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风筝》~ ………一 这幅画面以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渲
文,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篇目之
一
染灰暗、阴冷、肃杀的氛围。 “远处
有一二风筝浮动”,风筝的出现显然
带来了动感,但竟会让人感受到“惊 1919年以“神飞”为笔名发表过该
异和悲哀”,这无疑是令人惊异的。 文的雏形《我的兄弟》。二者是同源
看到风筝为什么会惊异且悲哀?作者
开头显然刻意以意象渲染来营造悲情 材进行创作,形成两个不同文本。
氛围,并巧妙设置悬疑,却又未立即 这两篇文章情节大致相同,但叙事
解开悬疑。
,
写于1 925年。此前,鲁迅曾于
同构,即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题
手法却大相径庭,用鲁迅的话来
说,就是“求内容的真实与技巧的 接下来,鲁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
[1]《文艺与
革命》,《鲁迅论
刨作》.上海文艺
出版 1 983年版,
第563页。
f 2 钱理群
《对比阅读 从
我的兄弟)到
、
风筝,,,《语
文建没 2009年第
7、8期。
【3 1本文所引
《风筝》《我的兄
弟》均出自《鲁迅
全集》第二卷,人
民文常出版社1 981
年版。
上达”。…由于表达的幽深,《风
筝》的意蕴显得更为丰富,以致学 筝,在故乡,则是一番别样的景象:
界对其主题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本文从形式人手,在两篇文章的比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
描绘了故乡早春的风筝图。同样是风
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
照中,领略《风筝》的魅力所在。
如钱理群先生所说: “从《我的兄
弟》到《风筝》的过程,是一篇文 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
章从酝酿、准备、起草到最后形成
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
叙事的魅力:((风筝))与((我的兄弟))比较阅读
的过程。这对我们的写作是大有启
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
发的。”(2
辽
一
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
宁
师
范
大
学
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
以意象和意境形成隐喻与象征
杨柳发芽,山桃吐蕾,加上放风筝的
孩子们,真是一片生机。这些精心选
择的意象,使画面显得色彩丰富,色
调明快。
这两种意境在作品中形成了鲜
坏小弟弟的风筝这一事件作了简要叙 l 鸭
《我的兄弟》只是对‘‘我’’破 i奎
写。《风筝》一文则以风筝作为贯穿 ;王
全文的核心意象,为它铺衍出一连串 ; 平
的相关意象,生设了两种情境。风筝 ~……… 明的对比,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复杂的
作为情绪的载体,意与象俱,思与境 心绪,并在这“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
谐,文章更为生色。 杀”中,由“久经逝去的春天”“在这天空中荡
《风筝》的开头是一幅北京冬季的风筝图: 漾”引起关于风筝往事的回忆。这些意象、意境
与文章主要情节自然勾连,毫无突兀之感。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 可以说,《风筝》的开头是别具匠心的,意
枝、r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境描绘以北京一故乡一北京一故乡这样的顺序交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替进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北京的冬天严寒、
剥例 9
2011.
冷酷,作者的态度自然是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而对于故乡的春日的温和,作者的态度是留恋和 弟》一文完全按
憧憬。对比的结果自然是对“目前”“现在”的
不满与否定。
《我的兄
照时间顺序叙述
了一个并不复杂
的故事。文章从
我们知道,当某一意象不断地被重复时,它
便拥有了独立的指涉功能,具有了隐喻象征的意
第一句“我是不
喜欢放风筝的”
义。风筝象征着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境描
述?它暗示了什么样的心境?
开始,单纯地进
行客观讲述,时
间由始至终呈线
我们通过文本背后的故事,可以推测:风
筝象征童心,抑或其他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基
调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故乡是鲁迅童年和青年 性展开,情节一
生活过的地方,这一段年华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
目了然,毫无变
化与曲折。
好的时光,因而,故乡的春日象征着逝去的青
春。而寒冷的北京则是苦闷的中年,这一时期,
新文化阵营也发生了激烈的分化,知识分子苦闷
在《风筝》
中,呈现了两个时间系统:现在与过去,由此形
彷徨,任何改革或进步的希望都终归于沉寂。还
有一件大事,就是1923年周氏兄弟失和,这给鲁
迅留下了沉痛的记忆。此时的文章大都抒写极度
成的时间流在作品中呈交错状态。文章充分运用
了闪回与闪前艺术表现手法,像一把扇子似地把
时间打开或折拢,巧妙地利用故事和叙事双重时
间的差异,打破了叙述者独自叙述的沉闷与单 灰暗的心绪:“我”的心“堕着”,“很重很重
调,使得文本的表现层次得以丰富和扩展。 地堕着”,以致他本人都不希望年轻人读自己的
闪回是指回头叙述先前发生的事。开篇写极
[4]鲁迅在
1 92 5年写给许广
平的信中说. “你
好象常在看我的作
品,但我的作品,
太黑暗了,因为我
常觉得惟‘黑暗与
从现在的角度追忆从前的视角,二是过去正在经
破坏风筝的情景在《我的兄弟》中用笔极
其简略,《风筝》则增加了对弟弟神情的描绘:
“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以及我的 绕,从而形成了叙事的顺逆互变,一波未平一波
动作: “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 又起,文本包含的这种内在张力,使读者对故事
掷在地下,踏扁了” “傲然走出”……哥哥封建
历时的视角。这两种不同的视角,在文中交织缠
情节的发展不断产生期待感。
文章之所以整体上以回忆的基调展开叙事,
家长式的姿态、以凌辱弱者为快的行为、弟弟的
绝望无助,均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样浓墨重
彩地描述矛盾冲突,有悲剧性的味道,为后文的 自觉的蛰伏,回忆从前是因为不愿意想到现在。
悔恨作了铺垫。
是由于这一段时期的鲁迅,在现实压迫下进行着
。 。
