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集体备课教案

更新时间:2023-11-27 03:56:17 阅读: 评论:0

人的作文-党校学习小结

风筝集体备课教案
2023年11月27日发(作者:语文一年级)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胡凌

完成时间:2012106日星期六

讨论时间:

地点:

参加人员:

中心发言人:胡凌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文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5124日,后编入

散文诗集《野草》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

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

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

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对

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

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的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

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2、学生分析: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

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

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积少成多,进一

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

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另外,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亲情,创设一个对话情景,让学

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完成角色互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

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

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

总之,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

解放其思想和个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

在“乐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

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的描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结合自己的人

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1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层现的

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2、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和结合上下文扫清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①教法

文章意蕴丰富,能引发人探究d 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

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可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

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

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

②学法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

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唤醒学生对风筝的直接体验)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看到天上五颜六色的的风筝有什么感受?

总之,同学们放风筝,看风筝的感受是愉快的,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

涌起的感受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文《风

筝》,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原因。

二、本文生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1、生字注音

shí huáng shù

惊惶 宽恕

chà líng dīng xián wù bǐ

丫杈 可鄙

2

zhì nüâ duî yì

苦心孤诣

qiáo cuì wú gōng chéng

2、形似字——给下列的字注音并组词

xián 嫌恶 nù 愤怒

zhuàn 赚钱 shù 宽恕

duî 堕落 juã 诀别

juã 决定

zhuì 下坠 juã 抉择

Shí 什物 模范

Shén 什么 模样

è 凶恶

ě 恶心

嫌恶

3、解释下列词语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瑟缩: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肃杀:(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惊惶:惊慌。

可鄙:令人鄙视。

憔悴:瘦弱,脸色不好看

三、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真实的自我写照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

3

革命家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入仙台医

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后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学改变国人的精神19185月,

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

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

乙己》《故乡》《阿Q正传》《药》等十几篇小说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另有杂文16本,约650

多篇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l019日病逝于上海

2、写作背景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

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

现实社会的抗争。

四、初步研读课文

1、速读课文,完成填空:

憔悴可怜模样

也多吐蕾

③呆看着 出神

他惊呼; ,他高兴得跳跃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思考: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本文围绕什么开

展回忆的?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教师活动:指导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细节)

复述课文,就是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

补充备课资料:

进行综合、概括,然后在自己创新的基础上作适当取舍,从而通过自己的口把课

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爱憎褒贬等生动地复述出来。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

言材料的理解、巩固、积累,还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系统、连

贯的说话能力。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在指导学生复述时,精心设计训练方法,

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以提纲助复述。

有些课文篇幅较长,学生要完全有条理地复述下来,有一定困难,教师可帮

助学生列出提纲,学生根据提纲复述,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清层次,列出提纲,让学生结合课文,便能很

快将这篇演讲稿复述出来。

2.以合作助复述。

复述训练还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复

述,学生之间相互评议,便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提高复述技能,也体

现了复述要面向全体的原则。教师还可以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增进师生感情,

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掌握复述技巧。

3.以表演助复述。

表演可以增加孩子复述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创造性复述的能力,发展学

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活用复述,

4

达到培养创造思维的目的。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一)学生活动——默读课文。

思考:①文中的“我”对待风筝的态度和我们一样吗?画出表现“我”对待

风筝态度的词语。②画出文中读不懂的语句。

(二)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我”在北京的空中看到风筝的感受是怎样的?

惊异和悲哀

2“我”看到风筝为什么会“惊异”?

在北京的冬季看到风筝

故乡的风筝是在春二月放的,而北京在冬季就放风筝了,所以感到“惊异”

3、那么,“悲哀”从何而来?

缘于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

4、具体的事件是什么?

学生活动——齐读34段,思考:

①事件的主要人物是谁?

弟弟

②说话训练

读了 这一句,我看到了一个 的孩子?

(学生活动:能从文中找出表现孩子某一特征的语句,言之有理即可从本文出

发,培养学生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教师小结:这些句子从神情、语言、动作方面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

的校兄弟的形象。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读出的是弟弟对风筝不只是喜欢,简直是

入迷。

③“我”是不是和弟弟一样也喜欢风筝?

不是,“我”不喜欢。

④文中的哪个句子把“我”这样的情绪表现出来了?

“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而且嫌恶他。

⑤“嫌恶”是什么意思?

讨厌、厌恶

5

⑥“我”为什么“嫌恶”风筝?

“我”以为这是没出息我还在玩的。

⑦在“我”看来,有出息的孩子应该做什么呢?

读书、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⑧“我”的这种思想从哪里来的?

或许父母就是这样教我的,或许是老师这样教我的。(当时的人们大多是这样

的思想)

⑨你喜欢这个哥哥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5、经不住天上风筝的诱惑,弟弟开始自己租风筝了。“我”对弟弟做风筝的态度

是怎样的?

①当“我”发现弟弟做风筝的时候,有什么反应?

抓断了风筝的翅骨,踏扁了风筝。

②“我”在踏扁弟弟风筝的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

愤怒的

③请同学们用愤怒的语气读文章的第4段。

④想象一下哥哥在踩弟弟风筝的时候,边踩边会怎么说?

