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一课中的几个问题探讨
《风筝》一课中的几个问题探讨鲁迅的故乡
《风筝》问题探讨
1.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初读后,可以感知鲁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有落后
的一面。但是鲁迅先生可贵的是,一旦接受科学思想,是知错必改的,鲁迅先生充满自省精
神。鲁迅又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
的原因。
2.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怎样理解?精神虐杀的这一幕说明什么呢?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
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从这
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
敌不过我的,可见作为兄长的粗暴行径是以暴力为基础的。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暴,字里行
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长不许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风筝,被兄长发现,
惊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风筝被兄长践踏,也毫无抗争的意思,除了绝望,没有一句抗辩的话。
3.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
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
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着?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这
又翻出一层意思。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
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
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5.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
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
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6.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跟惩罚一词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
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探究这篇散文,可以悟到这样一个道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惟
有这样,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正当的行为也应该捍卫自己正当的权
利。只有科学思想,才能照亮中国人的思想行为。
风筝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主要内容:
文章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
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精
神的虐杀。时隔久远,但我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已全然忘却,每忆及此,感到一种无可
把握的悲哀。
中心思想:
(本文思想可多角度理解)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
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
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
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
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
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段),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第二部分(3、4段),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5~8段),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段),我想讨弟弟的宽恕,小弟已全然忘却,这更平添了我心头的
沉重。
`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理解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
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
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
怎样体会风筝事件中的感情色彩
风筝事件中的感情色彩是很复杂的。鲁迅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观照当年的情景,但是写的
又是当年自以为是的行为,所以褒贬的色彩挺复杂。
试看他写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
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天
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本是极正常的,而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一脸严冬般
的肃杀,连看看风筝,连惊呼跳跃都加以鄙弃。
鲁迅把这样的压制写得多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写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
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肯动脑筋,
很会设计。这样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而要偷偷来做,实属可怜之至。褒扬与同情是可以体会
得到的。把自己写得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
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
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看见。
小兄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则是冷酷无情,这里含着同情、后悔与自我谴
责之意。
五角度理解《风筝》主旨
1.从儿童教育角度去理解
2.从批判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
《风筝》叙写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作品中的我向来不爱
放风筝,并且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有一次还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
一件当时毫不在意的小事,时隔二十年,突然出现在记忆中,竟如此剧烈地啃噬着自己的心,
以至渴望得到补救,却已经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而且此后每忆及此,就感到
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读过之后,我们不禁为小兄弟的不幸遭遇,为我的补过不及的悔恨,
深深太息,同时觉得需要思索一些什么问题。
3.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
鲁迅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又说:我
知道我自己,我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我们读过许多鲁迅的精辟的解剖别人的文
章,而像《呐喊》中的《一件小事》和《野草》中的《风筝》那种带有深刻的自我批判性质
的文字,同样给人们以难以磨灭的印象;就因为从这种文章中我们更容易体会到一个革命者
的勇于正视自己缺点的高尚品质。
4.从亲情角度去理解(康锦屏)
善于反省和自责,是前进的有希望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心情操和美德。鲁迅就是一生躬
身实践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面的人。因为他认识到: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
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随感录》)《风筝》就
是一篇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的优美散文,它
吹奏出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5.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李国涛)
《风筝》写于1925年1月。但是鲁迅在1919年9月发表过一篇《我的兄弟》,写的完
全是《风筝》里的故事。《我的兄弟》只有三百余字,像是《风筝》的提纲。
当然,《我的兄弟》是独立的一篇作品,它表达一种愧疚之情,说明压抑儿童游戏的本
能是错误的,甚至是残酷的。
《风筝》内容赏析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
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
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
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
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
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
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
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
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
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末段语句理解
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
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
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
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
不寒而栗。
《风筝》的语言例析
《风筝》的语言也是别具特色的。如写早春二月故乡风筝季节的那一段文字,绘声绘色,
创造了鲜明的意境。
在的笔下,似乎一切都活动起来了。我们好像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大自然散发出的温暖的
醉人的春意。
风筝、柳枝、山桃、喧闹的孩子们,这些富有特征的事物唤起我们联想,每个读者都可
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想像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图画来。
又如写精神的虐杀的那一段文字,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秘
密被发现后,小兄弟是很惊惶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风筝被无端肢解了,他独自绝望地
站在小屋里,其惊恐不安的内心,其悲苦无奈的神态,写得是多么真切,仿佛如见其人。
我因为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偷做风筝,便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
掷在地下,踏扁了。因被瞒而愤怒,只一笔,就勾画出了我的颇带几分专制色彩的心理状态,
而一个折字,一个掷字,一个踏字,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一连串动作,十分具体地表现出了
我的盛怒和狂暴,与小兄弟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些平常的字眼儿,由于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产生了不寻常的艺术效果。
`
本文发布于:2023-11-27 04:36: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0310172276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精品]《风筝》一课中的几个问题探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精品]《风筝》一课中的几个问题探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