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课文《风筝》教案五篇
四年级语文课文《风筝》教案五篇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
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
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
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下面就是整理的四年级语文课文《风筝》
教案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风筝》四年级语文教案1
第一课时
一、诗歌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首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情景?你们喜欢放风筝吗?
学生自由作答。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小孩子放风筝的文章《风筝》。它
的作者是鲁迅。
补充板书:风筝
这个风筝是什么样的呀?
放风筝放的开心吗?
下面让我们带着思考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容易读错的字或
读不准的字在书上标出来。并写在预习本上。
2.交流预习本上的字。
教师预设易读错的词语有:
丫杈ch蜈蚣嫌恶xin劳模
shn什么m模样
三、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师:刚才我们一起走进了课文,能不能说说文章说了一件什么事?
首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
教师分小组随机抽让学生说,(注意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预设:鲁迅的弟弟小时候特别喜欢放风筝,鲁迅却不允许弟弟放
风筝,现在他很后悔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向自己的弟弟道歉寻求原
谅,但是弟弟已然全然忘却,因而鲁迅的心情依然沉重着。
教师及时提示以便说的更完整:
鲁迅为什么后悔?
弟弟有没有原谅他呀?
他现在的心情如何呢?
学生再次阅读思考。
指导以后要注意让学生重新说一遍。检查效果,看学生是不是把
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下节课再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
作业:
1.预习作业:细读课文,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预习本上。
2.课下查阅有关鲁迅的生平资料,读读有关鲁迅的故事。
把自己读资料的收获、感受写在预习本上。
第二课时
一、回顾所学内容:
1.回忆课文讲述我和弟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2.默读课文,想想,从这篇文章,你读到了些什么?
预设:学生整体把握鲁迅对当年事件的深深自责。
二、细读文本,思考感悟:
(由学生感悟)提出中心话题:鲁迅对当年的所作所为什么那么
后悔?你又是从文中哪些段落体会到鲁迅的后悔的?
1.小组讨论:(给学生充分讨论、小组交流的时间,指导学生将
找到的语句标注下来,并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教学预设:
生:从文章中的第五自然段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开始为自己的行为
后悔了,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可是鲁迅却不允许,他对自己的弟弟做了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1)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们同意
这种说法吗?从文章中的那部分我们可以体会到?
生1:从第三自然段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多
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
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
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纠缠解开了,他高兴
的跳跃。
通过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惊呼跳跃
我体会到了小兄弟虽然自己不能放风筝可是他看的那么入神,那
么专著时而惊呼时而出神体会到了他是多么的喜欢放风筝。小孩子都
喜欢玩,所以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对了,你们喜欢玩,我小时候也喜欢玩,我的孩子她也很喜
欢玩。
那么你能不能给大家读读,把小弟弟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还有谁想读一读,说说你对这部分的感受?
师: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验感受?
生:有看球赛,
打游戏我也会禁不住喝彩欢呼。
师: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验感受,那么大家都来读一
读,体会体会小兄弟对放风筝的无比喜爱。
(2)那么同学们,我们还回到我们的问题,精神虐杀是什么意
思?那一幕是精神虐杀的一幕?
生:文章的第四自然段是精神虐杀的一幕。
师:给大家读一读。
师: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鲁迅当时
生:我感受到小兄弟当时特别惊恐无助。
师:你从哪个句子,那些词体会到的?
生: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
瑟缩着。我从他的动作神态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体会到的。
惊惶就是很惊恐的样子,失了色说明因为害怕变了脸色,并且还全身
发着抖。
师:本文在写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一幕时,写到留他绝望的站
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请你合理想像一下小兄弟会是怎样的一副情景。
生: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因为鲁迅在时他根本不敢哭。
生:他捡起心爱的风筝,可是风筝根本不能再修好了,眼泪一滴
一滴落下来.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
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这也是他后悔的原因。
同学们谁来给大家绘声绘色的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体会感
受.