“从个人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其实是一种自传
、
体的、形之于艺术写作的‘对失落了的时间的求
。索’,目的在驱除仍在缠绕着他的那一部分往
另外,《我的兄弟》的结尾只是表达了作
者的歉疚之情: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
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然而还是请你原谅
。一 _磊 事。”…时间的巧妙安排使文章有着强烈的感
__ 染力,令人扼腕感叹,可谓一只风筝牵起万般
岳麓书社1 9 99年
罢!”这是在向兄弟发问,并没有尝试去求得谅
情思。 解,当然,似乎他也得到了兄弟原谅:因为他 版,第65页n
“仍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在《风筝》
三、以细节描写增加悲剧意味
中,却将这一想法落到实处:
《我的兄弟》区区三百余字,作者只是简略 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
地记述了“我”与兄弟在儿时发生的一桩往事,
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
叙事简单,语言浅近。《风筝》对于往事的叙写
在文字内容与修辞手法上更加丰富,增加了大量
的细节描写,作为叙事的预示和征兆,增强了事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
件的悲怆气氛。
在《风筝》中,在写风筝被捣毁这一场面之
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
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
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前,描绘了弟弟对风筝的酷爱:
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 将原先的大团圆的“本事”,故意改成“永
不宽恕”的结局,这一细节增补,也在为下文的
抒情蓄势。
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
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
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
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是没有必要的,作者精选的这些细节,以一鳞一
故事的情节自然包含无数细节,但巨细不遗
爪见精神,起到了“借一斑略窥全貌,以一目尽
文章愈是把小兄弟写得瘦弱多病,愈是写他的渴
慕风筝而不得,愈是显出他的可怜与可爱,与下
传精神”的神奇效果。鲁迅本人曾不只一次提倡
读稗官野史和笔记丛录,因为由其中的细节往往
能见到比官方记载更真实的历史。
文他的心爱之物惨遭破坏,形成强烈的反差。
割 2剥例 011.9
四、以心理分析凸显多元主题
情面地解剖我自己。”[6]这种曲折延宕,突出了—— 忖.;
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为突围 釜 塞
《我的兄弟》的叙述是一种本事法,而《风
筝》则从本事转移到对“我”的心理分析,有着
的无望埋下伏笔,使人震撼于自我搏杀的惨烈。 。 年版,第
多年后两人相见,兄弟的全然忘却,使一直 温 丢 、
独语体小说化倾向。因而,《我的兄弟》的主
题,除悔恨外,很难再寻出其他主题。但《风 致无法减轻自己的罪责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从 版,第52页。
筝》一文因为始终以心理分析为线贯穿,表现的
是自我、是心理,所以主题变得扑朔迷离。 人注目,它在文章的结尾处:
《我的兄弟》语焉不详之处,《风筝》中
都有了具体交代。比如《我的兄弟》一文两次重
复同样的话: “但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至于
埋藏在心中的歉意顿时因找不到出口而郁结 ,以 革县
此将陷入永不被宽恕的境地。这段心理分析最引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
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什么原因则没有提及。《风筝》对此交代得很清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楚: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
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
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
艺。” 《我的兄弟》中对于“我”思想的转变原
因,也是一笔带过: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
在《风筝》中则予以解释:“我不幸偶而看了一
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
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
的寒威和冷气。
记忆终究是虚幻的,即使不再回忆,即使
《风筝》一文,以心理分析的方式把心中
最隐秘的部分袒露出来。当我知道游戏是儿童
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时,一种巨
不再幻想宽恕,就可以远离忧愁吗?因而,《风
筝》的主题似乎不再像《我的兄弟》那样简单,
只是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悔愧。求得宽恕的
大的悔恨使自己的心“变成铅块”, “很重很
重地堕着”。这时,在巨大的悲痛之下,心理
无解,由此产生的寂寞、彷徨、空虚、悲悯的情
绪,以及难以摆脱的原罪感,似乎更是鲁迅所欲
罢不能的。可以说,风筝以及风筝的故事只是一个
表象、一个引子,不过是牵动了万干思绪的一根神
经而已,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一种广大而深刻 嚷着,跑着,笑着。”而这一种心理叙事随即被
出现了变异,虚幻了一个欢乐的场面: “送他
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
理智打断:“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
子了。”这一补救措施不可行。于是又设想了日 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的现实的绝望。这
本文发布于:2023-11-27 03:4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7010279642276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叙事的魅力:《风筝》与《我的兄弟》比较阅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叙事的魅力:《风筝》与《我的兄弟》比较阅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