的多元,也给文本解读带来困难,更为学生的解
读带来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笔者给学生一节课的时
间进行充分地预习,然后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做了
一
次审美的精神旅游。
一
.
案例描述
师:请同学解释词语,惊异:惊奇和诧异;悲哀:伤心。 (让
同学到黑板上写)
师:请同学读一、二两节,说说“我”为什么惊异? (同位同
学可讨论)
生(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在温暖的春-fl,而北京却是肃杀
的严冬。 “惊异”的是北京在冬天就有人放风筝了。
生(2):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是“灰
黑色的秃树枝丫权于晴朗的天空中”。“惊异”的是北京在这样的季
节就放起风筝了。
生(3):我认为应当把前两个同学说的答案放在一起就更好了。
师:很好。读下面的课文,说说“我”悲哀的原因。
生(4):想起小时候对弟弟“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悲哀。
师:原因是什么呢?
生(5): “我”因无法补过而感到“悲哀”。
生(6): “我”因得不到弟弟的原谅而感到“悲哀”。
生(7):我认为弟弟有点麻木,哥哥明明做错了,却不去反抗,
可能认为哥哥这样做是对的。因此为弟弟感到“悲哀”。文中“我可
是毫不怪你啊”, “有过这样的事吗?”便是证明。 (掌声)
师:你们的发言都很精彩。特别是第四个同学的发言更是精彩。
他的发言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说中国有两类人:一类是做
稳了奴隶的人,一类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看来弟弟属于(学生
齐声说) “做稳了奴隶的”那一类。
师:看看“惊异”和“悲哀”这两个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2):引起下文。
师:请同学们读三四两节思考,“精神虐杀”的一幕指的是什么?
生(8): “我”糟蹋了弟弟苦心孤诣偷做的一只风筝。你看:我
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那
不可一世、恼怒成凶的样子,实在可憎。
生(9):完全不顾弟弟的反映,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屋里。
“我”是凭力气、兄长的优势在欺负小弟弟,瞧“我”那份蛮横劲,
令人讨厌。
师:作者在爷爷,父亲死后,家道中落,遍尝人间的世态炎凉。
本文发布于:2023-11-27 05:18: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0334931028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风筝》教学实录及课后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风筝》教学实录及课后反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