(3)同学们现在你们也一定可以理解当鲁迅明白游戏是儿童最
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时,他什么样的心情了,但这样的
心情我们再来读读五六自然段。
三、文本主题深入研究:
师:同学们鲁迅为什么对一件过了那么多年的事仍然不能释怀,
看到风筝是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仅仅因为这件事吗?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与主题相关鲁迅资料。)
鲁迅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早年曾经以优异成绩卡口如日本学
医。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
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
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他发现,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
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有一次,
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
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
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
民族在强国林立的现代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
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
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
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
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
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
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
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阅读资料,指导学生从课文找出对自己的弟弟的麻木、冷漠而感
到深深悲哀的语句,反复诵读,体验怒其不争。
预设: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
带着对文本此时的理解感受,再来读读这篇不同一般的童年故事
吧!
师总结:
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意想不到,又无可把握,想
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
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
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
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
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风筝》四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
虐杀的残暴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无法把握的悲哀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
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你们
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由鲁迅和他弟弟关
于风筝的故事引入课文:强调鲁迅的心曾因为风筝的事而沉重过,设
置疑问,引入课题
二、作者简介、背景简介
三、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憔悴qiocu模样m嫌恶xin嫌恶xin劳模
恶ě恶心什模
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停顿恰当;
③读出感情;
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③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
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
记得了。)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
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
序、插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
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
感受的回忆。
(二)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
感受吗?(三)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
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
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
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二)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
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1)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
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2)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3)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3)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4)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5)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
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三、研读悲哀
(一)朗读体会
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1.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
2.个别朗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
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
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
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
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
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
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一)讨论主题感悟警句
1.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
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2.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
句,请找出来,齐读。
3.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
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
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
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二)联系生活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
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
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
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三)进入文本与人对话
1.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
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
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2.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
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
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五、结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
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
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
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
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
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
纸鸢,结束新课。
《风筝》四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读,创设情境
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创设情境。
2、彩屏显示: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
放纸鸢。
同学们,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
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
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
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用歌曲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感情基础,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导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二、初读,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彩屏显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展开回忆的?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
话简单复述。
教师:
指导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情节。
(从文本出发,培养学生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
阅读体验。)
三、研读,合作探究
彩屏显示: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
什么?
2、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
为?为什么?
(题1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
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
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
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
四、精读,理解人物
学生活动(彩屏显示):
朗读第3、4段,说说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谁才是真正的悲剧制造者。
演读:一位学生表演哥哥,一位学生表演弟弟,朗读第3、4段。
要求所有第三人称均改为第一人称,并读出人物的感情。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展开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真正体会人物
的情感,以更好的理解人物。)
五、思读,质疑问难
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
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体现
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准备问题:
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
样理解?
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的?
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六、联读,延伸拓展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
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择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
学们听听。
(把学生从课本引向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七、小结,朗读课文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
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精神。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
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再
次走进《风筝》的世界(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与《满天的风筝》比较阅读(研讨与练习三)
板书设计:
毁
我风筝弟
自责反省
浓浓亲情
《风筝》四年级语文教案5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
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学习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
文,体会感情色彩复杂的句子的含义,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
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学情分析: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
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
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
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
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
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
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
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的精神。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
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
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
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
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
《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
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
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
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让学生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理
解字音字义,积累优美词语、精彩片段。
注音:蜈蚣()瑟()缩
解释:伶仃憔悴肃杀诀别嫌恶苦心孤诣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
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
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
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
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
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
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
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
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
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
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
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
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
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
光明天地的心情。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投影出示字、词及文学常识。
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
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
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
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
文。
1、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2、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朗读
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
探究。小组之间相
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
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好如下问题)
3、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1)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
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
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
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
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3)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
为什么用得好。
(4)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
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
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2)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
主题?
(3)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
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
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
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
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
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2)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
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
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
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
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
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
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
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
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
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
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
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
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四、课堂总结
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
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
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
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本文发布于:2023-11-27 04:31: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0306892276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年级语文课文《风筝》教案五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年级语文课文《风筝》教案五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