(学生活动——学生表演哥哥踩弟弟风筝时候的情形。

教师小结:哥哥对弟弟满怀希望,希望弟弟有出息,可是弟弟竟背着她做风筝,

他很愤怒,真可谓是爱之深,恨之切啊!哥哥的这种愤怒你能理解吗?有时候,

我们的父母也会因我们所做的一些事情生气,甚至打我们,现在,你们能明白他

们的出发点吗?

⑤哥哥推门而入,粗暴地将风筝踩扁,弟弟的神情怎样?

惊惶、失了色的瑟缩着、绝望

⑥如果你是弟弟,你会怎么说?

6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二十年后的“我”再看风筝这件事,这时的他还是“愤

怒”吗?

不是,是悲哀。他知道自己当时做错了。

7、哥哥怎么就知道自己错了呢?谁告诉他的?

看到一本外国的书,知道自己错了,他做的那件事是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所以,

他想补过

8、他想用什么方式补过?能实现吗?

A、送他风筝,和他一起放风筝。

B、请求他宽恕。

(哥儿知道自己错了,总想着补过,可是弟弟却已经不记得了。

9、哥哥其实是希望弟弟记得这件事还是希望他忘记呢?

希望他记得这件事。

10、为什么哥哥会希望弟弟记得这件事?

11、如果,我们现在来假设一下,弟弟不记得这件事了,那么,他可能会用什么

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玩风筝的事情?

他可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玩——因为他认为当时哥哥的做法是对的,不然,

怎么会忘记。因为,也许每次哥哥都是这样对他的,从小这样长大,怎么可能记

得哥哥当时是错了的呢?那时候,又有多少人是和哥哥一样的呢?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言之有理即可——自圆其说。

12、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孩子玩风筝?

中国人,准确的说,只要是人都会沿袭一些习惯,当时,我们中国的传统就是: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习惯一旦继承,那么,它将指导我们的行为。

13二十年前,因为爱,哥哥不让弟弟做风筝、放风筝,二十年后,哥哥醒悟了,

知道自己错了,弟弟呢?醒悟了没有?他有没有认为当时哥哥的做法是错的?

没有

14、面对弟弟的不醒悟,哥哥的感受怎样?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5“沉重”可以换成另外的词语吗?

难受,感到悲哀

16“我”为谁悲哀呢?

A、为小时候,弟弟没有反抗感到悲哀。(中国人是长幼有序的)

B、为幼时自己的无知感到悲哀。

C、为小时候就把错误的观念传给了弟弟而悲哀。

7

17“我”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这种认识是与生俱来的吗?

不是的——是大人,长辈告诉他的,或„„

18、大人们的这些看法又是从哪来的呢?

又是从前人那儿传承下来的——一直传到我这里都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如果我不觉醒,再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那么,会有多少孩子的天性被虐杀?

这种错误的认知几乎是为广大人民接受的,整个社会推而广之,不醒悟的是不是

只有我弟弟呢?

整个社会都这么沉浸在错误的认识中,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教师小结:本文的一个小故事,却揭示了一个大道理,为坚持错误的教育方法和

教育思想的人感到悲哀,还有很多人还没有觉悟,很多人没有觉醒,只有鲁迅先

生觉醒了(世人皆睡,我独醒,这又是怎样的悲哀?)所以写下这篇文章,以唤

醒他人。

19、请同学们读读这个句子——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感受一下,加入弟弟宽

恕了他,他的心就宽松了吗?

宽松不了,因为社会中像“我”一样的人又何止一个呢?

20、所以文章的结尾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总去„„四面„„给我非常

的寒威和冷气”这里的“四面”指的是什么?

整个社会

21“寒威和冷气”呢?又指的是什么?

无尽的悲哀

22“我”除了为弟弟悲哀,为自己悲哀,还为什么悲哀?

为整个社会的不觉醒悲哀

二、课堂小结

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亲情,有时候,我们会因为“爱”而做一些伤害别人的事

情,(甚至是自己的亲人)。我们的父母很爱我们,但总免不了会产生一些矛盾,

一方面,我们要理解父母;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反思父母的行为,找机会和他们

沟通,让他们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今天这节课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切

不可传承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三、布置作业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和亲人有冲突,事后回忆起来,又何尝不是爱的体现

呢?请你用倒叙的写作手法,用文字表现如今你对这些爱的往事的感受。

四、板书设计:

五、教后反思:

作者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课文的?

补充资料:

一、研读,合作探究

找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小组讨论得出结果,教师

巡回指导,然后抽两组对其中两个问题向全班汇报,有不同意见,全体同学讨论

解决,教师加以评述: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活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明确: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

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

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

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

空中荡漾了”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

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

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

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

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精神的虐

杀”?

明确: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

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

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

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

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

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

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

系自己生活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

维方式)

10

小班数学公开课-玉米用英语怎么说

风筝集体备课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3-11-27 03:56: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0285772276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风筝集体备课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风筝集体备课教案.pdf

标签:风筝鲁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